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语文知识>文言知识

中考试题资源:初中中考语文科中考总复习古诗文阅读

小编: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三.古诗文阅读

  《考试说明》要求:

  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3.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意思。

  4.理解并能意译文中的句子。

  复习方略:

  1.多读多背。在理解文章的前提下背诵文言文,特别是《考试说明》上规定的篇目,一定要熟读成诵,这样才能增强文言语感。

  2.整理积累。将所学的文言文进行归纳整理,包括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注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的活用以及特殊文言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等)的归类区别。

  3.理解联系。要能准确理解所学文言文的意旨,并能够将古人的观点情感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探讨其现实意义。

  附:《考试说明》上规定的十篇文言文海练

  《〈论语〉十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温故而知新

  7、士不可以不弘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案:

  1、同“悦”,愉快 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罔:迷惑。殆:危害 4、齐:相同 5、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故,旧的知识 7、弘毅:宽广,刚毅 8、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填空: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每日反省自身品德修养的句子: 为人处事要 。

  ⑧《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谈学习态度的: 。谈学习方法的:

  ⑨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⑩《论语》的“论”读lún,它是 的书。文中告诉我们 。

  ⑾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

  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学习态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谈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9、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0、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阅读:

  ⑴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⑵子曰:“由①,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⑶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⑷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⑸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注释]①[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 B.诲女知之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下面句子中的“之”指代的分别是什么?

  A.诲女知之乎: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其不善者而改之: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告诉的是一个什么道理?

  4.选文的第二则,孔子这番话的意思是:

  答案:1.C(通“智”,其余解作“知道”)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个道理。善者。不善者3.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见出真正的君子。或:实践出真知,只有经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情的真相。4.“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本领”或“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陋室铭》——刘禹锡[唐]

  一、精要笔记:

  (1)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形容其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类比衬托。山、水----陋室诸葛庐、子云亭----陋室

  二、解释下列词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惟:只。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沿。

  2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3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4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5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6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三、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参考答案: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

  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四、默写填空:.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③《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 。④《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⑤《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⑥《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答案: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4、孔子云:何陋之有?5孔子云:何陋之有?6、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五、阅读:读原文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谈笑有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

  2.从全文内容看,作者具有怎样的生活情趣?

  3.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画线的句子扩展为一段描写性文字。

  答案:1.略2.安贫乐道3.略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5题。(共8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选自《论语》)(河南非课改)

  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2不堪:无法忍受。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 名:

  (2)惟吾德馨 德馨: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4.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5.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二、

  12.(1)出名(或:著名)(1分) (2)品德高尚(1分) (共2分)13.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答出句子大意1分,两个加点词语解释正确1分。共2分)14.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1分)15.刘禹锡: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1分) 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2分)(共3分)

  二、阅读《陋室铭》回答:

  1、解释句中加点词

  (1)有仙则名 ( ) (2)谈笑有鸿儒 ( )

  (3)可以调素琴( ) (5)斯是陋室 ( )

  (6)往来无白丁( ) (7)无案牍之劳形(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文:

  (2)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

  3、下面的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 B、调素琴,阅金经。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能体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5、文中的“诸葛”是指 “子云”是指西汉文学家

  6、文章结尾说“何陋之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7、作者为什么认为他的陋室不陋呢?

  8、作批注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好方法。请仿照①句的批注,任选一个角度为②句在括号内作批注。

  (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名人高雅居室衬托自己居室的高雅)。

  (2)孔子云:何陋之有?

  9、用原文语句回答:

  (1)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2)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

  (3)“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

  (4)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主旨是: 。

  10、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

  ①无 丝 竹 之 乱 耳 ②水 不 在 深

  11、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是你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亲戚或同学合住的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简要地点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陋室铭》

  1、(1)著名、出名 (2)大 (3)调弄,这里指弹(琴)(4)这里指奏乐的声音(5)这(6)没有学问的人 (7)官府的公文2、(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3、C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5、诸葛亮;扬雄)6、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7、“惟吾德馨”,或精神充实。2分8、示例:(1)用反问句式,突出主旨。(2)引用孔子的言论,强调陋室不陋。(3)把“陋”放到“有”前,强调陋室不陋。(言之有理即可得分)9、(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鸿儒(3)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0、①无 / 丝 竹 之 乱 耳

  ②水 / 不 在 深 11、言之成理即可

  《爱莲说》——周敦颐[宋]

  一、精要笔记:

  (1)托物言志,以莲喻人,赞扬君子品格,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菊,正衬莲;牡丹,反衬莲。

  (2)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骈句散句交错

  二、解释下列词语答案

  1可爱者甚蕃 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污秽)

  3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4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隐逸:指隐居的人。

  7莲,花之君子者也 品德高尚的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应当。

  三、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5同予者何人?

