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语文小知识:古人的姓氏

小编: :admin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孟姜女姓孟吗?如果认为她姓孟名姜女,或者是姓孟名姜的女子,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孟姜女姓姜不姓孟,孟表示她排行老大,女则表示她的性别。说白了,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小姐。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史无其人,而孟姜却是先秦时期妇女的常见称呼。例如《诗经·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姜兮。”程俊英先生就译作:“猜猜我心在想谁?漂亮大姐本姓姜。”要学习与研究古代文化,就要弄懂类似“孟姜女”这一类问题,也就是说,必须对古人的姓氏有所了解。

姓与氏有联系而又不完全相同。宋代史学家刘恕在《通鉴·外纪》中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十分准确地点明了姓与氏的联系与区别。

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母系氏族阶段。当时以母系血统为纽带形成了一个个氏族,每个氏族为区别于其他氏族,必须有一个称号,这些称号就是姓。从“姓”字的构造来看,它是个会意字,从女从生,《说文》释作“人所生也”,表明由同一女性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懂得这些,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许多古姓都是从“女”字旁的了,例如姬、姜、赢、姒等姓。

最初的同姓不会很多,但随着后代不断繁衍,同姓自然会越来越多。同姓的氏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到各地,这些分支除了共同的姓之外,又有一些特殊的称号作为自己的标志,这就产生了氏。最早的氏,大约出现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可能是各个父系氏族的称号,或者直接就是该父系氏族首领的称号。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轩辕氏、神农氏、伏羲氏、燧人氏等,其实也都是各父系氏族的称号,就是我国最早的一些氏。氏产生之后,就出现了同姓异氏的现象。例如,子是商代祖先的姓,子姓的下面又分氏,据《左传·定公四年》即有“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有“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铸氏、樊氏、饥氏、终葵氏;据《史记·殷本纪》则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顾炎武《日知录·原姓》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指出姓是稳定的,而氏的变化可以很大。例如,周人姓姬,相传是从黄帝时延续下来的,齐人姓姜,相传是从炎帝时延续下来的,都历时很长且没有变化。氏的情况就不同,变化较大。孔子本是宋国贵族的后代,而宋是殷商遗民所建,应当姓子;他的先祖以公孙为氏,到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孔子家语》),便又以孔为氏。因为氏可以变化,它的得名情况也较复杂。有的以先人的字为氏,如伯、仲、叔、季;有的以先人的别号为民,如唐、虞、夏、殷;有的以先人的溢号为氏,如戴、武、宣、穆;有的以爵号为氏,如公、侯、伯、王;有的以封国为氏,如曹、鲁、宋、卫;有的以居地为氏,如城、郭、园、池;有的以职业为氏,如卫、陶、索、卜。也正因为如此,有时一个人甚至会有几个民。例如,商鞅本是卫国人,以卫为氏,称卫鞅;作为公室子孙,以公孙为氏,称公孙鞅;后来被封于商,又以商为氏,称商鞅。

姓和氏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呢?我们可以引用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的话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

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的氏,实际上体现了同姓者地位与财富的差别,而由于此时男子正逐渐成为氏族的主导者,他们称氏,便可将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同其他氏族区别开来,所以男子称氏,而从不以姓相称。顾炎武在《日知录·原姓》中对此作了深入研究,他列举出《左传》大量实例总结道:“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在这个问题上,许多人注意不够,容易出错。比如,屈原姓芈(mǐ),以屈为氏,因此不能说他姓屈名原。至于司马迁的《史记》、刘知几的《史通》把周文王称为姬昌、周公称为姬旦,也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姓的基本作用是明血缘、别婚姻,同姓不婚是一条重要原则。“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说法(《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是古人对优生理论的正确认识。郑樵概括说:“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可见姓对于婚姻的重要意义。这样,以生育传宗为主要任务的女性,为防止同姓通婚,她们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必须十分明确。总结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

1.尚未成亲的女子,在姓前加上孟(伯)、仲、叔、季来表示排行,例如孟姜、伯姬、仲姜、叔隗、季姒。

2.出嫁之后,在姓前加上自己所自出的国名或氏,例如齐姜、秦赢、晋姬、褒姒、国姜(国是民)。

3.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前加上配偶的国名,例如秦姬、孔姬、芮姜。

4.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前加上配偶的氏或邑名,例如孔姬(孔圉之妻)、秦姬(秦遄之妻)、赵姬(赵衰之妻)、棠姜(棠公之妻,棠是邑名)。

