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高一语文

小编: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高一语文

一、导语设计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

参书p56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我们学习的《》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示

1、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六、明晰诗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译: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译: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译: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七、总体赏析提示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八、讨论分析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明确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1)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2)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3、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九、概括四联的内容(板书呈现)

目的

了解诗中的意象,便于记忆。

首联:时间、地点、天气

颔联:静景。明月、松、清泉、石

颈联:动景。浣女归家,渔舟顺流而下

尾联:诗人的愿望

十、如何理解这篇诗作的意蕴?

明确

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却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腴”(沈德潜《说诗啐语》,意谓风清质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性,这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把握的第一要略。如同我们在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样要留意,写荷、状月之文枚不胜数,而将二者对举为一个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创,明晰了这一点,欣赏时才能探其门径、得其精髓。

十一、作业

背诵这首诗,并预习《越中览古》

    相关推荐

    《山居秋暝》、《登高》 《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课案 《山居秋暝》创新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译文及赏析 小学语文一年级《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复习指南 语文A版一年级上《山居秋暝》教案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山居秋暝》创新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蝉蜕尘埃之中 浮游万物之表 高一语文《沙田山居》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沙田山居》教案设计 近体诗六首赏析:《山居秋暝》《登高》《蜀相》《石头城》《锦 瑟》《书愤》 山居秋螟教案设计 《山居秋螟》《越中览古》《登高》 《山居秋螟》 《越中览古》《登高》 高一语文《沙田山居》优秀教案 《山居秋螟》《越中览古》《登高》教案 高一语文《沙田山居》课时练习 高一语文沙田山居暑假练习题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沙田山居同步练习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秋游景山》教学设计之一 《秋游景山》教学设计之一 小学语文一年级:《村居》教学设计一 《沙田山居》教学设计[粤教版必修一] 《村居》教学设计之一 小学语文一年级:《村居》教学设计三 小学语文一年级:《村居》教学设计四 《秋游景山》教学设计 《秋游景山》教学设计 《秋游景山》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二作文秋实 《秋游景山》教学设计 《秋游景山》教学设计 《秋游景山》教学设计 铁皮鼓实录《山居秋瞑》(本站论坛稿)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 高 鼎《村居》 一年级语文《秋收》教学设计 2014-2015学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一语文教案:《秋水》 小学语文一年级:《村居》教学设计五(1) 《山居秋瞑》铁皮鼓实录(本站论坛稿) 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 沙田山居 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沙田山居》学案[粤教版必修一] 高二语文《山羊兹拉特》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留得秋橘春天采高一语文教案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一)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一) 《村居》一年级语文教案 一年级语文《秋娃娃》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教案:登泰山记1 高一语文教案:登泰山记2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范文 《秋游景山》教学设计之二 高二语文《道山亭记》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方山子传》教案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秋游景山》教学设计之四 高二语文故都的秋 山东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之一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上《村居》教学设计 《秋游景山》教学设计之四 《秋游景山》教学设计之二 《秋游景山》教学设计之三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 《秋游》教学设计一 一年级下册 《村居》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一语文《“布衣总统”孙中山》教案设计 《秋天》 教学设计一 《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