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记一辆纺车

小编: :admin

记一辆纺车[教案一]

教学目的

一、学习线索清晰、层次分明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质朴优美的语言风格。

三、继承和发扬延安时代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革命优良传统。

教学设想

一、课文的第三部分是教学重点,尤其是第6、8段更加应该突出。有些出色的比喻,学生不容易理解、体会,可以作为难点处理。

二、讲读课文时要突出重点,多指导学生朗读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受到感情的熏陶。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正音正率;划分段落;讲读第1、2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复习,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记一辆纺车》(板书课题),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主要赞颂延安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篇文章牢牢抓住“物”展开叙事和抒情——以在延安使用过的一两辆纺车为线索,描绘延安时代艰苦奋斗的生活,并抒发作者的感情。

二、作者和时代背景介绍。

吴伯萧,当代散文家、教育家,山东莱芜人,生于1903年3月,著有《烟尘集》、《北极星》等散文集。1938年4月到延安,曾参加1941年到1942年的“大生产运动”。

当时,延安为什么要展开这场运动呢?课文中有说明(第3段“那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是丰衣的保证)。1961年我国经济又处在艰难的境地,作者写这篇文章记述延安艰苦奋斗的情景,以教育、鼓舞人们战胜国民经济的暂时困难。这是一篇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三、正音正字。

(一)正音:坪(píng)朦胧(ménglóng)揉(náo)搓(cuō)拱(gǒng)锭(dìng)[不能误读“淀”(diàn)、绽(zhàn)]隙(xì)称(chèn)(心)[不能误读“称”(chēng)(赞)]

(二)辨形:弃:从“云”从“廾”,与异不同。躁,从“足”,从“品”,从“木”,与“燥”不同。谐(周总),从“言”,从“皆”,与“偕”不同。

四、教师范读全文(或放录音)。

五、划分段落。

根据课文的叙事线索,启发学生讨论文章的段落,然后教师归纳:

第一部分(第1段),写对一辆纺车的深切怀念,提出叙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4段),交代延安络线生产的历史背景,赞颂它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第5—10段),描写络线劳动的收获和体会,进一步赞美纺线劳动;

第四部分(第11-12段),总写络线劳动的意义,点明文章的中心。

六、讲读第一部分。

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对自己使用过的一辆纺车有什么感情?他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议论后明确:充满着怀念之情。用“想起旅伴、想起战友”两个比喻,又在“怀念”之前加“充满”、“深切”两个副词,来表达这种强烈的感情。(词义辨析:怀念、思念、想念,是同义词,都表示对离别的人或环境不能忘记。希望能重新见到。怀,心怀。怀念,意思是思念之情一直在胸中萦绕,它的感情色彩比“思念”、“想念”更强烈。)

怀念之情表达起来一般比较舒缓,请同学运用较慢的语速朗读本节,特别要读好两个比喻句,体会作者深厚的怀念之情。

七、讲读第二部分。

提问:作者为什么对一辆纺车“充满深切的怀念”?要求学生朗读2一4段作答。追问:有谁能概括地说一说“怀念”的原因呢?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归纳,列表示意:

和农村的纺车一样

普通亲密伙伴

人人都使用

怀念原因解决生活问题

不普通(取得抗战胜利)战斗武器

培养艰苦朴素的思想感情

提问:第4段有哪些语句表现了纺线生产培养了人们的艰苦朴素的思想感情的?议论后明确:“穿着格外舒适,也格外爱惜”,“敝帚自珍”,“……洗洗……补补……一水又穿一水……一年又穿一年”,“穿着越称心”,“碍眼”。要求学生用笔画线标出,并体会作者的感情。然后,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要求把文章感情表达出来。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多吉词,注音并组词或组成词组:

①(chèn,称心)①(nlug,拧绳)

(1)称(2)拧

②(chēng,称赞)②(nìng,拧脾气)

①(cōng,从容)①(sǎo,扫地)

(3)从(4)扫

②(cóng,从军)②(sào,扫帚)

2.境空并注音,解释带点词的意义:

①白鹤晾(liàng,通风透气,使物品干燥)翅②敝(bì,破旧)帚自珍③仰手接飞揉(náo,猿的一种)④沉甸甸(diàn,通“淀”)⑤其乐无穷(qióng,穷尽)

