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长亭送别>鉴赏教案

小编: :admin

娜仁高娃

《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离愁别恨,反映“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的送别主题,情节并不复杂。整折戏崔莺莺主唱,由三个场面构成:长亭路上、筵席之中、分手之时。随着戏剧场面的转换,作者刻意安排了三幅风景画面,让一个个描绘秋景的组合意象融人了戏曲空间。读者欣赏优美的唱词,如同陪同剧中人在如画的风景中行进,进入了一种诗化的境界。下面的设计,淡化戏剧情节,突出对人物心理的把握、曲词意境的感悟和戏曲语言的欣赏。

人物心理

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直抒胸臆: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景衬情:如“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意境隽永:例对离别情境的生动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典雅华美;感情的抒发委婉含蓄.

[端正好]长亭路上——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脱布衫]筵席之中——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一煞][收尾]分手之时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意象鲜明:[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霞”四种意象。试从

唐诗宋词中查找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示例:

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赵企《感皇恩·别情》)

夕阳: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王贾谊宅》)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妙用修辞:如运用典故、比喻、对偶、排比\夸张\引用等手法。

例:《长亭送别》中,反映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写道:

①对拆散鸳鸯的不满。莺莺“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

(夸张)

减了玉肌;”(对偶),“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排比)……”(对偶\排比\叠词\夸张)

②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

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

1.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示例:

[端正好] 暮秋时节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脱布衫]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煞][收尾]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么?“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1

2.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断。示例:

莺莺 (举杯,神情惨恻)今日一别,且饮此杯!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复为公于举筋?

张生 (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 金榜题名,倒要小心招婿。

张生 (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摔杯)有违情义,如同此杯!

莺莺 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

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

张生 (感动,流泪)小姐知我。(传来马嘶声)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 且慢。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 (恭听,接帕端详)小姐不必多虑!谨庚一绝,以剖寸心。(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

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 (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

3.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示例:

一骑绝尘去,

山峦笼轻烟

转山坡,

穿疏林,

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

道一声平安,

道一声珍重,

陪伴游于的是冷清清的斜阳

秋风掠过禾黍,

飘来声声马嘶,

马嘶声声叩击莺莺心田

劳燕分飞谁主使?

离愁别恨苦难言

说什么功名仕途,

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

山程水泽情难忘,

夕阳古道心相连

青山下,

秋风里,

离人泪,

心自颠

那离愁呵,

长如水,

沉如铅

一辆车儿,

如何载得起?

如何拖向前?

《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莺莺“金冠霞帔”、“五花官诰”,有情人终成眷属。明代以降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

例:

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竟是如此“合理”。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作者“让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局限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

<西厢记>备课资料

曲调:乐音七声,即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黄钟宫、仙吕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长亭送别》用正宫,其声情“惆帐雄壮”。正宫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么篇]、[快活三]、[朝天予]、[煞尾]等。

(据王力《汉语诗律学》)

曲词:押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用韵较密。对仗,常用对句,不计平仄,形式多样。曲文中多衬字。 (据王力《汉语诗律学》、涂宗涛《诗词曲格律纲要》等)

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晓畅也。”“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徐渭《南词叙录》、单宇《菊坡丛话》)

科介:“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皆谓之科”,“以科字作介宇,非科介有异也”。 (徐谓《南词叙录》)

①佛殿相逢:唐贞元年间,“上朝取应”的洛阳才子张君瑞于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普救寺佛殿偶逢相国崔珏(已故)千金崔莺莺。莺莺“眼角儿留情”,“回顾觑”,张生“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遂借“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住下“温习经史”。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②墙角联吟:莺莺月下至西厢侧花园焚香,张生于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y”莺莺心动,依韵和之:“兰闽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莺莺的才情进一步打动了张生。

(同上)

