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答案:韩非子·和氏……(含答案解析)

小编: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韩非子·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参考译文】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一块玉璞,捧着进献给楚厉王。厉玉让玉匠鉴定。玉匠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行骗,就砍掉了他的左脚。到厉王死,武王继位。卞和又捧着那块玉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匠鉴定,玉匠又说:“是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行骗,就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登基。卞和就抱着那块玉璞在荆山下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干了,跟着流出的是血。文王听说后,派人去了解他哭的原因,问道:“天下受断足刑的人多了,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卞和说:“我不是悲伤脚被砍掉,而是悲伤把宝玉称作石头,把忠贞的人称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就让玉匠加工这块玉璞并得到了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之壁”。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则有道者①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②不敢卖重;官行法则浮萌③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④矣。

【注释】 ①有道者: 法、术之士。②近习:指君主宠爱亲信的人。③浮萌:游民。萌,通“ 氓 ”。④论:认可。

【参考译文】珍珠宝玉是君主急需的,即使卞和献的玉璞不够完美,也并不构成对君主的损害,但还是在双脚被砍后宝玉才得以论定,鉴定宝玉就是如此的困难。如今君主对于法术,未必像对和氏壁那样急需,还要用来禁止群臣百姓的自私邪恶行为。既然这样,那么法术之士还没被杀戮的原因,只是促成帝王之业的法宝还没进献罢了。君主运用法术,大臣就不能擅权独断,左右近侍就不敢卖弄权势;官府执行法令,游民就得从事农耕,游说之士就得冒着危险去当兵打仗;那么法术就被群臣百姓看成是祸害了。君主如果不能抵制大臣的议论,摆脱黎民百姓的诽谤,单要完全采纳法术之言,那么法术之士即使到死,他们的学说也一定不会被认可。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⑤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⑥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注释】⑤告坐:被告发而连坐。⑥遂:举荐。

【参考译文】从前吴起向楚悼王指出楚国的风气说:“大臣的权势太重,分封的贵族太多。像这样下去,他们就会上逼主而下虐民,这是造成国贫兵弱的途径。不如使分封贵族的子孙到第三代时君主就收回爵禄,取消百官的俸禄等级,裁减多余的官吏,来供养经过选拔和训练的士兵。”楚悼王施行此法一年就死了,吴起在楚遭到肢解。商君教秦孝公建立什伍组织,设置告密连坐的制度,焚烧书,彰明法令,堵塞私人的请托而进用对国家有功的人,约束靠游说做官的人而使农民士兵显贵起来。孝公实行这些主张,君主因此尊贵安稳,国家因此富庶强大。八年后秦孝公死了,商鞅在秦受到车裂。楚国不用吴起变法而削弱混乱,秦国推行商鞅变法而富庶强大。二人的主张已够正确的了,但是肢解吴起,车裂商鞅,又为的什么呢?为的是大臣苦于法令而小民憎恨社会安定吁。当今之世,大臣贪权,小民安于动乱,比秦、楚的坏风气还要严重,而君主义没有楚悼王、秦孝公那样的判断力,那么法术之士又怎能冒吴起、商鞅的危险来阐明自己的法术主张呢?这就是社会混乱而没有霸王的原因。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刖其左足       刖:砍断脚,古代的一种酷刑。

B.而游士危于战陈     陈:通“阵”,指军队阵列

C.独周乎道言也      周:契合,此可引申为采纳

D.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  治:被治理,此引申为被管制

答案:D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组是

A.玉人曰:“石也。”/ 是寡人之过也

B.和虽献璞而未美 /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 /乃能衔哀致诚

D.主以尊安 /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答案:B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A.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B.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C.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D.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答案:B

8.下列对课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和氏得到玉璞后,先后两次进献君王,均以欺骗罪被处以刖足之刑。后至文王时他才得以献玉而正名,并将玉命名为“和氏之璧”。

