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小学三年级第六册第三单元教学(学生、教材分析及教案)

小编: :admin

一、学生及教材分析

有关思想方法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中都有所涉及,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小故事大道理类的文章都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但是对于蕴涵的道理,学生的理解往往比较肤浅,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如何增强行为的自觉性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并能抓住关键词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一)《寓言两则》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常用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二)《惊弓之鸟》

这个成语故事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是课文的一大特点。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可根据提示语“真有这样奇怪的事情吗?”引发学生思考,带着疑问阅读课文。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三)《画杨桃》

这篇课文语言朴素,真实感人。运用对比手法,从一件事的叙述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是本文最大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生受益。

(四)《想别人没想到的》

这篇略读课文选取了学生身边的小事,真实可信,很有说服力。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研讨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同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创

二、教案

9 寓言二则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六单元教材分析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普通版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策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 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沪教版第六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第三单元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单元分析 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材分析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分析 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八单元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第六单元教案 五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分析 七年级 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分析与提示 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第十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西师版 小学语文 三年级下期 第六册 教案 第三单元 S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3册第六单元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7册第六单元分析 小学语文(S版)一年级第二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第六册第三单元课文简析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析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教案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单元教材分析(1-2单元)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单元分析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析 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十单元单元分析 高中新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教学 高中新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教学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分析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单元分析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单元分析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试卷 七年级 上册 第六单元单元分析与提示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分析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建议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第六单元教材简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9单元单元分析 西师版 小学语文 三年级下期 第六册 教案 第二单元 三年级小学生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试卷及答案(苏教版2016)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字字谜教学案例反思 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 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 西师版 小学语文 三年级下期 第六册 教案 第一单元 小学一年级文下册全册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册)第三单元测试卷(2套)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册)第三单元测试卷(2套)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试题 人教版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1 第五册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字字谜教学案例反思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练习题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上卷 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简析及教学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自测题 第六册第三单元检测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下卷 人教版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六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及解答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第6单元单元分析 高中第三册第二单元教学概述(旧教材)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第五单元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第七单元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