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学生上《种树郭橐驼传》的具体情况

小编: :admin

我先在103班上,他们有两位同学上了讲台。

首先是徐高莉

大家好!我讲解的内容是1、2段。

1.介绍作者

她自己找了相关资料又对照书上注释1介绍了作者。说了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又介绍了本文是寓言体传记。

其间说错了一句话,说柳宗元“进了中士”(应该是“中了进士”),引来同学一阵笑声。

2.请同学谈文章主旨

她开始并没有明确说文章主旨,原话是“文章不仅仅是讲种树,应该还讲了更深层的道理,那是什么呢?)

其他同学没弄明白问题的意思,请她再说了一次。

我在下面听了,估计她是要求大家在看完文章基础上,初步谈谈文章的主旨,就提示了一下。

这时大家明白了,于是纷纷举手回答。

生一:反映了当时苛绢杂税多,批判当时封建君王、官吏表面忧民、爱民,实际上是害民、扰民。

她自己观点:提出休养生息、养民静国的观点。

3.一二段字词

提问:“名我固当”的“名”如何解释?

要求生二答。

提问:“驼业种树”的“业”如何解释?

要求生三答。

这个环节她没处理好,就是同学回答后,没有强调这是词类活用现象,以致后来同学要求她总结这两段的活用现象。

4.翻译

(1)第一段

她自己翻译了一遍。

翻译完后,问大家还有没有弄不懂的地方,请大家发问。

生四发问:“有类橐驼者”的“者”该如何翻译。

这个学生一问,我就知道是故意刁难了,果然,小老师上当了,不假思索就回答说是“……的人”的意思。结果发问者一阵大笑,很得意地说她错了,应该是“……的样子”的意思。不过小老师很懂得圆场,马上说是自己弄错了,表示歉意。

又有同学问“故乡人号之‘驼’”的“号”是不是词类活用。小老师显然没有准备,回答不出。

(2)第二段

小老师似乎觉得刚才那位发问者故意让她出了个丑,于是毫不客气地请那位学生翻译。

生四翻译。

小老师没找到大毛病,只就“或移徙”的“或”提出异义。生四翻译成“或者”,小老师认为是“即或”。大家争执不下,最后只好问我,我对这个问题开始也没想太仔细,就同意了小老师的看法。后来和同事商量,觉得这个句子有假设意思在其中,但“或”还是翻译成“有的”更好。

5.小老师请同学就一二段向她提任何问题(非字词)

生四可能是想和小老师唱对台戏,针对小老师一开始讲的,文章可以看成两个大段,一二段为一部分,三四段为一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不能把一二段合为一段。理由是第一段只介绍了人物,而第二段是叙事了。

就这个问题,有赞成小老师的,有赞同生四的。

其中一生认为第二段与第三段联系更紧密些,因为第二段就开始讲种树了。

小老师的观点是前两段是从总体上介绍郭橐驼的姓名由来和精湛的技艺,后两段是写种树原理和为官之道。

6.总结

上面的问题小老师无法说服不赞同的同学,她就马上总结了。

说了解了作者生平,疏通了一二段的字词,也初步探讨了文章主旨,但也留下两个疑问:一是对第一段的“故乡人号之‘驼’”的“号”是不是词类活用?二是一二段是否应该合为一段?请大家下课后再探讨。

评价:徐高莉,这位学生头脑还是很灵活的,上课回答问题很积极,这次要求学生自己上课,她能首先上台,很有胆量。

从她上的看,确实存在很多不足,但是我觉得也还不错了。相信对她自己应该是帮助很大,可能一辈子都能记得自己曾当过一回老师。虽然有同学的故意刁难,但是我觉得她在某些地方处理还是很到位的。我并没有指导学生如何去上,也没有看他们的教案,如果能事前就他们的教案提出些建议,可能效果更好。

如果学生上课不是安排在第一课时,而是在第二课时,效果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

我来假设,第一节课,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读懂课文,解决字词障碍并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读出问题,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对问题资源进行管理,选出有思考和引导价值的问题,布置学生分小组在课外围绕问题研读课文,查阅资料。在第二节课上,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小老师,来给同学们上课,这样他们有备而教,也许“教学效果”更好,不仅能把课堂学习活动引向高水平,还能让“上课”的学生体验成功感。

呵呵,我也只是随便提个建议。

生七接着问:既然是心胸开阔的,那么为什么以前他没有把自己种树的经验告诉大家,让大家共同致富呢?因为文中有“他植者”模仿他种树而没成功。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小老师有点被难倒了。就把它放在了一边。

