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精品教学案27

小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辨别一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2)理解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3)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体会思想,熟读成诵;

(2)情景教学。设置情境,让学生成为桃花源的“村民”,切身体会桃花源的自然美、风俗美;

(3)探究 。探究考证,加深对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

(1)“舍”、“扶”、“寻”、“为”等词的不同含义;“鲜美”、“妻子”、“绝境”、“无论”等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2)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写法;

2.难点:对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投影展示陶渊明的《饮酒》诗,学生齐读。

2.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提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鄙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种志趣,在陶渊明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仅如此,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一文中,作者还具体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豁然开朗(huò) 俨然(yǎn)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此中人语云(yù)  诣太守(yì)  邑人(yì)  刘子骥(jì)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不用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2.了解陶渊明和他的“桃花源”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大诗人。曾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个性高洁,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遂“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家,从此过上了隐居归耕的田园生活。直到死去。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南朝刘裕弑">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东晋王朝极端腐败,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陶渊明“大济于苍生”之志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整体感知

(1)学生推荐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看着大屏幕,听他读得怎么样。(投影显示课文及图片。)

(2)其他同学指出这位同学是否有读错的字或停顿有误的句子,如有,请帮他纠正。

(3)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课文。1划出不懂的词语,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不会的,待会儿可以问老师、问同学; 2划出表示渔人行踪的词语。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疏通字词

【学生活动】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其他同学举手抢答,师生评议。

【提示】除课文注释外,学生有可能提出的词语:

(1)缘溪行  (2)见渔人,乃大惊  (3)处处志之 (4)夹岸数百步 (5)复前行  (6)便得一山 (7)仿佛若有光 (8)便舍船 (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0)悉如外人 (11)咸来问讯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14)遂迷,不复得路

【点评】学生通过自学,能基本上弄懂文意。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寻求同学的帮助,这既让全班同学思维都动起来,又锻炼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效果检测

【学生活动】如果给你一个句子,你能用现代汉语说出意思吗?(投影显示五个句子。)

(1)复前行,欲穷其林。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点评】弄懂文意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此项设计,意在加强巩固对词语的理解,并检测学生的译句能力。

3.了解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生活情况、社会风尚的语句,思考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

【提示】写自然环境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写生活情况的语句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写社会风尚的语句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四)课内小结

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自己疏通课文。课文注释比较详尽,学生凭借注释基本上可以读懂。另外,让学生熟悉课文,找出写自然环境等方面内容的语句,为下文情境教学提供保证。

课后继续熟悉课文,设想:如果你是桃花源的村民,如何向外面的人介绍村中的情况?

【点评】学生不仅要熟悉课文内容,而且要用第一人称的口气介绍村中的情况,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一定的作用。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给加点字注音。

(1)豁然开朗 (   )    (2)屋舍俨然  (   )

(3)黄发垂髫 (   )    (4)便要还家  (   )

(5)此中人语云 (   )  (6)诣太守,说如此  (   )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义。

(1)       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3)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4)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能力提升

3.填空。

《桃花源记》选自《                 》,作者        ,名   ,字      ,是       时代著名诗人。

4.在下列句中括号内填入省略的成分。

(1)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2)(   )问(   )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开放探究

5.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说说诗的主题。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忘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第一课时】

【夯实基础】1.略  2. (1)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2)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3)古义:不用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4)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能力提升】3. 《陶渊明集》  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4.(1)村人  村人  渔人  渔人  (2)村人  渔人  村人     

【开放探究】4. 提示:《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的主题是一致的,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既有相同点,又互为补充。阅读《桃花源诗》,既可拓展知识面,又有助于对作者思想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学生讨论:如果你是桃花源的村民,你该如何向外面的人介绍村中的情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时空连线

【师生活动】 教师扮做电视节目主持人,教室就是桃花源,学生都是桃花源的村民,进入《时空连线》节目。(投影显示“时空连线”片头。)

(1)现场采访村民1。请问:

您在这里生活多长时间了?

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2)现场采访村中年纪最大的长者(村民2)。请问:

您老高寿?

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您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吗?

(3)现场采访一位“大姐”(村民3)。请问:

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的居民风习吗?

(4)现场采访村中最不爱说话的人(村民4)。请问:

您愿意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吗?

你想不想出去?

【提示】“村民”的回答,既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紧扣课文内容,又可有适当的、合理的想象。对村民4的采访,既是活跃气氛,也是鼓励不善言辞的同学大胆发言。

(5)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提示】学生要围绕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生活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等方面概括。

2.探究考证

【师生活动】 刚才,我们收看了“时空连线”节目。通过所见、所闻,我们知道桃花源实在是令人陶醉。它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过,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东晋时期,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1)(投影显示“探究考证”片头。)请同学们查一查词典,看看“探究”、“考证”是什么意思。

(2)要考证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同学们有哪些方法?

请大家用在这节课上能用的方法,考证问题,得出结论。

(学生分组探讨,教师巡视。学生汇报考证的结论。)

(3)请推荐班上最有权威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见解。

【点评】学生一定有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在这个环节中,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同学们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另外,要理解桃花源寄托了陶渊明的理想,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时空连线”电视采访情景的创设和“探究考证”方式的采用,都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乐此不疲,学生也会因此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活跃,课堂上也一定会时有极富个性的火花闪现。

【延伸阅读】

桃花源在哪里

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的一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环境美好的世外桃源。那么,陶渊明笔下描绘的这个桃花源到底有没有?有,又在哪里?这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有十几个地方争说他们那里就是陶渊明所说的桃花源。

