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鸿门宴》教学案例

小编:

(一)教学思路

在古代的史传文学中,最富有史学意义和文学色彩的要数《史记》;在《史记》中,最令人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是《项羽本纪》;而在《项羽本纪》中,最能体现项羽的性格和为人的是“钜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因此,教学《鸿门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总的教学思路是从语言到人物、从整体到局部、从课内到课外,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和值得思辩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从而把握情节起落,感受人物形象,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思辩能力。从语言到人物:本文编排在高中第一册,它与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之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落差。因此,拟安排两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和熟悉课文语言:首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去钻研课文,理解其中的古今异义、通假现象、词语活用和特殊句式;然后,利用连环图画,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重要场景写说明文字,进行“语言转换”训练,进一步理解语言,把握情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从整体到局部:《鸿门宴》是节选文字,但它始于曹无伤告密、终于曹无伤被杀,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片断。在疏通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矛盾线索,理清宴前、宴中、宴后的情节结构,大处着眼,整体把握;然后抓住“宴中”这一部分,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具体、深入地剖析“三起三落”的情节安排。这样,既有“面”上的鸟瞰,也有“点”上的响锣重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和深入思辩的能力。从课内到课外:“鸿门宴”只是“项羽现象”或者说“项羽文化”中的一个点,我们的教学应该由这个“点”辐射开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他们的文化底蕴。理解文言词汇和句式,把握情节结构,感受人物性格,可以说都是课内功夫。为了使课文教学富有深度和广度,拟安排两个环节加以拓展。1.讨论: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对此你怎么看?2.组织大家交流、评析课前围绕“项羽”专题搜集的诗文。(二)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综合运用点拨法、自读法和讨论法,拟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适当介绍历史背景以导入新课。在自读的基础上加以点拨,疏通文句。将读文与读画以及根据画面写说明文字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重点场景的理解。教学要点:1.

结合注释,利用古汉语词典,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①古今异义:“盗”、“非常”等。②通假现象:具―俱;距―拒;内―纳;要―腰;蚤―早。③词类活用:“活”、“王”、“兄”、“籍(吏民)”等。④特殊句式:具告以事;毋从俱死;为之奈何;孰与君少长;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客何为者。2.

阅读课文的重点场景和相关的连环图画,用自己的语言给图画配说明文字。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抓矛盾线索2.理情节结构宴前(战还是不战)

①项羽下令击刘②刘邦拉拢项伯③项羽轻信“说项”宴中(杀还是不杀)①刘邦诡表心迹②范增举示玉玦③项庄舞剑④樊哙闯帐⑤项羽赐座宴后(收还是不收)①刘邦趁机离席②项王接受赠璧③范增砸碎玉斗3.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讨论“宴上”斗争的“三起三落”教学难点:如何从实际出发,认识情节发展的“三起三落”。第三教时主要采用讨论和交流的方法,深入感受人物的性格内涵,同时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广阔的天地,丰富文化底蕴。教学要点:1.分析、概括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内涵。

2.关于“妇人之仁”和“君人之度”的评论。

3.组织学生交流、评析围绕“项羽”专题搜集的材料。教学难点:对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不同看法的评论。(三)教学实例(部分教学片断实录)教学片断一:给连环图画配说明文字采用实物投影仪,或预先制作成课件,投影出下列连环图画:图一:(图略)图二:(图略)图三:(图略)图四:(图略)

(以上图片选自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绘画本中国通史》)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以上画面,辨明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观察人物的举止神态;然后仔细钻研课文中的相关文字,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画面内容。可以适当交代画面内容的前因后果,切忌亦步亦趋的“硬译”。

图一:第二天一大早,刘邦赶赴项羽的驻地鸿门,向他赔礼道歉。项羽的情绪有所缓和,并设宴款待刘邦。

图二:宴席上,范增屡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都不表态。范增只得召进项庄,让他在祝酒之后舞剑助兴,寻机刺杀刘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

图三:项伯见势不妙,也拔剑起舞,不时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无法下手。

图四:张良立即外出,把情况告诉守候在军门外的樊哙,樊哙带剑持盾闯了进来,面对项羽,历举刘邦反秦之功,严辞斥责项羽听信谗言,企图诛杀有功之人。项羽无言以对。以上说明文字不是“标准答案”,只要扣住画面,语言简洁、顺畅,都值得鼓励。

