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小编: :admin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应无序,不能盲从,不走形式,不为做秀。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还是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这种认识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因而教学时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基于以上两点,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方法的尝试。

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接着,让学生在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忽忽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

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有限,往往难于直接入境。如何引导学生入境,我采取以下三种方法:1.图画入境法。《火烧云》描写的是夏天傍晚的自然景象。“火烧云”之所以值得描写,就在于它美而多变的色彩和形状,发人遐思,令人神往,给人美的享受。可惜从出现到变幻、消失,时间极短,不易看到。如何再现自然美呢?我采用了“对文作画,评画学文”的方法,让学生如其境、会其情。如何作画,老师给作画提示如下:1.)画面要分天空,地面两个层次。2.)课文提到的地面人物、动物的位置及其身上的颜色,还有天空中的“马、狗、狮”的朝向、姿势、神态、背景都要与文字相吻合。3.)课文前半部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夕照图,要发挥想象与联想,给画面添上些背景物才能表现农村风情。学生作画后,开展评画学文活动。事先选择几幅代表作贴在黑板上,让学生鉴赏,然后边读文边评画。

把画图引入语文课,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通过作画,把自然美展现出来,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把文字美和自然美联系起来,还可以培养学生想象、联想、创造能力,起着陶情益智的作用。二是通过评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

2.表演入境法。《荷花》后部分写荷花的动态美。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表演“荷花舞”。让全体女生都饰荷花,其中一个当作者;选两个男生,分别扮蜻蜓、小鱼。学生朗读课文数遍后,进入角色,按课文情节表演。演出完毕再回到课文,学习文中省略号。你们想想,省略了什么?可能还有哪些动物也被荷花吸引过去?它们又可能说些什么话?然后再演一遍,加上想象的哪些情节,让表演更上一层楼。学生在表演中受到美的熏陶。

3.对比入境法。比较是认识美的差异的基本手段。教学《西门豹》这类内容中含有比较因素的课文,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对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识别什么假、丑、恶,什么真、善、美。此外,对褒此贬彼的词语的比较分析,也能培养学生鉴别美丑能力。

三、引导想象,让学生拓展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选入课本的诗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总是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这样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两个写景的诗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韵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我首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然后具体提出三个问题:1.)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吗?2.)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3.)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经过老师的点拨,不少学生由第一人称想象出了形象的意境来:晚春小草碧绿碧绿的,百花散发着芳香,彩蝶轻轻的飞舞,然而这美丽的一切我都无心欣赏,我站在江边,任凭春风拂面,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远方,江中的船越来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着,一个浪花推着另一个浪花,哗哗地滚向远方,朋友啊,此次分别又要等到何时相见?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即使学习较差的同

    相关推荐

    引导学生在识字中发现美、感受美 发现美 感受美 表达美 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文的“美”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享受美的教育 发现美 感受美──《山中访友》教后记 如何在低年级写字教学中体现美 我引导学生在读写中寻美作文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 指导学生在读中获得审美享受_语文论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_语文论文 让学生在美中感悟课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语言 如何引导学生读名著 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诗 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诗 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诗 浅谈作文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何引导小学生探究学习 理解美,感悟美,表现美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导读法 如何树立小学生的审美观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雷雨》中的周朴园 考场议论文如何凸现结构美_语文论文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美术论文]中学语文教师如何下水作文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象征性”作品 感受美 欣赏美 描绘美──《颐和园》教学案例 《桥之美》学法引导 感受美 欣赏美 描绘美──《颐和园》教学案例 创设情境感受美 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谈生命》一类的散文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如何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 如何消除学习中的审美疲劳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去读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评价的效应 感受美 体会美 欣赏美——《春的消息》教学设计 感受美 体会美 欣赏美——《春的消息》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感受美 创设情境感受美 感受春天的美 感受识字的趣 《享受美好生活》 感受雨点的形美 感悟雨点的行美 在欣赏中体会美 从朗读中感悟美 《观美景 写感受》教学设计 如何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之我见 在经历中感受,在开放中生成 作文-语文论文:让学生“乐”在其中-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语文学科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应如何定位 引导发现 传递快乐 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创新 中考复习指导:初三生如何学语文 感受《春晓》的意境美 在读中感受古诗的美──《古诗两首》案例评析 在读中感受古诗的美──《古诗两首》案例分析 善于发现,积极引导 导入新课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在参与中得到发展,在体验中感受成功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科学地指导语感训练 在阳光下发现和感受──《影子》教学案例与反思 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语感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 感受春天的美感受识字的趣 教案教学设计  如何让语文教学过程更具美感 ──《画家和牧童》案例 《童年的发现》美文欣赏二 《童年的发现》美文欣赏一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 作文教学中如何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语言 试论作文教学中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_语文论文 接受学生比赞美学生更重要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_语文论文 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学会“发现”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小学教学论文: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园,感受古风雅韵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导学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维教学法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教案示例 高中生如何学习文言文 在评价中引导 如何指导学生遣词造句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想象引导中感梧--《开国大典》 高考专家指导:高中生如何才能学好语文 浅淡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补差」_语文论文 在想象引导中感梧--《开国大典》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