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课后练习

《过秦论》难句解析

小编:

1、“延及秦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这句是无主句,兼连动句,兼兼语句,兼包孕句,特别复杂。主语是时间范畴,通常就不出现。“延,延长;“及”,到了。两个动词先后连接。“孝文王”“庄襄王”是兼语,兼语后面有两个分句作为并列谓语,并列谓语各又是主谓词组。这样,句子的结构就复杂了。一说本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第一部分是时间偏句,第二部分又是并列复句。

“享”,受用。《尚书·无逸》:“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浅”,这里作“短”讲。

《课本》注孝文王在位只有三天就死了。今据《辞海》“中国历史纪年表”二所载:“孝文王在位一年,即公元前250年,辛亥年。庄襄王于公元前249年即位,壬子年,在位共三年,到公元前247年,甲寅年。如果孝文王只是在位三天,那么庄襄王也得在公元前250年即位。《课本》所说有据。《史记·秦本纪》:“孝文王元年,赦罪人……孝文王除丧,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子庄襄王立。”孝文王守昭襄王孝有一段时间,即位只有三天,《课本》所注不误,《中国历史纪年表》所记也不误。有的同志(见烟台师院《语文教学》1983年第三期)认为事实有出入,其实只要一查《史记·秦本纪》便可了然无误。

2、“吞二周而亡诸侯。”

有的同志说这句是贾谊的笔误(见烟台师院《语文教学》1983年第3期)。据《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五十一年,西周君走来自归。”“庄襄王元年……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指东周)国。”灭西周、东周是秦昭襄王、庄襄王的事,不是秦始皇的事。我以为所评未当。尽管历史是那样,但文字上并非一定说是秦始皇开始“吞二周百亡诸侯”,而是说在秦始皇享国之初是怎样的大好形势:“振长策而亡诸侯”可以翻译成“已经是吞并东周、西周灭亡诸侯”。从修辞看,这里几句是“语词复用”。相同意思的词语复用一起可以产生强调的效果。可以完足磅礴的气势,贾谊的文章如天马行空如行云走电锐不可遏,语词复用只是它的表现形式之一。上文“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个同义语复用;真是雷霆万钧,排山倒海。准确的语言形式具体而微地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初建天下的雄姿。因此不能理解为“吞二周而亡诸侯”只是昭襄王、庄襄王的事。再从史籍看,《史记·秦始皇本纪》:“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灭二周”就是“吞二周”。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课本》注“而谁何”为“其谁奈之何?”南京大学等十三所高等学校编的《古代文学作品选》注“何”为“呵”,“呵斥”的意思。我以为这两句当看成“互文”,意思是“良将劲弩、信臣精卒守要害之处,陈利兵而谁何?”这是一个严守防地的环境,所以下文有“关中之固,金城千里”。“谁”与“何”都是疑问代词,复用一起为的强调,“而谁何”是“面问谁何”,“面”是连词,不作“其”讲。代词复用在古代汉语是通常现象,如:“为是其志弗若与?”《学奕》“陈列兵而谁何”,译文是“陈列着锋利武器而在盘问:‘是谁?什么人?’”或说“谁何”就是“谁”。《说文》:“谁,谁何也。”段玉裁注:“三字为句,各本少‘谁’字,误删之也。”为什么会误删,就是不明白语词复用的修辞现象。“谁”跟“何”复用的又如:“令我垒上,谁何不绝?”(《六韬》)“岁余,不谁何绾。”(《史记·卫绾传》)也有单用“谁”的,如:“无敢谁者。”(《易林》)也有单用“何”的,如:“大谴大何。”(《汉书·贾谊传》)因此,句法上不妨把“谁何”“谁”“何”看成动词,作为“信臣精卒”的第二个谓语,来与“陈利兵”相贯。这样,“而”就是连接两个谓语的连词。“谁何”作“盘问”讲。“良”,首。参阅《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一句的说明。

