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将相和》

小编:

(第二、三教学过程)

第二段〔讨论〕

师:前一第课同学们已经自己提出问题揣摩表现人物品质的第二个典型事例。现在我们紧扣人们的言行特点分析讨论。

(学生打开课文和自学笔记。教师巡视。)

生:书上说“赵王和大臣们商议,去,怕有危险;不去,表示胆怯,一时决定不下。”

这种情况,跟“完璧归赵”的故事一样,说明赵王的群臣无策,拿不定主意。

〔学生善于前后联系想〕

生:我有个疑问:秦王骗取和氏璧已经失败了,为什么刚过了几年,又要约赵王渑池相会?

生:(争相举手)道理很清楚,秦王就是不甘心骗取和氏璧的失败,想要报复。

生:他想要抓赵王也说不定。

师:秦王想要报复,这是故事发生的起因,但课文没有明写出来。大臣商议决定不下,后来又怎样呢?继续讨论。

〔教师及时点拨,既点出故事起因,又扭到原来的议题。〕

生:后来“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认为”、“还是”这两个词显得蔺相如很果断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师:“认为”在文中表示蔺相如对这件的看法、判断。这个词课后要求你们练习造句。

生:课文说“蔺相如随行”,可以知道这次蔺相如同样要冒着危险去的。他真是智勇双全。

师:你认为蔺相如的“智”是指什么?(生:群臣无策,而蔺相如果断决定,比群臣有谋。)

〔寻根究底,不走过场〕

同学讨论得好,我们刚才就是运用抓人物言行特点的方法来体会人物品质的。

〔教师紧扣阅读重点训练项目指导。〕

生:秦王和赵王都是国家之君,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这是要侮辱赵王的。课文又说“秦王叫人记录下来”、“记录下来”什么意思?

师:“记录下来”就是作为一种历史资料记载,这件事就流传给后人知道,这不仅侮辱赵王,也是侮辱赵国的,有损国家尊严和民族的自尊心,是不能容忍的。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怎样反击?

〔学生不懂就主动提问,教师解释,有机渗透爱国教育。〕

生“我从蔺相如的神态、言行体会。蔺相如“生气极了”说明他爱赵国的心强烈。秦王拒绝为赵王击缶,蔺相如再要求,直至“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迫使秦王只好为赵王击缶,并叫人记下来。蔺相如这一招比秦王更厉害,显示他勇敢,不怕强暴。

师:蔺相如不怕强暴,这股勇气从哪里来?(略)

〔这一点拨,为要透过外表深究思想基础。〕

生:蔺相如为什么还对秦王多次称“您”?(略)

生:这里用了两个“只好”很有意思,一个“只好”为赵王击缶,一个“只好”放赵王回去。都说明在蔺相如反击下,秦王完全失败了。

〔学生一字未忽,词词悟神。〕

生:不然,秦王失败,也有廉颇的功劳。

〔学生认真听同学发言,及时提出纠正。〕

师:怎么知道廉颇有功劳?(引导学生看课文。)

生:故事说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已经作好准备,不敢怎么样,只好……”可以说明。我读到这里才想到前面写“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这一句不是无关紧要的,是作者有意先伏笔的。

师:讨论得很好,读书就要这样前后联系起来想,才能完整地认识。请同学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加上小标题(略)

第三段〔揣摩〕

师:蔺相如和廉颇和好、合作,使秦王在渑池之会失败了。我们接下来自学揣摩第三段,要求不用提问题,直接从语句中体会。举例指导:(先指名读廉颇不服气说的话)我读到廉颇这些话,就停一来想一想。廉颇说的三句话: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功劳”棗廉颇的确是战无不胜的将军,但不难看出他居功骄傲;2、“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棗说明廉颇很不服气;3.“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棗可以知道廉颇准备报复。

请同学仿照举例的方法,围绕体会人物精神、品质这个中心边读边揣摩,允许在小组里“交头接耳”,“七嘴八舌”,互相启发。

〔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教师再次举例示范。〕

讨论第三段

生:廉颇不服气,想报复,是因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立了功。这是故事的起因。

师:小李同学找到故事的起因,有道理吗?

生:(静默一会儿)这个说法不很完整,应该说蔺相如在渑池之会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引起廉颇的不服。

师:大家认真想一想,廉颇不服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引导看课文)

生:真正的原因是蔺相如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生;我赞同这个见解。如果说是因为蔺相如立了功引起的,前次蔺相如“完璧归赵”立功时,他怎么没有不服?

