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从《沁园春 雪》看阅读教学

小编:
从《沁园春 雪》看阅读教学“三要素”

余映潮老师曾撰文指出阅读教学有三个要素:诵读、品析和积累。笔者在上《沁园春雪》一课(第五届“中华杯”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力求贯彻这“三要素”,细数如下:

这节课教学过程是这样的。1、导入:检查字词预习、诗人毛泽东豪迈词风介绍,明确本节课任务与学习方式。2、诵读:读好节奏;读出延长音;读准顿音。3、品读:一品“望”,再品“惜”,三品“还看今朝”。4、轮读:在一遍诵读中分男生、女生领读,男生、女生齐读,分组轮读。

我在导入的时候问学生知道的作者的情况,他们都集中在毛泽东是领袖、是政治家上,这样自然引入了毛泽东诗人身份的介绍和《沁园春雪》写作背景,进而引出毛泽东词风“豪迈”的把握,以下的环节也是紧紧围绕“豪迈”展开,形成了整节课的贯穿始终的又一条情感线索。

(一)“诵读”是本节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朗读(诵读)教学的教学功能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朗读技能,而且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增强语感,获得知识,活化思维,提高言语能力,获得包括“朗读”、“诵读涵咏”在内的良好读书方法,直至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换言之,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独特作用,非其他语文教学方式所能取代。老师们都很重视朗读教学,诗歌教学更是紧扣朗读,但纵观很多课例,朗读教学很“虚”,无非是老师“范读”,学生“模读”(模仿着读),有的则把朗读和字词句篇的品味杂糅在一起,当然要联系,却不可整节课始终并行,当进行朗读教学时,品味语言是手段;当进行语言品味时,朗读则成了手段。“杂糅”只会是目标“虚化”。

笔者根据词的文体特点,从三个方面依次进行了诵读指导: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读好领起词的延长音;读准韵脚的顿音。具体指导“读出节奏”时,让学生根据方明老师的朗诵划出节奏:

师:没有对比就没有音乐,没有对比就没有词,没有对比也就没有词的诵读。请一位同学读第一句话。

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只有“五百里”。重音在“北国”、“千里”;“万里”要轻一些,形成对比音,“飘”要读出雪花飘舞的轻盈来。请你再来一遍。

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范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掌声)

“读出延长音”、“读准顿音”的教学则结合领起词的领起内容和词的韵脚进行引导。同时让朗读与诗歌的情感体验并行,想象与创造交织。

生2: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师范“须”)

师:“须”是什么意思?

生:“等到。”

师:还没有真的来到,既要读出“要等到”,更要读出“一定会到”的意味。什么样的“妖娆”的江山呢?(出示图片后,面对图片齐读“须晴日……”)

……

师:诵读的第三点是读准韵脚的顿音。词的韵脚是指词的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他们是押韵的,这首词韵脚是(生答:飘、滔、高、娆;腰、骚、雕、朝。押“ao”韵),诵读时要一字一顿,读出顿音。

三点指导结束后,老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这个环节暂告结束,接下来是品析环节,过渡语是这样:

师:刚才我们通过诵读领略了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豪迈风貌;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走到词的文字里面,通过品析进一步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魅力。

(二)诗歌语言高度精炼,容量深广,往往一字传神。鉴赏要根据诗歌的自身特征去进行,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只要遵循这一规律,正好比沿着河水寻找它的源头,不管作品的文情如何幽深隐微,也必定可以把它弄明白。

“品析”自然成了不可或缺的鉴赏手段,实践中我们的课堂品析有很强的随意性,有的让学生找自己认为很有深意的,看似“民主”,实则学生找的不是非重点,就是自己已经“意味”到的。还有满堂摸鱼,把个文本弄得七零八落。笔者本节课的品析有三个特点:一是由一个词品析开去。例如,由“望”品析开去:

师:毛泽东在上阕中“望”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从气象上看有怎样共同特点?

生:“长城”、“大河”。

师:还有。

生:山、原

师:山脉、高原,连起来称“脉”。

生:这些景物的共同气象是“磅礴”(板书“气象磅礴”)。

师: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生:“惟余莽莽”、“顿失滔滔”“舞银蛇”、“驰蜡象”看出来的。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毛泽东选用这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生:宽广。

生:豪迈。

师:都有道理。一千多年前的柳宗元,也曾描写过浑莽雪飞的大世界:(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是个孤寂死灭、了无生气的世界。在毛泽东的笔下,被冰雪覆盖的世界不是沉寂,而是生机盎然。如此想象,非胸襟雄阔之人不能为之。(板书:胸襟雄阔)

师:那么,诗人毛泽东描写这些景物采用了哪些方法?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些景象。

生: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看那长城的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了;黄河也冻结,失去了滔滔的气势;山脉像舞动的白蛇,高原像奔驰的白象。

二是品析具有渐次的层次性。品析一个“惜”字从“惜”的含义入手;到“惜”谁?;“惜”他们什么;还有褒扬的意思吗?写“惜”帝王是为了什么?渐次展开,唤出主旨句。

三是品词、品句构成三个连续并落脚主旨的问题。“三品”过渡语是这样的:

(由“望”到“惜”)

师:是呀,“江山如此多娇”,这“多娇”的江山又上演过了一幕一幕的惊心动魄的历史壮剧,又“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哪些英雄?

