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达组《绮罗香•咏春雨》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小编:

绮罗香•咏春雨

史达组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他、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①

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②。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注】①钿车:古代妇女乘坐的华丽车辆。杜陵:汉宣帝陵墓,位于今西安市东南,是唐代郊游胜地之一。这里泛指游乐处。②谢娘,妇女的泛称

(1)“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此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3分)

(2)有人评价本词 :“虽无一个雨字,无一字不与雨相依。”这首词是怎样写雨的景象的? (3分)

(3)本词融情与理为一体。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用佳人愁眉比喻远山,青山似谢娘之含嚬带愁而愈觉妩媚,形象地写出了雨中春山,烟雨迷濛的情形。

(2)侧面描写。上阕先用拟人手法,写春雨带来寒冷,让花柳畏惧;然后通过写物与人对迷蒙春雨的感受描写春雨。下阕侧重写春雨中春潮涌起,难寻渡船;青山和泪,烟雾迷濛。无论是涌起的春潮还是和泪的青山都是春雨所致。

正面描写。“尽日冥迷”,从正面动态地传达出了春雨又密又小,迷离欲飞的情态。

结句以想象之辞,化用前人诗句,写两人在春雨的深夜喁喁私语的情景。

(3)春雨欺花困柳,所谓风流罪过,明是怨春,实是惜春情怀。“春潮晚急”,渡船却难以找到了,可叹,从中引出春雨中归家无望、倍加思乡的情怀。“新绿生”、“落红流”,景中已暗含世间从来是“落花有意而流水无情”的哀怨;“剪灯深夜语”透露对自己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新绿生”、“落红流”新陈代谢却也蕴含着时光推移,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难以永存的深刻哲理。

鉴赏

咏物词之成熟在这首词中有充分体现,将情思寄于对自然景物的感情化描写之中,混化无迹。但这种“寄托”,仅为作者一种情思,而这种情思乃作者所处之时代、社会所形成的个人思想,若实指某人某事,必不免穿凿附会。

词中之濛濛细雨为正当其时,而闇闇情怀则郁积已久,以此适时之雨,遇此凄迷之情,“情动于中,乃形于言”,乃作成此满纸春愁。春雨欺花困柳,所谓风流罪过,明是怨春,实是惜春情怀。体物而不在形骸上落笔,而确认非人之景有其思想感情,为南宋咏物词中大量采用的写作手法,这就是所谓传神,这是咏物词最见工力的地方之一。说“冷”,说“烟”,说“偷催”,都使人感到这是春天特有的那种毛毛细雨,也即“沾衣欲湿”的“杏花春雨”。还是“传神写照,全在阿堵物中”也。这种细雨,似暖似冷,如烟如梦,情思杳渺难求,正如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虽各说各的春雨,各具各的神态,却同借春雨,表现出同样的惜春情怀。对仗工而精,用字隐而切。细雨春愁,愁密如雨,甚乱如丝,纷乱如麻的情怀借细雨如茫写出,融合天间,见出其愁如海,斩剪不断。但即使人的神思立远幽深,而究其实却“句句不离所咏之物”。春雨之冥迷,实同于人之惆怅,轻到欲飞之细雨,竟至欲飞不能而如此依恋缠绵者,都因为这是一片春愁。体物传神,可谓细致入微,穷形尽相了。彩蝶眷日来归,春燕踏春而来本为平常,而蝶惊粉重,燕喜泥润,却把春雨这一不知让人是喜是愁的“细微”的特征,从侧面表现出来了。

上片的最后一韵,仍是围绕春雨来写。佳约成空,钿车不出,是说春雨对人事的影响,所阻不能过河而又急于过河者,为“我”耶,为他耶?这种手法,正如姚铉所说:赋水不当仅言水,而言水之前后左右也。杜陵在长安城南,是唐代郊游胜地,这里是借用。

上片写作者在庭院中所见。下片第一韵三句,转为写春雨中的郊野景色。写郊原春雨,唐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最为知名,这里翻用了他的意。咏物诗词的用典,除了为自己诗情词情敷彩之外,还要标示这一事物曾经为前人所重,在文学史上早有很高的声价。这双重的作用更表明梅溪作词技巧的缜密,心思细致,咏物诗词如果忽略了这一点,那就是美中不足。韦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江头野渡,暮色凄清,微雨欲垂未垂,远水似尽不尽。一片苍茫寂寥,虽非行人,亦难免魂销。看似描写江天景色,实际上却是为春雨画韵。“眉妩”两句,写雨中春山,烟雨迷濛,远望处,隐约如佳人眉黛。这里是用卓文君事。《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是以山比眉,这里却又反过来用佳人愁眉比喻远山,且又加“和泪”两字,以关合雨中远山。“妩”字韵脚极佳,押韵应这样才好。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辛弃疾《虞美人》),不仅新颖,亦使青山含情。“谢娘”一辞,唐宋诗词家常用语,是对妇女的泛称,这是南朝留下来的用语上的讲究。这里的谢娘,不应理解为实指某人。只是因为把雨中远山比做妇女愁眉,为使文理连贯才引出“和泪谢娘”一语,词意只在用雨中春山表现春雨的多种风神,重点仍在春雨。句句刻画,不离所咏之事物。这两句写青山似谢娘之含嚬带愁而愈觉妩媚,都是春雨“做将”出来的。春雨能够做到“山也含情,蝶也凄怨”。

