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项脊轩志》教案30

小编: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积累课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方法与过程: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生活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

三、世界观和情感态度:感悟作者真实的感情。

教学难点:

一、把握作者寄托项脊轩所表达“喜悲”感情的内涵

二、表达感情的方法技巧,重点掌握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自读法 读写结合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以项脊轩变迁为线索讲解重点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

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狭窄的房屋关不住自由的精神,刘禹锡处“陋室”也自得其乐。因此,孔子曰:“君子所居,何陋之有?”我们今天也走进这样的一件精神的居所。

一、解题:

我们先来拜会一下小屋的主人——归有光

1、走进作者: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自幼苦读,八岁能文,科举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连考九次进士,60岁方中,又因名次靠后,不为重用,多任州县小官,归有光一生大半时间在家乡度过,幼年丧母,23岁娶妻魏氏,29岁时妻病逝,其一生经历坎坷,所遭惨恻。

散文取法唐宋八大家,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因此后人把他与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黄宗羲称其散文“明文第一”,时人誉之“今之欧阳修”。善于记叙日常生活琐事,抒发真挚生活感受,著有《震川文集》。

2、走进书屋:

走进书屋,门楣上题有“项脊轩”,书屋为何命名为项脊轩?

——归有光,字项脊生,而书斋也称为“项脊生”,注释①提示?

——有,为纪念远祖归道隆(曾在项脊泾居住过)。说明归有光有怀宗追远之志。

项脊轩,是什么时候成为归有光的书房的?

——余自束发(15岁)读书轩中

那么在成为书屋以前,叫做什么?是怎样的小屋?

——室,旧、小、破、暗

修葺以后怎么样了?

——经过细心的布置,具有了不同的意思,成为了轩

在文末,它又变成了室,是它又破败了。

3、文体介绍:

项脊轩,一个特殊的场所,寄托了归有光的感情。所以《项脊轩志》是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物事迹,抒发情感。

志——记,古代一种文体,用来记叙事物,抒发感情。与“记”的文体不同,多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

“借一阁以寄归氏三世之情”

三、初读体情

(一) 以声绘情:体会作者的感情,注意句末语气词的诵读语气。

1、 请一生诵读全文,同学们听清字音和句读,在有疑问的地方做记号,一会提出来。

2、 2、 余稍为修葺(为 wéi,动词,做。Wèi,介词,为了什么)

余既为此志

客逾庖而宴

以当南日

先妣 老妪

凭几学书

(二)质疑文本(链接文本文档,进行文本内容理解的教学。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有疑惑的句子和词语,鼓励其他的同学解答同学的问题。)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句。

2、学生质疑

3、 总结:十个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句子(幻灯片)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顾:环视)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再:第二次)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每:常常)

一日,大母过余曰(过:看望 引导 孟浩然:《过故人庄》 访问、探望)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hé)门 (等到)

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女嫁也)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书:写字 本义 ——引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书籍/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制:形式、规制)

增其旧制:(规模)

四、文言语句积累

同学们要积累好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参看《导学大课堂》

五、整体把握

小练习:

我这里有写《醉翁亭记》、《陋室铭》两句话:

假醉翁之亭欧阳绘山水相映表纵情林木之乐意

托鄙陋之室禹锡寄仙龙之说议淡泊修业之洁志(仙龙之说:)

根据《项脊轩志》内容仿写,句式尽量整齐。

情感基调:记琐事言悲情。

六、预习题目布置

在课文中找出一段细节描写,分析它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

第二节

教学目标:通过细节描写把握作者感情(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前一节课我们以项脊轩变迁为线索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现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么,在轩中作者经历了怎样的悲喜人生?

二、文本探究

1、文中那句话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沧桑,悲喜交迭,不管喜也好,悲也罢,作者的情感体验都系在了这一小小的屋子上了。

2、划处文中体现喜的句子,有何可喜之事?

请同学查找,全班齐读出来“余稍为修葺…珊珊可爱”,

变化之可喜(修葺项脊轩)

可喜 读书之可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景色之可喜(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珊珊可爱)

归有光在项脊轩这样任人逍遥的自由天地中,远离尘嚣,怡然自得,那么他是否沉醉书中、景中了?在项脊轩中读书生活,多悠然自得。而由项脊轩引发的往事亦多可悲。归有光写项脊轩不在于纪念轩,而在于感慨悲

3、 文写了几件可悲的事件?因何而悲?

