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阅读答案附赏析

小编: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注】

十日静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9.分析江山阅鬓华中阅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0.请简要分析诗作中作者所表达的丰富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答案】9.阅有看到、见证之意。这里用了拟人手法,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江山见证了我头发变白的过程,表明了作者对恢复明朝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手法2分,分析2分)

10.这首诗既有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思念;(1分)又有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1分)更隐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 (2分)

【解析】

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试题分析:这是一首酬答诗。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深意切,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对恢复明朝统治的矢志不渝。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训练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答案】A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见证。

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意思接近即可)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

①这首诗既有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思念,又有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更隐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

②诗人把多重感情和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对爱国情怀表达含蓄而深沉。所以说诗风接近杜甫。

4、 分析江山阅鬓华中阅的妙处。(4分)

答:阅有看到、见证之意。这里用了拟人手法,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江山见证了我头发变白的过程,表明了作者对恢复明朝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手法2分,分析2分)

5、请简要分析诗作中作者所表达的丰富情感。(4分)

答:这首诗既有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思念;(1分)又有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1分)更隐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2分)

6、诗歌题目中酬的意思是 。诗人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 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答案】以诗文相赠答 对国家兴亡(热爱故国)

译文

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不免心惊,你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

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忧愁中满目都是丛生的菊花。

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

多多承蒙你千里之外的关怀询问,我是一个亡国之人,如同被放逐一样,已经无家可归。

赏析

这是一首赠诗。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这是一首酬答诗,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诗中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此诗风格:沉郁悲怆,深沉凝重。

顾炎武的这首《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在晚秋的背景下,抒写着身事、家事、国事的情怀惊觉秋老,满眼黄花,萧索的色调充溢字里行间;故人天涯,离怀浊酒,悲怆的感慨触手可接;两鬓斑白,逐客无家,苍凉的情绪弥漫不散;天地变色,神州易主,郁结的哀愁直透骨髓;但肝胆犹存,江山作证,坚贞的心志更催人泪下。诗人将满腔块垒,诉诸这些交织的形象,熔铸成一首节奏铿锵的五言律诗,展现出沉郁苍凉,悲壮凝重的风格特征。

    相关推荐

    顾炎武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赏析与答案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阅读及答案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诗词阅读答案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诗词阅读答案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诗词阅读答案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阅读附答案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阅读答案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阅读答案 《秋日酬王昭仪》阅读答案及赏析 蔡松年《相见欢·九日种菊西岩》阅读答案附赏析 九日 张谔 阅读答案附赏析 处士卢岵山居 阅读答案附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 春日寄怀 阅读答案附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阅读鉴赏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吴文英) 阅读答案附赏析 九日和韩魏公 阅读答案附赏析 酬严司空荆南见寄 武元街读答案赏析 秋日酬王昭仪阅读答案 宋词赏析 潘希白 大有·九日 江总《长安九日诗》阅读答案附赏析 宋词赏析 刘克庄 贺新郎·九日 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阅读答案附赏析 杜甫《九日登梓州城》阅读答案附赏析 《赠程处士 王绩》阅读附答案 赠程处士 王绩阅读附答案 李处士故居 王建阅读附答案 王维《出塞作》阅读答案附赏析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阅读答案附赏析 周朴《春日秦国怀古》阅读赏析 《九月九日 崔善为》阅读答案附鉴赏 春日登楼怀归翻译及赏析 春日登楼怀归阅读答案 王维《归嵩山作》阅读答案附赏析 王苹《秋怀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练习与答案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阅读答案附赏析 《酬乐天频梦微之》《梦微之》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王维《酬张少府》阅读鉴赏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及赏析 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赏析 《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阅读赏析 《九日 张谔》阅读答案附鉴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中心 赏析 试题答案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王驾《社日》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诗歌阅读鉴赏练习与答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王珪《金陵怀古》阅读答案鉴赏赏析欣赏试题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阅读附答案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阅读附答案 张可久《蟾宫曲·九日》阅读答案及赏析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阅读答案附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阅读鉴赏答案 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 阅读附答案 “ 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古文阅读附答案 中考备考诗词赏析(2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张少府 王维》阅读鉴赏答案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阅读答案及详细分析 钓船归 鉴赏 几隐士情怀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阅读答案附赏析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阅读附答案 九日置酒阅读答案最新 九日置酒阅读分析 春风过处阅读答案王畔政 春风过处阅读理解赏析 宋王禹偁诗《日长简仲咸》赏析 《酬李穆见寄》阅读附答案 日子对日记没有说再见阅读理解答案 日子对日记没有说再见比喻句赏析 陆游《木兰花|立春日作》阅读鉴赏赏析试题答案及赏析高考 “春之怀古”阅读训练及答案 及赏析 叶剑英《方志敏烈士》原文阅读及作品赏析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文、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阅读答案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阅读答案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阅读附答案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阅读答案(诗歌赏析) 宋词赏析 无名氏 九张机(九首) “老王”赏析 醉中感怀 阅读答案附赏析 现代诗:海子《日记》原文、作者介绍及赏析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阅读附答案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望月怀远(张九龄 )古诗词鉴赏答案 《老王》赏析 九月三日泛舟湖中作诗词阅读答案 夏日 阅读答案附赏析 枕上作 阅读答案附赏析 秋夜纪怀 阅读答案附赏析 以笔作枪的抗日勇士张乐平 阅读附答案 贺敬之《回延安》原文阅读、作品赏析与作者简介 文言文《连处士》阅读答案及解析 十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中心 赏析 试题答案 李澄之《秋庭夜月有怀》阅读答案及赏析 宋词赏析 晁补之 迷神引·黯黯青山红日暮 贬玉溪对江山作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阅读答案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 西塞山怀古 金陵怀古 阅读答案附赏析 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王维《酬张少府》 蝶恋花·感怀 阅读答案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