教学片断二:“三起三落”的讨论师:有人将宴会上的情节概括为三起三落。

三起:

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意项羽杀掉刘邦,气氛顿趋紧张;

二起是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于是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

三起是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严辞斥责,情节发展到最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

三落:

一落是对樊哙闯帐,项羽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

二落是项羽赐酒赐肉,被樊哙斥责之后反而赐坐;

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由逃离项羽军营。对这一说法,你们怎么看?请展开讨论。

生一:对“三起”的概括应该说是准确的。范增举玦、项庄舞剑和樊哙闯帐三处情节或者说细节确实充满了杀机,大有一触即发的危险,让人为刘邦的命运深感忧虑。

生二:“起”和“落”是相对的,有起才有落,它们应该在同一条横轴上展开……

生三:是啊,一落是项王“默然不应”,视而不见;二落应该是“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而项羽对此置若罔闻,让人为刘邦暂时松了一口气。

生四:樊哙闯入帐内,项王“按剑而跽”,高度警觉,而当明了他的身份后,称之为“壮士”,先是赐酒,后又赐彘肩,一声不响地听了斥责以后又赐坐,大有惺惺相惜之意。到这里,刘邦所受到的生命威胁应该说是基本上消除了。这就是“落”。把后来刘邦托辞逃席看成三落是不恰当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宴席上杀不杀刘邦是斗争的焦点,而杀不杀刘邦的关键看项羽的态度。三起三落是对应的,宴席上闪耀着刀光剑影,但又张中有弛,跌宕起伏。这一场面描写实在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最典型的体现

教学片断三:有关“妇人之仁”和“君人之度”的讨论师: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而苏轼在《范增论》中说这体现了他的“君人之度”。对这两种说法,你们是怎么看的?

生一:项羽虽然是一个叱咤风云的盖世英雄,但从宴席前和宴席上的表现来看,是一个优柔寡断、感情用事的人,说他有“妇人之仁”,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生二:说项羽在宴席上“优柔寡断”是不准确的。他的叔父项伯替刘邦向他表功和求情之后,项羽实际上就有不杀刘邦之意。正因为项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对范增的再三暗示置若罔闻,对项伯的庇护加以纵容。项羽是一个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人,说他有“妇人之仁”是不准确的。

生三:项羽为什么没在席间杀死刘邦?项伯的求情固然起了作用,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项羽以为刘邦不是自己的对手,对自己根本构不成威胁,只要刘邦不在关中称王,对自己俯首称臣,就可以饶他一命。这样看来,我倒是有些赞同苏轼的看法,尽管这样的“君人之度”是缺乏战略眼光的,项羽日后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生四:什么是“君人之度”?就是统治者的宽广的气度,对臣下的过错也能够容忍和宽恕。从项伯的求情和刘邦的“表演”来看,刘邦不但没有丝毫过错,反而有莫大的功劳,不但不应受到任何责罚,反而应该受到封侯封王的奖赏。项羽答应“内奸”项伯的求情,相信刘邦的连篇鬼话,根本不是什么“君人之度”,而只能说是缺乏知人之明,缺乏审时度势的智慧。有人说项羽“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是没有道理的。……师:刚才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一些思想交锋的“火花”闪耀出来。在这里我不想对大家的发言作老吏断案般的评判,有的议题不必去追求“唯一答案”。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对项羽有一个分析,对我们理解项羽丰富、复杂的性格内涵有帮助:“‘言语呕呕’与‘喑呜叱咤’,‘恭敬慈爱’与‘僄悍猾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阬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谈士每以‘虞兮’之歌,谓羽风云之气而兼儿女之情,尚粗浅乎言之也。”

(四)教学体会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串讲法一直占有很大的市场,教师成了无所不知的主角,学生是附庸,是被动的接受者。运用这种方法,尽管也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古汉语以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知识,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足够的展现和发挥,因而也就影响了情感的熏陶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对这种传统的教法进行了改革,将教师的点拨与学生的自我钻研、互相讨论相结合,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古人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充分发挥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求索的精神。变“教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给学生提供自读、研讨和历练的宽广的“平台”,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体现。

