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关公不顾一切放走曹操为什么是艺术的

小编:

关公不顾一切放走曹操为什么是艺术的

——人物的情感逻辑超越人物的理性逻辑重点阐释作品

孙绍振

三国演义/罗贯中

水浒传/施耐庵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

家/巴金

许多作家都在刻意追求人物(或者)性格的塑造,而成功者往往是少数。一般认为,这是因为作家没有抓住人物的个性,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共性上,这个说法不无道理。但是,如何才能抓住个性呢?这是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其实个性是一个外延很广泛的概念,可以有思想的个性,也可以有民族的个性,这都不是人物个性的焦点,人物个性的焦点是情感的个性,亦即情感的独特的逻辑性。

要分析人物,应该从人物的独特情感和理性之间的矛盾开始。情感有它独特的逻辑性,不但作家不能任意左右它,就是人物自己的意志和理性也不能随便改变它。

《三国演义》写得最精彩的并不是诸葛亮,因为在诸葛亮身上表现得最突出的并不是情感,而是理性和智慧。凡写他的理智如何强大的地方,在艺术上都不是十分成功的。相反,写他理性与情感有矛盾的地方,如挥泪斩马谡,就比七擒孟获要动人多了。像“草船借箭”这样紧张的军事斗争,不可能万无一失,而孔明居然没有任何紧张情绪。作者的目的是为了强调人物的智慧超群,但把智慧强调到绝对的程度,就可能影响人的感情,削弱形象的感染力。《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神化引起了鲁迅的不满,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评《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写得“多智而近妖”。鲁迅的用语相当尖锐,不说他是被神化了,而说他是被妖化了。①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特别称赞的形象是关云长。这是因为,关云长在理智上不是那么强大,时常感情用事。他的理智时时与感情矛盾,而且经常被感情所败。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特别引用关公在华容道释放曹操那一段。

这一段把关公放在了理智与情感的尖锐矛盾之中。

在这以前,作者特别交待,诸葛亮不相信关公能够完成俘虏曹操的任务,而关公却主动要求派遣,并且立下了军令状。这对关公的理性来说,已经到了别无选择的地步了,可是到了关键时刻,作者却听任关公的感情选择了违背理性的行动。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十分深刻地揭示了关公强大的情感逻辑如何占上风的过程。本来,从理性逻辑来说,放走了曹操(刘备的主要政治、军事敌手),是不忠于刘备事业的表现,其后果是危及事业和自身的生命,而俘虏了曹操则是忠于刘备事业的表现,肯定能得到升迁和厚赏。然而按关公的情感逻辑却不然,曹操当年俘虏了他,不但不杀他,反而抬举他,还请傀儡皇帝封他为“寿亭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确有厚恩于他。关公此人十分重视“有恩必报”的原则。曹操身边的程昱很懂得关公这种感情用事的性格,提议曹操和关公算一算情感逻辑的旧账。

……(华容道上)三停人马:一停落后,一停填了沟堑,一停跟随曹操。过险峻,路稍平坦。操回顾止有三百余骑随后,并无衣甲袍铠整齐者。……又行不到数里,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众将问:“丞相何又大笑?”操曰,“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乏矣:战则必死。”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甚。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必脱此难矣。”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报之。今日之事,岂敢为私废乎?”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前面众将已自护送操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之。(《三国演义》,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

程昱抓住了关公情感逻辑的要害:“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甚。”更关键的是“丞相旧日有恩于彼”,曹操心领神会提起往事,要关公放过一马,以报答当年的厚恩。关公的情感逻辑是:有恩自然要报。但是,只要报过,就一笔勾销了。当年他已经替曹操斩过袁绍的大将颜良与文丑,解了他白马之围了,今天不能含糊。曹操顺着关公的情感逻辑进而提出:所有上述一切都已报答过了,可以一笔勾销,然而关公在出逃之时,过五关斩了曹操六员大将,曹操并没有派人去追赶,这笔恩情还没有报答。这一说打中了关公的要害,关公按自己的情感逻辑思忖,的确还欠着曹操一份恩情,只有放过曹操的残兵败将才能求得恩义的平衡。

关公的这种行为,好就好在不合理性逻辑。军事斗争中你死我活,是实用的,关公的情感逻辑,显然不管这一套。他的情感逻辑显然是违反理性逻辑的,却仍然要贯彻到底,哪怕个人、事业受到严重的危害,也要“义无反顾”。

如果罗贯中笔下,关公“义”的逻辑遇到理性逻辑就不中用了,那么关公的性格就显得软弱而苍白了。关公的形象之所以动人,就在于这种奇怪的不合理性的逻辑被一贯到底。甚至关公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自己违反了自己的本来愿望。情感逻辑达到这样的一贯性和彻底性,人物性格就达到了一定的饱和度。《三国演义》写关公放曹操的一段之所以有个性,就在于他那情感逻辑的彻底性。

正是因为这样,鲁迅对《三国演义》虽多有保留,但对关公这一节,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却破例大篇幅引用,一面说“孔明止见狡狯”,一面称赞“羽之气概则凛然”。

让人物进入这种自我失控的情感逻辑中,是使人物获得自己的个性生命的关键。有时,这种逻辑是相当曲折的。

在《水浒传》中,宋江本来一直用理性抑制他对梁山朋友的感情,他力求在当县府小官的理性与同情梁山朋友的情感之间求得平衡。然而,由于阎婆惜与张文远的风情,宋江维持不了理性的优势,终于“一时性起”,杀了她,走上了去梁山的道路。可是走到半路上,他那暂时压抑下去的理性又冒了出来,踅回家中。然而这又引来了更大的灾难,弄得他被绑赴法场,这才使造反的情感占了上风,终于上了梁山。

