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高考涉及的十六个文言虚词集锦

小编: :admin

1.尔何知!(《殽之战》)

2.中寿,尔墓之要拱矣!如有营,(《殽之战》)

3.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4.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伐檀》)

[例解]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5.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

7.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例解] 指示代词,相当于“此”“如此(这样)”“那”。

8.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例解] 用作副词,用来修辞动词,相当“这样(地)”。

9.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

10.子路率尔而对曰:……(同上)

11.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祭妹文》)

1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例解] 用作助词。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和“然”的用法相似:相当于“的”“地”“着”。

1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

[例解] 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

14.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例解] 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同虚词“耳”的用法相同。表叙述语气,相当于“了”或不译。

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例解] 用作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或在“这”后加适当的量词。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

4.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例解] 用作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5.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6.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问说》)

[例解] 用作助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也可用复音虚词“且夫”,不必译出。

7.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

8.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问说》)

9.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例解] 用作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或“了”。

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2.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

[例解] 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

3.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与妻书》)

[例解] 表示这种意思的“盖”,也有用于句中的。

4.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5.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雁荡山》)

[例解] 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

1.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例解] 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有时用“是故”“以故”。

4.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史记·刺客列传》)

5.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 用作副词。有“从前”“故意”的意思。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例解] 用作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例解]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5.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6.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例解]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7.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8.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解] 用作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9.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例解] 用作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10.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1.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12.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例解]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13.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14.何以战?(《曹刿论战》)

[例解]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1.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3.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例解] 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例解] 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

5.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6.蛟或浮或没。(《周处》)

[例解] 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

1.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3.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例解] 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4.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例解] 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5.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例解] 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6.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例解]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7.生乎吾前……(《师说》)

[例解]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8.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例解] 作词尾。

1.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与妻书》)

2.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例解] 用作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3.(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4.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5.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采草药》)

[例解] 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

6.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例解]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1.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2.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论战》前“既”,已经;后“既”,完全。)

3.弗听,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左传》文公元年)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

[例解] 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也表示在隔了一段短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

5.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6.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例解] 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和“且”“则”“又”等词前后呼应。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例解] 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4.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向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庖丁解牛》)

[例解] 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

5.今为君计,莫若遗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6.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训俭示康》)

[例解] 用作否定副词。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7.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

8.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货殖列传序》)

[例解] 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4.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例解] 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例解]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7.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8.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4.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例解]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5.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例解] 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7.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8.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例解] 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解]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10.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1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12.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1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例解]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1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例解] 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1.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2.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3.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例解] 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5.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例解]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7.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8.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例解] 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1.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例解] 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例解]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

4.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例解]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

5.輮使之然也。(《劝学》)

6.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例解] 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

7.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8.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例解] 用作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

9.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10.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例解] 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

11.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

12.成然之。(《促织》)

[例解] “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

1.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例解] 用作疑问副词。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

3.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4.沛公安在?(《鸿门宴》)

[例解] 用作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

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例解]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例解]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例解]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例解]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例解]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例解]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8.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例解]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9.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1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例解]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2.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例解] 用作代词。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3.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例解] 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例解] 用作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5.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例解]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6.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例解]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相关推荐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考点详解 高考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9 高考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3 高考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2 高考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1 高考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5 高考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5 高考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0 高考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6 高考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3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分享 高考语文必考文言虚词:若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8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3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7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5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4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5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4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1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2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7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2 高考中的文言虚词破译四法讲解 会考复习—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专练2016 高考备考文言虚词过关检测题1 高三文言虚词复习 高考备考文言虚词过关检测题4 2017高考复习全攻略:文言虚词的用法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指要_语文论文 2016-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的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集锦 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词集锦 《公输》文言虚词 《公输》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答题秘诀集锦 文言文阅读:高考文言虚词用法推断妙招 高考语文关于文言文虚词的试题(附答案) 《公输》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复习必备:学会辨析文言虚词 09年-10年中考试题集锦:陈涉世家 中考文言文试题集锦:过零丁洋 2009高考专题复习:作文常用名言集锦大全 2017年高考必备!高考语文文学常识集锦 2004-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文言文考实词、虚词情况一览表 文言虚词的解答技巧 16-17学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答题策略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讲解 高考专家指导:如何辨析语文文言虚词 会考复习—文言虚词.-教学教案 古诗词鉴赏集锦 关于高考语文易错字音集锦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总结 文学常识·文言虚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常见文言虚词 2017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虚词复习方法 [高考诗歌赏析]诗歌的意象大集锦 理想信念名言集锦 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汇总 常见文言文虚词:于 中考语文备考: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 理想信念名言集锦(下) 苏教版必修五、《史记》重点文言词语集锦 2017高考语文复习全攻略:351个常用文言实词义项汇集 高考语文考点训练学案——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中考文言文试题:关于晏子使楚的中考试题集锦 2017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及策略:虚词辨析题 2016届高考语文虚词专项训练 高考开头结尾排比精句集锦 高考语文复习指导: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高考语文120个文言实词用法巧记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总结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资源集锦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精选:常见文言虚词 2017中考语文模拟卷及答案:实词虚词 理想信念名言集锦(上) 相关的词语或者成语集锦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文言文虚词 中考一轮复习2010主题名言素材集锦 2017高考复习重点:语文必备俗语集锦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复习:文言文虚词篇 中考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大集锦(共6册书)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孔乙己》中考阅读题集锦及答案 《马说》中考试题集锦 《陈涉世家》文言文常用词 初二语文高效背诵:29个分类古诗句集锦 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用法 顶碗少年词语知识集锦 18年中考语文知识点:文言虚词知识点 课文分析集锦 作文评语集锦 作文素材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