5.死后在姓前加上配偶或本人的溢号,例如武姜(郑武公之妻)、穆姬(秦穆公之妻)、文嬴(晋文公之妻)、文姜(鲁桓公之妻,文是其本人溢号)。

二是“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先秦时期,只有贵族才有氏,普通的平民没有“别贵贱”的需要,一般没有氏。像弈秋、疱丁、匠石、医和、优孟等人,其实就是在他们各自所从事的职业或具有的专长之后加上名所构成的称号,其中的“奔”指棋手、“庖”指厨师、“匠”指木工。“医”指医生、“优”指演戏的人。

以上所说,是夏、商、周三代结束之前的情况。到了动荡、变革的战国时期,姓氏制度起了很大变化。社会转型,天下大乱,冲击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氏作为“别贵贱”的作用逐渐淡化消失,而只是以男子为中心的家族的标志。氏取代了过去姓的地位,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战国以后,姓与氏全都叫姓,人人有姓。这种做法从此一直沿用下来。

    相关推荐

    语文小知识:念姓名拾趣 无名氏《百家姓》 《姓氏谣》教案之一 《姓氏谣》教学设计 《姓氏谣》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姓氏歌》说课稿 我国古代文人的姓名和字号 古诗文中的天文知识_语文论文 《姓氏源流》教学设计之一 《当代神农氏》相关知识 《当代神农氏》相关知识 中国人都应知道的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小学古诗文知识大赛题目 小学语文拟人句相关知识 小升初语文百科知识大全之古诗 2012小升初语文古诗词必备知识点 《古文两篇》相关知识 小升初语文古诗赏析基础知识汇总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知识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高效导学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名句知识积累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的知识点 正确的“错误”——古汉语知识趣谈 小升初语文知识点:《红楼梦》常考知识 小升初语文知识点:《红楼梦》常考知识 语文小知识:有趣的语言易位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语文教育该姓“文”还是该姓“白”? 梳理探究《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新人版必修二]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设计之一 小升初语文百科知识大全之百科知识 小升初语文百科知识大全之专业知识 小学语文知识点大全 语文小知识:谐音趣话 语文小知识:称呼探源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一览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归纳 语文小知识:标点符号的来历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名句的期中考点知识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梳理探究《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资料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诵读课外知识竞赛试题 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 (2016)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讲解 语文小知识:中国名山录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文知识归纳复习 语文知识:第三人称转述句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 》知识点归纳 语文知识大全 语文知识大全 蜜蜂小知识 《马》语文知识点 蜜蜂小知识 蜜蜂小知识 关于回声的小知识 《巨人的花园》相关知识 《迷人的夏天》相关知识 《巨人的花园》相关知识 《盘古开天地》相关知识 《穷人》相关知识 初三语文下册文言文古诗文知识点详解 《古代诗歌五首》课文背景知识 《巨人的花园》相关知识 《小石潭记》文言知识 七年级语文专项练习:基础知识及古文 《盘古开天地》相关知识 小升初语文基础知识试卷 小学语文课外知识积累(1) 小升初语文基础知识训练 古人结婚拜父母叫"拜高堂"知识解密 2016年小升初语文基础知识的练习 初中语文课外知识:与古代作品相关的歇后语 小升初语文试卷:基础知识 中考语文知识点:古代官职任免升降 四年级语文知识点:小木偶的故事 高考基础知识:古文翻译八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人的吃喝讲究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古诗文知识点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古今异义 例说成语中的文言知识 画“语文知识树”的得与失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古诗文知识点详解 《美丽的小路》相关知识 《美丽的小路》相关知识 语文知识点口诀 《迷人的张家界》相关知识 《迷人的张家界》相关知识 18年中考语文知识点:文言虚词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赤壁赋古今异义 《古罗马斗兽场》相关知识 小学三年级语文谚语知识积累 例说成语中的文言知识 《迷人的张家界》相关知识 《迷人的张家界》相关知识 《仙人掌》相关知识 语文小知识:文贵创新 突出个性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梳理:古今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