3.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基本情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1.抽查学生作业,课堂订正。

2.听写下列字词,加点的要注音。

敝帚自珍称心朦胧和谐沉甸甸

凯旋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白鹤晾翅其乐无穷

二、讲读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可分几段?让学生默读,思考,议论后明确:这一部分可分6段,列表示意:

产生兴趣(创作的快感)(第5段)

需要技术(从初学到熟练,劳动收获的愉快)(第6段)

几种姿势(坐着、站着、舞蹈)(第7段)

纺线劳技术改革(实践——知道奥妙)(第8段)

动的收赛(地点、阵容、场面、规模、气派??胜利的快乐)(第9段)

获体会

纺线意义工经济上的

思想上的

1.讲读第5段。

提问:为什么说纺线劳动是一种很有兴趣的生活?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的?议论后明确:(1)从视觉方面描写纺线劳动“简直有艺术创作的快感”;(2)从听觉方面描写纺线的声音是“和谐的,优美的”。这两种艺术感受具体说明了“兴趣”的含义。前者绘形,后者绘声,于是既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生动的络线图,又使我们听到一支动人的络线曲。”特别是“像……像……”两个比喻,都很确切,而且给人以美感。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反复试读。

2.讲读第6段。指名学生概述本段内容,并找出表现人们在掌握络线技术过程中先是急躁、生气,后是愉快的有关语句。明确:前者主要表现在“一会儿—…·一会儿……急得……”“只管……总……像……像……。”(多重复句)等句子中;后者主要表现在“……像魔术家……。”(比喻句)“……不是……而是……。”(并列句)“……像……肥桃。”“……像……摘下果实。”(比喻句)“那种感情,是……是……。”(并列句)要求学生把上述句子用线划出来,并进而体会文章开头为什么把纺车比作“战友”和“旅伴”。

3.朗读第7、8段。教师略讲:第7段写出人们在劳动中的兴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8段着重写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创造精神和深切感受。

4.指名讲读第9段。

提问:课文怎样从地点、阵容、场面、规模、气派等五个方面具体生动地描绘纺城竞赛的?要求学生边阅读边划出描写竞赛情景的重点语句。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列表示意:

地点:“有的……有的……有的……。”

阵容:“三五十辆或者百几十辆……”

线

竞场面:“沙场秋点兵”,“盛大的节日赛会”。

赛规模:“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

气派:“机群起飞”,“万马奔腾”。

提问:这一段表现的感情跟前几段所表现的是否有变化?表现在哪里?议论后明确:前面几段着重表现愉快的感情,这一节着重表现自豪的感情,表现在上面表中列出的语句。因此,朗读时要充满自豪的感情。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反复练习。

5.讲读第10段。

指名学生朗读。对“不只……不只……而且……”这一递进多重复句略加分析,使学生明确这一段是第3部分的小结,并点明了全文中心。

三、布置作业。

1.解释带点的字词:

(1)从容自如(不慌个忙)(2)幕天席地(把大地当作席)(3)群山环拱(围绕)(4)自力更生(重新获得生命)(5)斤斤计较(注意小利害)(6)间隙(空隙。隙,缝)(7)协调(配合得达当)(8)奥妙(古人很作)

2.下列各句哪里比喻,哪里拟人?并说说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1)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拟人)

(2)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比喻)

(3)那嗡嗡的响声就有飞机场上机群起飞的气势。(比喻)

3.完成课后“理解·分析”一、二,“揣摩·运用”五。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第4部分;归纳中心思想;分析结构特点;学习生动、贴切的比喻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理解·分析”一、二,课堂订正。

2.指名学生回答课后统习一。(对学生的回答,可以作简要的评议和归纳:作者之所以把纺车比作旅伴和战友,是因为在延安人都使用它,并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起过重大作用,而且从中获得很大乐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的光荣传统,就要热爱劳动,艰苦朴素。)

二、讲读第4部分。

指名回答:这一部分主要写什么内容?议论后明确:主要写“常常想起那辆纺车”的原因。追问:作者是否仅仅想起那辆纺车?议论后明确:是从纺车想到“延安的种种生活”。追问:延安的生活是怎样的?议论后明确:“在党中央……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这一部分是总结性的文字,充满着乐观、喜悦、自豪的感情。朗读的时候要语气坚定又带着怀念的感情。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体会。

