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小编:

《荷塘月色》案例

秦皇岛一中 孙上

案例主题与背景

时间:2009年9月10日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准备了朱自清的背景材料,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主题:质疑探究,揣摩品味。

教学方式: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教学过程

师: 上堂课我们梳理了作者的感情线索,这堂课我们来研究揣摩品味这篇美文。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发现了什么问题?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赏析一下,品味一下。下面思考一下组织一下自己的问题。

(生:翻书,静思三分钟。)

师:怎么样考虑好了,可提问了?

生:老师,这句“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与前后语境很不和谐,怎么理解?

师:是啊,这个问题有挑战性,这么美丽的荷塘,怎么突然出现这么阴森怕人的情景?谁来说说看?

生:灌木长的就是七扭八挣的,在月光下的投影就像炸毛鬼。

同学笑,表示认同。

师:看来同学还挺有生活,这么说是写实了。这个实际情况不美为什么还要写哪?

读读后几句。

生读。

师:作者说荷塘中的光与影“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乐曲有什么特点?

生:有旋律有节奏。

师:节奏有强弱之分,和光影的深浅不一相似,这样写就增加了文章的节奏感。

生恍然大悟。

师:这在写文章上叫“文似看山”

生:(一齐)不喜平。

师:对了。谁还有问题?

生:我看网上说真正的清华荷塘并不是这么美,作者为什么写的那么美哪?

师:这有个用高科技手段知道荷塘秘密的人。的确如此,真正的荷塘并没有这么美,讨论一下为什么作者要虚构美丽的荷塘?按平时的六人组讨论。

(生讨论热烈3分钟)

生:(举手)(师示意回答)这是虚写,主要是为了抒情,不是说“景语即情语”吗?

师:抒发了什么情?

生:喜悦,淡淡的喜悦之情,在这儿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自由自在。

师:除了抒情,还有别的用意吗?

生:我们组认为,这是作者精神的避难所。像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是作者心灵的家园。

师:他在回避什么?

生:我们发的材料上说:“1927年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作者对国民党失望之极,可对共产党又缺少了解和信任,内心苦闷彷徨。精神没有依靠,就只能虚构一个宁静美丽的荷塘来逃避现实了。

掌声响起。

师;深刻。同样是白色恐怖下,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鲁迅会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他用象投枪,象匕首的语言战斗,时时体现他的疾恶如仇的性格。而朱自清的性格相对来说较平淡,平和。他只能从荷塘月色中获得暂时的喜悦,他的喜悦是——

生:淡淡的。

师:淡淡的喜悦中还掺杂着哀愁,哀愁也是——

生:淡淡的。

生:文章为什么引用《采莲赋》,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一起读读这篇时赋,结合注释,感受一下他的意境氛围。

生:读。

师:你们看这里写了什么?

生:写爱情。

师:对,美好的爱情生活,多么活泼自由美好啊(陶醉状),你们向往吧?

生:大笑,向往!

师:人在什么情况下爱回忆过去的快乐时光,在什么境遇中向往诗意的生活呐?

生:(思索)

师:比如我们刚刚组成一个新的班级,你总说你原来在初中班级怎样好,同学如何团结,这暗示着什么?

生1:(小声)怀念过去。

生2:(大声)对现在的班级不满。

师:由此可知朱自清为什么说“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生2:(肯定地)用它来反衬对现实的不满。

师:好!同学认同吗?

生:同意!

生:“莲子清如水”这首诗读不懂。

师:大家一齐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再读一下课下注释。

生齐读。

师:看注释说这是爱情诗,“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在这里用爱情来表达政治的苦闷。

生:(茫然)爱情诗怎么表达政治苦闷?

师:当然能,比如屈原笔下的香草美人常用来比喻君主,用婚姻比喻君臣关系,所以,用思念之苦比喻政治上的苦闷彷徨是非常恰当的。张衡的《四愁诗》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西洲曲》是一首大胆表达爱情的情歌:“莲子清如水”,“莲”谐音“怜”或“恋”,即爱或想念的意思,“子”即你,“清”谐音“情”,全句是运用谐音双关手法明白地表达感情,“爱你的感情如水深”。瞧,那是一种多么自由幸福欢乐的生活!可是,采莲是“旧俗”,“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法消受了”。现在,虽然“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但没有丝毫活泼的“流水的影子”,没有说话 、行动、思想的自由,于是,忍不住“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者把“现在”和旧时、“这儿”和江南进行对比,突出了“现在”“这儿”的不自由,表达了对江南过去的那种自由的向往,委婉而含蓄地表现了对国民党口是心非出尔反尔、用武力解散工会、屠杀工人,解散农会、镇压农民等反动行径的惊讶和不满。因为1924—1925年在江南,作者曾亲见过国民党领导革命轰轰烈烈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算是反衬。我见讲白了吗?

生:明白。

生:为什么开头结尾都写到妻儿,还有家门?

师:假如你是朱自清,经历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看到国民党疯狂屠杀共产党和进步革命青年,你会参加国民党还是共产党?

生:共产党。

师:可是那时共产党的力量很小,人们对它还不是很了解,而且随时都可能被杀。

生:……

师:他是六个孩子的父亲,妻子儿女一大家全指望他养活,工资又不高,他在生活有什么感受?

