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立足“语言”之根 培植“情理”之树

小编: :admin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25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品读感悟,感受德国风景的奇丽与风俗的奇特。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流程

一、以词忆文,回顾“美”

1.听写词语。(真切、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

2.同桌互相订正。

3.齐读词语。

4.根据上面的词语,回忆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听写本课的重点词语,并借助这些词语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仅检查了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而且也给学生以抓关键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的指导。]

二、以纲领文,品味“美”

1.想象体验,感受“奇丽的景色”。

(1)过渡:四五十年后的今天,季羡林先生又来到了德国,他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都开满了鲜花,他情不自禁地赞叹着,他发出怎样的赞叹呢?

①指名学生说。(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②相机板书:奇丽、奇特。

③今天我们就围绕这句话来继续学习课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德国景色的奇丽,哪些句子写出了德国民族的奇特?找出后用“──”把它画起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句话既是统领全文的纲,又是作者情感的聚焦点,以这个句子作为本课时教学的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2)学生自由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画句子,作批注,师巡视。

(3)汇报交流。(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景色的奇丽的?)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5)品读感悟。

①指名读。

②师追问:“为什么说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会汇成一个花的海洋?”(引导学生抓住“家家户户、任何一条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去体会)

③能说说你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上这两个词描绘一下平时看到的或听到的美丽的景象)

④假如现在你就置身于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街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德国沿街奇丽景色的画面,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边欣赏边想象)

⑤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教师相机引导理解“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引导学生联系旅游的体验来谈),深入体会景色之奇丽。

⑥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这一环节通过抓关键词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想象体验等,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在学生对文本有了较深刻的感悟之后,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读出情,读出味。]

2.细细品味,感悟“奇特的民族”。

(1)过渡:听着你们入情入境的朗读,我仿佛也来到了这个花的海洋里,领略到了德国的奇丽景色。那你又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体会到德国民族的奇特的?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①齐读这两句话。

②生质疑。

A.“这一种境界”指的是什么境界?B.为什么说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③联系上下文释疑。

生默读课文,思考,交流。(引导学生联系第2自然段的“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理解“我为人人”。联系第3自然段的“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句话理解“人人为我”。联系第4自然段的“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段话理解“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④联系生活实际解疑。(引导学生说说身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实例,从中受到启发,理解句子含义)

⑤师引读。

(3)有感情地齐读第3自然段。

[本环节中,对学生的“疑”,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采用结合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通过个别读、齐读、引读等方式反复朗读、品味,在读中理解、感悟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意味深长的哲理。这样,学文与悟道有机结合,巧妙渗透,教学难点得以轻松突破。]

三、以文抒情,升华“美”

1.过渡:如此奇丽的景色,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会永远地保持下去吗?(生:会)

2.说话得有理有据,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为自己的答案寻找依据吧。(生默读,思考)

3.汇报交流。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

①这里“没有改变”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的习惯没变,“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没变,“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没变)

②指导朗读。(在“美丽”的后面稍有停顿,“没有改变”要读得肯定,读出重音)

(2)是啊,时隔四五十年,季先生又一次来到德国,当他又一次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口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时,怎能不触景生情呢?他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他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

①假如你就是季先生,看到这,你会有怎样的梦想呢?快快拿起你的笔,写出“你”心中的梦想吧。

②学生动笔写。(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也能像德国人民那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以是全世界人民都来学习德国人民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也可以是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各国人民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还可以是祖国人民多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得祖国文化如同这花一样姹紫嫣红……)

③全班交流。

(3)这是季先生的梦,也是你们的梦,更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梦,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自觉地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的整个社会必将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4)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随着入情入境的文本学习,学生已经与季先生的心灵产生了共鸣,书写自己心中的梦想,已是“情动而辞发”的事。这一环节的设计,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阅读《读懂德国人》(人教社义务教育课标本五年级下册《同步阅读》373~376页)。

3.搜集并阅读一篇以上描写异域风情的文章,在班级读书会上交流。

    相关推荐

    立足根本 探究创新 立足语言感悟关注情感熏陶 培根精言录 培根精言录 立足校本培训,推进课程改革 《玫瑰树根》阅读理解 培根小传 关于培根 培根简介 立足教材_语文论文 树立新理念 推进新课改 培根《论学问》 《走,我们去植树》教案之二 《走,我们去植树》教案之一 《走,我们去植树》教案之三 弗朗西斯·培根 立足核心,披文入情──《窃读记》反思性说课 培根《谈读书》教案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之一 让素质教育植根于学科课堂教学之中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之二 《走,我们去植树》教材理解 立足生活,真实作文 廉洁从教是教师立身立教的根本 立足本职甘于奉献 根植语言 品味体验《一面五星红旗》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答题规范:言之有情 在班级管理中树立现代意识 立足课标以人为本 根植语言 品味体验《一面五星红旗》教学设计 《走,我们去植树》教学设计之二 师德——立教之本 《走,我们去植树》教学设计之一 立足“悟”字,倾注“情”字,落实“读”字──听《画杨桃》有感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材理解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之三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之二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之三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之四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之五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之二 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之一 讨论语文学科性质的立足点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之五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之四 弗兰西斯·培根谈读书 理层次 赏语言 育情感_语文论文 古人智慧:管仲的立德立功与立言 张晓风的寻根之旅 培根和“知识就是力量” 立足与超越——我眼中的大语文观 有才无德的学者培根 传之以情 以情激情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谈 培根《论厄运》原文及译文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谈 《劝学》的不足之处 立足文本,解读《在山的那边》 《邓小平爷爷植树》重点字词梳理 立足农村,优化作文教学_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中独立思想的培养 一根树枝改变命运 读书使人充实——培根论读书 我们去植树 植树的季节 怎样让语文课情味十足 以读为主注重创新立足发展 立足五个小组,开创课改局面 《我叫足球》教案之三 《我叫足球》教案之一 落花人独立,孤单蔡元培 中国植树节 《我叫足球》教案之三 《我叫足球》教案之一 《我叫足球》教案之二 《我叫足球》教案之二 立足课改研究 优化课堂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精神 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培根 湘教版《树根》教学设计 绵绵之音 涓涓之情 激之于情置之于境_语文论文 新课改的先天不足与后天根治 语文“三维立体”教学目标建立的理论与方法 语言 形象 情感 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语言学习 杨树之歌 关于“生死谜、手足情” 杨树之歌 《爱之链》教学实录1(薛法根) 立足新课标 活用老教材-小学语文论文 走,我们去植树 走,我们去植树 《植物之间的“爱”和“恨”》教案之一 青春之语文宣言 多种激趣 立足于读———《鸟岛》教后记 中考作文训练之 立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