[词义辨析:崇高、伟大:这两个词都可以修饰“理想”。崇高,有最高尚的意思。伟大,超乎寻常,宏大的意思。课文中用“崇高”修饰理想是恰当的。豪迈、英雄:这两个词都可以修饰“气概”。豪迈,除有气魄大的意思外,还有勇往直前的涵义。英雄,气魄大。课文中用“豪迈”修饰“气概”比较好。志趣、兴趣:两者都含有趣味的意思。前者可用“乐观”修饰,后者却不可以。以上三例可以看出作者用词的精确。]

提问:第12段中的破折号应当作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和题目重复有什么必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补充:“——”可以理解为“就因为这些”或“因此”,在第11段开头已经用了“就因为这些”,为了避免重复,所以用破折号代替。最后一句既是题目,又是总结,从表达上说又是反复。延安美好的事物很多,用“记一辆纺车”五个字以突出它的地位和意义。

提问:这一部分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议论后明确:总结全文,点明题旨。紧接第11段末尾的设问句,写出“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一句,颇有画龙点睛之妙。

学生齐读本段。

三、学生朗读全文,第6、9段可以反复读。要求学生掌握课文的感情特点和起伏变化,特别要读好重点词句。

四、归纳中心思想。

从复习板书图表(见后)入手,启发学生归纳中心思想。在讨论基础上明确:通过对一辆纺车的回忆,生动地描述了延安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情景,饱含深情地赞颂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五、归纳写作特点。

1.过渡自然,结构严谨。

指名学生回答课后练习二,并请其他学生补充,明确:课文从纺车和人们的关系、纺车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写出了对纺车的喜爱和怀念。结构方面即以一辆纺车为记叙线索贯穿始终,围绕中心组织材料,不枝不蔓,精炼集中。

课文的过渡自然,部分与部分,段与段之间衔接得很好。开头从怀念那辆纺车写起,强调“后来常常想起它……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这就使人产生悬念——究竟是怎样的一辆纺车呢?第二部分就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二段末尾写道:“纺车跟战斗用的枪……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强调它的作用,很自然地过渡到第3段,从当时的历史条件说明纺车的意义。第11段的末尾写道:“凭着崇高的理想……不也是一种享受吗?”这一设问句很自然地过渡到第12段,逼出“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这一警句,点明文章的题旨。

2.质朴优美的语言。所谓质朴主要指用词、造句得当没有做作;所谓优美主要指语言形象有实感,又富于节律美。一般说来,想什么写什么,适当运用比喻,注意句子长短搭配,就能使语言近于质朴而优美了。

学生课前已经完成了作业“理解·分析”五,鼓励学生把生动贴切的比喻抄在笔记本上。教师可以适当补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9段。

2.写一篇记叙某一事物的文章,要求把事物作为贯穿始终的叙事线索;段与段之间要过渡自然,前后呼应;并适当使用比喻。

附:板书设计

参考资料

1.吴伯萧:《复来信》(《中学语文教学1979年第4期)

2.杨志林:《用列表法教学——(记一辆纺车)的设想、做法及体会》(浙江师院《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10期)

3.苏保印:《(记一辆纺车)备课点滴》(河南师大《函授通讯》1980年第5期)

记一辆纺车[教案二」

教学目的

一、学习和发扬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特点,体会记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线索清晰、层次分明的篇章结构和质朴、明朗、优美的语言风格。学习比喻修辞,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作者如何表达自己在纺线劳动中的感情体验。

二、本文结构清晰,语言流畅,但越是此类表面看起来比较平易的文章,学生却越不容易发现问题。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读,独立回答有关结构和修辞方面的问题(有时可与同桌商议)。

三、本文作者以饱带感情之笔写出了自己在劳动中的深切感受,语言质朴、明朗、优美,教学中要避免过多的“分析”,否则将会削弱学生对这种语言的深切感受。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吴伯箭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山东莱芜县人。在初一,我们曾学过他的《早》。记叙的人物是谁?(学生答:鲁迅)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学生答:读书,劳动,革命,建设,都应当早早起步)现在我们再学习吴伯萧的另一篇文章。板书《记一辆纺车》、吴伯萧(1906—1982)。