生:很累,有压力。

师:朱自清那时候作何选择呢?他选择了逃避,不参加任何一方。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

生:(点头)

生:作者说:“猛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妻已睡熟好久了”开头结尾都写到妻儿,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他散步时间长。

生2;说明他一直再思考中,可见苦闷之深,下意识回到家,是不是说明家是他又回到现实中了,而现实是充满矛盾的,作者思考还是没有结果。

师:(由衷地)有见地!谁还有问题?

生: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为什么惦记江南呐?

师:大家怎么认为?

生1:想家了呗,资料上不是介绍他是绍兴人吗?

师:他为什么会思乡,一个人如果在外生活的很幸福,会思乡吗?

生:(齐声)不会。

师:“人穷则返本”,此时他正苦闷彷徨,不知自己要何去何从。自己的精神丧失了家园,只能把它寄在美丽的江南水乡,这江南还是真正的江南吗?

生:(学生七嘴八舌)是。不是。是意象。

师:应该算是意象,是自由,快乐,幸福的生活图景。

师:同学还有问题吗?

生:无声。

师:我还有个疑问,文中引了《采莲赋》和《西洲曲》,我觉得这两段引用应放在描写荷叶荷花的第四段之后,在欣赏荷叶荷花时触景生情,不是更自然吗?文中是在赏月后又回头写采莲,衔接不自然,作者自己也感觉到了,所以说“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这是写作上的失误,还是有意安排?

生:不自觉的讨论起来。(3分钟)

师:谁来说说?

生:没有回应。

师:有难度吧。

生:我们觉得是有意安排的,朱自清是大作家,不可能失误。

生笑。

师:你们觉得很准吗,为什么有意而为?

生1:不太明白。

生2:是不是放在结尾更显得有文采。

师:大家把文章再读一下,再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变化,自由读,默读,出声读皆可。

生读,教室读书声四起过后。

师:谁吧作者的感情变化再梳理一下。

生:作者心理不宁静,来到荷塘获得了暂时的喜悦,可蝉声和蛙声让他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又郁闷了,然后想到了菜莲事,让他到底惦着江南了。

师:好,请坐。

师:同学仔细听老师的分析有没有道理。作者面对时代的苦闷,一直在极力的回避,为了驱谴心中的苦闷他逃到自然美景中,想“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可蝉声和蛙声把诗人拉回到现实中来,美景并没有消愁,所以只能又逃到古诗里,但是,诗里的“美人和流水”现实也是不存在的,极力回避到底无处回避,作者内心的孤寂落寞可想而知了。作者心中的底色是“不宁静”,所以无论使美景还是诗意都无法消愁。

生:点头默许

师:那么我们说这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在表情达意上构成了递进。使自己内心的孤寂苦闷逐层升级。

师:总之,这篇文章除了借景抒情,用美丽和谐的荷塘抒发自己的苦闷失意外,还用美好的诗意寄托自己的理想。实际上,作者后来作出的选择,走上了与腐朽的政治抗争的道路。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赞扬朱自清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出的是中国人的骨气。

教学评价:

一.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改要求。课改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我们的学生素质很高,配合的还可以。提出的问题有难度有挑战性,由于现在的孩子信息来源广,思维敏捷,有时问题真实让人冒冷汗。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荷塘月色》这一课的第二课时,主要是把握作者对当时北平在军阀统治下白色恐怖现实的强烈不满和不知自己一心向往的自由民主到哪里去找的迷茫失望情绪。这是个难点。为此,老师课前给学生印发了背景材料。学习前让学生上网自查资料,思考自己不懂得地方,由于是传统优秀篇目,资料丰富,大家见解颇多学生有些问题已自行解决了。所以,学生的问题有时也是老师的困惑,在和同学商讨的过程中,自己也豁然开朗了。达到了教学相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这节课老师成功的做到了。

三.尽量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科学性、学生自主性。实事求是说这节课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这节课有些问题是学生们合作讨论才得以解决的。

反思不足:

一.学生提问题,课堂的随机性太强,教学计划不好如期完成。可能课前学生关于景物描写的手法和博喻通感的修辞自己就决了,没有人在这方面提问。设计的赏析炼字也无人问津。

二.没有思路清晰的板书。

三.没有知识的充分拓展。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粗浅认识,在引导上,解决学生的问题上,整堂课的布局上,我还有许多要遗憾,恳请老师多多指正。

    相关推荐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4 《荷塘月色》(第二节)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我教《冬天》(课堂实录)(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实录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实录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范例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2 《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1 《荷塘月色》观摩课 《从“荷塘月色”到“白兰情思”的写作迁移》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文分析 《荷塘月色》说课稿2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说课稿4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授课提纲 《荷塘月色》说课稿4 《荷塘月色》说课稿5 《荷塘月色》说课稿3 导学《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讲解 《荷塘月色》教案 再读《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说课稿3 《荷塘月色》说课稿5 《荷塘月色》课文导入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说课稿6 我教《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参)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重温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课文分析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荷塘月色》导课设计 我教《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我教《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导学 《荷塘月色》新解 《荷塘月色》写作特色 朱自清《荷塘月色》随堂练习 朱自清《荷塘月色》随堂练习 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教案2 《荷塘月色》教案4 《荷塘月色》教案29 《荷塘月色》教案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