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用“问题”教学,活化课堂创造舞台

小编: :admin

>在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把“以问题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几乎成为教学的共识。朱绍禹先生曾说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问题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引领和学生发现而提出的富有一定思维含量、切合学生“最近发展区”,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对知识进行加工重组的“问题”,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这是因为用问题教学,能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触发学生的想象,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启学生的智慧。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拟就教学探索,谈点做法,就教于方家。

一、激趣探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使学生学得进,首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进得去。善于启发诱导,师生关系就会融洽,学生就愿意听从教师的教诲,进步就快。在教学鲁迅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时,我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是从篇末“活该”二字入手的。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即鲁迅先生在文末以“活该”二字收束全文,这“活该”二字,我们应该用何种语气来读?

问题的出现,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兴趣。于是,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各抒己见。有的说用欢喜的语气来读,有的说应该用愤怒的语气来读,有的说用嘲笑的语气来读,有的则说应该用诅咒的语气来读。在这浓郁的问题情境中,教师没有轻易肯定或否定他们的回答,而是继续建构“问题场”,让学生来讨论:”“笑”“怒”“骂”不同的语气来读,怎样读?学生纷纷揣摩不同的语气语调,顿时,课堂“喜笑怒骂”读“活该”,热闹非凡。接下去我又用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纽带”,提问:不同的语气来读“活该”二字,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而诱发学生深入课文研读,完成对鲁迅先生“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博大精深的文章内涵的理解。1、喜读“活该”。象征封建镇压之塔的雷峰塔倒掉了,“白蛇娘娘”终于重见光明,“普天之下的人民”怎不欣喜呢!喜读“活该”,可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与百姓寄托的劳动妇女得以翻身的欢呼之情。2、笑读“活该”。“荼毒生灵”的法海,“他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到现在还如此”,孩子们吃螃蟹时要找“蟹和尚”,这是何等的解“恨”与“快乐”。这是一切封建卫道者罪有应得的可耻下场。笑读“活该”,则是对封建卫道者的揶揄、奚落。3、怒读“活该”。学生义愤填膺,爱憎分明。那个象征封建势力的所谓“得道禅师”,活活将一对鸳鸯拆散,在法海这样的封建统治者手里,他们除了用“礼教”这把软刀子杀人以外,甚至直接制造劳动妇女的悲剧,他们是可恨可鄙的“孽种”!4、骂读“活该”。法海和尚“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是出自妒忌的心理,最终“得道的禅师”变成了“蟹和尚”,而且“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这个结局的确“活该”。骂读“活该”是对于造镇压之塔的法海的嘲笑、批判与警告。通过讨论、玩味,深入课文找答案,学生懂得了用“活该”二字作结,实在高妙,“喜笑怒骂皆成文章”这是由鲁迅先生思想认识的深邃所决定的。

二、导引比较。善于“比物丑类”是问题教学激活学生思维火花的关键。教学曹植的《白马篇》,我让学生将诗中少年英雄与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笔下少年闰土的比较,找出二者有何异同。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归纳出两少年英雄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同:两少年都是英俊少年,“敏捷”“勇剽”,忠于“国”、“家”。描写人物都以外貌、动作为主,并通过色彩搭配烘托出来。《白马篇》起句“白马”“金羁”,一白一黄,色彩鲜明;轻捷地奔驰在西北地区,何等有气势。表面写马,实则写人。《故乡》写少年闰土,“项戴银项圈”,“手捏一柄钢叉”,多么勇敢敏捷。一个卫国征战,“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一个月下看瓜,“尽力向一匹猹刺去”,守护家园,尽心尽职。“蹈”“凌”二字,写尽少年长驱直入,锐不可挡,大有压倒一切之势;“捏”和“刺”,写少年闰土灵敏迅捷,刚强勇剽,凛然之气,跃然纸上。一个在“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的沙场;一个在“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的“碧海沙地”上,“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地里。“深蓝”“金黄”“碧绿”,多么富有生命的色彩。异:《白马篇》为诗歌,语言凝练含蓄,《故乡》是小说,语言描绘细腻。前者为虚写,后者为实写。一个描写“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忠心报国之英雄肝胆俱现。一个描写“装弓京捕鸟”“海边捡贝”,捉“跳鱼儿”的勇敢灵敏、天真纯洁、热爱生活的农家小英雄。一个善射骑之技,一个善操叉之术。一是边塞风光,一是田园景色。主题也不同:《白马篇》塑造人物为表现“忠心报国”的主题服务,《故乡》中通过少年闰土的形象刻画,为中年闰土的出场作比较,从而突出表现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农村带来生机,农村日趋凋敝,农民日益破产的惨痛现实。

