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渔父》课堂实录

小编:

一、 教学目标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和句式。

②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三、 教学过程

1、课前创设情境:利用下课时间播放蔡琴演唱《屈原》歌曲。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屈原(蔡琴演唱)

他们说你是一个孤独的诗人

他们说你有一颗忧郁的灵魂

你过的岁月是否像我所想像的那般寂寥

是否水中有你的心思,像一尾鱼款款徘徊

人世的轻吟掩覆在你身上

总有多少无奈 都托流水寄怀

究竟你愿长久 躺在今世的江底

还是期盼着握桨的手解开你深邃的面容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诠释着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

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

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纹

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遗忘

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也许能带着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山的阳光……

2、教师导语

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的悲愤。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他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幻灯片1)

教师:首先,让我们回顾印象中的屈原,了解他走过的人生之路。

学生齐读:屈原,名平 ,字原。 战国 时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 刘向 辑集的《楚辞》。首创“ 骚体诗 ”,亦称“ 楚辞体 ”。

政治上,提倡“美 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幻灯片2)

教师: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诗人的足迹,请大家把书翻到《渔父》,让我们一起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的心灵抉择。(幻灯片3)

教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三个重点。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和句式。

②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幻灯片4)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文言知识点的情况。本文一共有几个通假字?

学生1:共有两个通假字。渔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通“欤”,句末语气词。(幻灯片5)

教师:请同学指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义。

学生2:1、颜色憔悴:脸色2、形容枯槁:形体容貌3、圣人不凝滞于物:拘泥

4、何故深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幻灯片6)

教师:请同学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

学生3—8:1、行吟泽畔。(省略句)2、游于江潭。(状语后置句)3、是以见放。(被动句)4、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6、遂去,不复与言。(省略句))(幻灯片7)

教师:掌握文言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解读课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在进入文本之前,先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分别请两位同学扮演屈原和渔父的角色,其他部分全班齐读。

教师:本文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结合原文分析两者不同的人生态度。这个问题可以同桌一起讨论解决。(幻灯片8)

学生同桌讨论3分钟

学生10:文中对屈原的肖像描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而对渔父的肖像描写“莞尔而笑”则写出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与世无争,淡泊名利,把一切都看透了的感觉。

教师:嗯,这位同学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分析得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学生11:其实屈原和渔父的动作描写跟肖像描写一样传神,寥寥几个字,写出了两人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一个是“游于江潭,行吟泽畔”,一个是“鼓木世而去”,一个忧国忧民,一个潇洒豁达。

学生12:文中描写屈原的语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表现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

教师:“坚守”一词用得极好,表明了屈原的立场。那么渔父呢?

学生12:渔父的语言描写“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体现了他随遇而安,潇洒大度的人生态度,似乎有些超然物外。

教师:三位同学已经把两位人物分析得差不多了,还有没有同学要补充一下?

学生13:文中还有一处关于屈原的语言描写也很重要“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一段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体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教师:每一位同学都说得相当到位,说明大家经过讨论对两个人物形象有了准确的把握。

教师出示结论: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

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渔父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文中两个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凸现屈原崇高的人格。(幻灯片9)

教师: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留下屈原在江边孤独思索。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将何去何从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屈原的这一结局让很多同学都觉得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了么?我们在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后看了一篇文章《择生与择死》,同学们也写下了自己关于生死的考虑,就有同学为屈原设计了几条其他的人生道路,今天,就请同学们共同来探讨一下,屈原是否可以选择——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苟活,在自己的后半身实现他的理想;

像渔父那样超然物外,放浪行骸,享受山水田园之乐;

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楚国,另谋高就,另栖高枝,去施展自

己的政治抱负。(幻灯片10)前后同学一起讨论五分钟。

教师:他能选择苟活么???

学生:不能!!!

教师:为什么?

学生14:我认为屈原不能选择苟活,我们大家可以假设一下,假如屈原没有选择自杀,他活下来了,那么,他就会眼睁睁地看着他钟爱的楚国被彻底灭亡,他就要成为一个亡国奴,作为把高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屈原怎么会甘心让自己忍受这样的屈辱?他怎么会忍心看着楚国灭亡而自己却苟活于世呢?他选择自杀,就是要表明他既然无法挽救楚国,就会跟楚国共亡,决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同学自发鼓掌

教师:真是一个大胆而又高明的假设啊,说到屈原的心里去了……

学生15:我还有一点要补充,屈原的死除了表明他与楚国共存亡的立场之外,我觉得他还想用死来警示当时楚国的腐朽统治者,既然自己无法用语言说服他们抗争,就只能用行动来唤醒他们,至少可以发挥哪怕是一点点的作用。

教师:补充得很及时,很到位,看来屈原是非选择死亡不可了,那么或者就一定会受辱么?

他完全可以像渔父那样远离世俗保持自身的清白啊。

学生16:选择隐居的话,需要一颗完全抛开世俗的心,但是屈原或许缺少渔父那样的心态,楚国是屈原的生命,他不可能忘记楚国灭亡的事实而沉浸于山水之乐中,他放不下,所以他也做不到渔父那样豁达潇洒。

教师:是啊,心不自由,形岂能隐呢?

学生17:去国这条路,屈原也走不通,因为离开了楚国,就等于离开了自己的根,如果到

别国去,他或许还要亲手毁灭掉钟爱的楚国?这在屈原身上是绝不可能发生的,自己钟爱的

国家没了,他还有什么动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的政治抱负就是要复兴楚国,统一天下

啊,到别的国家建功立业,岂不更是对他的侮辱,对楚国的侮辱呢?