  答案:1、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

  2、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3、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4、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5、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四、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7—11题。{15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 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4)待到山花烂漫时

  2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花之君子者也。

  22.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 (2分)

  23.【甲】文用 、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

  【乙】文用 、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4分)

  24.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分)

  四、

  20.(1)沾染;污染(2)我(3)听说 (4)等待;等

  21.莲,是花中的君子。

  22.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3.菊花、牡丹;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

  24.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

  (二)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回答9—13题。(13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可爱者甚蕃 蕃: ②不蔓不枝 蔓:

  10.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 。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 。

  12.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2分)

  答:

  13.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百色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3分)

  答:

  参考答案

  (二)9、①多 ②长枝蔓 10、C 11、①(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②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12、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13、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推荐三角梅为百色市市花,因为三角梅生命力强,象征革命老区百色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花期长,花色艳丽,象征百色蓬勃向上,充满希望与活力。

  鄂州市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鄂州市2007年初中升学考试样卷

  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⑴不蔓不枝()

  ⑵陶后鲜有闻()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21.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20.⑴长枝节,生出枝节 ⑵少 ⑶停止 ⑷合宜,适合(2分) 21.C(2分) 22.⑴(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⑵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4分) 23.甲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乙文:赞美荷花“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3分) 24.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3分)

  三、阅读《爱莲说》回答: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陶渊明独爱菊 B、 香远益清

  无独有偶 精益求精

  C、 陶后鲜有闻 D、 因地制宜

  屡见不鲜 宜乎众矣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 (2)陶后鲜有闻( )

  (3)濯清涟而不妖( )(4)亭亭净植( )(5)宜乎众矣( )

  (6)水陆草木之花 ( )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 )

  (8)濯清涟而不妖( )(9)不蔓不枝( )

  (10)香远益清( )(11)亭亭净植( )

  3、“可爱者甚蕃”中的“蕃”在文中的同义词是 ,反义词是 。

  4、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云:何陋之有?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水陆草木之花D、闻之,欣然规往

  5、翻译句子。

  (1)莲,花之君子者也。译: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

  6、文中歌颂的对象是莲花,却几次提到了菊花和牡丹,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写荷花,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8、人们常用选文中的“ ”来论证“近墨者未必黑”这一观点。

  9、下面诗句中咏菊的有 ,咏莲的有 ,咏牡丹的有 。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B、秋从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C、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10、理解填空。

  (1)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 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

  (2)第一段中描写莲花正直的句子是 ,这句话的翻译是 。

  11、作者在文中托物言志,用“莲“自比,又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联系自己的志向和追求,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并简述喜欢的原因。

  答: _

  12、先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然后翻译句子。

  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译文: 。

  13、文中赞美莲花不随俗浮沉的名句是“ ”

  14、文章主题反映周敦颐的生活态度: 。但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来体现作者的为人准则。

  15、你还能写两句其他有关“莲”的诗句吗?

  ① , 。

  ② , 。

  ③ , 。

  16、选出诵读下列句子时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7、文中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三、阅读《爱莲说》

  1、B2、(1)多 (2)少 (3)美丽而不端庄(4)耸立的样子(5)应当(6)的(7)却、可是;亲近而不庄重(8)洗涤(9)枝:长枝节(10)更加(11)净洁 3、同义词是:众 反义词是:鲜 4、B 5、(1)莲花,是花中的君子。(2)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受沾染。(3)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6、借菊花从正面衬托,借牡丹从反面衬托莲花的高贵品质。7、甲文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主要是基于荷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许的品格。8、出淤泥而不染 9、咏菊的有 B C ,咏莲的有 D ,咏牡丹的有 A 10、(1)追求隐逸 贪慕富贵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恶浊世风的鄙弃。(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译为: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11、只要扣住自己的志向和追求解读喜欢的花,意合即可。12、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可以从远处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玩弄它。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4、洁身自好(守身如玉) 托物言志 15、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6、C

  17、主要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四、阅读[甲]《陋室铭》及[乙]《爱莲说》两课文,回答

  1、下面加点“之”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B、莲,花之君子者也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D、何陋之有?

  2、解释下面加点词

  A、出淤泥而不染( )B、无案牍之劳形 ( )

  3、翻译下列句子。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翻译:

  B、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

  4、两篇短文均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试说说作者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有什么不同?甲:

  乙:

  5、甲文中赞美莲花品质的名句是________ ____

  6、乙文中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甲]《陋室铭》及[乙]《爱莲说》

  1、D 2、A 沾染 B 使…..劳累 3、略 C、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4、甲:担忧国事而又无可奈何,独善其身,不愿与庸俗官僚来往;乙:保持君子节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以古代明贤自比,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互动卷

  《陋室铭》

  一、

  1.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吗?

  2.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二、默读,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有龙则灵(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草色入帘青( ) 5.鸿儒( ) 6.白丁( )

  7.无丝竹之乱耳( )( ) 8.调素琴( )

  9.无案牍之劳形( )( ) 10.阅金经( )

  三、反复朗读并背诵,充分感受作者宁静致远的情怀。

  1.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2.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3.默写“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

  一.基础知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 ,是 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 的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二.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

  之的用法: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A.何陋之有?( ) B.忘路之远近( ) C.渔人甚异之( )D.具答之( ) 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F.君之病在肌肤( )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四.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给画线句加上标点。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4.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 的愿望和 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 的写法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7.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

  一

  1.本文写了几种花?主要写哪种?

  2.哪些句子是直接描写与赞美莲花的?

  3.反复诵读描写与赞美莲花的语句,说说作者可能意在赞美怎样的品质?

  二.默读,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 2.出淤泥而不染( ) 3.香远益清( )

  4.亭亭净植( )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不可亵玩焉( )

  7.陶后鲜有闻( ) 8.同予者何人?( ) 9.宜乎众矣( )

  三.反复诵读,体会句义。

  填入句中省略的词。先用文言词,再在句后横线上解释。

  予独爱莲之出( )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

  1.指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成动词的词。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说出下列语句的通常语序。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背诵,感受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操以及对庸俗世态的感叹。

  1.快速工整地默写直接描写与赞美莲花的文字。

  2.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讽刺当时怎样的世态?

  一.默写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章的主旨句是

  6、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二、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 , 代道州人, 家.