生:廉颇说“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爬到我头上去”就是职位比他高。这引起他的不服。

〔教师一丝不苟,引导潜心会文,求得理解。〕

师:认真读书分析,就不难理解。廉颇要给他个下不去,主要原因是蔺相如职位比他高。我们继续从他们的言行体会人物内心境界。

生:廉颇的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对廉颇又是“避开”,又是……“把车往回赶”,连他手下的人都看不下去。联系蔺相如的话可以知道,他不是怕廉颇,为的是不削弱赵国的力量,维护赵国的利益。

生:蔺相如说“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可见他并没有瞧不起廉颇,能正确对待廉颇的功劳。他认为如果两个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他一心想保卫赵国的利益,蔺相如的思想是好的,品质是高尚的。

生:这是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所以宁可忍让。

师:是啊!如果不以国家利益为重,沉不住气,就容易闹不和。因此,小利益服从大利益。这种品质是高尚的,值得学习的。

〔教师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廉颇有错,后来他怎么样?

生:蔺相如的话传给了廉颇,廉颇能“静下心想了想”还认为自己“真不应该”。可以体会廉颇还能虚心考虑别人的话的。

生: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新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也说明他诚心认错的。

师:荆条是古代一种鞭打的刑具。“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引导看图)说明他内心痛悔自己过错的程度是很强烈的。

〔图文结合得合适〕

生:“于是”和“亲自”两个词也可以说明问题。用“于是”连接下句说明知错就改,不迟延;“亲自”表示真心实意,非亲自去请罪不可。

师:人都会有错误,但知错就改很重要。小吴读书很认真,对作者用心遣词能认真推敲。

生:廉颇上门请罪,蔺相如“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连忙”、“热情迎接”表现蔺相如不计较个人得失。

师:蔺相如胸怀宽广。(学生插话: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从此他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祖国。

他们从不和到又和好起来。他们最后和好,思想上有什么共同认识。

〔深化认识他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生:他们都能认识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应计较个人得失。

师:对,他们都有热爱祖国的精神,都要维护国家的利益。我们学习这一课,受到什么启示和教育吗?(略)总结谈话(略)

论文

一定的课堂教学结构为一定的教学目的、内容服务。我从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适应培养自学能力的需要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即“揣摩、引导、讨论、点拨”。

这种课堂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一、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多动脑想。多动手查,多动口说(问),主动观察、思维、分析、表达,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学实践的机会。

二、改变“满堂灌”或“一问一答”的师生接受关系为帮学关系,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多向信息交流。

三、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较多的探索性作业

是放在讨论前的主动揣摩,即发现、分析、解答等。课后作业

量相对减少,只根据课堂讨论自我作些补充、修正或适量的读写作业

,改变被动等待老师留下大量作业

的状况。

八个字的课堂结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更是教学思想的转变。基中“揣摩”、“讨论”是指学生的学习实践,“引导”、“点拨”是教师在其中起的主导作用。在这个基本课堂结构上,教师备课时,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将揣摩和讨论的时间作适当的分配。

〔揣摩〕学生基本扫除课文的阅读障碍之后,紧接着就是揣摩课文内容,为下一步组织讨论、深入理解做好准备。揣摩是这种课堂结构的基点。叶圣陶先生说,一篇好作品“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些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办法之一。这儿说的有效,就是增进理解的意思。”(叶圣陶《揣摩》)所以,我着力培养学生自学揣摩,自己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起点。

揣摩自学有方法规律,必须从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两方面进行;必须遵循一个中心或一条主线,使揣摩有方向,有重点。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教给揣摩的方法。如低中年级主要先教给从词句中发现、提出疑难问题和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高年级进一步教给确定文章主线或中心和遵循主线或中心揣摩、品赏文章的方法。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围绕总结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揣摩全篇文章;《一分试验田》一文,引导学生能从彭总的言和行为线索对应揣摩、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如他的行动“亲自丈量一分地”对应“既然是试验,就得讲个科学,一分地容易计算产量”的语言,领会彭总严格的科学态度。

〔讨论〕讨论是在学生各自揣摩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使揣摩自学得到深化。学生揣摩自学的水平有高有低,理解不理解,领会对不对,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或不同见解在学生中或师生间讨论解决。讨论形式可以在教师的主导下,以二人、四人为小组或全班师生一起讨论,也可以先小组讨论,后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形成课堂教学的主体结构,多维的信息交流。

“讨论”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抓重点问题、重点段落讨论。如《黄继光》一文,学生围绕重点段中的“顽强”一词展开讨论,联系“持续”、“挪动”、“……望着……望着……望着……望着”等词句,领会黄继光的顽强战斗精神。

讨论中,我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如一课,学生提出: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真的要撞吗?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甚至争论,以求得更深理解。

“揣摩”、“讨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点拨”则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

〔引导〕前面讲的学生揣摩自学,必须有教师的引导帮助,要把引导揣摩纳入授课计划。教师引导是否得当,将决定揣摩、讨论的质量高低。我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能力进行揣摩,最大限度地达到自悟自得。教师最重要的是把学生、教师和作者的思路统一在一起。