这个问题我也没想过,如果我上课,碰到这个问题,我想是很值得研究的,可惜是学生上课,学生的驾驭能力有限,没有重视这个问题,而且还有别的同学想上讲台,就匆匆结束了。

总体来讲,这个学生的分析我认为是比较好的,尤其注意到了“凡”“皆争”这些比较细的字词,能从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去分析文本,很不错!当然那个学生的提问被错过了,很是可惜。

明确:小老师个人认为当时为官的人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做法不对。

他的观点一说出来,立即引来大家的非议。很多同学认为当时的官员根本就没有做到出发点是好的。

小老师不慌不忙说出自己的理由。即文章运用了类比手法,文章第三段写到种树,那些不会种树的人其实想法是好的,只是具体实施过程中做错了,以不会种树类比不会为官,可见作者说的官员并不是不想为百姓做好事,只是急于求成,方式不对。(当然很多同学不服这个观点,小老师仍然坚持己见,并转移话题,进行下一个问题的探讨)

3.提问:“好烦其令”具体指哪些?

生三:“官命……鸡豚”

4.小老师总结学习过程

通过刚才大家的共同探讨,我们学习了第四段的内容,解决了字词问题,并探明了作者具体批判的对象,同时我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当然希望大家课后再继续探讨。

5.最后一问:作者由种树想到为官,我们除此外,还可以想到什么呢?

生讨论,但似乎同学对这个问题感到困难,一时打不开思路,又恰好下课了,于是小老师匆匆自行回答:

我想到了教育问题,家长对孩子不能太娇惯,不然就会像种树,出发点是好的,最后结果是坏的。

谢谢,我的讲课到此结束。

评价:我认为这个学生基本上完成了预期目的。尤其提出的新观点,认为当时的为官者出发点是好的,让人耳目一新。当然,课堂上的不足也很明显,毕竟是学生,无法像老师那样驾御课堂,有些地方处理太仓促了。

    相关推荐

    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 我上《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一等奖2021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的创新上法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4 《种树郭橐驼传》课堂实录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3 种树郭橐驼传检测试题 第24课《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高中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种树郭橐驼传》课堂实录 高中文言文《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学期《种树郭橐驼传》随堂测试 高中高二年级语文暑假作业:《种树郭橐驼传》练习题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知识要点及字词基础知识检测 名词活用的七种情况 在具体生活情景中学古诗 《过秦论》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几种情况 描写情况危急的成语: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内容论文精品 小学生作文评改课的具体操作 体验——情感——生命 创设具体可感的情境──《詹天佑》教学案例 创设具体可感的情境──《詹天佑》教学案例 体验——情感——生命 《过秦论》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几种情况_语文论文 创设具体可感的情境──《詹天佑》教学案例 骆驼传说 魏巍作品出版情况 我国外来入侵种概况 语文期中考情况分析 《找骆驼》后传 论郭沫若的抒情短诗 学生的自主性在语文课堂中的具体体现_语文论文 香港地区基本情况 《五柳先生传》整体把握 语言具体性的训练 种子传播的奥秘 种子传播的奥秘 观察积累,具体生动——小学生习作指导 种子传播的奥秘 植物种子的传播 语言具体性的训练 习作写一种文具 习作 写一种文具 传之以情 以情激情 木棉树的种子 如何把作文写的具体 秋天:六种不同的古典诗情(上) 指导学生把文章写具体_语文论文 传记文体及自传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价 阿Q精神的具体内容 体验、情感、生命──《桥》教学案例 由“语文是一种工具”想到的 种树“种到”联合国 风筝的起源的三种传说 高一语文教学实习情况总结 况钟的笔 谈教学的情感体验 猴子种树 语文课堂评价的具体化 《种树》教学设计 《种树》教学设计 《种树》教学设计 《种树》教学设计 《种树》教学教案 《种树》教学设计 从江县雍里乡小学生的生存状况一瞥 为树木播种的鸟类 猴子种果树 《种树“种到”联合国》赏析 《天龙八部》入选高中读本情况 猴子种果树 猴子种果树 郭沫若生平资料 口语交际《讲述见闻具体生动》教案1 《行道树》的三种手法 秋天的况味 有关节气的物候变化和农事活动的情况 猴子种果树 《把作文改具体》教学设计 “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结合片段的具体内容想象他脸上的神情。 绘情绘景 生动传神──《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绘情绘景 生动传神──《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木棉树的种子》教学设计 让学生在生活的舞台上倾情献演 语文教学过程是情感的体验过程──《去年的树》教学案例 语文教学过程是情感的体验过程──《去年的树》教学案例 秋天的况味 《猴子种果树》的新思考 如何使景物描写具体 “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郭路生——诗人食指 体验生活,融情于教,激发兴趣 “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