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5

小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能背诵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并仿写一句或一段话。

【学习新课】

1、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桂林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因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今天我们就走进桂林山水,来欣赏一下桂林的美景。

2、学习第二段:

⑴ 自由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

出示句子和画面: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朗读句子: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⑵ 漓江的水美,它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找出相关的句子好好读一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欣赏漓江图片,理解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⑶ 说话练习:

教室里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_____________ 。

师小结:作者描写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时,用了三个结构特点相似的分句,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排比句。它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一样,也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个句子写得多美啊,让我们再边读边美美地体会一下吧。

⑷ 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⑸ 学习这一段最后一句话。

⑹ 齐读第二自然段。

4、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 游过了漓江的水,再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桂林的山吧!(欣赏图片)

⑵ 桂林的山如此之美,让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那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它的呢?赶快找到描写桂林的山的第三自然段。

⑶ 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完成以下要求:

① 作者把桂林的山与什么作了比较?

(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② 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桂林的山写好的?

(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还用了很多好词,好句)

③ 思考:

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 “奇”:

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的山还可能像什么呢?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 “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表现出郁郁葱葱,色彩明丽的特点。“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 “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夸张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④ 再次欣赏图片,练习朗读:

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⑤ 齐读整个自然段。

5、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如此美的水,如此美的山,难怪作者发出了如此感叹: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请大家读读第4自然段,也找找这种感觉。

⑵ 读读第四自然段,欣赏桂林山水视频: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 “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⑶ 齐读第4自然段。

【布置作业】

1、背诵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的句子,体会祖国山河的美。

2、仿照“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的句式写一句话。

3、仿照作者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相关推荐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5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 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