三、补白延伸。我在带领高三学生进行古代诗歌鉴赏时,根据柳宗元的《江雪》,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2、钓鱼的内涵和外延有那些?3、柳宗元的“独钓”表现了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诗眼“独钓”,而后针对钓鱼的目的和手段,分别从三个层面归纳出三种人的“钓”,即钓鱼,钓趣,钓人。真正钓鱼者乃为食而已,民以食为天,这是解决生计问题的渔夫所为;第二种人为钓趣。《泮湖文录》载清朝学者吴敏树的《说钓》中写到:“当初夏、中秋之月,早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竹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钩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依竿于岸,游目而观之,其寂然者如故。”这是写宁可安于钓鱼之求得而不求其他,这种人往往对追求功名利禄无谓,安于淡泊的生活旨趣。颇有庄子的无为的思想。第三种人借钓鱼而钓人。学生从《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姜子牙身上找答案:姜子牙八十岁在渭水边垂钓,被周文王访得,拜为丞相,后又助武王起兵伐纣,终于完成兴复周室的大业。而柳宗元的“独钓”,大有“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境界。从诗的一、二两句的韵脚来看,“千山鸟飞绝”的“绝”,可以换成“尽”字,“万径人踪灭”的“灭”,可以换成“隐”字。为什么用“灭”“绝”二字?可见诗人对当时“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现实何等的不满与愤恨!诗人的“独钓”,既非“钓鱼”,又非“钓趣”“钓人”,而是将整个世界钓在他的竹端,惟有他怎样懂得演绎人生。其孤寂与乐观化成了一江冬钓图。这样,将诗中隐藏的深刻内涵挖掘出来,进行补充,让思维延伸,通过联想与想象,重新加工,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当然,平时教学中,高起点的古诗赏析搞几个讲座可以这样做,不过,指导高考鉴赏题的答案不必这样做。恕不赘述。

四、换料变形。将文本中的信息故意改换,学生往往兴趣盎然。1、我把《小橘灯》中小姑娘制作的“小橘灯”换成“小灯笼”,让学生来比较,看各有什么不同?课文这样写好在哪儿?学生纷纷找答案:①有的说,这一改从实用的角度来看的确比小橘灯作用大些,灯笼有纸罩子,能挡风避小雨。②有的说,这一改,失去了文学的美。集中了上述两点,我让学生继续讨论“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二者有何区别?通过甄别,学生从课文中的一段话悟出了作者的匠心。“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小桔灯》之美,美在立意的深刻新颖。小桔灯的象征意义在于──小桔灯象征着蕴藏在革命人民心中的希望和火种,小桔灯就是光明和胜利之灯,正如鲁真在《春颂──评冰心的〈小桔灯〉》一文中所说:“当她(作者)感激地接过小女孩送给她的小桔灯时,她感受到了革命人民的力量”,“这段文字有很深的寓意,她(作者)在寻找光明,这是她在美国的慰冰湖畔没有找到的东西,现在,她从一个穷苦的木匠的女儿身上看到了光明”。再说,从小橘灯的制作到小橘灯这一“道具”的美学价值来看,它更能突出“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有着自然、和谐之美。

五、改序重组。文章的结构往往是作者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和逻辑力量。教学鲁迅《滕野先生》这篇散文,我把开头一节掉到第三小节之后,要求学生讨论:能不能这样调换?重组后的差别在哪儿?作者为什么这样?学生讨论的结果是这样的:“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开头一句的确可以掉到第三小节之后。因为“这样”是指示代词,是近指。描写“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花下“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白天闲逛公园;傍晚,学跳舞,弄得地板“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的事实。如果安排在此,是文章结构的常式。可是作者却安排在文章的开头,看似悖论,其实是作者故意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引起读者注意看清:这一帮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成天闲逛、附庸风雅以及忸怩作态的可鄙嘴脸。这也是鲁迅先生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的缘由。再譬如:《在庆祝北京大学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有这样一句:“北大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秀学风……”句中两个分句的宾语的中心语之前各有一个用并列短语组成的定语,能否将词序调换?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后明白:修饰语中的四个词序不能调换。“爱国”是追求进步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了爱国的情感、志向,才能“进步”。一个学术团体、一所大学只有在发扬民主,即崇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民主氛围中,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推动科学事业向前发展。同样,“钻研”是对问题的探究,只有去伪存真,弄请问题的实质,才能“求实”。只有在求实的基础上,才能“创新”。而创新才是真正的“进步”向上。这也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