  2、本文运用 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 ,所言的的志是

  。

  3、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 ,这样写的作用是 ,本文写“莲”的品质,用 作正面映衬,用 作反面映衬。

  4、“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是指 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是 一篇文是

  5、写出你喜欢的一种花,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花名是: 喜欢的原因是:

  三、翻译下列句子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陶后鲜有闻

  d)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e)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课文阅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自李唐来( ) ②不蔓不枝( )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④可爱者甚蕃( ) 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⑥宜乎众矣( )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4.简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

  答案:第一部分:一.略二.1.多2.不被沾染3.更加清芬4.洁净地立着5.洗涤 妖艳6.玩弄7.少8.我9.应当,当然。三.1.于 于 从 在 2.蔓:生出枝蔓;枝:长出枝节3.爱菊 爱莲 爱牡丹四.1.略2.只要结合莲的特点,言之有理就可,不求统一答案。如高洁自重、谦虚正直 不趋炎附势等 3.鄙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之风。第二部分:一.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3.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 莲,花之君子者也 6. 莲,花之君子者也 二.1.周敦颐 北宋 哲学家2.托物言志 莲 既不消极避世,又决不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3.衬托 突出莲的高洁品质 菊花 牡丹四.1、从 ②枝蔓 ③亲近而不庄重 ④多 ⑤认为 ⑥应当 2.D 3.C 4. ①出淤泥而不染 ②香远益清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托物言志

  答案:第一部分一.1.陋室2.有仙人居住的山,有龙潜藏的水;诸葛庐 子云亭二.1.灵异2.这3.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4.映入5.博学的人6.本文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7.指嘈杂的音乐;扰乱(或使……受到扰乱)8.调弄,弹奏9.官府的公文;使……劳累10.佛经三.1.就不感到简陋了。2.(1)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2)有何陋?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四.1.三个方面,分别为环境幽雅、往来者渊博、兴趣高雅。2.强调作者的品德高尚,志趣高远。

  第二部分:一.1.刘禹锡,梦得,唐朝人2.用韵3.对偶 二. 1.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2.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3.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4.有什么简陋的呢?三.E A B B A A A 四.1.,。,。,。:2.D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 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借物抒情5.C 6. 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7.略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

  一、精要笔记:

  写初冬月夜不眠,出户邀友赏月的欣喜之情,表现了作者逆境中达观处世,自适其适,自乐其乐。

  写法:

  (1)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抒情。

  (2)承天寺中庭月色的描写用了比喻手法。

  二、解释词语:答案

  1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3庭下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4但少闲人 只是

  三、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

  1、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月光照映的庭院里如同积满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里水藻、青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填空简答题:

  1、本文写月突出其,写境突出其 ,写影突出其 ,写人突出其 ,写情突出其 。(请各用一个字)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

  3、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

  答案: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念无与为乐者 A、惦记 B、诵读 C、想到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A、找 B、寻常 C、不久

  ③相与步于中庭 A、欣赏 B、参与 C、一起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A、只要 B、只 C、但是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 )(2)解衣欲睡( )(3)遂至承天寺( )

  (4)怀民亦未寝( )( )(5)庭下如积水空明( )

  3、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

  4、用“/“线画出下句正确停顿。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B、怀民亦/未寝C、庭下/如积水空明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

  7、为什么“欣然起行”?(用原文回答)“欣然”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

  8、短文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内容可用4字概括为

  9、请对《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对月色描写的句子作点赏析! (从修辞、写作手法、思想情感等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1、C A C B

  2、(1)考虑,想到(2)想要(3)于是(4)也;睡觉(5)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3、(1)只不过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2)庭院的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里边还有相互交错着的水藻和荇草——这其实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4、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5、B

  6、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莫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的失意,内心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满足和自慰。

  7、略

  8、第④句 清幽宁静 9、略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⒊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⒋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参考答案:

  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旷达、豁达

  (06山西课改)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10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不知/天上宫阙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答案:

  3、(1)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6.(C) 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07枣庄市)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7.A 8.D 9.C

  《三峡》(作者:郦道元)[南北朝]

  一、精要笔记:

  赞美三峡雄伟而秀丽的山水风光。第一节写三峡的山高,第二节写夏水之急,第三节写春冬山林间的水清,第四节写深秋时节的凄凉。

  二、解释词语答案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通“缺”

  2、重岩叠嶂 直立象屏障的山峰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太阳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上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接连不断

  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即使。奔:飞奔的马。疾:快

  7、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8、飞漱其间 急流冲荡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答案:

  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认为很快。

  2、水清、树木茂盛、山高、草盛,真是情趣无限。

  3、假如不是正午或半夜,是见不到太阳或月光的。

  4、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也不消失。

  5、天刚晴或直霜的早晨,树林和山间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四、简答:

  1作者依次写了三峡哪些季节的景?这些景象有一种怎样的美感?

  2体会最后一段写景的语言特色,看用了什么词把秋景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答案:1、依次烈军属了夏、春冬、秋四个季节的风景;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2、林寒涧肃

  五、简答:1、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B、或王命急宣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D、哀转久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4、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C。2、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有许多趣味。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答出“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即可)悬泉瀑布,飞溯其间4、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阅读《三峡》回答:

  1、解释各组词语意义相同的是( )

  A、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陵: 夏水襄陵 暮至江陵

  C、清: 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D、 影:回清倒影 盖竹柏影也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3、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夏水襄陵( )

  (2)素湍绿潭( )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4)晴初霜旦( )

  (5)属引凄异( )

  (6) 良多趣味(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

  5、第(4)段所写之景有何特点?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答:特点: ;感受:

  6、选文共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其特点怎样?

