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让史册永记回归的时刻──评析《别了,“不列颠尼亚” 》

小编:

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于1997年7月1日从香港发出一篇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消息,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接回末任港督彭定康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的具体情况,通过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

这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厚。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从新闻作品研究的角度看,该报道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色:

1、报道采用了散文笔法:

开头:第一段的导语,突破了传统导语的写法拘泥,相当于一篇散文的开头。它所说“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也就是“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使用结构复杂的长句勾画了事件的轮廓,设置了悬念,产生了吸引受众的力量。

该文主体,由一条线索贯穿,同样是散文笔法。它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报道,采用了鲜明的时间线索贯穿全文。比如“30日下午”“四时三十分”“四十四十分”“晚六时十五分”“七点四十五分”等等。

该文用一条时间线索贯穿的是“最后一刻”的五个场面,形成了安排有序的结构。其中描述比较详细的三个场面分别是: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的降旗仪式;查尔斯王子出席的告别仪式;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另外两个比较简略介绍的场面是:广场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不列颠尼亚”号的很快消失。

2、该报道的场面描写是繁简得当的:

例如对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的描述比较详细。在这段文字里介绍了当时的天气(下雨)、环境(督府绿树掩映、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传统(离任的降旗仪式和号角声)、以及彭定康的表情心情(面色凝重)等。再如对查尔斯王子出席告别仪式的场面描写也是较详细的,很能抓住细节的特点。例如地点、背景(皇家游轮的背景与巨幅紫荆花图案的巧妙互衬)、天气(雨越下越大)、英女王赠言(选取了主要的和重要的两句话:“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3、该报道的现场描写和历史背景的结合是十分出色的,丝毫没有牵强附会生拉硬扯之感。例如在叙述彭定康降旗时,穿插介绍了港督府1885年建成、后又有大规模改建装修的历史。又如在描述广场上的二次降旗时回顾了156年前在这里升旗的历史。

4、该报道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是深刻细腻的,在真实客观的事件描述中,不露痕迹地运用“反复”的表现技巧,使字里行间回荡着百年巨变的沧桑感叹,洋溢着对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无限欣慰和自豪之情。首先是在香港游离祖国的时间上反复重复:“150多年”、“近一个半世纪”、“156年前”、“156年5个月零4天”等重复达六次之多。其作用不过就是要传达一种信念,别看经历的时间如此之长,赢得最后胜利的还是中国。与此相对,是对英国统治“宣告终结”“即将告终”“最后时刻”“最后一次”等的多次反复。仅“最后一次”就使用了三次。这样的反复手法,无疑也起到了讴歌回归的作用。

所以,这篇消息,应该说是较为出色的新闻作品。

    相关推荐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鉴赏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7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6 平中见奇的佳篇──评析《别了,“不列颠尼亚” 》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案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2 见证历史,演绎尊严──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初二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之四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之一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后练习答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之五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之二 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上册《别了 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案设计.-教学教案 语文版《别了,“不列颠尼亚”》《杂交水稻之父 精确·凝练·鲜明·庄重──《别了,“不列颠尼亚”》语言美赏析 初二语文同步练习: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高一语文上册《别了 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范文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别了,"不列颠尼亚"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及练习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训练 2016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重点辅导练习:别了,“不列颠尼亚” 2017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重点辅导练习:别了,“不列颠尼亚”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案例 短文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同步练习 短文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文练习(2) 让课堂回归生活 让教育回归生活 永恒的境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片段及评析 永恒的境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片段及评析 永恒的境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片段及评析 让“失落”的训练理性回归 让学生的作文回归生活 失去的东西永不复归 香港的历史与回归教学反思 西安市民的回归记忆 《安娜·卡列尼娜》赏析 永远忘不了的教训 历代名家评《史记》 历代名家评《史记》 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和显示意义 香港回归时查尔斯日记原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片段及评析 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 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堂教学评析 联系 归纳 比较 辨析——《桃花源记》教例评析 让小学生作文回归儿童本位 让语文课堂的回归自然论文精品 别让得意蒙蔽了你的眼睛 感性回归:让学生拥抱语言——《威尼斯小艇》课堂片断与反思 感性回归:让学生拥抱语言——《威尼斯小艇》课堂片断与反思 奥斯维辛,历史不会忘记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到》评课稿 历史的足迹深刻的启迪——简析《小英雄雨来》教案 历史的足迹深刻的启迪──简析《小英雄雨来》教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到》评课稿 《威尼斯的小艇》案例及评析 历史的足迹深刻的启迪──简析《小英雄雨来》教案 历史的足迹深刻的启迪──简析《小英雄雨来》教案 让你的批评特别点吧论文精品 《威尼斯的小艇》案例及评析 《威尼斯的小艇》案例及评析 洗课:让课堂洗尽铅华回归本真 信息时代呼唤史诗作品:IT史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评课稿 高考语文复习:时刻不忘积累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形象透析 老师,您别“忽悠”我了──课堂教学中适时评价的现状与分析──《槐乡的孩子》课堂教学评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词句解析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实录与评析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实录与评析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实录与评析 哦,让我永远忏悔的狗教材分析 回归本真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词句解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词句解析 《刻舟求剑》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刻舟求剑》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