分家、回忆母亲、回忆祖母、回忆妻子。

家道衰落、幼年丧母,仕途不利,愧对祖母的嘱托,爱妻过早离世。这几重的悲重叠,其痛何堪。虽然无一字写悲。

三、揣摩语言、品味细节

(一)清代桐城派作家姚鼐这样评归有关的散文:“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言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风韵疏淡”少雕饰,尚自然;少约束,尚闲散。题,题材。语,语言。你怎么理解“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

——归有光散文善于选择平常小事、家庭琐事为题材,用平实的语言。形成一种少雕饰,尚自然;少约束,尚闲散的风格。

(二) 寻找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

教师朗诵一遍(边听边寻找。)

读:“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凡再变矣。”

1、原先,庭中是怎样的?后来怎样?

——“庭中通南北为一” “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墙”隔断了亲情,“门”关闭了怜爱。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段环境细节想告诉我们什么?

——原先完整、和谐、井然有序的一个大家庭,如今已经分崩离析,变得混乱不堪了。这意味着,归氏家族家道中落了。

面对着家道中落的事实,长期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归有光,作者对此感受怎样?

——不难看出,归有光此时心里是无限的痛惜,失落,还有无奈。因为,这个大家庭,昔日曾经是风光无限的。归有光先祖曾是显官,在昆山也曾是个显赫的大家族,今非昔比,多可悲的事,因此归有光的亲人对他寄予了希望,希望他能考取功名,振兴家业。

2、

文中提到那位亲人对他寄予了厚望?

——祖母

读“第三段”

从回忆祖母的一段中那些细节可以体现?

——“自语”中的期许,执“象笏”中的鼓励,平平常常几句话中的关爱。

回忆祖母时有光“长号不自禁”,面对慈爱祖母沉甸甸的期许,“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归有光也痛哭不已,那么在回忆母亲时感情怎么是用“泣”呢?

——回忆起两位长辈亲人,她们对晚辈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归有光感动,所以他流泪了。不过,大家肯定都已经注意到了她们说话的内容并不相同。母亲说的是“儿寒乎,欲食乎?”是对子女日常生活的关心,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嘘寒问暖”。而祖母呢?当然也有对孙儿生活上的关怀,而更重要的是,她的话当中包含了对孙儿的——对,是期望,殷切的期望。这种期望,在归有光眼里,成为了压在他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复兴家族的责任。长辈的这种关爱越多越深,他肩上的份量就越重。

3、

其实母亲也小时候对归有光也要求很严格,对他也寄予了希望,但文中回忆母亲的部分主要是体现

——母亲对孩子的关怀和慈爱

读第二段:“家有老妪…妪泣,余亦泣”

那些话,那些语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指出这些句子来。

老妪为何哭?

——先妣抚之甚厚

体现母亲什么特点?

——体恤吓人,善良

余亦泣中,我为何而哭?

——老妪回忆母亲对孩子的嘘寒问暖,令8丧母的归有光想到母亲的养育之恩无以报答,母爱自己也自小丧失。正如清 ·林纾所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4、

为何本文能如此感人?

——至琐细的平常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中寄托作者的真挚情感。也就是庄子所说的“精诚感人”吧!

改成“母亲关心孩子,对孩子嘘寒问暖;祖母时至轩中,希望我像祖辈那样有出息,回忆这些事,心里十分难过,禁不住留下了眼泪。”如何?

——不如原文感人,原文感情要真诚得多

为何原文看来真诚许多呢?

——细节的铺垫,才有了感情的铺垫,再说:“妪泣,余亦泣”,感情积淀如洪水决堤,奔涌而出,这里写了亲情,亲情感人。

5、

读最后,回忆妻子一段

写妻子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妻子回娘家,转述小妹的话,这段描写有何作用?

——表现夫妻感情很真挚,生活富有情趣,非常的温馨。

在回忆母亲时,说“妪泣,余也泣”,回忆祖母时“长号不自禁”,和写对妻子怀念时采用的手法有何不同?

——前面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后面是借物抒怀,两种各有妙处。

比较:“庭院深深,妻之笑声仍在耳侧,余自伤,泣不能已。”和原文比较,你更喜欢那种结尾?为什么?

