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地球上的王家庄》课堂实录(苏教版必修三读本)

小编:

苏教版必修三读本

《地球上的王家庄》课堂实录

老黄:我们开始上课。请大家先把段落标好,总共有20几段吧。

老黄:我们都知道小说是一种虚构的艺术。为什么要虚构呢?这表明作家认为,生活……

学生:应该是这样的。

老黄:对,应该是这样的。这就是小说作为一种虚构的艺术所达到的一个目的。这也就是说,凡是优秀的小说,它都是一个作家对历史的对人生的思考,一种个人化的思考,所以小说是这种历史的人生的思想的折射。那么,作为毕飞宇的一篇著名的小说代表作,《地球上的王家庄》这样一篇短篇小说;其实也是毕飞宇这样一个年轻作家对人生的对历史的对一个特定时代的思考。那么,大家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它对怎样的一个特定时代的思考呢?

学生:文革时代。

老黄:从哪个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文革时代?

岑啸:第五自然段当中,“我们公社有规定,孩子们十岁上学,十五岁毕业,一毕业就是一个壮劳力。公社的书记说了,学制缩短了,教育革命了。革命是不能拖的,要快,最好比铡刀还要快,咔嚓一下就见分晓。”

老黄:文中“咔嚓一下就见分晓”,这就是一个特定时代的对哪一个词的理解?“革命”,这就叫所谓的“革命”。

再是这片小说的题目是《地球上的王家庄》,为什么说“地球上”的王家庄呢?不是中国的王家庄,不是譬如说南京地区的王家庄,而是“地球上”的王家庄呢?

潘晓雷:我觉得这不仅仅代表着王家庄,而是地球上很多地方都是像他所描写的这个王家庄这样。

老黄:哦,这种理解是不是准确,是不是这个意思?有同学在摇头。马梅娇,你头摇得厉害,你说说看。

马梅娇:他们认为地球就那么小。

老黄:他们认为地球就那么小。小到什么地步?

马梅娇:大概就和王家庄差不多。

老黄:而且他们不单单认为地球小,还认为什么?

马梅娇:王家庄很大。

老黄:大到什么地步?

马梅娇:和地球一样大。

老黄:所以我们顺着这个题目来看,还可以考虑到什么呢?王家庄的人的地球(板书:王家庄人的地球)。刚才,马梅娇同学讲的当中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为什么同刚才岑啸同学她所讲到的“这个时代”可以联系起来呢?

陈妙:因为那时有一股浮夸风,而人又是单纯无知的。

老黄:那个时代的人很单纯,那个时代的人很浮夸,不知天高地厚。当时毛主席不是有一句话嘛——

陈妙:“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我爷爷也常说,那时都盲目地追求粮食产量。

老黄:哎,很好。所以巴金先生健在时,他多次提出建一个文革博物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够知道这是什么样的一个时代,这是一群怎样活着的人。好,请坐。

老黄:现在同学们都已经明白了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一群人在这样一个村庄活着的一种状态、活着的一种心态。现在我们来看看,这是怎样活着的一群人呢?从人物对象来看,有谁?

学生:我,父亲。

老黄:(板书:我、父亲)对,还有呢?

学生:王爱国,王爱贫,生产队长……

老黄:是,这样的一群人很多,包括生产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那么,我们把他们归结为“人们”(板书:人们)。“我”、“父亲”、“人们”,这群人。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样一群人是在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中活着呢?在怎样的一个环境中表现呢?这篇小说本身就是很开放的。我们要换一下思维,从传统小说当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这些一般的小说理念的框架中跳出来。

徐杰:小说写当时处于文革的大背景下,王家庄是一个闭塞的小村庄,他父亲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倒被说成“神经病”,很孤独。其它人,包括“我”,都没有接受过教育,没有读过书。如第10段里,父亲拿回一张世界地图,这群人就都围着发挥想象力。而从他们的想象,就可以看出他们的视野是很狭窄的。

老黄:刚才你讲到,这个“我”,还有这群人都没有接受过教育,没有读书。从哪个地方大家可以看出这个情节?“我”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的身份是什么?

学生:放鸭的一个孩子。

老黄:对,放鸭的一个孩子。年龄呢?

学生:八岁,

老黄:八岁。课文里面写到的关于“我”的自我叙述的一段话,请同学们读读看,从这句话中能读出什么来。

徐克成:“按理说我不应当在这个时候放鸭子。我应该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们讲刘胡兰的故事,雷锋的故事。可是我不能。我要等到十周岁才能够走进学校。我们公社有规定,孩子们十岁上学,十五岁毕业,一毕业就是个壮劳力。”

老黄:大家读到了吧?从这段话当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来?虽然“我”到了读书的年龄,但“我”只能够怎样?