③月夜听琴: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得崔莺莺,张生修书,召白马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许亲复赖婚,张生深夜弹琴作歌,词衷意切,令莺莺“芳心自懂”情难禁。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④红娘传书:张生托红娘传书,“相思恨转添,漫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此情不可违,虚誉何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表达了亟盼与莺莺月下相会之意。莺莺复书:“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如约跳墙莽撞而入,却遭莺莺羞辱,怏怏而去。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⑤崔张成婚:张生染病,莺莺放心不下,托红娘问汤药,传情诗:“休将闲事苦萦怀,取决摧残天赋才。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作君灾?仰图厚德难从札,谨奉新诗可当媒。寄语高唐休咏赋,令宵端的云雨来。”是夜,莺莺冲被封建礼教束缚,迈出决定性一步:与张生私下成婚。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西厢记》体例

元杂剧的通例是一本四折,而《西厢记》却是五本,作为一个整体“通谱一事”。突破一本四折通例的,虽非仅为《西厢记》,但五本的规模,毕竟是一特例。究其原因,一是所敷演的故事本身,悲欢离合,曲折复杂,一本四折的通例,难以容纳;二是《西厢记》作为一部古典诗剧,有浓厚的抒情性,它不仅交待一个故事,而且表现人物的感情波澜、内心世界,这就必然要有大量的唱段,相应的篇幅;三是《王西厢》以《董西厢》为基础,而《董西厢》是一部五万言的巨制,这也要求(王西厢)有相应的规模;四是在《王西厢》产生的时代,南戏已有发展,它的动辄几十出的体例,也必然影响着王实甫的杂剧创作。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第373页)

《西厢记》评本

明代文人评论《西厢记》成风,出现诸多评本。现存明人批评《西厢记》有十多种。主要有王世贞、李贽合评本(元本出相北西厢记)、李A赞批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北厢记》、陈继儒批评本

    相关推荐

    《长亭送别》鉴赏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西厢记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5 《长亭送别》教案14 《长亭送别》教案24 《长亭送别》教案6 《长亭送别》教案8 《长亭送别》教案13 《长亭送别》教案1 《长亭送别》教案3 《长亭送别》教案4 《长亭送别》教案9 《长亭送别》教案11 《长亭送别》教案7 14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教案18 《长亭送别》教案25 《长亭送别》教案2 《长亭送别》教案10 《长亭送别》教案12 《长亭送别》学案7 《长亭送别》学案4 《长亭送别》课后案 长亭送别教学教案 《长亭送别》教学详案 唐诗鉴赏:《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歌鉴赏 14长亭送别教学教案 长亭送别(表演课) 《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 《长亭送别》的译文 笨马上《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表演课 《长亭送别》说课稿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课前课中案 《长亭送别》教学参考 唐诗鉴赏:《送别杜审言》诗歌鉴赏 长亭送别高二语文教案 必修4:长亭送别1 《长亭送别》课堂实录 必修4:长亭送别2 《长亭送别》第二课时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2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3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28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27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4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19 《长亭送别》导学案8(含答案) 《长亭送别》的改写练习 《长亭送别》的背景资料 《长亭送别》的特殊句式 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必修五)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二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七 《长亭送别》教学思路设想 高二《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四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一 《长亭送别》说课(教学演示)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三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六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五 《长亭送别》之研究性学习 《长亭送别》翻译成现代诗 《长亭送别》中的宋词意境 《长亭送别》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长亭送别》教案26(苏教版必修五) 比较《长亭送别》和《窦娥冤》 《西厢记·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公开课《长亭送别》教学流程 《长亭送别》崔莺莺并不叛逆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20 《长亭送别》原文和译文(翻译) 苏教版必修5《长亭送别》导学案5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课堂实录 离愁别绪的绝唱——《长亭送别》的教学设计 唐代送别诗鉴赏选修课教学设计 唐诗鉴赏:《别薛华》诗歌鉴赏 《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教案及练习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21(苏教版必修5) 唐代送别诗鉴赏选修课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送杨少尹序·鉴赏 柳敬亭说书·鉴赏 高二语文下册《长亭送别》模拟测试题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 苏教版必修5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