  答:所写景物有: ;其特点: 。

  7、文中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有珠联壁合、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8、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夏”“春”“秋”季的景物特色。

  夏: 春: 秋:

  9、第三段中写“高猿长啸”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D 2、B

  3、(1)漫上(2)急流的水(3)飞奔的马(4)早晨 (5)接连不断(6)很;实在

  4、(1)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2)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寂静 凄寒 充满哀愁

  6、山、水、树 清荣峻茂(.清清的泉水一路跳跃着,闪动着活泼的光;树木茂盛繁密,山峰高而挺拔,野草密密的,好象连风也吹不过。)

  7、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8、险 秀 凄(答案不唯一)

  9、突出秋天三峡的凄冷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⑵晴初霜旦( )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故:故渔者歌曰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 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

  5.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参考答案:1.⑴飞奔的马 ⑵早晨 2.B 3.⑴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⑵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4.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5.例: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 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

  《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阅读课)

  1、文学常识、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跑 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求教。叩,问。 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 (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严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至)舍:学舍,书舍。 僵劲:僵硬。 (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 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 (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 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县官日(天天)有禀稍之供:县官,朝廷。 禀稍,官家给的粮食。 (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之,的。 与之论辨:辩论。辨,通辩 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诸,之于。 非天质之卑:天资,人的智力。卑,低下。 流辈:同辈的人。 谒,拜见。 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次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言和而色夷:夷,平和。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赠送。

  3、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3)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4)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5)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6)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7)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5、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6、重点段翻译。 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6至9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 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母色 义正辞严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译文

  8.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2分)

  答:

  9.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

  (2) ;

  (3) (3分)

  答案:

  6.2分 A (A致:取得/集中 B益:更加 C患:忧虑 D辞:言语)

  7.3分 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原旬中词语翻译错一个扣0.5分,句子不通顺扣O.5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8.2分 因为我守信用,按时还书。

  9.3分 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虚心请教(各1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17-24题。

  (一)(12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弗之怠 (2)走送之

  (3)未尝稍降辞色

  (4)俟其欣悦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 B、弗之怠(指代抄书)

  C、走送之(指代藏书之家) D、益慕圣贤之道(的)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0、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2分)

  答案:17、(1)懈怠(松懈、怠慢)(2)跑 (3)脸色(神色) (4)等待(等到、等)(4分,每小题1分) 18、C (2分) 19、(1)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2)所以我虽然愚笨,最终还是有所收获的(最终还是得到了一些知识)。(4分,每句2分,意思符合即可) 20、学习刻苦,求学诚心;尊敬老师,守信用(2分,答出“学习刻苦”或“求学诚心”给1分,答出“尊敬老师”或“守信用”给1分)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⑤[闾里]乡里。⑥[士人家]读书人家。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⑧[文字]文章。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无从致书以观

  ③弗之怠 ④家贫无资

  16.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 )(2分)

  假 ①借。 ②宽容。 ③如果,假如。 ④非正式的。

  17.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余幼/时即嗜学 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 D.多诵古人/篇章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19.简要回答下面问题:(5分)

  (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只需填序号)(2分)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3分)

  答案:15.①因此 ②得到 ③懈怠,放松 ④钱财 (4分,各1分)

  16.① (2分) 17. B (2分) 18.(4分)①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②到了他稍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要点与评分:扣住基本字词,译句要通顺。每句2分。19.(1) C (2分)

  (2)(3分

  例一: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例二: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要点与评分:可从母亲的角度说,也可从欧阳修成长的角度说。结合文段说出看法2分,语言表达1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弗之怠( ) (2)负箧曳屣( )

  (3)四支僵劲不能动( ) (4)溥幼嗜学(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余 因 得 遍 观 群 书

  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

  22、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

  参考答案18、懈怠,放松;背;同肢,肢体;爱好 19、能译出主要意思,语言通顺即可。 20、余/因得/遍观群书。 21、(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 22、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一点谈感触即可。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慕,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鸣机夜课读记(节选) 蒋士铨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母微笑曰:“病少差③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③差():同,病愈。

  9、第一段选文的文体是 ,第二段选文的文体是 。(2分)

  10、下面每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请解释其含义。(2分)

  ①手自笔录 暇更录唐宋人诗

  ②尝趋百里外 未尝寝

  11、第一段选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2分)

  12、第二段选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2分)

  1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大意。(3分)

  14、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4分)

  答案:9、序或赠序;记。(共2分,每空1分) 10、①抄写②曾经(共2分,每小题1分) 11、围绕“勤学苦读,不畏艰难”回答即可。(共2分) 12、围绕“望子成材,期望殷切”回答即可。(共2分) 13、围绕“第一段选文宋濂回忆自己年少时刻苦求学的经历”和“第二段选文蒋士铨回忆自己年少时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回答即可。(共3分,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 14、围绕“尊师勤学”和“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回答即可。(共4分,启示2分,结合经历和体验谈1分,语言表达1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余/因得/遍观群书

  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⒙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A.余幼时即嗜学 ( )

  B.腰白玉之环 ( )

  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D.媵人持汤沃灌 ( )

  ⒚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⒛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⒘(2分)C ⒙(4分,每项1分)A.爱好、喜欢 B.在腰间佩带 C.等待 D.热水 ⒚(4分)⑴到了成年,更加羡慕圣贤的学问。或译成:已经成年,更加羡慕圣贤的道理。(只要意思正确即可给分)(2分) ⑵因此即使我比较愚钝,但终于有所收获。或译成:因此我虽然比较愚钝,但终于学有所获。(只要意思正确即可)(2分)