二、指导预习。

1.简介作者写作缘由。

这篇文章写于1961年。当时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的背信弃义,国家处于经济暂时困难时期。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在延安生活了八年的人,“有责任介绍延安的革命传统,宣传延安的革命精神”。他应《人民日报》的要求,先后写了《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歌声》一组散文,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延安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激励人民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2.默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要借助工具书注音释义,初步了解全文大意,有侧重地做好如下练习。

(l)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间隙(xī)称(chèn)心弦(xián)乐(yuè)

蒲(pú)团譬(pì)如诅(zǔ)咒(zhòu)

(2)解释下列加点字或词的含义。

凯旋(归来)环拱(围绕)快感(愉快)

斤斤计较(注意小的得失)

3.进一步自读。思考:(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怎样划分文章的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4.阅读思考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

老师引导要点如下:

(l)文章的线索:文章的线索可以是某人、某物,也可以是某种感情、某句话、某种行动,甚至可以是时间和空间。该文属于哪一种?结论:某物即一辆纺车。

(2)作者的感情:散文和小说不同。小说的思想融于形象和故事之中,需要经过剖析才能掌握;散文却是叙事、议论、抒情的结合体,作者的思想感情大都是直接表露。散文一般都有点题之笔,请你找出。答案:“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

(3)文章的层次及大意:划分层次,要注意显示文章层次的提示语。请你找出。答案:第1段:“后来常常想起它”,“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第11段:“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

板书层次及大意:一(1)怀念纺车

二(2—10)为什么怀念

三(11—13)总结全文,点明题旨

三、讲习新课。

默读第l—3段。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

1.第1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眼下文有什么联系?

引导要点:总领全篇,点出题意。跟第二部分的联系是

引出下文,第二部分回答了作者怀念纺车的原因。

2.阅读第2、3段。思考:(l)第2段有什么作用?

(2)在第3段中,作者对历史背景的介绍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这样写?

引导要点:(1)第2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二句是承上,后二句是启下。(2)第3段,作者介绍历史背景是简洁、概括。因为这些内容毕竟不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如果笔墨累赘,就显得喧宾夺主,头重脚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第二部分,划分层次,并领会其线索清晰、层次分明的特点。

2.找出本文所有的比喻句,并分析它在表达上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上节“作业1”的答案:第一层(2-4):纺车在革命中的作用;第二层(5—10):纺线劳动的情景和艰苦奋斗生活的乐趣。(以上内容要板书)

2.上节“作业2”的答案:文中比喻有二十多个。(例句略)这些比喻生动地表现了络线劳动的动人情景,把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这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表达出来,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例如:把纺车比作“旅伴”或“战友”,就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纺车的真挚感情。“旅伴”由于朝夕相处,生活上互相关怀和帮助、亲密无间,用它来比喻纺车,可见纺车跟人们的关系多么密切!“战友”,是并肩战斗的同志,生死与共,休戚相关,用它来比喻纺车,可见纺车和人们的关系多么重要!

二、研习新课。

1.第3段和第4段都是写纺车的作用,内容有什么区别?

引导要点:第3段是在政治上或者在经济和思想上总的谈纺车的作用;第四段却是具体谈纺车在经济和精神上的作用。

2.第5段中哪些话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下文从几个方面展开记叙?

引导要点:“除了经济上对敌斗争的意义而外,也是一种很有兴趣的生活。”下文从掌握纺线技术、姿势、技术改革和劳动竞赛几个方面来展开记叙。(注意提示学生,要抓每段的中心语,即6、7、8、9段的第一句话)

3.阅读5一9段,说说这一部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的,并举例为证。

引导要点: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延安人民艰苦奋斗精神和崇高革命志趣的赞颂之情,它是通过借景抒情,即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来表达的。例如第5段,作者在描写纺线劳动之后,说它“简直有艺术创作的快感”;第6段,描写初学纺线的情景以后又说:“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那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比拟的”;第7段,在描写了纺线时步子的进退和手臂的抽线动作之后,作者又深有感触地说:“兴致高的时候,很难说那究竟是生产还是舞蹈。”

4.第10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引导要点:总括纺线的意义,“不只使大家学会了一套生产劳动的本领,而且在思想上教育了大家”,指出延安人民在思想上明确了劳动的意义。这一段既是上面几段的小结,又是前几段意思的深入,深刻揭示了怀念纺车的原因。

5.阅读第3部分,思考:(l)第11段的第二句话重复了开头的第三句话,末尾一句又重复了题目,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2)文章最后以“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和“——记一辆纺车”结尾,为什么要分成两段?破折号是什么作用?