2.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鸿门宴》是《史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对于这样的作品,应该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立体的教学设计,从整体上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我们正是这样去追求的。除了要求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知识和文化常识外,还注重引导他们去积累与课文有关的历史知识,感受项羽和刘邦特别是项羽的形象,领悟对比、张弛和细节刻画等表现艺术;同时,组织他们搜集相关的材料,对值得商榷的专题展开讨论,提倡思想交锋,鼓励唇枪舌剑,以提高他们搜集、分析和利用材料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思辩能力和表达能力。

3.加强课内外的沟通。课内只是一个很小的“点”,课堂只是一处狭窄的“方塘”。理想的教学应该由课内辐射到课外,将课外容纳到课内,让“天光云影”在“半亩方塘”里“共徘徊”。本案例就是这样去做的,在课前要求学生围绕“项羽”这个专题广泛搜集材料,进行分析、筛选,为讨论作准备。有的同学发现“鸿门宴”的情节互见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留侯世家》和《樊哙列传》,只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彼此互有详略的不同;有的搜集到了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续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有的复印了苏轼的《留侯论》和《范增论》;有的还查阅了楹联辞典,抄录了霸王灵祠中项羽塑像两旁的对联:“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视秦王一时气盖人世间,汉皆已得楚乎乌骓嗟不逝千古风悲垓下歌”;……材料丰富的程度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这一做法有效地开发了语文教学资源,沟通了课内外的联系,使《鸿门宴》的教学成了一种深层次的、弥散型的研究性学习,同学们在搜集、分析和利用材料的实践中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思维,提高了能力。

    相关推荐

    鸿门宴 《鸿门宴》学案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学教案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9 鸿门宴(一).. 《鸿门宴》教学教案 《鸿门宴》教案3 《鸿门宴》学... 《鸿门宴》学案3 《鸿门宴》学案1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案例 《鸿门宴》教案2 《鸿门宴》导学案 《鸿门宴》教案4 《鸿门宴》教案6 《鸿门宴》教案16 《鸿门宴》教案2 《鸿门宴》导学案 《鸿门宴》导学案2 《鸿门宴》导学案7 《鸿门宴》复习学案 《鸿门宴》教案8 《鸿门宴》教案5 《鸿门宴》教案1 《鸿门宴》教案30 语文教案-鸿门宴 《鸿门宴》优秀教案 《鸿门宴》教案设计 鸿门宴翻译 《鸿门宴》导学案6 《鸿门宴》赏析 《鸿门宴》译文 鸿门宴(一)教学教案 《鸿门宴》导学案4 《鸿门宴》导学案11 铁皮鸿门宴. 语文教案-鸿门宴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破绽 鸿门宴之谜 《鸿门宴》教学反思 《鸿门宴》学案练习5 鸿门宴教案设计 《鸿门宴》教案设计 《鸿门宴》教案设计3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实录 鸿门宴教学札记 《鸿门宴》译文 《鸿门宴》说课稿 《鸿门宴》学案及答案6 第二册鸿门宴 《鸿门宴》通假字 《鸿门宴》教案设计2 《鸿门宴》学习参考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案设计 鸿门宴教案设计一等奖4课时 《鸿门宴》复习学案2 第二册鸿门宴 《鸿门宴》说案设计 《鸿门宴》教案设计5 《鸿门宴》教学设计9 《鸿门宴》教学设计12 第二册鸿门宴 《鸿门宴》说课稿 高二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鸿门宴 《鸿门宴》教学实录1 《鸿门宴》说课设计 《鸿门宴》知识梳理 《鸿门宴》说课稿 《鸿门宴》课本剧 《鸿门宴》人物形象 鸿门宴读后感(四) 高二语文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高一语文教案 《鸿门宴》座次新解 鸿门宴读后感(一) 鸿门宴读后感(五) 高中语文鸿门宴说课稿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之六 《鸿门宴》课堂教学实录 《鸿门宴》教学反思范文 《鸿门宴》教学设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