  ⒛(2分)用文章中的话作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答成“以中有足乐者”亦可。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出以下要点:①坚守学习信念 ②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③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只要意思正确即可。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9——13题。(12分)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你知道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吗?请解释。(4分)

  ⑴俟其欣悦 ( )

  ⑵媵人持汤沃灌 ( )

  ⑶同舍生皆被绮绣 ( )

  ⑷腰白玉之环 ( )

  10.你理解下列文言语句的意思吗?请翻译。(2分)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我的译文:

  11.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2分)

  我的概括:

  12.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2分)

  我的感悟:

  13.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2分)

  我的看法:

  答案:9.⑴等待。⑵热水。⑶通“披”,穿。⑷腰佩(用作动词)(4分,每空1分)

  10.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2分,如关键词漏译,酌情扣分) 11.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2分,意同即可) 12.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2分,意同即可) 13.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分,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二)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zhǎn)粥不充,日昃(zè 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明臣言行录》

  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①晨人持汤沃灌: ②腰白玉之环:

  ③再适长山朱氏: ④往往馕粥不充:

  8.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9.[甲][乙]两文都有写生活条件艰苦的句子,请你各摘录一句。(2分)

  [甲]文:

  [乙]文:

  10.[甲][乙]两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5分)

  7.答案:①热水 ②挂在腰间(腰佩) ③到、往 ④够、充足 评分:本题4分,答对一个得1分。 8.答案:①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②有时夜里疲倦了,就用水洗洗脸。 评分:本题4分,译对一句得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甲文:“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或“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乙文:往往馕粥不充,日昃始食。 评分:本题2分,答对一个方面得1分。 10.答案要点: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产生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我们的生活条件不知比他们优越多少倍,我们应利用这优越的条件,学习他们刻苦勤奋的精神,使自己学业有成。 评分:本题5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意思对即可。

  《马说》——韩愈(唐)

  一、精要笔记:

  (1)托物寓意的写法,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2)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的形象之中,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展开论述。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

  1、策之不以其道 策:驾驭。道:方法

  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临:对着

  3、其真无马邪 其: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 其: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喂。材:才能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样。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等:一样

  8、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出来

  9、故虽有名马 虽:即使

  10、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千里:日行千里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1、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四、读原文回答问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风吹草低见牛羊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永州之野产异蛇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翻译下面句子: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

  答案:1.B 2.拿着鞭子到它跟前(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3.食马者,不识马4要识别人才,要善待人才,要善用人才。

  (06泰州)

  (一)(10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 介:披上战甲。 ② 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15.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2分)

  1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13.(1)等同,一样(2)及,等到(本题2分。每小题1分) 14.(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5.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1分)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1分) 16.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2分,只答第一句给1分,答第二句给2分)

  (06舟山)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25题。

  (一)(11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⑷执策而临之(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答案:19.⑴通“饲”,喂养(喂) ⑵鞭打(驾驭) 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 ⑷面对 20.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07汕头市)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译文:

  10.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分)

  答:

  11.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参考答案:9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10伯乐更重要。(1分)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2分) 11 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 称 : 扬名

  B.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 有时

  C.才美不外见 见 : 通“ 现 ”

  D.策之不以其道 策 : 鞭子

  7.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而伯乐不常有 广起,夺而杀之

  B. 虽有千里之能 以君之力

  C.策之不以其道 成,将以攻宋

  D.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先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B.第2、3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答案:6.D(“策”应为“用鞭子抽打”)7.B(A项前“而”为“可是”之意,后者为顺接连词“就”之意;B项均为结构助词“的”;C项前“以”为“按照”之意,后为“用”之意;D项前“于”为“在”,后为“与”之意)8.D(与原文意思不合,应为“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19—26题。

  (一)(12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之不以其道 (4)执策而临之

  20、文中第(1)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句子是 ,

  21、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2分)

  22、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4分)

  答案:19、(1)有时(2)通“饲”,喂 (3)用鞭子打 (4)面对 20、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1、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22、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马:

  (2)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

  1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1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答案:10.(1)名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若解释为有名的马,不给分)(2)相:鉴别 11、《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 12.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13.参考(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参考(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醉翁亭记》――欧阳修(宋)

  一、精要笔记:

  (1)文章通过描写滁州山间的美妙景色以及他和滁州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出一幅“官民同乐”的图画,委婉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借游山水来排遣苦闷的特殊心理。

  (2)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3)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5)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6)虚词“而”的用法:A表承接(顺接)关系,“接”,“接着”,或不译;B表转折,却、可是;C表并列关系,而且;D表因果关系,因而;E表修饰关系,“地”,或不译。

  二、解释下列词语:答案

  1、环滁皆山也 环绕

  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格外漂亮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的样子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靠近

  5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领会。寓:寄托。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若夫:如果。霏:雾气。暝:昏暗。

  8野芳发而幽香 芳:香花。

  9、佳木秀而繁阴 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10、负者歌于途 背

  11、伛偻提携 腰背弯曲,这里指老年人(用了借代手法)

  1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尽兴地喝酒

  13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蔌:菜蔬。陈:摆开

  14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

  1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原意指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16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17太守谓谁? 为,是18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乐:以…为快乐。2)乐:快乐。

  三、写出描写春、夏、秋、冬四时之景的句子:

  春:野芳发而幽香 夏:佳木秀而繁阴

  秋:风霜高洁 冬:水落而石出者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环滁皆山也。

  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8、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9、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参考答案:1、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2、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3、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

