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第十册 教学设计 跳水

小编: :admin

教学设计示例

8跳水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教学难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三)读课文,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二)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跳水》,请大家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教师边叙述边板书课题:

(板书:《跳水》)

从题入手让学生设疑,展开想象,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深入课文之中,由“要我学”自然变成“我要学”。

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

如:谁跳水?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是怎样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于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课文中的人、物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用符号表示出来。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要动脑,又要动手,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

(三)分段、概括段意。

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事情发展的过程,初步认识事物是在相互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

谁来谈一谈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各是什么?

(起因:水手们取乐猴子,猴子十分放肆;发展:猴子逗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高潮:孩于走上高最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赶猴子。第三段(第4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第四段(第5、6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四)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生字:

3、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4、形近字组词:

艘(五艘)撕(撕碎)航(航行)咧(咧嘴)

搜(搜集)嘶(嘶哑)抗(抗争)冽(凛冽)

瞄(瞄准)桅(桅杆)唬(吓唬)鸥(海鸥)

描(描绘)脆(干脆)虎(老虎)欧(欧洲)

5、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环游——周游缓缓——慢慢

庄严——庄重沉痛——悲痛

矫健——强健身躯——身体

哭泣——抽噎慈祥——慈爱

面庞——面容

反义词:

焦急——耐心幸福——痛苦

慈祥——威严醒悟——迷惑

放肆——规矩

(五)分组读课文。

分组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小组的同学相互解答,质疑问难。如果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在讲读课文时大家共同解决。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发展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跳水》一文是谁写的吗?

(他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他的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跳水》这篇文章是托尔斯泰为我们小朋友写的,故事内容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学习第一段。

请一名同学读一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作者在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作者首先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地点:在帆船的甲板上;人物:水手们和猴子;起因:大家取乐猴子,猴子放肆起来。)

什么是放肆?从哪儿知道它放肆起来?

(放肆的意思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

“显然”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显然是非常明显的意思。它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们拿猴子取乐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请同学到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来。同学齐读第一段,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归纳板书,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人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

(三)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越来越放肆?

读完以后用“△”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用直线画出描写孩子主要神态的词。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认识事物是在不断联系和变化中发展的。

(猴子的动作:跳到、摘下、戴在、爬上、坐在、咬、撕、抓着、爬。孩子的神态:哭笑不得、脸都红了。)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其他同学想一想,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

学生边概括教师边板书:

什么是“哭笑不得”?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哭笑不得”在这里是指被惹人发笑的猴子戏弄,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孩子哭笑不得,是因为猴子摘了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而且动作很滑稽,惹人发笑,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他哭笑不得。)

现在同学们体会一下猴子的动作,孩子的神态,同位子的同学互相配合一下表演出来。

(板书:哭笑不得脸都红了)

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叫两三组同学在台前表演。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学习第三段。

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并不甘心,他不停地追赶,结果如何呢?请同学默读第三段。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继续标出猴子的动作、画出孩子的神态的词语。然后请同学回答问题。

(孩子的动作:逗、爬到、钩住、挂在,坐在、扭着、龇、咧。孩子的神态:气极了。)

请两名同学上来表演。

此时猴子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孩子看到此时的猴子又会说什么呢?

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文章内容充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发展高潮做准备。

(猴子心想:帽子在这里,上来呀!你敢来拿吗?不行吧!不如我吧!

孩子会说:“你跑不掉的,我非抓住你不叫。”;“等着瞧吧,我一定要拿回帽子!”)

猴子这样放肆,孩子已经气极了,什么是“气极了”?

(板书:生气到达了极点,不考虑危险的存在。)

请一名同学把孩子气极了这部分内容读一下。

听老师来读这部分,同学们闭上眼晴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教师读完后,请同学谈一谈感受,重点理解这两句话:“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使学生感受到孩子处境的危险。结合书中的插图想一想;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学生在读书、看插图的基础上要充分展开讨论。

(孩子会失足的。因为横木离甲板太高,只要他往下一看,就会吓得发抖,一紧张就会失去平衡,就非常可能失足跌落,直摔在甲板上。因为他即使拿到帽子后,由于横杆很窄,所以他很难转身,如果追着往回走,更容易失足从横杆上摔下来。

正在这时,甲板上有个人吓得大叫起来,孩子听到叫声,也意识到自己已经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不由得向下一望,两条腿发起抖来。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谁出现了?

