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与朱元思书》教学案例研究

小编:

【案例题旨】

吴均,梁陈时期的史学家,在诗文方面成就较高。《梁书》本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之吴均体。”吴均以写景小品文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非常适合朗读。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于文言文缺乏学习兴趣,感觉枯燥乏味,读起来拗口难以理解。本案例试图研究的问题是 1、怎样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及习惯;2、如何寻找一个突破口使学生产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案例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教学重点是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品味诗文优美意境和深邃哲理,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而这篇课文属山水小品,文章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课文中蕴含着大量的美的资源,如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等等,因此,我把“熟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及通过想像对美的再创造能力”确定为本节课的活动目标。在活动中,以“导”为激发兴趣的前提,以“读”为激发兴趣的手段,以“美”为激发兴趣的因素。通过阅读,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因素的文章中去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诱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案例片段】

〖片段一〗精心导入,诱发兴趣

师:(出示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的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同学们,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皆喜好山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他们无限的情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不少的传世之作,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了哪些山水作品?

生1:唐朝时期杜甫的《望岳》

生2:南朝时期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生3:北魏时期郦道元的《三峡》

生4:……

师:同学们的记忆力不错,刚才所举的这些作品所描绘的景物特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象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泰山……

师:(投影出示元朝吴桓赞的“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好山好水遍天下,但自古至今,首推我们浙江杭州的富春江。不知我们同学有没有去过?想不想到富春江一览江上奇特美景?

生:(齐答)想!

(成功之反思1)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话很有道理。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一堂好的课必须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觉产生对新知识的迫切需要。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之后,学生们通过两位古人的诗句对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强烈地诱发出了学生走入文本的动力。

〖片段二〗注重朗读,培养兴趣

师:让我们跟着作者吴均一起走入富春江。……大家是想听课文录音还是想听老师朗读?

生:听老师读。

(成功之反思2)在学生兴趣被激发之后,适时地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在此环节中,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听课文范读的形式,这也非常有利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师:(激情朗读之后)哪位同学对老师的朗读作一点评?

生1:老师读得很有感情,节奏停顿都很明显。

生2:老师在读课文时,语速不快,显得悠闲自在,非常陶醉。

生3:……

师:那么哪位同学先来试读一遍?(学生踊跃举手)这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

师:(学生读后,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突然发现唯有一位女同学没有鼓掌)请问你为什么不为他鼓掌?

女同学1:我认为他读得并不怎么样,感情不够丰富,语调也缺少变化,甚至个别字音也不够标准。

师:那么你有没有信心读得比他更好呢?

女同学1:有!

(当这位女同学自信地读好之后,全班响起了更为热烈的掌声,这其中也包括我)

(成功之反思3)本环节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辨文言文的句读和重音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放声自读,体验朗读的乐趣,然后再一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同学个别朗读……在经过多次的接触文本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能力,更重要地是让学生真正地感知课文,为后面的语言品味垫定了扎实的基础,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搭建了一个平台。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时也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了学习文言作品的愉悦感。

〖片段三〗品味美文,激增兴趣

师: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句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特征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全文总领句,二、三两段围绕该句分写“异水”和“奇山”两方面。

师:很好,你对全文整体把握能力不错。那么,你能不能说说“独绝”的意思?

生:独一无二

师:是的,富春江山水之奇美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接下来,请同学们齐声朗诵二、三两段,再次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奇山异水,并用“富春江的_______美,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句话。

生1:富春江的水美,美就美在水的清净。我主要是从“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中读出来的。

生2:富春江的水美,美就美在水流的激越。我主要是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形象的比喻句中感悟出来的。

生3:富春江的山美,美就美在山中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我主要是从山中“负势竞上”的山峰、“泠泠作响”的泉水、“嘤嘤成韵”的好鸟、“千转不穷”的蝉和“百叫无绝”的猿等景物上看出来的。

师:(不失时机地)这位同学读课文很仔细,而更非同小可的是他那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审美分析能力,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给他以肯定和赞赏。

(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是的,在这“皆生寒树”的高山之上,我们听到的是那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了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生陶醉于这奇妙的美景之中)

(成功之反思4)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这种力量却偏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一些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因此,我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要求齐声朗诵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进一步走近文本,去与作者同喜同悲、共乐共怒。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审美能力,对美的资源进行感悟和再创造,深入探究,从审美的角度关照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半开放型的题目:“用‘富春江的______美,美就美在_________’说一句话”,使课堂上出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现象,学生在这美景和美文中徜徉甚感意犹未尽。

〖片段四〗审美创造,扩展兴趣

师: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因此,请你根据作者的介绍,再结合个人的体验,展开想像的翅膀,选择文中的某一景点向同学们作一创造性的描绘。(教师出示几幅景点画面以供学生选择参考,如“水皆缥碧”、“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等等)

(作为课外作业,学生优秀作业选登如下)

生1:在宽阔的水面上放眼望去,一片青白色。阳光射下来,晶晶亮白得耀眼。湖水清澈,一眼可以望穿,水下如同一个水晶宫般空灵的世界。鱼儿们或形单影孤地游着,或成群结队地追逐嬉闹着。石头在阳光下显得斑斑驳驳,有深深浅浅的光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油画。

生2::两岸都是被画家用笔连绵出的高山,然后泼上深深的绿。棵棵大树都以自信的方式向上延展,目标一致,像是骄傲的士兵等待将军的赞赏,一棵比一棵直,一棵比一棵高,齐刷刷地站成一排。

生3:岸边都有耸立着高山,山上长满了苍天大树,放眼望去,满眼的翠绿,随着小船的前行,远处的树木有如波涛般向我涌来。当船行至峡谷中,一阵风吹来,两岸的树叶相互磨擦,沙沙的声响让人觉得身边的不是树林,而是一条欢快奔流着的小河。心情也随之变得愉悦起来。

(成功之反思5)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尤其是文言文语言的特殊性,使其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充分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再一次去解读作品,对作品的不确定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地思考和探索,多角度地观察,更新途径重新审视,藉此来提出创新的观点。结果通过学生作业的批改,我发现许多学生有着丰富的想像力和创新精神,然后通过对作业的讲评,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让学生产生了一种创造美、享受美、收获美的成就感。

    相关推荐

    教材研究:《与朱元思书》美点探寻 《与朱元思书》教学案例 《与朱元思书》教学案例与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案例与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案例与反思 《与朱元思书》问题探究 《与朱元思书》问题探究 《与朱元思书》教学案例及反思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教学设计示例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21 与朱元思书教案 21与朱元思书 21《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6 与朱元思书8 21《与朱元思书》 21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4 21《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3 与朱元思书10 与朱元思书反思 与朱元思书1 与朱元思书2 与朱元思书7 与朱元思书11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示例2 与朱元思书5 与朱元思书9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示例2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示例1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示例2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示例1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示例2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示例1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8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解词 《与朱元思书》赏析 浅析《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题解 评课《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预习 《与朱元思书》的美 《与朱元思书》赏析 《与朱元思书》译文 《与朱元思书》译文 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 21 与朱元思书(方案A) 《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21 与朱元思书(方案B)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