  4、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

  5、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

  6、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7、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8、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9、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06百色非课改)

  阅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选段),回答22—26题。(13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2.下面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已而夕阳在山 游人去而禽鸟乐

  C.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颓然乎其间者 在乎山水之间也

  23.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负者歌于途 负: ②杂然前陈者 陈:

  ③觥筹交错 觥: ④山肴野蔌 蔌:

  2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5.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26.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22.B 23.背 摆放 酒杯 蔬菜 24.①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 ,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② 游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快乐,而不能知道太守把他们的欢乐当作乐趣。 25.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26.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06衡阳)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饮少辄醉。 辄: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翼然:

  20.翻译下面句子。(3分)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

  21、根据作者对文中饮酒赏景的描述,下面对“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必须借助喝酒才能在心里领会得到。

  B.山水的景色领会在心里,陶醉于喝酒之中。

  C.欣赏山水得到乐趣,心中畅快,自然酒兴大发。

  D.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之中。

  答案:19.①就②象鸟展开翅膀的样子 评分标准:2分。②题的“翼”是名词作状语,一定要解释准确,否则不给分。 参考答案:20,远望那长满茂盛树木的山峰和显得幽深秀丽的山谷,就是琅琊山。 评分标准:3分。“蔚然”和“深秀”是主要计分点。翻译正确各计1分,整个句子翻译通顺计1分。 参考答案:21.D评分标准:2分。

  (06莱西)

  阅读《醉翁亭记》选文,完成第8、9小题。【本题满分8分】

  醉翁亭记(节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讶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名之者谁 有仙则名

  B.其西南诸峰 诸郡县苦秦吏者

  C.醉翁之意不在酒 宾客意少舒

  D.故自号日醉翁也 公问其故

  9.文言文阅读重在积累。请依据下面卡片中的提示,将“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填写完整。(6分)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编号:068

  字词意思例 句译句

  蔚然茂盛的样子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玡山。

  环

  翼然

  答案:8.B(2分) 9.(共6分,字词解释各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出现错别字该项不得分;例句各0.5分,出现错别字该项不得分;译句各1.5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每句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编号:068

  字词意思例 句译句

  蔚然茂盛的样子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玡山。

  环环绕,围绕环滁皆山也。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滁州城四面环山)。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

  (07沈阳市)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壑: (2)意: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9.概括选文画横线部分的内容。(2分)

  10.下面是欧阳修《泷冈阡表》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8分)

  修不幸,生○1“四岁而孤,太夫人○2守节自誓○3,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4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5以是为我累○6!’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生:出生。 ②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郑氏。 ③守节自誓:意思是郑氏决心守寡,不再嫁人。 ④俾(bǐ):使。 ⑤毋:勿要;不可. ○6累:牵累。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喜 宾 客 其 俸 禄 虽 薄 常 不 使 有 余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修不幸,生四岁而孤。

  ②毋以是为我累!

  (3)从太夫人的话中,你能看出欧阳修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

  答案:7.(1)山谷 (2)情趣 (各1分)

  8.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峰回路转”1分,“翼然”1分,判断句式1分)

  9.醉翁亭的环境(醉翁亭及周围的景色)

  10.(1) 喜 宾 客/ 其 俸 禄 虽 薄 /常 不 使 有 余(各1分)

  (2)○1欧阳修(我)很不幸,(长到)四岁就成了孤儿。 ○2不要因为这些(财物)使我受累。(“孤”、句子疏通各1分;“以是”、句子疏通各1分)

  (3)为官清廉、乐善好施的人。(“清廉”、“乐善好施”各1分)

  《出师表》——诸葛亮

  一、精要阅读:

  1、“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2、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叙,表达了效忠刘氏父子的感情。

  二、重点实词:

  引喻:称引,譬喻 臧否:善恶

  驱驰:奔走效劳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攘除:排除,铲除 猥:辱,这里指降低身份

  殊遇:优待,厚遇 光:发扬光大

  恢弘:发扬光大 崩殂:死亡

  开张圣听: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

  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

  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三、翻译句子: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皆良实.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临崩寄臣以大事。

  答案:1、这确实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时刻啊。

  2、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

  3、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4、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面前闻名显达。

  5、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6、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四、默写:

  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是什么?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3.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

  4.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的话是:

  5.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两件事:

  6.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7、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

  答案:1、客观条件: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1)开张圣听(广开言路)(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3)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三顾茅庐 白帝城托孤

  6、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7、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出师表》精细阅读

  一、填空

  1、《出师表》作者是________(时代)政治家________(姓名)。“表”是古代________________ 的一种文体。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时写给后主________(姓名)的一篇表文。这篇“表”中写到的“先帝”,指的是________(姓名)。南宋诗人陆游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 ?”

  2、《出师表》中作者向后主着重提出了三条修明政治的主张,即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 ,③________ 。其中最重要的是 。

  3、《隆中对》选自《 》作者是 , 朝人, 家。

  4、“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揭示了历史上的大事是

  5、不宜_____ ,________ ,以塞忠谏之路也。

  6、上级任命郑振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振兴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用《出师表》中句子答)

  7、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 。

  8、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

  9、作者在文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10、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11、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

  12、《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一致。

  13、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14、文中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15、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 , ”。

  16、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17、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夙夜忧叹”?