(板书:船长)

(五)学习第四段落。

船长是用什么办法解救孩子的呢?我们一起学习第四段。

老师引读,学生接读。教师重点指导“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三!”读出爸爸严厉强迫的命令口气。然后再让学生回答问题。

(爸爸用手中的枪逼迫孩子往海里跳。)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大家讨论船长让孩子“跳水”的方法好在哪里?

(孩子只有跳到海水中,才不会直接跌在甲板上摔死,才能将他从危险的境地中解救出来,从而保全他的性命。)

船长不怕海浪将他的儿子卷起吗?再读一读第1自然段。

(这一天风平浪静。)

什么是风平浪静?

(没有风,没有浪,水面上十分平静。)

让学生认识“风平浪静”在文中的作用,它是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前提。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事物不断地发展、变化。

孩子从危机时刻到转危为安,我们看到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板书:(机智、勇敢、沉着、果断)

这部分是文章的高潮,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认识《跳水》一文的主要人物是船长,而不是孩子与猴子。请一名同学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用了一个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把孩子的身体比作炮弹。这样比喻更能说明横木离水面很高,跳入水中时像炮弹出膛一样猛。另一方面衬托出人们的紧张心情。)

“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句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钟已经太长了?

让学生充分读这句话,同位子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然后再请同学回答。

(破折号在这里表示转折,显示出当时紧张的气氛和人们急切的救人心情。

40秒钟非常短,为了救人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说明人们的心情太紧张了,紧张得让人们难以忍受,巴不得马上就能救出孩子,每一秒钟都关系到孩子生命的安危。)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现场人们的心情。

(六)看板书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紧扣事物之间联系的发展变化展开,开始由于“取乐”水手与猴子之间发生了联系。接着,事物的联系不断向前发展,变成了猴子与孩子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在变化中达到高潮,孩子遇到了危险,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出现了,从而又与孩子发生了联系,最终使孩子平安获救,显示出船长的机智、勇敢、沉着、果断的优良素质。

(七)读全文,谈启发。

学完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都给以肯定和表扬。

比如:学生会想到遇到危急情况要像船长那样冷静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

再如: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像那个孩子一样因一时生气而不顾后果。等等。

附:板书设计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第十册 教学设计 跳水 人教第十册《跳水》教学设计 人教第十册《跳水》教学设计 二年级教案:小学语文第十册 教学设计 跳水 十册 跳水 十册 跳水 教案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跳水》 跳水 教案教学设计 8《跳水》教学设计3 8《跳水》教学设计2 《语文教案-跳水》 《跳水》 教案教学设计 跳水 教案教学设计 跳水 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之二 《跳水》教学设计之一 8《跳水》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8《跳水》教学设计1 跳水 教案教学设计 跳水 教案教学设计 跳水 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桂林山水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桂林山水 小学语文第十册 小学语文第十册 小学语文第十册 跳水 跳水 跳水 跳水 小学语文第十册 跳水 跳水 跳水 跳水 8《跳水》教学设计之一 跳水 《跳水》 跳水 《跳水》说课设计 小学语文第十册 教学设计 养花 小学语文第十册 教学设计 养花 小学语文第十册 教学设计 养花 小学语文第十册 教学设计 养花 跳水 跳水 跳水 《跳水》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跳水教学反思 跳水教学分析与反思 跳水 跳 水 跳水 跳水 跳水 《跳水》 《跳水》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跳 水》教案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 《跳水》练习设计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 8《跳水》教学设计之三 小学语文第十册 教学设计 月光曲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匆匆 》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实录 12.跳水 小学语文第十册 教学设计 月光曲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山雨》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十册 教学设计 月光曲 北师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跳水》的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十四课《鲸》 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匆匆 》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札记 《跳水》教学札记 《跳水》教学札记 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语文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札记 《跳水》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