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对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性质的解读与思考

小编: :admin

“什么是语文?学语文应该学些什么?”这是语文教育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它直接影响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决定着课程内容设计,也决定了教师素质要求。众所周知,关于语文有人文性与工具性之争,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此确实也作了深入广泛地讨论,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作了以下描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描述分为两个方面:(一)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二)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这是对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

一、对“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解读与批判

很明显,在机关报的《课程标准》中,还是延续了传统的语文是定“交际工具”的定义,但是语言是工具,而语文不是语言。如果不从这根本上改变思想,那么语文课就变成了语言课,丧失了语文课的本体意义。

一篇课文,首先让学生去预习,字词记好写好,接着划分段落大意——把一个很美的整体肢解得支离破碎,而且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作者的头上(因为我们通常划分是错误的,或者作者根本就没这意思),然后再象征性地概括一下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是练习,练习无非是对上述的重复而已。而教师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也主要抓语言,分析时也是围绕这个而来的。至于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或者所学的内容与我们生活有何联系,或者说这文章学了有何用处与教师和学生者无关。因为语文就是语言,而文章内容只是我学好语言的一个载体,因此我没必要关注它。笔者认为,这是导致语文学习和语文教育枯燥乏味的根本原因。

任何一篇课文它都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实践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审美趣味的结合体。语文文本自身的多义性和含蓄性较之工具性更具美学意义。

当然,语言“工具论”本身并不错,但如果把语文也当成是工具那就舍本逐末了,这样并不利于语文课程的改革。因为语文有其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语文的人文性。

二、对“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解读与思考

语文的人文性主要表述为:语文不仅是语言,更是言语。笔者认为,语文的人文性可直接表述为:语文就是言语。“所谓言语,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及作品。”言语本身就是语言的作品,就没有必要把“语文是语言”表述出来,更不应该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学习语文是学习语言的作品,而不是学习语言本身。

语文是言语,而言语是个人性的,它是个人运用语言认识世界、传达思想的活动。语文的人文性表现在言语主体、言语环境和言语作品三个方面。言语主体是身心不断发展变化的鲜活个体。而宏观的言语环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背景、民族文化背景。微观的言语环境就是指言语活动时的生活环境。语文课程面对的是一些丰富多彩的言语作品,语文是人在一定的生活背景中创造出来的人文世界,这从根本上的解决了语文课程性质的疑惑,为课程改革打开了成功之门。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不是语言而是文化,而且这种文化是丰富多采的,是多变的。因而学习语文不仅在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结构,更要学习文章的内容思想、实践意义、整体美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的思想,让语文符合其“文化”和“人文”的特点,也让文学,作品得以实现。在文学领域,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未定性,文本意义的实现则要靠读者通过阅读对之具体化,即以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作品中的空白填充起来,使作品中的未定性得以确定。

对语文的课程性质的理解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一些理念,比如让语文课生动活泼起来,语文课不仅理解语言,更需要内容的整体把握。课堂不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也不必害怕上语文课时会漏掉什么要考试的知识点。为实现这一目的,一节课可以有一半甚至更多的时间放在课外的知识上,是同学们感兴趣而又有助于内容理解的故事或案例。

三、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并不会模糊语文的课程性质

有人可能会提出:如你之上所说的话,语文课与其它艺术课、思想教育课、品德课不就一样了吗?

首先,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现在的学科课程是科学与合理的吗?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极大的争议,历来都有论述。学科课程是至今世界各国学校课程的主体类型。但它的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它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脱离,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从这点上讲学科课程本身就需要改革。

其次,从课程的目的和作用上来看,语文课学习的终极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当然语文在常人眼里可能更多的起着一个基础的作用,即学习一种语言。然后再通过这种基础作用——“语言”功能,去学习其它学科。比如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其实这是对同一事情不同处理,既然语文学习过程中已经学到认识事物、分析解决问题材的能力,已经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这已经达到我们的终极目的有什么不好呢?

当然,我们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并不是要否认语言的作用及其重要性。谚语作品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内涵正是通过语言这一工具来实现的。这正是语文与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根本区别。

总之,从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可以看出,语文的人文性越来越受重视。但从课程改革上来讲,尤其在中国长久以来形成的语文教育理念已经阻碍了语文的发展的情况下,现在的这种改革并不彻底。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尽量弱化语文“工具论”的观点,强化语文学习的人文关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改的总体要求。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新课程标准解读讲稿 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素质培养的最新定位 “语文能力”目标的重新审视——“新课标”语文课程性质观下的目标解读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 对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几点反思 课程标准对话 课程标准对话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之浅见 谈语文课程标准的综合性 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存在问题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思考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理念的定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理念的定位 对《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点异议 国家课程标准专辑语文课程标准 解读语文“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对“体验”的定位与教学策略 初中教师语文新课程培训标准 解读语文“标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模块理论 初中教师语文新课程培训标准 初中教师语文新课程培训标准 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选修课设置的思索 语文新课程高考与我们的对策 文本解读的“入”与“出” ──《语文课程标准》视野观照下的阅读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与“大语文教育” 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与识字教学 文本解读的“入”与“出”──《语文课程标准》视野观照下的阅读策略 初中教师语文新课程培训标准(上) 初中教师语文新课程培训标准(下) 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新课标的误读与反思 新课程对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 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材编制的历史继承性 找回语文课程标准对“体验”的定位与教学策略 谈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 新课程语文考试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讨 新课程语文考试的思考与实践 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价值取向 人教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 新课程标准下谈拓展 新课程标准下的识字教学 关注新课程标准下的几种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观 构建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高中语文任意选修课体系 构建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高中语文任意选修课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的好载体 顾之川:对新课程语文高考改革的思考 中考必读:中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 新课程标准下的多模式语文教学课堂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思路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问答 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 对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程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程的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初中新教材述评 新课程下对高中语文作业的几种误解 新课程下对高中语文作业的几种误解 试论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感”观 对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的分析与思考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随笔 以新课标作指导,为新课程做准备 试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练习设计的策略 学习新课程标准 强化语文实践活动 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分析与思考 ──从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谈起 新课程语文高考应对策略 对新课程语文高考的初步设想 对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 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思考与实践_语文论文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聚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聚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对新课程语文对话教学的反思和构建 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 解读新课程下的“大语文教育” 关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几个误区 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的新尝试──《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与反思 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的新尝试──《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与反思 浅探新课程标准下的生字词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新课程标准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之《童趣》 浅探新课程标准下的生字词教学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关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几个误区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之走一步再走一步范例 对人教版小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评价 实践美术课程新标准的几点体会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_语文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低年级学生识字的途径与方法 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究竟要发展什么思维 新课程标准下低年级学生识字的途径与方法 用新课程标准指导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一) 关注课程标准下的几种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