引导要点如下:

(l)第11段开头几句话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首尾呼应的写法,贯穿于整篇文章中的那种亲切自然充满深情的笔调,这几句话前后重复,就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2)“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是全文的总结,也是中心思想,作者为了把中心鲜明地突出地表现出来,所以单独立为一段。“——记一辆纺车”单独立为一段也是为了鲜明地表现写作动机,前加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的意思,启发人们明确“记一辆纺车”的原因,学习延安人民,继承延安光荣传统。

三、布置作业。

自读“揣摩·运用”四、五,体会作者语言质朴、明朗而优美的特点。

附:《记一辆纺车》好在哪里

《记一辆纺车》通过对延安时期作者亲自使用过的一辆纺车的深切怀念,热情地歌颂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延安精神,赞美了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然而,初读这篇文章,由于对其中的美妙之处还来不及细细体会,有一种“干巴巴”的感觉,总觉得它不如杨朔的散文那样具有浓郁的诗意,不如秦牧的散文那样含有丰富的哲理,不如……但是,如果你能深入进去,看作者是如何运用灵活多变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比喻去表现广泛的、多方面的内容,从而集中揭示中心思想的话,那你一定会被作者那独特的风格所折服,一定会被文章那优美的语句所打动。

文章在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就连用两个比喻抒发了自己对他使用过的那辆纺车的深切怀念:“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用朝夕相处的旅伴和并肩战斗的战友来比喻纺车,既造成了文章的悬念,又具体形象地表达出了“我”对纺车的一腔深情。

为什么作者对纺车会有如此的深情呢?因为它看似普通,实际上并不普通。于是作者在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10段)的第一层次(第2段至第4段)又连用了三个比喻写这辆纺车的不平凡:“纺车跟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一样”,在延安的对敌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枪”、“犁”、“书和笔”这三个比喻写出了纺车的不平凡,把作者对它异常珍爱之情全面地表现了出来。

写纺车,离不开摇纺车的人,离不开纺线生活。作者在第二个层次里(第5段至第7段)抓住纺线,把纺车和摇纺车的人结合起来写。纺线,劳动量并不小,纺久了会腰酸背疼,特别是一些男同志。然而苦中有乐,乐到“纺线的时候,眼看着匀净的毛线或者棉纱从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卷里或者棉条里抽出来,又细又长,连绵不断,简直有艺术创作的快感”。把简单的劳动比作艺术创作,渗透了作者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深情。正是由于这种深情,纺线的人才会感受到纺车的“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这种着眼于声的比喻是多么巧妙,读者从中体会到的不也正是一种艺术创作的快感吗?

然而,要把纺线劳动当作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并不是容易的,还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炼。

初学纺线的人不得要领,焦急,不知劲往哪儿使。而纺车呢,似乎在体谅初学人的。心情,“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这里是一种着眼于形的比喻,作者通过奇异的想象,既写出了纺车的静态之美,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纺手现在摇不快,像蜗牛,然而停驶的飞机一旦起飞,那就意味着成功的到来。

劳动的实践终于使生手转变为熟手了,这时候,“左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线或棉纱就会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纺线人劳动的熟练程度,也表达了纺线人来到“自由王国”后的一种美的感受。

有了这个质的飞跃,成果也就自然是丰硕的了;“线绕在锭子上,线穗子一层一层加大,直到大得沉甸甸的,像成熟了的肥桃。从锭子上取下穗子,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这是用人们常见的两个丰收物作比,来写战士们成功后的喜悦。自然,伴随着这种喜悦也就产生了愉快的感情,这“是凯旋的骑士对战马的感情,是‘仰手接飞揉,俯身散马蹄’的射手对良弓的感情”。这就进一步写出了纺车在生产劳动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也传神地写出了纺线人使用纺车的熟练技巧。”

作者又透过姿势来写纺手的精神境界:“站着纺线,步子有进有退,手臂尽量伸直,像‘白鹤晾翅’,一抽线能拉很长很长。”这是用“白鹤晾翅”来比喻站着组线的优美姿势。试问,如果没有对延安这种生气勃勃的生活的热爱,又怎能会有这种充满诗意的乐趣?