咏物诗词之用典,贵在融化无迹,这就需要作者的刻意锤炼,但用典即使浑化无迹,因是被动,难免与原典颃颉,不如自铸新词,使之淋漓尽致,两者在咏物词中更是缺一不可。下面两句即作者自己熔铸的新语,既流畅,又独特“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这是两句极新颖的对偶句,构成极美的意境,极为当时人及后世读者激赏。是春雨中景色,亦是春雨中情怀;是作者寄托,亦是作者情怀。

词人使用的方法是在文字上句句不离春雨,在结构上以春愁作为情感主线。写春雨则穷形尽相,写情感则随处点染,这种春雨和愁情又互相点染,使雨为情雨,愁为雨愁,令人徘徊其间,无可名状。下片的“沉沉”、“和泪”、“落红”、“带愁”,以及下句的“门掩梨花”,都是织成这一片凄清景色和闇闇春愁的因素。“门掩梨花”,语出李重元《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开”。以想象之辞,缅怀前代风流,遥想诗人于“当日”门掩黄昏,听梨花夜雨时之惆怅况味。春日夜雨不仅使词人改写名句,也以春雨感染词人的心作结。至于剪灯事,出于李商隐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诗虽是写秋雨,但只剪取其“夜雨剪烛”一层意思,以关合故人之思,使结句渐入浑茫,所以言已尽而意不尽。许昂霄评这两句说:“如此运用,实处皆虚。”《词洁》对全词的评价是:“无一字不与题相依,而结尾始出雨字,中边皆有。前后两段七字句,于正面尤到。”在咏物词中,这一首属于意重在雕绘之一类,不仅穷形尽相,而且颇为传神。以工丽见长,见出作者才思,梅溪日片可见出,其在婉约词发展史上集大成者的地位。

[意解]

春雨挟着残冬寒冷,让花朵们不敢贸然伸展;垂柳打不起精神飘荡,雾气总被绵绵雨丝纠缠;似乎春天并没有持续多久,不知觉间已经到了春晚。烟雨迷蒙在空中,让地与天一同昏暗;往常花瓣已经在风中飘零,如今到处是结着哀愁的花瓣。

惊讶无法挥动沉重的翅膀,蝴蝶只好暂且安身遥远的西园;一向喜欢衔着春泥的柔和,燕子重新回到南面小河的岸边。最遗憾的还是,这道路的泥泞妨碍了花前月下绿女红男;杜陵路边那珠光闪烁的香车,只好在另外约定的时间里看见。

极目远眺远处,江面上烟雾漫漫;原本冰雪融化正在上涨的江水,加上迅急的潮流在风里狂奔,现在您想过江,根本找不到官家的渡船。远处的山模糊在水汽里,让对岸若有若无时隐时现;宛如婀娜多姿的美女谢娘,手拿香帕挡住了流泪的双眼。

临近处,江边堤岸残缺不全;可以看到碧绿的水波,时而涌近时而退远;水面上,几片落花低回缠绵;那浅浅红色在水里旋转,正如被幽愁哀怨充满。记得那天,你我两手相挽;你说风正在吹落梨花,我还赶忙把院门紧掩。那天夜里我俩对面聊了不知多久,只记得灯芯剪了又剪。

在这里,王国维没有直接对史达祖的词进行评价,而是借用了两位前辈的现成原话,批评他“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史意贪”;并说,我读了这两人的话,觉得在理,可以会心一笑了。

关于艺术,历代名人都看作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孟子说:“吾善养我浩然之气”,其中的“气”就是由内在的人格魅力向外显示出来的风格。孟子是喜欢把天下苍生的苦难负担在自己身人的人,他把著书立说当做是第二位的事情,第一位的事情是做道义上的功夫。

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的话把文学放到了事关教化的高度,与先秦的论家遥相呼应。《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不幸,高雅的东西,欣赏得了的人是少的;这决定了文学总是要走向民间,拥有读者。圣贤的名言太难理解,喝酒的狂人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诸如“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之类。由于取法太低,文学作品的格调也就一代下降着质量,套用一句成语,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矣。”