  1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

  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19、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

  ① ;② 。

  20、在《出师表》中作者揭示后汉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 , , 。”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词义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 今义:

  (2)臣本布衣。 古义: 今义: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4)由是感激。 古义: 今义:

  (5)开张圣听 古义: 今义:

  (6)临表涕零 古义: 今义:

  (7)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义: 今义:

  (8)兵甲已足 古义: 今义:

  三、重点词语解释

  1、开张圣听 ( )

  2、当奖帅三军 ( )

  3、臣本布衣: ( )

  4、躬耕于南阳 ( )

  5、后值倾覆 值:( )倾覆:( )

  6、以光先帝遗德 ( )

  7、恢弘志士之气 ( )

  、引喻失义 ( )

  9、宫中府中 宫中:( ) 府中:( )

  10、论其刑赏( )

  1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

  12、陟( )罚( ) 臧( )否( )

  13、夙夜忧叹 ( )

  14、庶竭驽钝 ( )

  15、攘除奸凶 ( )

  16、以彰其咎 ( )

  17、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 ( )

  18、以咨诹善道 ( )

  19、察纳雅言( )

  20、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

  21、作奸犯科( )

  22、猥自枉屈 ( )

  四、通假字

  1、必能裨补阙漏 通 ,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通 ,

  3、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 ,

  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通 ,

  5、故不错意也 通 ,

  五、一词多义

  1、遗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

  (2)深追先帝遗(yí)诏 ( )

  2、效(1)恐托付不效。( )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 )( )

  3、以(1)以塞忠谏之路也( )

  (2)以光先帝遗德( )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4、于(1)不懈于内( )

  (2)欲报之于陛下也( )

  (3)苛政猛于虎也( )

  六、重点语句翻译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9、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11、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七.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把列出的六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出师表》精细阅读参考答案

  一、1、三国 诸葛亮 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 刘禅 刘备 千载谁堪伯仲间2、.①、广开言路 ②、严明赏罚 ③、亲贤远佞 亲贤远佞3、《三国志》 陈寿 晋朝 史学家4、白帝城托孤5、妄自菲薄,引喻失义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8、南方已定,兵甲已足9、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怪大事”10、陟罚臧否,不宜异同11、不宜妄自菲薄12、?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1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4、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7、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18、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19、①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②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20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二、1、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2、平民 今布做的衣服3、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语言、行为)恶劣 不道德; 4、感动激奋 深深地感谢;5、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6、眼泪 今鼻涕7、古义:奔走效劳 今义:驱车赶马8、兵器 今士兵

  三、1、圣明的听闻2、(激励)3、平民4、亲自5、值:遇,遇到。(恰逢,适逢,碰到) 倾覆:兵败6、光:发扬光大7、恢弘:发扬扩大8、义:适当,恰当9、宫中:皇宫中。 府中:朝廷中。10、刑:罚11、死12、陟(奖)罚(惩罚) 臧(善)否(恶)13、夙夜:早晚14、驽钝:比喻才能平庸15、攘除:排除、铲除16、彰:表明17、慢:怠慢、疏忽18、咨诹:询问19、雅言:正言20、理:治21、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22降低身份

  四、1、“阙”通“缺”,缺点、疏漏2、“简”通“检?”,选拔3、“有”通“又”,整数后的零头4、“信”通“伸” 伸张大义5、“错”通“措” 放置

  五、1、(给予)(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2、(完成)(任务)(效果)3、(以致)(用来)(因为)4(在)(向)(比)

  六、(省略)

  七、.①、六出:六出祁山 ②、七擒:七擒益获 ③、东和:东和孙吴 ④、北拒:北拒曹魏 ⑤、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 (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06湛江))

  阅读(出师表》(节选),回答18叫2题。(14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猥自枉屈 猥: (2)以咨善道 诹:

  (3)以彰其咎 彰: (4)此臣所以报先帝 所以: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以伤先帝之明 盖亦以精力白致者

  B.若无兴德之言 何陋之有?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恐托付不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遂许先帝以驱驰

  C.夙夜忧叹 D.临表涕零

  21.请将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答:

  22. (1)选文第2段 “临崩寄臣以大事” 中的“大事”具体指什么? (2)从作者回忆的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 (4分)

  答:(1)

  (2 )

  答案:18、(1)降低身份 (2)询问 (3)表明,显扬 (4)……的原因(每小题1分,共4分。) 19、D(A中两个“以”的意思分别为“以致”、“凭”;B中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第二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C中的两个“顾”字的意思分别为“拜访”、“难道”:D中两个“效”字的意思都是“实现”。) 20、C(“夙夜”的古今义都为“朝夕”、“日夜”;“卑鄙”的古义为“地位卑微, 目光短浅”,今义是指品德低劣;“驱驰”的古义为“奔走效劳”,今义是“驱赶,奔走”;“涕”的古义为“眼泪”,今义是“鼻涕”。) 21、我在战事失败(或兵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受到委任(或奉命出使东吴)。(“于”、“际”翻译错误每个扣0.5分,缺主语扣1分。句式不顺不对扣1分。)

  22、(1)白帝城(刘备)托孤,兴复汉室(各1分) (2)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报答)刘备父子之情。(每层意思占1分。用文中的“报先帝而忠陛下”亦可。)

  《曹刿论战》,《左传》春秋时期 左丘明

  一、精要笔记:

  1、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略搭配得当。以简短的对话,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3、取胜的原因: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抓住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抓住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军事上抓住时机、后发制人。)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 )( ) (2)齐师败绩( )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 )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2、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3、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4、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5、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6、再而衰 古义: 今义:

  7、必以情 古义: 今义:

  四、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9、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1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五、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3、出自本文的一成语是,意思是

  4、就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5、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6、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那些方面的才能?

