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律诗鉴赏教案(一课时)

小编: :admin

引导学生分析律诗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律诗的命题角度。

律诗“起、承、转、合”四步构成特点的分析。

律诗赏析的命题角度的挖掘。

本课时打算先从学生熟悉的课内律诗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律诗的内容结构特点。从其内容特点导入命题角度的切入。

导语:

古代诗歌是我们高三的学生既爱又恨的一个尤物,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到“除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我们口中所诵,心中所悟。为它骄傲,为它激动,为它欢喜,为它忧伤。似乎我们接触最早,最熟悉的就是它了。但,当它作为一种题型出现在我们的高考试卷上的时候,许多时候我们却对他束手无策。所以,我们还得静下心来,仔细地认识试卷上的诗歌。今天我们打算先用一课时的时间,对律诗从新的角度进行一番探讨。

一、律诗的基本特点 :

我们在第一轮复习中曾经对律诗内容布局上的最基本的特点介绍过,哪位同学能帮助大家回忆一下?

●教师明确:律诗在内容布局上都有起、承、转、合四步,“起”,实际上是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以为后边的抒情或议论作准备,是律诗的第一联,即首联;“承”,是“起”的延续,一般也是记叙或描写,是律诗的第二联,即颔联;“转”在律诗中的表现,有的未改变前两联记叙或描写的笔法,但记叙与描写的对象或视角也会转移,有些律诗则干脆由记叙或描写转到议论或抒情上来了,也有的是把感情基调由悲变喜或由喜变悲,从内容上与主题更为贴近。是律诗的第三联,即颈联;“合”则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突现中心的任务,所以,可以说,每首律诗必有一画龙点睛之句,那就是最后一联。

由此看来,任何律诗都有一个从记叙、描写到抒情、议论的必然过程,只是有时这种抒情和议论不太明显,即使在尾联,也有将抒情、议论蕴含于记叙与描写之中的,而前两联(或三联)的记叙与描写中都必然蕴含着诗人的感情或某种观点。诗的主题则不在别处,就在尾联。

●以一首学生学习过的较为熟悉的律诗——杜甫的《登高》来对律诗的“起、承、转、合”四步构成的特点进行初步认识。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烦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一首典型的律诗。第一联先“起”,描写登高所见,第二联“承”,继续写登高所见,是对第一联的补充,第三联将笔锋转到个体的遭遇上来了。同时转入到表现主题,而尾联则“合”到主题“艰难苦恨”上来。

●再以宋代诗人张耒的《夏日》为例:

夏日

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首联起,先描写江村夏景, 燕雀生成,风光怡人。)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颔联承,继首联再描,蝶舞花枝,蛛网新结,生机盎然。)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颈联转,透露主题讯息:“邀月影”“纳溪声”欲融自然。)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尾联合,主题已很鲜明:欲与村野为伴,清净此生。原来前面的一番描写,竟是为后面的抒情张本。)

二、律诗的命题:

前面我们从写作的思路分析了律诗本身的基本特点,这样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分析命题的角度以便更进一步地探讨答题的方法。仍以《夏日》为例,如果要命题的话,按照今年的《考试说明》,诗歌的赏析仍然是针对内容、思想、形象、艺术技巧和语言特点来命题的。我们试就《夏日》一诗结合诗的内容布局和语言特点,猜想命题人的思路命题如下:

①诗的第一句中“风日清”的“清”字内含丰富,请你联系全诗将“清”字可能包含的内容找出来。

②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③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④诗中有两个动词用得特别“活”,把它们找出来,并作简要的赏析。

我们打眼一看,发现这几个小题都是围绕诗歌考查的几个基本要求的。我们可以从诗中找到其命题的部位是在哪。内容要从全诗找;思想感情要从尾联并结合全诗分析;表达技巧要从内容到思想的过程去找。语言是局部的问题,需要多多琢磨,琢磨时,仍不要忘了内容之于思想的关系。我们看到,几个小题当中,最易回答的是第二小题,因为我们在熟悉了律诗的基本特点之后,最易从诗中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主题)来,那么。主题在哪儿呢?(学生可能已经明白了,会齐声回答出:在尾联。)对,就在尾联。