B.第二段,韩非指出若以法、术治国的话,臣则失去擅权弄权的自由,士民则失去游说游荡的自由,法、术也就成了群臣士民的祸害。

C.第三段,韩非借吴起与商君之例,阐明了法、术能否施行于世,取决于君主的判断力以及臣子细民的处世态度。然后借此针砭时弊,指出当世乱而无霸主的原因。

D.文章除了运用和氏之喻、吴起商鞅之例外,还拿悼王孝公楚秦两国君主对法的态度及其结果作对比,文笔犀利而深入浅出,叙议相间而富于变化。

答案:C

9.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3分)

【译文】而是为它本是宝玉却用石来称呼它而悲伤。

【解析】计分点在:宝玉、而、介宾短语后置。宝玉,名词用作动词,是宝玉,“宝玉”与“题之以石”通过连词“而”相连,而“题之以石”是动词短语,故与之构成转折关系的“宝玉”须为动词义。而,表转折,却。题之以石,循直译原则,应为介宾短语后置,还原应为“以石题之”,以,用;题,称作、称呼等。悲,为动用法,为……感到悲伤,也可灵活译为动词“悲伤、悲叹”。另,夫,助词,表感叹语气。

出题意图与难度区分。此题的易得分点应在“而”字;而“题之以石”介宾后置的译时处理,难度不大,但需要的是严谨的翻译态度,属区分学生学习态度与翻译态度所在;宝玉,难度中等,是对学生文言扎实功底及运用、分析能力的考查,应属此题区分学生能力的所在。

(2)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4分)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法、术之士还没被杀戮,只是因为促成帝王之业的法宝还没进献罢了。

【解析】计分点在:然则、特、帝王。然则,古汉语常见固定结构,古今异义词,此处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这样,那么”。特,只是,课内重点词语,课文中出现过两三次,湖南应已考两次。帝王,能促成帝王之业,或类似意思,直接译为帝王的,不计分。另:有道者,鉴于难度很大,所以在注释上直接给出了解读;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之独立性,译时删去;不戮,含被动义,没有被杀。璞。是一个喻词,

出题意图与难度区分:然则,应属易得分点,只要稍有严谨态度,应能译出。特,考查的是课内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前后语境的大致把握,加以湖南已多次考查,也应属易得分点。前两个计分,主要考查学生平时学习复习的态度。帝王,难度较大,是本题区分学生文言理解与分析能力所在,它须准确把握前后文及本句之意方能译出。

(3)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3分)

【译文】约束靠游说求官的人而使从事耕作与为国作战的人显贵起来

【解析】计分点在:禁、游宦、显。禁,约束,译为禁止,不计分,译为制止,勉强算对。游宦,靠游说求官,若译为“游说求官”,也给分。(游宦: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离开本国至他国谋求官职)显,使动用法,使……显贵。

出题意图与难度区分:此题主要意图考查考生翻译时对文言实词的处理能力。禁,主要考查考生在将古汉语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时的准确度,其后宾语为“民”,若译为“禁止民”,语意不通,准确翻译应是“约束民”,难度中等。显,考查实词活用的判断与处理,应属较易得分点。游宦,考查目的在于:一是对文言词一一对应的翻译,“游”与“宦”两个词均须予以翻译,不得遗漏;二是对文言词结构的判断与处理,“游宦”应为状中结构,即“游”是“宦”的方式,通过“游说各国”来“求取官位”;三是考查对文言词基本词义的掌握情况,游,有游说、交游等义,宦,有官宦、求官、做官等义;四是考查联系上下文,来准确把握词义的能力,要弄懂此处“游宦”之义,须联系下列几处语境,一是第二段中隐含的作者对“浮氓”“游士”的态度,即作者反对到处游说游荡而不从事耕战的人,二是本句的“显耕战之士”,其与“游宦”所在句是反义关系:此词的翻译难度中等偏上。