指导学生自己揣摩,初期难度较大。如引导学生找出要揣摩的主线、突破口,使学生沿着主方向揣摩,是学生的难点。我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创设“最近发展区”。开始时,我作示范、具体指导,鼓励学生自学的信心。当学生能够自我生疑解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表明揣摩自学已有一定的深度。

〔点拨〕“点拨”贯穿讨论的全过程。我备课时把握住每节课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学生的难点所在,在讨论中及时适当地点拨。点拨的原则大体是“学生理解到重点关键处,我给予肯定并加以强化,使理解巩固加深;学生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时,我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深化;学生理解错的,我给予启发指导,帮助订正;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学生不理解的,我引导学生回到语言文字中去揣摩并讲透。教师站在教材的最高点统帅讨论的全过程,并随时有机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学法指导,教给学习规律。

根据八个字阅读教学课堂结构,按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我采用几种基本课型:

一、“发现、质疑”课型。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并提出疑难问题,然后讨论解答,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它可以在二年级开始培养。

二、“自我生疑解惑”课型。重点在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愿望和解答问题的积极性。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能主动解答问题。三年级以上都适用。

三、“分析感受”课型。揣摩时不用再提问题,直接遵循文章中心或主线边读边分析、感受,然后交流讨论。高年级适用。

四、“品赏”课型。对写景、状物之类文章以感情朗读、品赏景物特点、精美片断、优美词句、观察和写作方法等方式感受,交流。

五“七嘴八舌”课型。以小组展开自学交流、互问或围绕一二个问题七嘴八知讨论,然后围绕中心或主线进行全班交流,鼓励不同见解的争论。形式活泼,参与讨论面广,为中差生创设表达、互助的机会。

六、“专题学法指导”课型。专为培养某种学习能力的专题指导课。某种学法指导后,就随课文教学加以训练、巩固。

点评

朱老师的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是教师教得得法、高效,学生学得主动、活泼。他不拘泥于已有的教学模式,创设让学生“揣摩”、“讨论”和教师“引导”、“点拨”的课堂教学结构,摒充教师包办代替或一问到底的教法。他重视指导学习方法,然后循法走路。这一节课正是“揣摩、讨论、引导、点拨”八个字阅读教学课堂结构的部份体现,是他理想境界的缩影。你看,课堂上学生们学得多么主动、活泼,两段文字分别用提出问题和直接从语句中体会的两种方法揣摩自学,必要时教师示范,学生可以“七嘴八舌”,互相启发。讨论时,学生理解的就说,不理解的就问;有不同见解的就争议、交流,学生的讨论紧各教材,一个词没有疏漏。学生能说的,教师就让学生说;学生理解不透的,教师就启发深化;学生不懂的,教师要言不烦地讲;讨论走岔了,教师点拨一下就扭过来了,基

本没有偏离一个中心或一条主线。经过讨论,人物形象显明了,精神品质领会了,阅读重点训练项目得到训练了。教师虽然言语不多,但能教在点子上。他的奥妙在哪里?他曾说“在培养的过程,教师像排练戏剧总是要指指点点,又要示范,又要矫正,不会像正式演出那样什么指点都不要”。是的,理想的境界,就是靠他日积月累的培养。他的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一、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从提高民族素质出发,培养学生自学揣摩的独立阅读能力。他既有长远的培养计划,又有分阶段训练的措施,并坚持不懈地努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立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课堂上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以教师讲多讲少为准绳,而是体现在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文字知识教学都教在点子上。

四、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讨论前要自学揣摩,写自学笔记的习惯;培养“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认真读书的习惯;养成学生主动发言、质疑、争议的习惯;训练学生能按课文内容的顺序,一个问题讨论透了,再换一个议题,不颠三倒四的讨论习惯等等。

    相关推荐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 《将相和》2 12《将相和》 13、将相和 7、将相和 13、将相和 13 将相和 13、将相和 12《将相和》 13、将相和 《将相和》1 《将相和》2 13《将相和》 13 将相和 13、将相和 《将相和》相关知识 《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说课 将相和 教案 《将相和》相关链接 《将相和》相关知识 《将相和》教案 语文 - 《将相和》 《将相和》说课 《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课文 我教《将相和》 读《将相和》有感 将相和缩写(三) 将相和缩写(四) 《将相和》教后记 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教后感 将相和缩写(一) 《将相和》A、B案 读《将相和》有感 《将相和》教后记 《将相和》A、B案 《将相和》A、B案 将相和3教案 《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缩写(二) 《将相和》A、B案 《将相和》A、B案 《将相和》历史背景 《将相和》重点词语 《将相和》课文导读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案例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案例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教学《将相和》有感 《将相和》历史背景 《将相和》精品教案 《将相和》教材理解 《将相和》片断赏析 《将相和》片断赏析 《将相和》片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