尾联说:“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看来“渔樵”而“过此生”便是诗人的感思所在。主题已大概得出,第二个问题已迎刃而解。这便是命题人考察的一个角度;因何而想“渔樵过此生”呢?答案就得从前文中找了。我们重读全诗,联系诗题,便可知,大的理由就是由“夏日”引起,而夏日的总特点就是“风日清”,那么,“风日清”其实与主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有“风日清”的前提,诗人才“欲渔樵过此生”。实际上我们回答任何关于内容的问题时都要关照主题。诗正是以“清”起笔,那么,后面的“承”首先得演绎“清”,再一看,颈联在“转”时也未改变表达方式,只是镜头从日间转到了夜晚,仍不离一个“清”,这样,我们可以得出解答的大致方向了。将第一、第二两小题一结合我们就能够命出第三个关于艺术技巧的小题:如何用前面的内容导出后面的主题;第四小题则是考察语言的赏析,一般针对修辞和用得比较灵活的词语来命题,我们所命的正是比较灵活的词的考察。

三、解题的思路探讨:

1. 先就以上问题让学生们口头试作回答,学生可以讨论。

2. 口头回答之后让学生将自己认为较为满意的答案写在纸上。

3.教师明确答案如下:

①从全诗来看,诗中所写,有清凉的夏日,清静的屋院,清和的自然,清幽的夜晚,以及格外清闲的心理。总之,诗中的种种景象都体现了“风日”之“清”乃环境的“清”,心境的“清”。

②诗中表达了诗人久甘庸碌,已经两鬓如霜,而农村环境又如此宜人,遂率性想在村野中度过一生的思想感情。

③诗人在前三联对江村夏日一片清幽、清和、清静之景的描写,已把自己对这种自由闲适的村墟生活的喜爱和向往融进了无限美好的景物当中去了,虽是写景,实则景中含情,因而使尾联的思想感情表达水到渠成。

第四小题是考察对语言的赏析,这里也透露了一个讯息,就是读诗的语言应该注意那些用得比较活的字词,而诗歌之中用得活的字词一般是动词和形容词,尤以动词为多。而用得活又体现在能将静的物写成动的物,能将无情之物写成有情之物,甚至能将不可见不可触之物写得有声有色。本诗的“邀”“纳”两个动词就是这样。回答第四小题:

④ 这两个动词是“邀”和“纳”。这两个字把月影写成了有情之物,把溪声写成了可以装纳起来的实体,透露出诗人对月影与溪声的欣赏。

4. 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

首先,看清题干,问题是针对诗的哪一方面发的,以确定答题的角度,避免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第二,注意总结各类题型解答时所用的规律性思路和规律性语言。比如思想感情在尾联,抒情技巧大多融情入景、以景衬情,语言特点一般拟情于物或词类活用,而形象分析又多是些怀才不遇、潦倒落魄、壮志难酬的书生,或是旅居在外、思乡心切、愁白两鬓的游子,或是襟怀坦诚、忧国忧民、效死为国的忠臣,或是淡泊名利、厌恶俗世、怡情山水的隐士。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应该有意识地积累总结,免得临时抱佛脚,应试不力。

第三,就是应该注意几个小题之间的相互联系,命题人在命题时,一般会在每个小题之间暗设关系,即使不明显,我们也应该自己把它们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激活我们的思路,而且有利于我们检验自己所做的答案是否可靠。

四、 巩固练习(此内容在附课时内完成)

学生用一课时时间完成以下律诗赏析练习:(赏析练习印发每位同学)

阅读以下古诗,并回答其后的问题:

登京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注:此诗是诗人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诗人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京陵时所作。

①与首联的“凤去台空”所照应的诗句是?为什么?

②从内容上看,前两联和后两联所写分别是什么?

③试用散文的语言把第三联所描写的景描绘一番。

④试分析一下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附:参考答案]

①“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一时的煊赫,已烟消云散。而凤凰正来游正是一个王朝的兴盛的象征,如今“凤去台空”,两相应和。

②前两联是对历史的凭吊,后两联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描绘了一片壮丽的风光。

③要点:在无垠的天边,三座大山若隐若现、半隐半现,青青的白鹭洲将长江分成两道,气势壮观。

④本诗塑造了一个身逢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充满忧虑而心情沉痛的书生形象。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①结合诗的前三联,说说诗人是怎样来表现“倦”的?

②诗人之“倦”是为何而来?

③本诗最基本的抒情特点是什么?

