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草原》教材解读二

小编: :admin

佚名

一、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二、教材重难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四、教法建议:

要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又让学生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受到语言美的感染。教学时,一方面让学生能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动情景;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准备: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①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特点。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③通过展示图片和请去过草原的同学作介绍,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1.第一课时的教学,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初读领略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2、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第二课时教学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点,作家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二是精笔细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欲流的中国画;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马疾驰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这些描写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三是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3.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教师可相机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西部,搜集资料,与玉树灾区的小学生建立联系等方式,为口语交际、习作和交流平台做准备。

五、相关链接

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奶豆腐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鄂温克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讷河县等地。

陈巴尔虎旗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西部,海拉尔河下游,滨州铁路经过南境。这里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农产品有小麦、油菜籽、甜菜等。

    相关推荐

    《草原》教材解读 《草原》教材解读三 炼意以正确为原则--《草原》教材解读 《草原即景》教材理解 《草原》课文解读 《小河与青草》教材解读二 小草和大树教材解读 《小草和大树》教材解读 《小草和大树》教材解读 《草虫的村落》教材解读 《家》教材解读二 《小河与青草》教材解读三 《小河与青草》教材解读一 《草原》教学理解 《草》教材理解 《草原》教学理解 《草原》教学理解 《草原》教学理解 《秋游》教材解读二 《金子》教材解读二 《泉城》教材解读二 《雪儿》教材解读二 《荷花》教材解读二 《青松》教材解读二 《赶海》教材解读二 《草原》二 《草原》难句解析 《草原》词句解析 《草原》课文题解 《草原》难句解析 《草原》疑点解析 《草原》难句解析 《草原》疑点解析 《草原》疑点解析 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 《爱之链》教材解读二 《a o e 》教材解读二 《识字2》教材解读二 《莫高窟》教材解读二 《郑成功》教材解读二 《二泉映月》教材解读 《珍珠鸟》教材解读二 教材解读 01 草原之教材分析 《看菊花》教材解读二 《水乡歌》教材解读二 《变色龙》教材解读二 《大海睡了》教材解读二 《怀素写字》教材解读二 草原阅读答案 《古诗两首》教材解读二 《放飞蜻蜓》教材解读二 《登鹳雀楼》教材解读二 《海伦 凯勒》教材解读二 《认一认1》教材解读二 《早》教材解读 《牛郎织女》教材解读二 《寓言两则》教材解读二 《伊索寓言》教材解读二 《三亚落日》教材解读二 教材解读一 《水》教材解读 《草原》一文疑点解析 《草原》一文词语解释 《草原》读写练习题 《秋姑娘的信》教材解读二 《剪枝的学问》教材解读二 《庐山的云雾》教材解读二 《家》教材解读一 《山雨》教材解读 《精读和略读》教材解读 《山行》教材解读 《山行》教材解读 《推敲》教材解读 《船长》教材解读 《恐龙》教材解读 《望月》教材解读 《穷人》教材解读 《金子》教材解读 《掌声》教材解读 《西湖》教材解读 《雾凇》教材解读 《泉城》教材解读 《穷人》教材解读 《石榴》教材解读 《草原》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兰草》阅读理解 《兰草》阅读理解 《我的百草园》教材理解 《草原》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草虫的村落》教材理解 草原课堂之二 《草原》教案设计(二) 《草》解读及训练 《草原》教学设计二 《草原》教案设计(二) 《草原》教学设计二 《草原》教案设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