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小编:

教学目的

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以课堂练习为线索,组织教学。第一课时采用以练代讲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讽刺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教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1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

(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完成“预习提示”后面的三项字、词练习。

2 补充介绍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书,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摘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3 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òng,不读zhōng。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见外: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4 学生看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二、课堂练习。

学生使用工具书,对照课文,完成以下练习。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轻声讨论。

(1—4题答案已标在括号内或横线上。)

1 在括号内注音,横线上组词。

2 课文中写“张乡绅拜新中的老爷”时,先写一个“体面的管家”送来“大红金贴”,其作用是

A 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待人和气有礼。

B 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尊敬新中的举人。

C 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的身分和派头。 答(C)

3 胡屠户一听张老爷驾到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其含义是

A 胡屠户深知自己是杀猪卖肉的,粗气陋俗,此场合不便出头露面。

B 说明封建社会上尊下贱,有身分的人来了,平民一般采取回避态度。

C 反衬封建统治者平常凌驾于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焰。 答(C)

4 张老爷一见范进中举的题名录,当天就来,开口“亲切的世兄弟”,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还送银子、送房子,张老爷内心目的是

A 想巴结新中举的范进,为日后仗势办事铺平道路。

B 为的是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权势。

C 用称兄道弟等手段来拉帮结派,今后好横行乡里,欺压百姓。 答(B)

5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该怎样理解?

6 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 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8 试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的比较。

9 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三、析题、释疑。

练习中1—4题已有答案,教师在检查订正时,不能单判定对还是错,而应该结合语境分析,告诉学生为什么对,为什么错。

第5、6题可先让学生发言,互相讨论,只要说得有理,都应该加以肯定,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第5题提示: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第6题提示:“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前面六个问题,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留下后面两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请同学们课后带着这两个问题去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的词、句,再细细品味互相讨论,为下一节课继续分析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第一课时“练习”7: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题中两个小问题联系得比较紧密,我们可以从“艺术效果”入手,进行综合分析。

1 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

2 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学生概括、归纳,做“课堂练习”7;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二、师生继续讨论,完成“课堂练习”7: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明确:

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 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 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三、讨论“课堂练习”9: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

提示:此题主要是讲清为什么喜欢的原因。教师可从人物、主题、结构、语言诸方面作一些提示,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不必下结论。

四、学生质疑。

这篇课文,我们共完成了9个练习。主要学习了文中的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我们也运用对比手法将本单元已学过的两篇课文作了一些比较。请同学们进一步研读课文,提出问题,我们可以继续讨论。

五、布置作业 。

完成“揣摩·运用”四、五。

    相关推荐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5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6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30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3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2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7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 19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33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浅析 《范进中举》教案4 《范进中举》浅析 《范进中举》教学杂谈 《范进中举》教案5 《范进中举》教案22 《范进中举》课堂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案3 《范进中举》教案7 浅议《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说案 《范进中举》网络性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2 《范进中举》教案6 《范进中举》教案8 《范进中举》教案1 《范进中举》教案9 《范进中举》教学实录 范进中举续写(二) 范进中举续写(四) 范进中举续写(三) 初中课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课本剧 《范进中举》中心思想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学习思路 《范进中举》学法建议 《范进中举》课本剧 《范进中举》说课稿 范进中举续写(一) 范进中举续写(五) 《范进中举》课文导读 《范进中举》课文评点 《范进中举》主题思想 《范进中举》同步训练 五册19课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学法指导 范进中举 教案示例 九年级上《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人物描写 《范进中举》课文解析 《范进中举》语法修辞 《范进中举》强化练习 范进中举读后感(二) 《范进中举》写作特点 人教版《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知识归纳 《范进中举》写作特点 《范进中举》语法修辞 《范进中举》疑难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