译文:“首将强弓扼守要害之地,忠臣精兵陈列利器盘问。”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在《古书的句读》一节里谈到“镝”是箭镞,“铸”是“熔铸”的意思。《文选》的断句者将“销锋镝铸”连续,这是讲不通的。如淳、颜师古注《汉书·贾谊传》载《过秦论》都是到“镝”(鍉)字断句,《文选》可能是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过秦论》这里作“销锋铸鐻”。我以为《文选》断句并不误。“镝”是矢镞的锋口,名词。《释名·释兵》:“矢又谓之镝。镝,敌也,言可以御敌也。”这样,“镝”可以作动词,有“处置”义。杨树达《释镝》:“镝即就义于朿也。”《说文》:“朿,木芒也。象形。”于省吾《释朿》:“朿,误训为木芒。……本是名词,作动词用则为刺杀。”甲骨文的“凡牛朿羊”就是“判牛刺羊”,“判”“刺”义通。“鐻,钟鼓架。“镝”是“铸”古读,“铸”跟“鐻”更是同音共义,“销锋镝铸”也即“销锋铸鐻”,两个动宾词组并列。从句群上看,“以为金人十二”跟“以弱天下之民”相对称,构成排迭形式比较自然,“铸以为金人十二”却不像《过秦论》句法。《过秦论》句法以排比和对称为特点,不见三字“铸以为”形式,有三字,也是对称,如“隳名城,杀豪杰”。以“销锋镝铸”断句,就成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除“于是”以外是五、五句),以愚黔首(四字句);隳名城,杀豪杰(三、三句);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五、四句),销铸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四、六、六句)。以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除去“以后”是四、四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除去“以为固”是五、五句)。”而且,“以愚黔首”,“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以为固”,是同样结构的排列,可以形成浑厚的气势。如果是“铸以为金人十二”,就大大泄气了。天津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十一所高等院校合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采取“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的断句方法。

译文:“……销毁了利剑,拆散钟鼓架,来做成很多个金属的人,来削弱天下的实力。”

5、“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课文》注:“‘棘’同‘戟’,‘矜’,戟柄。这里的意思是农民军的武器只有农具和戟、矛的柄。”“棘”同“戟”,这里根据《尔雅》的说法。《文选·过秦论》李善注取其说。其实这里讲不通,因为下面就有“戟”,“戟非铦于戟”怎么说?“棘”像有针刺的树,不是酸枣树。农民常以树枝当武器,此所谓“棘”,或称“荆棘”,这是它的本义。又如《孟子·告子上》:“养其棘。”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尔雅》:‘棘,酸枣。’不闻‘棘为小枣’,‘棘’即‘荆棘’之‘棘’也。”“棘”在《韩非子》凡十二见,多用“棘荆”,例不具引。“矜”,《方言》:“矛、戟、谓之杖。”又,“矛,其柄谓之矜。”铦,锐利。《汉书·贾谊传》:“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广雅·释诂》:“锐、铦,利也。”

译文:“锄头齿耙,荆棘戟柄,并不比钩戟、长矛锋利啊。”

    相关推荐

    《过秦论》疑难解析 《过秦论》重难点讲解 《论语》难句解析 《秦兵马俑》难句解析 透过《过秦论》解析贾谊人生 《过秦论》赏析 《过 秦 论》 讲 析 《过秦论》分析 《过秦论》特殊句式 《过秦论》课文题解 《过秦论》课文题解 《过秦论》词语解释 《过秦论》课文分析 《过秦论》结构分析 《过秦论》结构分析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 《马》难句解析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 《雪》难句解析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 《雪》难句解析 《猫》难句解析 《蜀道难》难句解析 《过秦论》多义词辨析 《过秦论》阅读理解答案 《母鸡》难句解析 《长城》难句解析 《尊严》难句解析 《竹影》难句解析 《竹影》难句解析 《蜡烛》难句解析 《雨说》难句解析 《心声》难句解析 《过秦论》(中) 过秦论1 2017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过秦论解析 《曹刿论战》难句解 《白鹅》难句解析 《劝学》难句解析 《口技》难句解析 《掌声》难句解析 《乌塔》难句解析 《山雨》难句解析 《社戏》难句解析 《马说》难句解析 《故乡》难句解析 《祝福》难句解析 《师说》难句解析 《草原》难句解析 《搭石》难句解析 《麦哨》难句解析 《自序》难句解析 《草原》难句解析 《草原》难句解析 《白杨》难句解析 《口技》难句解析 《口技》难句解析 《海燕》难句解析 《海燕》难句解析 《秦兵马俑》词句解析 《曹刿论战》难句例解 《诗两首》难句解析 《琵琶行》难句解析 《珍珠泉》难句解析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珍珠泉》难句解析 《白公鹅》难句解析 《颐和园》难句解析 《丑小鸭》难句解析 《诗两首》难句解析 《雷电颂》难句解析 《火烧云》难句解析 《卡罗纳》难句解析 《观舞记》难句解析 《囚绿记》难句解析 《观舞记》难句解析 《自序》难句解析2 《荆轲刺秦王》难理解句子 《过秦论》原文 《给予树》难句解析 《万年牢》难句解析 《观舞记》难句解析 《观舞记》难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