生:扫六合,并诸侯的秦始皇。征匈奴,使张骞出使西域的汉武帝来。江山一统,成巍巍大唐气象的唐太宗。再统华夏的宋太祖。策马弯弓、驰骋草原,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的成吉思汗。

师:他们来了,穿透厚厚的冰雪从古老的黄土地里破土而出。但毛泽东只用了一个字,予以了点评,哪个字?

生:“惜。”

(由“惜”到“还看今朝”)

师:毛泽东“惜”历史人物,当然不是为了回到帝王时代,也不是在自我满足中去炫耀祖宗的功业,更不是在民族危机的今天请出亡灵来帮忙。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目的是:

生:歌颂当代英雄。

师:哪一句?

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你是如何理解毛泽东的“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个观点的?

(三)积累

余映潮老师很关注语文课堂的积累,他说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定有“丰厚的积累”,有了丰厚的积累,自己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厚积而薄发,才能形成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将课文中最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的“点”提炼出来,以语言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得”。本节课的积累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语言的积累。

师:“一代天骄”的“骄”是马字旁,注意与“江山如此多娇”的“娇”的区别;“天骄”,“天之骄子”缩称,我们可以这样区分,汉人称匈奴人为“天之骄子”,匈奴是个马上民族,是马字旁,“多娇”的“娇”是“娇美”的意思,是女字旁。这是一个形近字。

师:用红色标出的字是--

生:多音字。

师:“竞折腰”的“折”还有两个读音。

生:一个是zhē,还有一个是sh

师:组词。

生:折断、折腾。

……

师:这个“惜”是什么意思?

生:“惋惜”。

师:“惜”可以组词:惋惜、可惜、痛惜、吝惜、怜惜、爱惜;《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痛也,从心”。我们看这个“惜”应该解释为“痛惜”为妥。那么--

……

师:我们来个小练习,总结一下全词。上阕写景,实景虚景结合,展现山河壮丽;下阕,相映,抒发

生:“议论”、“评古、论今”、“诗人抱负”。

第二,学习方法的积累。如,词诵读的的三个要素(节奏、延长音、顿音)的把握;对于关乎主旨的词语的品析等。

第三,语感的积累。语感,是指言语交流中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觉判断或感受。从“诵读”环节的“诵读三要素”观照开去,学生读得充分、读得深入、得得深刻,最后的轮读恰如交响乐的高潮部分,高亢、明亮而又余音不绝。这种语感的训练求得了学生与文本最“淳朴自然”的对话和最有价值的收获。

第四、阅读积累不仅是“语知”“语识”的积累,还有情感积累。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把典雅高古的旧体诗词和中国革命的历史风云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他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了精神同构,时间上,诗人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空间上,诗人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一种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豪迈风格。整节课紧扣“豪迈”二字,时时进行情感熏陶,领会政治家诗人的独特风貌。

黄厚江老师也说过,阅读教学有三个任务: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增加积累;在阅读中提高综合素养。我想,这节课正是抓住了“阅读课三要素”并努力实践着“三个任务”。

    相关推荐

    解读《沁园春 雪》 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沁园春 雪 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沁园春 雪 沁园春·雪 沁园春 雪 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沁园春 雪》 沁园春 雪 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朗读指导 观《沁园春·雪》,看多媒体教学 《沁园春 雪》同步阅读“1+1”升级版 沁园春 雪2 九年级课文:沁园春雪阅读答案 沁园春 雪4 沁园春 雪8 沁园春 雪6 《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 雪1 沁园春 雪3 沁园春 雪9 沁园春 雪10 《沁园春雪》教学案 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 雪》教案 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 雪》教案 《沁园春 雪》教案 《沁园春 雪》教学案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 雪》赏析 《沁园春·雪》鉴赏 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雪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对比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 雪》教案1 《沁园春 雪》教案2 《沁园春·雪》教案10 《沁园春 雪》教案3 《沁园春·雪》史话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导案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导学案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 雪》教学实录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1沁园春雪 教学案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杂谈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案例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 雪》教案2 《沁园春 雪》教案4 《沁园春·雪》教案23 《沁园春 雪》教案4 《沁园春 雪》教案3 《沁园春 雪》教案3. 《沁园春·雪》教案1 《沁园春 雪》教案4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实录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实录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