王国维的好处恰恰在于,他让我们今天的读者还能不时想到那些把心性提高看作一件大事;一个人可以当不了政治家当不了文学家,但他必须首先是一个正派的人,不做苟且的事情。

这对当前中学生处事为人,当然是很有教益的。

    相关推荐

    宋词赏析 史达祖 绮罗香·咏春雨 《绮罗香. 咏春雨 史达组》阅读答案 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少年游》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胡铨《好事近》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李白《忆秦娥》鉴赏阅读答案赏析高考语文试题理解解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仲殊《南柯子·忆旧》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时彦《青门饮|寄宠人》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李好古《谒金门•怀故居》鉴赏试题答案解析赏析理解高考诗歌鉴赏 李清照《鹧鸪天•咏桂》阅读答案鉴赏赏析试题欣赏解析理解 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葛胜仲《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贺铸《天门谣》鉴赏答案解析高考阅读试题赏析 张先《惜琼花》阅读答案鉴赏赏析欣赏试题解析理解 李煜《相见欢》鉴赏赏析阅读试题答案解析高考中考初中诗歌鉴赏 王庭筠《凤栖梧》阅读答案鉴赏赏析欣赏试题解析理解 纳兰性德《长相思》阅读答案鉴赏赏析欣赏试题解析理解 贺铸《杵声齐(古捣练子)》阅读答案鉴赏欣赏赏析试题解析理解 张孝祥《西江月|丹阳湖》阅读答案鉴赏赏析欣赏试题解析理解 陆游《木兰花|立春日作》阅读鉴赏赏析试题答案及赏析高考 宋词赏析 史达祖 双双燕·咏燕 晏殊《踏莎行|祖席离歌》阅读答案赏析鉴赏试题解析理解 《宋史•熊本传》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宋】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阅读答案鉴赏赏析试题解析理解 孙光宪《浣溪沙》阅读答案鉴赏解析赏析理解 (宋)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鉴赏阅读试题答案解析赏析 高考诗词鉴赏试题与简析:芣苢 钱惟演《木兰花》阅读答案鉴赏赏析解析理解 高考诗词鉴赏试题与简析: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资治通鉴•唐纪九》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临江仙《徐昌图》鉴赏阅读赏析品味揣摩答案 曹组《青玉案|碧山锦树明秋霁》鉴赏赏析阅读答案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李清照《忆秦娥|咏桐》高考阅读鉴赏赏析答案 苏轼《浣溪沙|惭愧今年二麦丰》阅读答案鉴赏赏析试题解析理解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命题要点及解法 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高考诗歌鉴赏赏析理解答案解析 欧阳修《玉楼春》高考鉴赏阅读赏析答案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阅读答案鉴赏赏析理解解析 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鉴赏阅读试题答案解析赏析 古诗歌鉴赏:春 日(含答案解析) 朱敦儒《卜算子|旅雁》阅读答案鉴赏赏析解析理解 《烧车御史》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分析与解答 韩淲《雨多极凉冷》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山行赏析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约客赏析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离骚赏析 古诗文阅读理解:咏荷上雨(含答案解析) 高考诗词鉴赏试题与简析:出关 徐兰 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五)阅读答案鉴赏赏析试题解析 郑域《昭君怨|梅花》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高考语文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苏轼《留侯论》阅读答案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试题解析理解 程垓《卜算子|独自上层楼》阅读答案试题赏析理解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黄庭坚《鹧鸪天》高考语文月考鉴赏阅读赏析答案 秦观《踏莎行》高考诗歌鉴赏赏析阅读试题答案 高考诗词鉴赏试题与简析:华清宫 吴融 (宋)苏轼《宝绘堂记》阅读答案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高考诗词鉴赏试题与简析:黄氏延绿轩 高启 咏柳 中心 赏析 试题答案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高考鉴赏阅读理解赏析答案 高考文学作品鉴赏 表达技巧 《校人欺子产》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芦花荡赏析 虞美人·春愁|陈亮|阅读答案鉴赏赏析欣赏试题 《宋史|程门立雪》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高考月考语文试卷试题鉴赏阅读赏析答案 李清照《行香子•七夕》阅读答案鉴赏赏析欣赏试题 古诗歌鉴赏:山 房 春 事(含答案解析) 诗歌鉴赏:怀古咏史诗鉴赏要诀 《晋书•周访传》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吴文英《风入松》高考月考鉴赏阅读赏析答案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的常见题型及解析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泊秦淮赏析 古诗歌鉴赏:采桑子·塞上咏雪(含答案解析) 散文鉴赏的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高考诗词鉴赏试题与简析: 新晴野望 王维 吴文英《唐多令|惜别》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鉴赏试题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琵琶行赏析 高考诗词鉴赏试题与简析: 葛溪驿 王安石 宋琬《蝶恋花•旅月怀人》阅读答案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辛弃疾《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高考诗歌鉴赏阅读赏析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山行鉴赏 《虹》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宋词赏析 葛长庚 行香子·题罗浮 2016年天津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及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归类 2015年高考天津市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古诗文阅读理解:咏 山 泉(2011高考山东卷)(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未名湖畔赏析 中考古诗鉴赏题目及答案解析 中考古诗专题 文艺高峰阅读答案 文艺高峰阅读理解赏析 岳珂《桯史|更渡一遭》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左传|晋灵公不君》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元吏|月鲁不花传》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躲雨的诗意赏析及阅读理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