罗孟钊:放鸭子,不能接受教育。

老黄:“我”只能够放鸭子了。大家注意一下,整篇文章就是从我这样一个八岁的小孩,放鸭子的孩子的角度出发的。这就关系到小说鉴赏中的一个问题,叫什么?视角。(板书:视角)。小说就是从一个八岁孩子的角度切入,王家庄的故事、王家庄的人都是通过这个孩子的视角而表现出来的。那么,他都看到了什么?刚才前面同学已经提到了。这是第一个问题,我们等一下可以回来补充。好,请坐。

老黄:那么,文章中讲到“父亲”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啊?刚才徐杰说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个有学问的人呢?

许柯:他父亲夜里在研究宇宙。

老黄:那么,这里面我想问一下,他在研究学问,他是不是在研究一种学问呢?他的这种学问有多大意义呢?

许柯:他父亲知道地球有多大,了解王家庄的渺小。但是,这些他说了别人也不会懂,所以他很孤独。我想,他研究宇宙主要是对自己灵魂的一种安慰,

老黄:讲得多好,这就读出小说语言背后的深层的东西。对灵魂的安慰,研究自己的心灵。我们刚才已经讨论到,他在研究宇宙。为什么研究宇宙,就是对灵魂的一种安慰呢?

许柯:因为在那个时代,他没有别的东西可以研究,只好在夜间研究宇宙呀。

老黄:这就跟现在的霍金差不多?呵呵。这里面我想到另一个问题。我在解读当中,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其实父亲他的研究,可能也就是王家庄百姓当中人的一种活法。他心中的地球是怎么的一个地球呢?他的宇宙是怎么样的一个宇宙呢?在这里又涉及到一个词语,大家在文中有没有关注,其实刚才已经讲到了,他在研究宇宙的时候,他在研究地球的时候,他来安慰安慰自己的心灵,因为他只能在这个时候,父亲只能在这个时候是个怎么样的人?(学生:清醒的人)活着的有价值的人。所以,文中有句话,大家不能不忽略。我们把它找出来,读读看。凌约翰,你能读读看吧?写他父亲有好多地方,我们都可以关注。

凌约翰:“但是父亲对黑夜的兴趣越来越浓了”,“父亲在夜里把眼睛睁得很大,一到白天,父亲全蔫了”。他父亲对那个地有多大产啊什么的没有兴趣,他只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中。

老黄:对,大家看到了吗?第六节有句话。第一句话——“但是父亲对黑夜的兴趣越来越浓了”;还有这节的结尾,大家把这句话看一看。王晨飞,看了这句话后你是怎么思考的?你自己在读的时候关注过这句话吗?

王晨飞:在他们那个时候……对他们……有益的就只剩下这些。

老黄:只剩下些什么东西?我们一起把这句话来读读。

学生:“只剩下满世界的猪与猪,狗与狗,人与人。”

老黄:你们在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这是在什么时间当中?

学生:白天。

老黄:白天,前面有句话叫“东方红,太阳升”。人是排在——什么后面的?

学生:猪和狗后面。

老黄:“猪与猪,狗与狗,人与人”。那么,像他父亲这样的人,只有在什么时间呢?也许只有在夜间才能,刚才有同学已经讲到了,来安慰安慰自己的灵魂。那么,你怎么来看父亲这个人?刚才讲到的当然是父亲很重要的方面。好,继续探讨。

罗孟钊:我觉得他的父亲是文革中的一类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发现这篇小说里始终没有提到一个人,就是“我”的母亲。也就是说,在主人公“我”的生活中,母亲是不存在的。只有“我”和父亲生活在一起。

老黄:对,这是一个缺失的形象,没有写到。

罗孟昭:这个缺失的形象,就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很多。当时像父亲这样的知识分子是很容易被打到的,然后作为他的妻子,作悲观一点猜想的话,也许就扔下了他们父子两个。像他父亲这样的人,本来是有知识分子的浪漫的,而他现在却沉默寡言,可以往前推,他可能曾经受到过某种打击。我想这就是他其中的一个打击。

老黄:对,这些内容可以写成另一篇小说。(学生大笑)

罗孟钊:父亲以前曾经受到过什么刺激,所以现在他晚上研究夜空,我感觉这是一种逃避。

老黄:嗯,刚才许柯讲他是安慰自己的灵魂,你说这是一种逃避,好的读出不同的感受。

罗孟昭:又像第19段,“我甚至恨起了我的父亲,人间的麻烦是如此巨大,你不问不管,你去操宇宙的那份心做什么?”我想,对人间的麻烦,他不是不闻不问,而是不能问也不可能去管。对于身边的事情,他无能为力;作为一种心灵的宣泄或逃避,他只能寄托在相对飘渺的东西上,而黑夜、宇宙就给了他一种这样的寄托。

杨柯含:我觉得父亲是一个“寻找者”的形象。

老黄:又是一种思考,为何是寻找者的形象?

