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下第五单元古诗重点内容复习

小编:

部编语文七下第五单元古诗重点内容

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表现了作者人生感慨?

“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是指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4、“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悠悠”形容时间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人便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了一种苍茫孤独感。

5、“独怆然而涕下”中的“独”表达了诗人感情?

“独”字表现了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寂。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的情感。

7、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8、这首诗最后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把个人置放在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9、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缅怀追念,联想到过去现在都看不见赏识人才的明君,进而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的情感。

10、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士难酬的悲愤之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作,其中肯定也包含着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11、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二、《望岳》杜甫

1、首联用设问形式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总括泰山全貌,突出泰山连绵不断的特点,烘托泰山雄伟高峻的山势。

2、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3、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从修辞角度: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从炼字角度:“钟”,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化静为动,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

4、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决眦”二字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好似裂开,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5、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写出了泰山高大雄伟的特点,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

7、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示例一:这首诗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再到细望俯视,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示例二:这首诗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8、有人说尾联中的“凌”字是全诗之神,请作简要分析。

“凌”是登临、登上的意思,这里写出了诗人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的豪迈之情,道出了诗人比泰山还要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度。

9、首联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颔联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颈联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尾联写俯视泰山想象心底的愿望。

三、《登飞来峰》王安石

1、请描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所展现的画面。

一座千寻高的宝塔伫立在飞来峰上,看起来十分壮观。每当雄鸡报晓时,站在高高的宝塔上,就能看见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

2、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两句诗虚实结合,第一句点明地点,并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写千寻塔之高,是实写。第二句写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进一步突出千寻塔之高,是虚写。

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采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千寻塔之高。“见日升”侧面写古塔高耸,直入去霄,还是写塔之高。

4、请说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所蕴含的哲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5、概括本首诗的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6、简要分析本首诗的写景特点。

本首诗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所写之景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者。“红日”的灿烂图景,象征诗人的美好前程。

7、“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8、“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9、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10、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四、《游山西村》陆游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渲染出了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

2、“丰年留客足鸡豚”中“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足”字不仅表现了菜肴丰足,而且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3、颔联描写了情景?说说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

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4、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句描写了山西村山水环绕、花团锦簇的优美风光,又蕴含了人在困境中往往会出现新的希望和转机的哲理。

5、赏析“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这两句写乡村淳朴的民风民俗,诗人对淳朴的乡土风俗的赞美,显示出他对农家生活的热爱之情,也流露出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对农村生活十分热爱。

7、从尾联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

8.本诗的线索是游踪,全诗句句紧扣“游”字来写,层次分明。

9、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句子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10、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热闹情景的句子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11、从该诗中产生的两个成语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12、你认为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这两句诗?

(1)描绘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可描绘出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景。

(2)面对困难时。蕴含哲理,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出路,进入新天地。

五、《己亥杂诗》龚自珍

1、请描述首联所展现的情景。

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

2、诗歌首句是怎样描写“离愁”的?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画面?

一片片花瓣飞离枝头纷纷坠落,在那一丛丛花树下堆积起来,化作红粉香泥,养护新花新苗。

4、请你谈谈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理解?(赏析)

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今天常用这两句来赞颂牺牲自己、培养新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或为了美好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

5、诗中共表露了诗人几种心境?

全诗共四句,写了三种心境,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关推荐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重点内容解析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词重点内容附答案 2018年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附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一单元复习 语文版八年下册六单元古诗词复习题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有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上课内文言文各课复习要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学常识总复习 七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总复习 七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总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第六单元答案 四川省五所重点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内部训练试卷及答案 鉴赏古诗词要注意五方面的内容 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精选习题(含答案) 《三峡》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总结 人教课标版第三册语文复习要点归纳 《狼》重点知识点考点复习备考 孙权劝学重点知识点考点复习 语文七年级(下)期末文言文复习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2《短文两篇》配套练习册答案p99 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汇编:课内古诗词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与答案 古诗文内容探究类答题技巧 口技重点知识点考点复习、阅读答案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定点默写及理解性默写 初三语文第二轮复习策略方法 七年级语文(上)文言文语段阅读及古诗词鉴赏练习 八(上)语文五六单元文言文测试题(有答案) 老马臧克家同步测试题 高二语文第五单元老马阅读答案 七年级(下)名著阅读专题复习 七年级语文(下)《木兰诗》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语文复习《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复习提要 2013年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 中考古诗词复习练习:03观沧海 中考复习之古诗词曲赏析 [阅读指导]高考复习:古诗炼字题的十个切入点 《元史·列传第五十七》阅读附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诗词分册总复习 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七年级语文课内阅读练习题与答案 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七步诗 人教版语文七下《木兰诗》课文导学 2017年中考语文五大题型复习技巧方法 中考古诗词复习练习题及答案:行路难 五柳先生传复习题 期末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课内文言文复习题:智子疑邻 课内文言文复习题:塞翁失马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古诗文阅读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复习要点及阅读练习(附答案) (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重难点字词整理 高考文言文复习:古代官职升贬的专用词语 2013年高考语文复习训练材料—论述文本阅读训练25:古琴的文化内涵 《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五》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与答案 人教版七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全解 七年级语文(下)《口技》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下《课外古诗词背诵》全解 高考鉴赏诗歌语言考点知识清单 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与朱元思书 九年级语文第一轮复习导学案《黔之驴》有答案 2012年中考语文辅导之古诗词精华试题七 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2012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题(带答案) 2012年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归纳(10篇) 课内重点直击阅读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伤仲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基础知识精练试题 综合训练 查漏补缺——初三语文第三轮复习策略谈 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 爱国忧民类附答案 2013重庆中考10篇重点课内文言文专题训练(附答案) 2016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学情调研试题与答案 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指出下列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鉴赏古代诗歌语言 语言风格特点 2013年高考语文复习训练材料—论述文本阅读训练3:门神俱乐部 2012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技巧 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下)《孙权劝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风(第五十四)阅读附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哲理散文 语文阅读:从容淡定(2013重庆中考语文试题) 2016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成语运用技能检测性评估 及答案 元宵节的阅读理解内容 元宵节的阅读答案 2013年高考语文复习训练材料—论述文本阅读训练8:内审美 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 与答案 九年级语文复习资料(三)议论文 “当下,“文化复兴”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语文阅读答案 杜甫诗三首复习资料 论诗 戴复古阅读附答案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阅读附答案(2017年新课标Ⅲ语文高考) 《岳阳楼记》课内问题复习练习与答案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辅导之感知内容 俗境:生命的简单重复与“瞎浪漫”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