教师:一系列精彩的反问句问得大家哑口无言了,多么有说服力的理由啊,让我们大家佩服。是啊,屈原是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的,我们与其把屈原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终结,不如把它看作是屈原与黑暗社会的抗争,与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彻底的决裂,他以死来捍卫自己崇高的爱国理想,坚守自己的高洁情怀,以死来保持自己生命永恒的纯洁,所以,他的死不是怯懦,不是脆弱,不是轻生,是以死明志,是崇高而有尊严的选择!(幻灯片11)

教师:悠悠中华五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生难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屈原,司马迁,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请同学们各自将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理由。

教师:有自己钟爱的对象了么?

学生18:我比较欣赏司马迁,因为他选择的生,需要比选择死更大的勇气,在一般人看来,与其忍辱而生,不如死去,可是那样的话,他的人生将毫无意义,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让有限的生命实现它应有的价值,司马迁做到了,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忍辱而生,这是多么伟大的选择啊!

学生19:司马迁固然可敬,但屈原的伟大更令我敬佩,古人向来推崇宁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屈原便是如此,而且他的爱国热情是我们任何人都无法比的,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学生20:我比较欣赏渔父,他虽然没有前面两者那样高尚的情操,生活方式也似乎很消极,但他身上仍然有我敬佩的东西,就是当我们面临困境的时候,常常是茫然或退缩,而渔父那种洒脱,镇定,沉着,潇洒的处世态度正是我们青年人所缺少的,我们常常表现出浮躁,应该具备一些渔父的精神。

教师:三位同学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很多同学或许也想,三位人物,我都欣赏,呵呵,其实我们这次讨论不是要争出一个高下来,他们身上都有许多闪闪发光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司马迁——勇敢的生:以生践志--坚韧的意志

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

每一种选择都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们都从内心深处作出了对人生极度负责的抉择,以此提升了他们生命的价值,这三种情怀构成了中华民族深沉饱满的精神财富,源远流长,至今不息。(幻灯片12)

教师:他们不是轻生,不是苟活。正是因为热爱生命,才用行动捍卫自己崇高的理想和生命的尊严!他们的抉择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于是,文天祥、闻一多、老舍用他们的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坚贞不屈;韩信、勾践、鲁迅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坚韧执著;陶渊明,张志和,柳宗元用他们的诗篇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潇洒豁达。(幻灯片13)

教师:那么,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怎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抉择呢?

学生齐读:让我们珍爱生命,用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提升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豁达,享受生命的魅力。(幻灯片14)

教师: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再次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幻灯片16)

屈原(蔡琴演唱)

他们说你是一个孤独的诗人

他们说你有一颗忧郁的灵魂

你过的岁月是否像我所想像的那般寂寥

是否水中有你的心思,像一尾鱼款款徘徊

人世的轻吟掩覆在你身上

总有多少无奈 都托流水寄怀

究竟你愿长久 躺在今世的江底

还是期盼着握桨的手解开你深邃的面容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诠释着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

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

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纹

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遗忘

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也许能带着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山的阳光……

    相关推荐

    《渔父》课堂实录4 《渔父》教学实录2 《渔父》课堂教学实录3(苏教版必修5) 渔夫的故事课堂实录 夸父逐日课堂实录 《夸父逐日》课堂实录 《夸父逐日》课堂实录 《父母的心》课堂实录 《渔夫的故事》课堂教学实录 渔夫的故事课堂教学实录 《父亲和鸟》课堂教学实录 夸父追日课堂教学实录 《父亲和鸟》课堂实录评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 《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1 >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 渔歌子教学实录 《马》课堂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渔父》教案 《渔歌子》教学实录 《渔父》教案3 《狼》课堂实录 《aieiui》课堂实录 《雪》课堂实录 《水》课堂实录 《风》课堂实录 《雪》课堂实录 《春》课堂实录 《渔歌子》教学实录 《渔父》学案 《猫》课堂实录 《药》课堂实录 《蝉》课堂实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教学实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教学实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教学实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渔夫的故事教学实录及说课 《燕子》课堂实录 《燕子》课堂实录 《秋思》课堂实录 《秋天》课堂实录 《风筝》课堂实录 《观潮》课堂实录 《长征》课堂实录 《检阅》课堂实录 《假如》课堂实录 《燕子》课堂实录 《秋水》课堂实录 《祝福》课堂实录 《竹影》课堂实录 《背影》课堂实录 《三峡》课堂实录 草原课堂实录 荷花课堂实录 泉水课堂实录 关雎课堂实录 《边城》课堂实录 《祝福》课堂实录 《社戏》课堂实录 《边城》课堂实录 《春酒》课堂实录 《吆喝》课堂实录 《渔父》导学案 《渔父》学案3 《渔父》教案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及点评 《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渔父》教学案2 《鸟的天堂》课堂实录 《鸟的天堂》课堂实录 《鸟的天堂》课堂实录 《渔父》教案12 《渔父》教案5 《荷花》课堂实录 《掌声》课堂实录 《山雨》课堂实录 《阳光》课堂实录 《那树》课堂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 《纸船》课堂实录 《穷人》课堂实录 《白鹅》课堂实录 《荷花》课堂实录 《春晓》课堂实录 《雨中》课堂实录 《掌声》课堂实录 《观潮》课堂实录 《看雪》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