    相关推荐

    概括并分析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附答案) 阅读答案:《包氏父子》(含答案解析) 古诗文阅读理解:九日和韩魏公 (含答案解析) 《安危 韩非子》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非 相》(含答案解析) 《二柄 韩非子》阅读答案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阅读附答案 说难·韩非子 阅读附答案 阅读答案:《颜氏家训》(含答案解析)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阅读答案 《韩非子|管仲破厚葬》中考初中阅读试题答案解析翻译译文 韩非子《人主》阅读答案及翻译 《韩非子•十过》阅读答案附翻译 “安危 韩非子”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答案:《与韩荆州书》(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韩褒,字弘业……(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韩镛,字伯高……(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张柠和格非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对话》(含答案解析) 古诗文阅读理解:孔子谓季氏……(含答案) 说难韩非子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韩非子》楚庄王欲伐越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彻里,燕只吉台氏……(含答案解析) 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阅读附答案 阅读答案:《孕妇和牛》(含答案解析) 节选自《韩非子·六反》阅读答案及翻译 韩非子·内储说上·重轻罪 阅读附答案 阅读答案:和岘,字晦仁……(含答案解析) 胖子和瘦子契诃夫赏析 胖子和瘦子阅读理解及答案 《猛狗与社鼠》韩非子 阅读答案及译文 胖子和瘦子阅读理解及答案 胖子和瘦子契诃夫赏析 古诗文阅读理解:送韩十四江东觐省(含答案解析) 韩非子“人主”阅读试题及答案 及翻译 古诗文阅读理解:江城子 (含答案解析) 《韩非子•说林上|鲁人徙越》阅读答案翻译 阅读答案:夫子好辩……(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含答案解析) 古诗文阅读理解:道旁稚子 (含答案解析) 古诗文阅读理解:道旁稚子(含答案解析) 非攻鲁迅阅读理解及答案 非攻鲁迅内容赏析 阅读答案:王济字武子……(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 《水乡的日子》(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鲁肃字子敬……(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费宏,字子充……(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羊祜,字叔子》(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 《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墓志铭》(含答案解析) 古诗文阅读理解:水仙子·夜雨(含答案解析) 九日和韩魏公 阅读答案附赏析 古诗文阅读理解:南乡子·冬夜(含答案解析)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韩非子 阅读附答案 宋词赏析 周氏 瑞鹤仙·和丁基仲 古诗歌鉴赏:行舟忆永和兄弟(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 《严文井:一口柔和的井》(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薛居正,字子平……(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陶元淳,字子师……(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子瞻迁于齐安……(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贺胜,仁杰子也……(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李士谦字子约……(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李士谦,字子约……(含答案解析)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课后题答案解析 孟子《鱼,我所欲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比较阅读答案翻译 阅读答案:《“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含答案解析) 《和氏璧》阅读答案 古诗歌鉴赏:归朝欢•和苏坚伯固(含答案解析) 古诗歌鉴赏:和李上舍冬日书事(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犹不改,宣子骤谏……(含答案解析) 《和氏璧》六年级阅读和答案 王充《论衡;艺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对比阅读答案 韩非子·说林上 阅读答案(2013湖南湘潭市中考试题) 2013年江西省中考楚庄王欲伐越《韩非子》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孔子北游于农山…… (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中国孩子缺什么》(含答案解析) 古诗文阅读理解: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 (含答案解析) 乌氏庙碑铭 韩愈阅读答案 孔子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韩非子以法治国 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怀念吕凤子先生》(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地震学研究和地震预测》(含答案解析) 孔子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韩非子以法治国 比较阅读答案 谈谈你对于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理解。 (3分) 《和氏献璧》阅读答案 和氏献璧阅读答案 孟子《鱼,我所欲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比较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乌氏庙碑铭(韩愈)阅读附答案 阅读答案:元顺,字子和……(含答案) 阅读答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含答案解析) 陈子龙《李氏之鸠》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古诗歌鉴赏:采桑子·塞上咏雪(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美和美的东西》(2011高考广东卷)(含答案解析) 古诗文阅读理解:江 城 子(2012高考江西卷)(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掐 辫 子》(2012高考天津卷)(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风》(含答案解析) 胖子和瘦子阅读理解及答案 胖子和瘦子阅读答案契诃夫 阅读答案:《湖》(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铁》(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山》(含答案解析) 阅读答案:《母亲解梦》(含答案解析) 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韩非子•喻老|阅读答案反应译文试题 阅读答案:人和车厂的老板……(2010高考山东卷)(含答案解析) 《非相 荀子》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