假如说第二层次是从个别纺手的角度着笔,那么第三层次(8、9两段)给我们展开的就是波澜壮阔的络线运动的动人场面。在这一部分,重点运用的修辞手法又是比喻。

作者先以古代“沙场秋点兵”作比,刻画纺车竞赛的壮阔场面。然而,由于沙场点兵与竞赛比较“阵容相近,热闹不够”,因此立即否定,喻为盛大的节日赛会,突出其热闹的.特点。接着又用奇特的想象设喻,充分表达劳动的自豪感:“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最后用“机群起飞”、“万马奔腾”两个比喻把竞赛推向扣人心弦的高潮,从而使上文表现的对劳动的高尚情操更饱满、更高昂,也使读者看到了延安军民在“共同完成一项战斗任务”的大生产运动中的气魄和情怀。

经过精雕细刻的描摹,挥洒自如的渲染,作者在第10段将第二部分顺势小结,歌颂了延安的光荣传统、艰苦奋斗的精神。

照理说,比喻用到这儿已经差不多了,可作者又匠心独运,在总结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第11、12段)中,再一次用了“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的比喻句。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强调的作用,再一次表达了作者对那辆纺车的无限依恋,对延安战斗生活的无比怀念。

新颖、贴切的比喻可以给读者一种艺术的享受。《记一辆纺车》通过大量的比喻来增强文章的丰富性和形象性,从而来展现、歌颂延安精神,来感染读者,这正是这篇散文的美妙之处,也是吴伯萧区别于其他著名散文作家的风格所在。

    相关推荐

    《记一辆纺车》的教学片段 《记一辆纺车》的比喻艺术_语文论文 39、“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 教学设计 “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教案设计 沪教版《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教学设计 《“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 《电子娃娃乘车记》教学设计之一 《电子娃娃乘车记》教学设计之一 《火车的故事》教学札记 《火车的故事》教学札记 《火车的故事》教学札记 《火车的故事》教学札记 优秀课例 《鸭子骑车记》 《做风车的故事》教学札记 《做风车的故事》教学札记 《火车 汽车 自行车 来去》教案 《兵车行》《小石潭记》基础检测 (听说训练)《电子娃娃乘车记》 《电子娃娃乘车记》教学设计 《电子娃娃乘车记》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火车汽车 自行车 来去》教学设计之一 《火车 汽车 自行车 来去》教学设计 《车的世界》教案之一 《火车汽车 自行车 来去》教学设计 《车的世界》教案之一 手推车 兵车行 车的世界 兵车行 兵车行 兵车行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一) 高一语文《兵车行》教案 车的世界 车的世界 《车塘捕鱼》教学设计之一 《车的世界》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车的世界》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做风车的故事》 肇庆的摩托车 一年级语文《车的世界 》教案 火车的故事 33火车的故事精品教案一 火车的故事 火车的故事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之一 未来的汽车 风车之国及其他 25《做风车的故事》 火车的故事教案 做风车的故事 做风车的故事 做风车的故事 3火车的故事 33火车的故事 做风车的故事 肇庆的摩托车 《做风车的故事》 《堵车》教学建议 一年级《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做风车的故事 做风车的故事 做风车的故事 一年级语文下册《火车的故事》教案 做风车的故事 做风车的故事 做风车的故事 《做风车的故事》 一年级下册《车的世界》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车的世界 《火车的故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车的世界》教案之五 祥子买车教案设计 磁浮列车 教学设计 33火车的故事精品教案一推荐 我设计的自行车 我设计的自行车 《战风车》教学设计 自行车教案设计 兵车行教学教案 《火车的故事》课文 《战风车》教学设计 战风车教案设计 有一天坐火车过表龙桥车站,看到詹天佑的铜像,你会对他说什么? 一年级语文每课小练:火车的故事 《火车的故事》教案 《火车的故事》教案 我国古代的车马 高一语文同步检测试题之《兵车行》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兵车行》课堂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