——当年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已经亭亭如盖了,当年夫妻的温馨甜蜜也成旧梦,见树如见人,只是枇杷树仍在,而伊人已逝,而自己呢?母亲,大母,还有妻子,她们的殷切期望,都化为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可如今,过了而立之年,还是功业无成,怎能让人不黯然神伤,柔肠寸断!

前面的内容是归有光18岁时所写,抒情比较直接,在十五年以后的某日,翻阅久闻,,亲人相继离世,而项脊轩仍在,人世沧桑,物是人非。这种悲痛随着时间酿造,越发得深沉,借物含蓄抒情,将无尽的伤痛尽在言外。

归有光一生志向在发愤苦读求得功名以振兴家业,无奈功名未就,而亲人一个个相继去世。人生的沧桑、无奈不也是我们许多人所感受得到的吗?这样的人生哀歌不是古往今来都在反复吟唱的吗?那么归有光的文章为何让我们那么感动呢?

6、小结作者之悲

这篇经典散文,是从作者心里“流”出来的,它是归有光的一段内心世界的外化。因而,我们才有可能经由文本,贴近归有光,走进归有光的内心,从而把握他由青少年到中年时期的心路历程。我们已经知道,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悲,有丧失亲情的悲伤,更有愧对复兴家族的责任的悲痛。——这种思想情感,贯穿全文,也贯穿了归有光的一生。

五、作者风格

为何本文感人至深?通过前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他抒情的特点?

——通过生活平常细节描写把握作者感情。

我们来看看名家对他的评价

——真挚的感情,平常真实的生活细节,朴实的语言

六、作业:模仿归有光

细节(对话、动作)加上一两句直接或间接表现感情的句子,不超过200字。

七、总结:归有光用细节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悲喜,人生的悲凉是需要阅历才能尽然体会的,归有光早年丧母、壮年丧妻、家道衰落,志向成空,每次读来,都不禁悲从衷来。

希望同学们能细细去体会作者的心景。

    相关推荐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一等奖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学案 《项脊轩志》教案28 《项脊轩志》教案14 《项脊轩志》教案4 《项脊轩志》教案6 《项脊轩志》教案7 我教《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教案5 《项脊轩志》教案11 《项脊轩志》教案12 《项脊轩志》教案13 《项脊轩志》教案3 《项脊轩志》教案29 《项脊轩志》教案1 《项脊轩志》教案2 《项脊轩志》教案9 我教《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导学案 《项脊轩志》教学教案 《项脊轩志》话题教案 《项脊轩志》-教学教案 《项脊轩志》学案4 《项脊轩志》说课教案 《项脊轩志》说课教案 项脊轩志教学教案 《项脊轩志》复习学案 《项脊轩志》导学案3 《项脊轩志》说课稿 《项脊轩志》说课稿 《项脊轩志》导学案3 高二《项脊轩志》教案25 《项脊轩志》话题式教案 《项脊轩志》说课稿 项脊轩志——话题式教案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2021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一等奖 《项脊轩志》导学案5 《项脊轩志》导学案5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译文(翻译) 《项脊轩志》备课参考 《项脊轩志》说课稿3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高二语文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高一语文教案 《项脊轩志》高二语文教案 《项脊轩志》备课资料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教学方案设计 《项脊轩志》教案及教后记 高一语文教案: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导学案(3课时)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知识导学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31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1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1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2 《项脊轩志》教案教案设计19 高二语文《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32 《项脊轩志》读写结合例案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3 高二语文科《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4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3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2 《项脊轩志》导学案(二、三课时) 《项脊轩志》创新课堂实录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 《项脊轩志》公开教学实录 [粤教必修二]《项脊轩志》导学案 《项脊轩志》中的美学意蕴 [粤教必修二]《项脊轩志》练习1 [粤教必修二]《项脊轩志》练习1 《项脊轩志》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一代读书人的哀叹! 《项脊轩志》课外语段阅读练习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23(第二课时教案) 《项脊轩志》中“又北向”之“向”字解 《项脊轩志》课文语段阅读练习 《项脊轩志》文本分析及能力训练 背诵《项脊轩志》,课堂指导十要点 东方雪《项脊轩志》实录(本站论坛稿) 高一语文上册《项脊轩志》优秀教学设计 一丝一毫总关情——《项脊轩志》细节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