[附:参考答案]

①全诗并未着一个“倦”字,但我们从前三联所描绘的景物来看,诗人一直从月升写到月落天将放明,可见诗人乃一夜不能成眠,辗转反侧。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呀!

②为国事而心忧,诗人对国家和人民都一向坏有深情,他关切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

③先寓景于情,后画龙点睛。

夜到渔家

张籍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①结合具体诗句谈谈诗中的渔家是怎样的渔家,渔人是什么样的渔人?

②本诗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用的是什么方法?

参考:①诗人在一开头就用“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展示了渔家住所的典型特征:茅舍简陋,靠近僻远江口为的是便于捕鱼,时值潮涨,江潮侵入柴门,可见其贫苦;二到四联,写诗人天晚欲投宿而渔人竟然仍未归来,“月出”而“钓船”已稀,说明渔人乃是勤劳的渔人,起早贪黑,整日劳作。②本诗始终未直接描绘渔人的行状,而是通过对他的居所、他的工作环境、以及晚风吹拂下的蓑衣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再加工的余地,让我们从侧面自然而然地领悟到这一个贫苦而勤劳的劳动人民形象。

    相关推荐

    古诗鉴赏的十大规律 高考古诗鉴赏题十大规律 唐诗鉴赏:《滕王阁诗》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山中》诗歌鉴赏 诗词鉴赏备课笔记(一) 唐诗鉴赏:《别薛华》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新 诗 鉴 赏 唐诗鉴赏:张九龄《归燕诗》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送别杜审言》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张敬忠《边词》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李適之《罢相》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王之涣《宴词》诗歌鉴赏 高三诗歌鉴赏教案 古诗词鉴赏 王湾诗鉴赏 诗歌鉴赏专题之语言鉴赏 高三诗歌鉴赏教案 唐诗鉴赏:苏颋《汾上惊秋》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王之涣《凉州词》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张说《蜀道后期》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专项提升:古诗鉴赏10大规律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 唐诗鉴赏:孟浩然《过故人庄》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孟浩然《舟中晓望》诗歌鉴赏 初中古诗词鉴赏复习课教案 唐诗鉴赏:张九龄《望月怀远》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卢照邻《长安古意》诗歌鉴赏 浅谈古诗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王勃诗鉴赏(2) 唐诗鉴赏:沈佺期《夜宿七盘岭》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案例分析 诗歌鉴赏案例解析 诗两首《雨巷》课文鉴赏 《登高》诗歌鉴赏 高三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王勃诗鉴赏(1) 诗词鉴赏技巧 唐诗鉴赏:陈子昂《晚次乐乡县》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歌鉴赏 《最后一课》课文鉴赏 唐诗鉴赏: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诗歌鉴赏 诗词鉴赏,一个“比”字了得 诗词鉴赏,一个“比”字了得 唐诗鉴赏: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诗歌鉴赏 “诗歌表达方式”鉴赏教案 古诗词鉴赏集锦 《诗四首》审美鉴赏 《诗两首》审美鉴赏 诗歌鉴赏与修辞 古典诗词的鉴赏 诗词鉴赏七步法 《行路难》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诗歌鉴赏 《诗两首》审美鉴赏 唐诗鉴赏:《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诗歌鉴赏 2017年高考古诗词鉴赏技巧:诗歌鉴赏答题公式 唐诗鉴赏: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60天冲刺:古诗鉴赏题必知十大规律 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诗歌鉴赏 《香菱学诗》审美鉴赏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 唐诗鉴赏: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诗歌鉴赏 诗词鉴赏题型分析 周汝昌:鉴赏唐宋诗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 《夜雨寄北》诗歌鉴赏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 我的诗歌鉴赏口诀 杜牧《赤壁》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苏颋《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歌鉴赏 古诗词鉴赏十“注意” 《赠刘景文》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诗词鉴赏 高中诗词鉴赏技巧 李商隐《蝉》诗词鉴赏 《〈诗经〉两首》鉴赏点示 唐诗鉴赏: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十三)》诗歌鉴赏 古诗文鉴赏之《阿房宫赋》教案 2017年高考古诗词鉴赏技巧:诗歌鉴赏内容情感归类 一堂成功的诗歌鉴赏课----《致橡树》教学纪实 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外国诗两首》鉴赏感悟 古诗词鉴赏方法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