  (06广安非课改)

  阅读文段D,完成38—43题。(15分)

  文段D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38. 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语音停顿,并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战于长勺_____________ 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

  公将驰之_____________ 遂逐齐师_____________

  40.下列句子“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公与之乘B.公将鼓之C.公将驰之D.登轼而望之

  41.选段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通过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3分)

  42.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_____,发生的时间是______,地点在_______。(3分)

  4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2分)

  答:

  答案:38.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1分) 鲁庄公与曹刿共坐一辆战车,(齐鲁两军)在长勺交战。(2分)

  39.在 击鼓 驱车(追赶) 于是

  40. B

  41.记叙 语言、动作

  42.长勺之战 鲁庄公十年 长勺

  43.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答到一点即给2分)

  (06哈尔滨)

  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9——12题。(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叶。”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9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福: 狱:

  10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1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分)

  1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和 。(2分)

  答案:9 福:赐福,保佑 狱:案件(各1分,共2分)

  10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2分)

  11政治上取信于民(2分)

  12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06湖州)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9.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案:17.参与 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18.略 19.从战前、战时和战后三方面回答

  (07河南省非课改)

  (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公将鼓之 鼓:

  (2)既克,公问其故 克: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2分)

  参考答案17.(1)击鼓(1分) (2)战胜(1分) (共2分)

  18.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

  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

  20.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分)

  (07仙桃市)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12分)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 )

  (2)公令疏军而去之( )

  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10.翻译句子。(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文段理解。(6分)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和鲁庄公的“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 。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 ”这一句。

  参考答案

  (一)8.(1)参与 (2)离开,离去。(2分。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9.B(2分)

  10.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2分。直译或意译均可,酌情评分。)

  11.(1)远谋 鄙 (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 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 (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6分。每空1分。)

  (07镇江市)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弗敢专也( ) (2)忠之属也( )

  (3)遂逐齐师( ) (4)阻而鼓之( )

  13.翻译下面句子。(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

  15.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16.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

  答案:12.(4分)(1)独l叶(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d)击鼓(进军)(答对一个1分)

  13. (2分)火火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米处理。(“狱”、 “以”翻译不正确的分别扣1分,语句不通顺的扣1分)

  14.(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

  15.(2分)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挢;泓水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意思对即可)

  16.(3分)不设统一答案。相同点1分,举例各1分。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米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

  (07泰安市)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①之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7.解释加点的词。(4分)

  肉食者鄙 忠之属也

  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9.甲文写战争,乙文写治国,但都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请写出你的理解。(4分)

  (07温州市)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El:“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又何间焉 (2)公将鼓之

  (3)遂逐齐师 (4)望其旗靡

  18.补出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省略的内容。(2分)

  (1)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

  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20.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分)

  答案:17.(I)参与 (2)击鼓进军 (3)追赶、追击 (4)倒下

  18.(1)刿(曹刿) (2)之(它)

  19.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

  20.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相关推荐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汇编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2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5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语文诗词鉴赏复习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专题复习 古诗赏析 中考语文资源: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8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6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3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试题古诗文默写汇编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八则2 中考试题资源:初中三年古诗词总汇(二)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八则3 中考语文资源: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2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名句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古诗文背诵试题集锦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特点与复习策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语文复习总资料大全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1)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语文古诗文名句默写专题复习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语文阅读文言文专题复习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 中考试题资源:文言文阅读练习八则 中考语文资源: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中考试题资源:初三级古诗词测试题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题复习试题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目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1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语文文言文和古诗专题复习之七年级上册语文 中考语文资源:初中三年古诗词总汇(一)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梳理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九年级上下册古诗文默写 中考语文资源: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汇编古诗名句分类集成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八则6 中考语文资源: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古诗词鉴赏汇编 中考试题资源:泉州市语文中考必考古诗词背诵篇目汇总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译注及赏析(初中一二册)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复习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八则1 中考试题资源:阅读考点讲与练18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词赏析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八则5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八则7 中考试题资源: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总复习资料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题复习试题(有答案)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八则8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试题诗词鉴赏汇编 38题 中考语文资源:初三语文总复习专题训练之文言文阅读一 中考试题资源:文言文学习方法复习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议论文阅读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词赏析(三)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题复习试题(附答案)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诗词赏析题集锦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题复习试题有答案 中考语文资源:初三语文总复习专题训练之文言文阅读二 中考试题资源:九年级上古诗文默写 中考语文资源:四川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中考语文资源:九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测试题 中考语文资源:年级文言文总复习 中考语文资源: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内容专题复习 2017中考语文复习资料:中考语文之文言文阅读专题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训练之一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题复习测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语文总复习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内容梳理试题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题迂公修屋复习试题及答案 中考试题资源:诗词鉴赏一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古诗文的积累与运用 中考试题资源: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二) 中考试题资源: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 中考语文资源:初三语文总复习专题训练之古诗文积累训练 中考语文资源:语文九年级上册古诗词复习试题及答案 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文言文阅读 2017中考语文复习资料: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题复习 2017中考语文复习资料: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 灌夫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译注及赏析(初中五六册) 中考语文资源:古诗文名句默写总汇 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说明文阅读 2017中考语文复习资料: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训练之三(附答案) 中考试题资源:中考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内容专题复习试题主答案 中考语文资源:九年级语文背诵古文古诗测试题 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文学作品阅读 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议论文阅读 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记叙文阅读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训练之二(附答案)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译注及赏析(初中三四册) 中考语文资源: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训练之四(附答案) 2017中考语文复习资料:中考语文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