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教学《将相和》有感

小编:

复习导入后,让学生仔细读文,看看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对文章内容有何感悟?(可以抓住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甚至一个标点,来谈你的理解和感悟。)边读边画,可以批注。

在学生充分自我感悟基础上,我引导他们小组合作交流。在充分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汇报。(可以小组形式进行)我预想中,学生也许会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进行汇报。但第一个学生的发言,就直指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我便顺其自然,循着学生的思路往下进行,没想到,这节课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过程如下:

生:我觉得廉颇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去负荆请罪,说明他能知错就改。

师:他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呢?

生:因为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所以廉颇很不服气。

师:你能把廉颇不服气的那段话读一读吗?

生:试读(但读得不到位)。

师:(介绍廉颇,以帮助学生理解廉颇当时的感受。这是理解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的崇高品质的关键所在)廉颇,是赵国的元老,他多年来英勇善战,威镇朝野,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真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学廉颇的语气)可是,蔺相如年纪轻轻,入朝时间又比他晚得多,就凭借一张嘴竟然当上了上卿,职位比廉颇这位纵横沙场几十载、为国家出生入死的老将军职位还高,假如是你,你能服气吗?

生:(不服气)

师:那就让我们体会老将军这种心情,再来读一读廉颇的那段话。

(此时,学生再读这句话,便能入情入境。更主要的是,把学生领入了课文当中,而不会游离在课外,学生会主动去设身处地理解课文内容想人物之所想,感人物之所感,这才是语文课所必须的。)

(就在学生理解廉颇感受的同时,教师话锋突转。)

师:我们也许可以同情廉颇的感受,但你同意廉颇的看法吗?(有的同学开始反思,有的开始摇头)难道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立下的大功全是凭一张嘴皮子吗?

生:不是。

师:请结合文章中的有关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

(就这样,我把学生的思路很自然地引到前文,使他们充满兴趣地去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言行,体会他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轻松中完成了对前两个故事的理解。)

师小结:蔺相如虽然不能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战,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何况,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他均以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可以说,蔺相如也堪称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他的机智勇敢、他的不畏强暴,是那样的可钦可佩,又怎能是常人可比!

生:是啊!(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师:面对廉颇的误解,蔺相如忍辱负重,顾全大局。他对手下人的那段话可以说是发自肺腑、语重心长,你能体会并且读出这种感受吗?

生感情朗读。

师相应指导,范读。

(读出蔺相如语言的发人深省。使学生在读中再次感受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宽阔胸怀,感受到蔺相如的崇高品质。就这样,学生在读中再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

师:蔺相如的肺腑之言传到老将军廉颇的耳朵里后,这位老将军是怎样做的呢?

生: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师:我们可以想象,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军,赤裸着上身,背上带刺的荆条,走出家门,穿过大街,经过小巷,在众人的目光中,来到蔺相如的府门,跪下请罪…看到此情此景,你又有何感受呢?

生:我觉得廉颇敢作敢为,勇于改过,真不愧是位大英雄!

生:廉颇老将军改错的态度是那样的诚恳,他的行为非常令人敬佩。我想,如果是我,说声“对不起”也许就认为可以了,甚至还有些不好意思,至于负荆请罪的事肯定做不出!

师:是啊!希望我们从廉老将军身上受到启发,生活中,对于自己的过错要勇于承认,要真诚地致歉,并在行动中认真地改正。好吗?

生:好!(学生异口同声)

……

【简评】

本节课,我以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贯穿全篇:仔细读文,看看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你对文章内容有何感悟?

(可以抓住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甚至一个标点,来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边读边画,可以批注。)

在学生充分自我感悟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在充分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汇报。

汇报中,本着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原则,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遵循学生的思路而又不脱离教学重点、难点。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使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我相信,蔺相如和廉颇的光辉形象已深深印入学生的心中。这种课堂效果,一直是我所追求的,今天能达到,源于对学生自主性的尊重:把时间真正还给学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以情入境,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这样,势必会奏出美妙的心曲。

    相关推荐

    读《将相和》有感 读《将相和》有感 《将相和》教后感 “余音绕梁”,更添精彩──《将相和》教学有感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整体阅读感知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2 12《将相和》 13、将相和 7、将相和 13、将相和 13 将相和 13、将相和 《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 教案 12《将相和》 13、将相和 《将相和》1 《将相和》2 13《将相和》 13 将相和 13、将相和 《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案 我教《将相和》 《将相和》相关知识 《将相和》说课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案例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实录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相关链接 《将相和》教学杂谈 《将相和》教学实录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小记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实录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实录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札记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后记 《将相和》相关知识 语文 - 《将相和》 《将相和》说课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