这不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特殊现象,而是外国经典小说也具有的共同特点。安娜·卡列尼娜从第一次见到伏隆斯基开始,就一直强迫自己抑制自己那被伏隆斯基吸引的感情,她甚至匆匆忙忙逃离莫斯科,却仍然不能摆脱伏隆斯基的吸引。以后,她陷入情网,并且怀了孕;安娜在难产垂危中,让卡列宁与伏隆斯基和好,自己也表示,待她病愈就与卡列宁和好。但这只是她理性的语言,待到她病愈以后,她的情感仍然不能接受卡列宁,终于和卡列宁离婚而去。

巴金的作品中有许多成功的人物,其中最成功的就是《家》中的觉新了。这是因为觉新和其他人物不一样,他的理性和情感的矛盾最为突出。不过,他和关公、宋江、安娜不同,他的理性总是抑制着他的情感。在行为上,他按照封建家族长子的规范作出惨痛的自我牺牲。不但牺牲了他自己的爱情,牺牲了梅表姐的幸福,而且又牺牲了他自己贤良的妻子瑞珏的生命。但他始终没有扑灭自己的情感。正因为这样,他每次牺牲都不是弱化了他的情感,而是更强化、更激化了他的情感与他的“理智”的矛盾。这使他永远处于错误和悔恨之中。

即使他悔恨,流泪,哭喊,也无法改变自己在封建教条、迷信面前的软弱,而且还将继续错下去。这正是他性格悲剧美的所在。如果巴金手软了,不让梅和瑞珏牺牲,或者让觉新的理性和情感统一了,觉新这个形象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最危险的事情就是以理性逻辑代替情感逻辑。由于理性逻辑在日常实用和科学研究及学校教育中,占据天然的优势,因而一个人的社会经验越丰富,文化教育的水平越高,理性逻辑的优势就越强,以理性逻辑代替人物的情感逻辑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也就意味着概念化的危险越大。倒是在小孩子和文化水平不高的原始民族那里,情感逻辑往往具有相对优势。当然,每一个文明的成年人,特别是具有审美心理素质的人,都是具有相当的情感体验的。但是由于这种情感的逻辑性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实用的,因而很容易被忽略、被忘却,又由于它的逻辑性与理性的科学性相矛盾,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处于受压抑的地位。教育学中虽然提出美育的要求,但由于对美的理解众说纷纭,有些理解甚至局限于政治化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因而很难集中到情感的教育上来。

然而,对于艺术家,尤其是小说家来说,他在接受理性教育时,要特别留意保持情感的活跃,不让它被优势强大的理性逻辑所吞没。同时,除了自我保护、自我体验以外,还要认真关注不同人物情感的特殊性。这一切,从表面上看来,是作家不可缺少的职业训练,实质上,应该是我们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惜的是,直到现在,我们的文学教育还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系统方法。

注:

① 鲁迅的这个说法,显然有一定的片面性。抓住人物的执迷不悟

    相关推荐

    关公为什么不顾一切放走曹操?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曹操《短歌行》的引用艺术 “不是……而是……”表示什么关系? 为什么说《关雎》是一首出色的恋歌? 为什么说《关雎》是一首出色的恋歌? 课文为什么叫老公公而不叫老爷爷 走马灯为什么会转 树干为什么是圆的 爱是一种艺术 雨水为什么不能喝 《我不是个好儿子》中作者为什么认为我不是个好儿子 为什么有的泉水是热的?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 雪花为什么是六角形的 鸟儿为什么不怕触电 这里为什么不用问号 为什么不用“粉身碎骨”? 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 《曹刿论战》中的管理艺术 鸟儿为什么不怕触电 “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为什么? 《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是什么?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什么是真意义上的走进文本 中国人 你为什么不生气 唐雎为什么能不辱使命? 《幸福是什么》相关链接 为什么云有各种不同的颜色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教案之一 引文前为什么不用冒号 唐雎为什么能不辱使命? 为什么云有各种不同的颜色 关于走向高效艺术化的语文教学的思考 曹操,是英雄自风流 从《杨修之死》看曹操的帝王之术 不露痕迹的艺术追求 曹操的传说 “你们真的是饿坏了。”母亲为什么不说渴坏了? 读书是对话的艺术 《壶盖为什么会动》相关知识 曹操为何不用“火”箭——《草船借箭》学而有疑 为什么说故宫是最大的宫殿 为什么说故宫是最大的宫殿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学设计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设计 彩虹为什么是弧形彩带? 我为什么不喜欢《荷塘月色》? 曹操的资料 为什么说故宫是最大的宫殿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学设计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学设计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课外延伸 为什么“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曹操名言 曹操经典语录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 何为会写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 关于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人是什么 人是什么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人是什么 我是什么 课堂教学是一门流动的艺术 为“什么”而写 钱理群:朱自清为什么“不平静” 唐僧说的“人以悲慈为本”是什么意思?他的话错不错?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教学设计之一 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句中为什么用“哦”而不用“啊”? 《我是什么》 什么是桥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曹操诈病 历史上的曹操 什么是演讲?演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人是什么 人是什么 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