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疑山图记》阅读答案

小编:

九疑山图记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②表:标记。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2分)

细解:概括段意,两句话两层,一层交待大小,即规模;一层交待为什么“谓之九疑”。

答案:规模和得名缘由

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2分)

细解:需要判断这里写出了什么内容,使用了怎样的技巧,以及这个技巧在这里使用的作用。我们要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听之亦无”的如蝉蝇的声音?什么地方可以“时闻声如蝉蝇之类”?“以声衬静”的手法运用,最典型的是王维的“蝉噪林逾静”。

答案: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

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细解:跟上文的翻译题解答方法相似,根据语境可知,“听”是“听凭、听任”,这样就可以淘汰B、D,而“隐居者”不可能“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所以答案是:C。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3分)

细解:所谓句式,指的是整句散句、长句短句、常式句变式句。此处是:整散结合。有关的知识我们在高中文言课文中也多有涉及。《前赤壁赋》练习2:结合全文,具体说一说本文整散结合的语言特点。《谏太宗十思疏》练习2: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多用四字短语,读来琅琅上口;文辞骈散结合,具有参差之美;并且暗用典故,论据言简意丰。请分别加以整理,体会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陈情表》练习2:本文以四字句为主,而又穿插运用了各种排比句,谈谈这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今年的试题在与教材结合的方式更为深层、自然。

答案: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细解:写作意图即写作动机、目的,这张试卷已考查过一次“意图”了(第12题)。按照作者自己的说法是“以旌异之”,让看到的人其“异”处。为什么要这样呢?作者分两层加以表达,先是指出其“殊极高大”且景致丰富;继而通过虚拟的对话,分析其没有列于五岳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在此背景下,“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可能会有同学依据宋代散文特别是“记”体文即事明理的章法,认为该文有借题发挥、针砭时弊的意图,于是一第二段末尾的相关语句来回答,如批评、鞭挞“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等等,严格地说是不妥的。因为所谓“即事明理、因事见理”,作者总要发一通议论,做一番推演、辨析,表达对某个或某些问题的看法、见解,这些看法、见解往往具有高度概括性,甚至富有哲理,给人深刻启示,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以游山探胜而未能“极夫游之乐”为出发点,说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之处,人们想要到达那里,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足够的力量并辅以一定的物质条件,此外,作者还从“碑仆道”、“文漫灭”、“华”“花”音谬的情况,联想到对待传闻材料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提出了“深思慎取”的告诫。《石钟山记》则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文章往往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情与景、理与事的融合。《九疑山图记》显然不具备这些特点,既没有阐发什么“理”,也没有更多的“发挥”,只是为九疑山没有列入五岳抱打不平而已。上文说过,今年试卷与教材的联系走向深层,这道题目可以看作是与上述课文在章法上的辨析,只是没有明示而已。

该文作者为唐文学家元结。关于唐代记文与宋代记文,章必功先生在《文体史话》一书中有过一段分析——

唐代记文以记述为主,故《金石例》说:“记者,纪事之文也。”宋人记文则有专发议论者,故陈师道说:“韩退之作‘记’,记其事耳,今之‘记’乃论也。”

答案: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

    相关推荐

    九疑山图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九疑山图记阅读试题及答案 (附翻译) 归有光《吴山图记》阅读答案 《鸣机夜课图记》阅读答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阅读附答案 《山的图腾》阅读附答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阅读答案 富春山居图中的渔樵意象阅读答案 富春山居图中的渔樵意象 鸣机夜课图记 阅读答案 刘因《辋川图》记 阅读答案 村落嫁娶图记阅读答案 鸣机夜课图记阅读答案 看竹图 记 阅读答案附翻译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阅读鉴赏 《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 魂魄犹在江山图 读附答案 “鸣机夜课图记”阅读试题及答案 鸣机夜课图记(节选)阅读答案 《游凌云图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鸣机夜课图记的阅读附答案 《魂魄犹在江山图》阅读附答案 《武昌九曲亭记》阅读附答案 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阅读答案 《鸣机夜课图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武昌九曲亭记》参考答案 《魂魄犹在江山图 范曾》阅读答案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阅读答案 文言文重到沭阳图记阅读附答案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阅读答案 《丹诏名胜九侯山》阅读附答案 《村落嫁娶图记 (明)顾彦夫》阅读答案 沈复《浮生六记·醉图兰影》阅读答案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阅读答案 诗歌阅读鉴赏练习与答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 《丹诏名胜九侯山》中考阅读答案 《西游记》第五十九回,阅读附答案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阅读答案 疑人窃履 “九日齐山登高”阅读试题及答案 宋词赏析 贺铸 小重山·花院深疑无路通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原文及翻译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 文言文新都县八阵图记阅读附答案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阅读附答案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阅读附答案 顾锡畴,字九畴,昆山人...阅读附答案 游九华记(施闰章)阅读答案附翻译 《武昌九曲事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鸣机夜课图记(节选中考难度)》阅读答案 《新都县八阵图记 杨慎》阅读答案附翻译 愚公移山北山愚套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阅读附答案 《黄山记》阅读答案 《鸣机夜课图记 蒋士铨》阅读答案附翻译 “鸣机夜课图记”阅读试题及答案 及翻译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甲】愚公移山(节选)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阅读答案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阅读附答案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阅读答案 《游桃源山记》阅读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原文附翻译 《武昌九曲亭记 北宋•苏辙》阅读答案 【甲】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阅读附答案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比较阅读试题及答案 李疑尚义阅读答案 李疑尚义文言文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阅读训练 霍山红岩松记阅读答案 霍山红岩松记梁衡阅读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阅读附答案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阅读答案附赏析 《游恒山记》阅读答案 百丈山记 阅读答案 阅读《黄山记》附答案 小石潭记和小石城山记比较阅读答案2021 小石潭记小石城山记对比阅读 《华山别记》阅读答案 山中杂记阅读答案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阅读附答案 《木假山记》阅读答案 游恒山记阅读答案 游东山记阅读答案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阅读附答案 《宝山记游》阅读答案 游虞山记阅读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鸣机夜课图记》答案及翻译 李疑尚义阅读答案 李疑尚义文言文答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飞红滴翠记黄山》阅读答案 《疑人窃履》阅读答案 《智子疑邻》阅读答案 学贵质疑阅读答案 智子疑邻阅读答案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游石钟山记阅读答案 天山景物记阅读答案 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 游龙鸣山记阅读答案 《天山景物记》阅读答案 《游齐云山记》阅读答案 游东山记阅读附答案 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