湖南西部的武陵地区,是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晋朝时就过着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那种美好生活,而且还有着和陶渊明所写的一样的崇爱桃树、款待客人的习俗。东晋时,有文人刘敬叔在他的《异苑》中也记述了这里的情景:“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见旁有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这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简直一样。所不同的,一个是渔民,一个是猎户。所以,武陵人们说,武陵地区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湖南桃源县的桃花源人说他们那里是真正的桃花源,1986年9月重阳节时,桃源县人民还隆重举行了发现桃花源1600周年的纪念活动。

最近,徽州学研究会秘书长方满棠在对古徽州(今黄山市)的地理、人文、史料进行长期深入研究之后指出,今安徽黄山市的黟县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黟县有一块91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历代文人都称这里叫“旧秦村”、“桃花源”。人们要进入这块盆地,须沿着一条叫章水的溪流到渔停,然后穿过一个叫”桃花洞“的小洞。进了洞便可看到平坦的土地、整齐的房舍、潺潺的小溪、摇曳的桑竹,其景象和1500年前陶渊明描写的完全一样。可惜的是,这个“桃花洞”在20世纪50年代修公路时被炸开了。黟县南还有一座叫武陵的山和叫武陵的村庄。当年陶渊明就住在离黟县仅一二百里的地方,最近,人们又在黟县发现了一份《陶氏宗谱》,至今黟县桃源洞一带还有陶渊明的后裔,而且这一带还保留着一些和《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样的风俗,还喜欢在门楣上雕刻“桃花源里人家”的匾额。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来过这里,并留下了“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的赞美诗句。

由此看来,方满棠的观点倒是很有说服力的。

近两年,四川省建委人士和有关专家又指出,四川酉阳县郊区大酉洞才是真正的“桃花源”。专家们进行多次实地考察并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大酉洞的景观几乎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完全一样,而且《酉阳州志》上也是这样记载的。大酉洞内有一小洞,相传为“藏书洞”,洞内有石桌石凳,洞壁上还有州牧罗升悟手书的“太古藏书”崖刻。据《酉阳州志》记,此洞是“秦有儒生数人,为避焚坑之祸”辗转来此,住入其中的。当时的人们过着“蛮不出洞,汉不入境”的生活,这与陶渊明所记述的“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相一致。所以,四川建委人士的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目前,大酉县正在大酉洞修建以“桃花源”命名的公园,并已收到国内外的资助和投资。

此外, 古代的海州即今连云港地区也有两个叫武陵的地方,而且景致也很像陶渊明笔下描写的桃花源。一个在赣榆县沙河村,一个在宿城山西麓。所以,有人认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可能是若干个景点的“合影”。

【阅读建议】

一千多年前,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有趣的是,当今许多地方都打起了“桃花源”的牌子,你如何评价他们的做法?读了上文,你认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吗?

(四)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解释加点字。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  (2)诣太守,说如此 (   )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4)复前行,欲穷其林 (   )

(5)闻之,欣然规往 (   )    (6)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

2. 在课文中找出与诗句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填在横线上

(1) 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2)往迹侵复湮,来经遂芜废。

                                                                           

(3) 桑竹垂余荫,素菽随时艺。

                                                                          

(4) 荒路暖交通,鸡犬互相闻。

                                                                           

(5) 童路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能力提升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桃花源人来此绝境后,为何“不复出焉”?

                                                                           

(2)村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3)桃花源人为什么不让渔人向外人道?

                                                                            

(4)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出世外桃源这样一个地方?

                                                                               

                                                                               

开放探究

4.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江苏省盐城市2004年中考卷)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     颇示己志(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3)从文中看,五柳">柳先生的三个爱好是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先生别号“五柳”,缘于屋旁的五棵柳树。

B.先生酷爱读书,常常不放过一字一句。

C.先生生活贫穷,缺吃少穿,却时常以文自娱。

D.先生志趣独特,从不把世俗的得失放在心上。

(5)赏读与拓展

课文着力表现了“五柳">柳先生”怎样的品质?我们学过的《饮酒》一诗与本文塑造了同一位隐士形象,请你写出诗中最为生动地刻画这一形象的两句诗。

                                                                         

                                                                         

【第二课时】

【夯实基础】1.(1)竟然  (2)晋谒,拜见  (3)类  (4)尽  (5)打算  (6)做标记   2.(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能力提升】3.(1)前辈饱受战乱之苦,以至后辈再也不愿出去。  (2)桃花源人慨叹现世的战乱,世人不能像他们一样安居乐业。  (3)心存戒心,不愿让外人知道。  (4)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用桃花源这一理想境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开放探究】4.(1)对精神实质有所领会   很   (2)他去喝酒,总是把酒喝得干干净净,希望一醉方休。  饮酒作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快乐。 (3)饮酒、读书、写文章   (4)B  (5)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五、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大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从小生活比较贫苦。29岁那年,他为生活所迫,开始步入仕途。此后的13年间,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个性高洁,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长。41岁那年,任彭泽令仅81天,适逢郡督邮来县视察,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他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家,从此过上了隐居归耕的田园生活。直到晚年,不改初衷。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享年63岁。

3.本文的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陶渊明归隐田园已经十六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代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父仅做过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作了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有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刘裕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苏者聪,《<桃花源记>浅析》

    相关推荐

    《桃花源记》教案27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两课时 《桃花源记》教案(1)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教案1 《桃花源记》教案3 《桃花源记》教案4 《桃花源记》教案6 《桃花源记》教案7 《桃花源记》教案8 《桃花源记》教案9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教案5 《桃花源记》教案11 21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教案2 《桃花源记》教案10 21桃花源记 21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桃花源记》导读 《桃花源记》指瑕 《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源记翻译 《桃花源记》赏读 《桃花源记》课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杂谈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新课程教案《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复习导学案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译文一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改写(三) 《桃花源记》导学案与答案 《桃花源记》学法导引 桃花源记改写(五) 桃花源记译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