另外,表演优化。针对有些课文是文学作品,故事性强,且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等特点,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可设计成两类“问题”,供学生训练。一类是书面习作,如怎样编写莫泊桑的《项链》、孙犁的《荷花淀》等小说为舞台剧本,或影视文学?通过创作,让学生比较剧本与小说的表现形式有什么不同?一类是排练上演。如教学曹禺的《雷雨》,以及郭沫若的《屈原》节选时,可取得校园艺术社团演出队的支持,指导学生如何表演,帮助学生解决表演上的一些问题,从而领略戏剧作为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样式的魅力。

总之,新课标强调人文素养的关怀,就是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的课堂教育要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用问题作为教学的纽带,不仅是为了完成好该学科的教学任务,而且让学生学会质疑、答辩,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好平台,从而真正达到“教是为了将来不教”这个崇高目标服务。因为根据语文学科最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代替不了的,所以,语文教师的使命尤其重要——研究问题教学应该成为新课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关推荐

    创造,从问题开始 让课堂成为催生创新的舞台 有创造力的课堂才有活力 着眼学生的发展,创造性地用活教材 《用现在创造未来》主题班会 运用网络多媒体,活化语文课堂教学 灵活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_语文论文 《戏曲大舞台》活动指导 《戏曲大舞台》语文活动课导学案 《戏曲大舞台》活动指导 《戏曲大舞台》语文活动课教学设计 《戏曲大舞台》语文活动课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 激活课堂 活化石课堂教学实录 变“课堂”为“展现自我的舞台” 学生是课堂活力的缔造者 让语文教学焕发出创造活力 创造性复述在课堂中的运用──《蟋蟀的住宅》教学后记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_语文论文 语文课堂: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优化课堂提问的思考 追求创造性民族文化意识 巧抓机遇,营造生活化课堂──《雨点儿》教学片断赏析 创造性阅读模式及运用 课堂提问要“精、巧、活、深” 《观舞记》问题探究 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的舞台 名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艺术 《观舞记》问题探究 六年级上册《我的舞台》课堂教学实录 创造性思维与作文个性化 课堂教学问题策略运用探悉_语文论文 创造读书法的技巧与应用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课堂实录 《台阶》问题探究 创造读书法的技巧与应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我的舞台》 《我的舞台》 课堂生活化——《春笋》教后随想 激活个性,活化人物——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戏曲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研讨课《大舞台》教学设计 《我的舞台》一课一练 《第八次》教后——“语文能力”、“人格”塑造的舞台 让学生在生活的舞台上倾情献演 深入“舞台”感受魅力──《我的舞台》教学案例 用情营造诗意的课堂──《山雨》教学随感 深入“舞台”感受魅力──《我的舞台》教学案例 运用多媒体,激活拼音教学---优化拼音课堂教学之浅见 如何打造活力高效的语文课堂 “戏曲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戏曲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8台阶 问题解答 大舞台教学实录 综合性学习活动《戏曲大舞台》教学尝试 合理使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 《女娲造人》问题研究 戏曲大舞台 运用CAI手段强化语文课堂教学 用创新的理念转化后进学生 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禅与个性化创造诗论_语文论文 戏曲大舞台 戏曲大舞台 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用情营造诗意的课堂──《山雨》教学随感 走进生活大舞台寻找作文好素材 活化石说课稿|活化石说课设计 28*我的舞台测试题反思 深入“舞台”感受魅力──《我的舞台》案例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 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走进生活大舞台 寻找作文好素材 用智慧和爱心创造生命的价值 《用智慧和爱心创造生命的价值》 也谈课堂问题设计 课堂----孩子们展现自我的舞台论文精品 《活化石》课文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设教学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教师随笔 《我的舞台》教学后记 <<我的舞台>>导学案 利用多媒体,激活语文课堂 《我的舞台》教学反思 《我的舞台》教学设计 《我的舞台》教学设计 《我的舞台》教学设计 《我的舞台》教学设计 《我的舞台》教学反思 我的舞台教学反思 从创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课堂提问 从创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