杨柯涵:文章说一到白天,“宇宙就没有了,只剩下满世界的猪与猪,狗与狗,人与人”。我想,这里的“宇宙“代表了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东西。这个时代里的王家庄的人是愚昧无知的,父亲想去寻找智慧,寻找外面的东西。其实宇宙是没有办法寻找的,他却偏偏要去寻找,去探究。

老黄:喔,父亲想去寻找外面的东西。宇宙是没有办法寻找的,可他偏偏要去探究。所以这是一个寻找者的形象。很好。

华晨光:就像刚才罗孟昭说的,他父亲是文革时代的一个知识分子形象。而知识分子在当时是被打倒的,被人们认为是愚昧无知的。明明他们自己愚昧无知,却认为知识分子愚昧无知,这是很悲哀的。父亲在夜里研究宇宙,我觉得有一个原因。可能在文革这样的时代,白天看这种书呀、研究天体呀宇宙呀,又会遭到批判。

丁凌云:对,人们不理解他。

王孙斌:我仅赞成刚才杨柯含的看法,他父亲是一个寻找者。如第九段里写到:“北京有个女诗人,写了一首诗:黑夜给了你一双黑色的眼睛,你却用来翻白眼。”这表面上是一首诗,实际就在说他父亲。他父亲本想要在白天寻找光明,可是在那个时代里那些文人,也就是知识分子,只能在黑暗里寻找光明。

老黄:只能在黑暗中寻找光明。那么,你讲得和刚才杨柯涵讲的一样,父亲是一个寻找者、探求者的形象,对吧?(这时,一个男生和两个女生同时举手)好,谁先来?女生优先。

陈妙:我认为王家庄人是活在自己的幻想里,而父亲是活在自己的虚无里。

老黄:活在自己的虚无里?王家庄人是活在哪里?

陈妙:自己的幻想里。

老黄:哦,自己的幻想当中。从哪儿可以看出“幻想”呢?我们刚才不是已经讲过了吗?王家庄是地球的中心。这个地图应该怎么来印呢?应该从什么地方出发呢?王家庄。就像压面饼一样,以王家庄为中心向外压出去。

陈妙:而父亲他沉浸于宇宙中,宇宙往往给我们一种渺远的……

老黄:渺远、空洞、虚无的一种形象?

陈妙:嗯,所以说他活在虚无中。

老黄:活在自己的虚无当中。好的。

岑啸:我觉得他父亲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第二十四自然段里面,“父亲一看见我立即走了上来,厉声问:‘鸭子呢?’”这说明他看到那个情景最关心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鸭子;但是在前面,他自己在白天是很“发蔫”的。

老黄:两次写到:一到白天,父亲“蔫了”,“父亲“全蔫了”。

岑啸:就是在这里,感觉他很矛盾。还有在第十七自然段里面,父亲说:“地球是不能用眼睛看的,而是要用你的脚去走。”但是他自己在探索宇宙当中一直是在用眼睛去看,而没有用脚去走。我觉得父亲这是一种对现实的恐惧。就像刚才陈妙说的,他活在自己的虚无里。他虽然知道自己活在虚无当中,但他害怕确信地很确定地意识到自己活在虚无当中,他担心如果这样会迷失方向。

老黄:他不希望自己活在虚无当中,其实他只能够在虚无当中。(有同学议论)什么?她有讲错之处是吧?

杨洁:我觉得岑啸这个地方讲错了。第二十四段,他父亲关心的其实还是他儿子,他其实是想保护他儿子,只是在村干部面前做做样子。

老黄:那么,我想要追问一下你。他父亲说“鸭子呢”,后来父亲又打了“我”“一个嘴巴”,后来“我”睡着了,别人告诉“我”,父亲又“踢了我一脚”,对这几个细节你怎么看?

杨:反正不管他怎么做,他就是……

老黄:呵呵,就是为了儿子?

武冲斌:嗯,他打他,踢他,都是为了在村干部面前保护儿子。

老黄:嗯,嗯,大家有什么看法?

徐克成:我觉得最后一段,他“打我一个耳光”,又“踢我一脚”,都是父亲想尽快地把这个问题解决,回到他自己的世界中去。我觉得这个父亲就像古代的隐士,但他在这个时代没有地方可以隐居,只能够隐居在自己心里。

老黄:没有可以隐居的地方,只能够隐居在他的心里。

徐克成:所以他在白天“全蔫了”,对这个白天的一切事物都提不起兴趣。只有在黑夜里看星星,自己的心才会静下来。

老黄:好,从刚才几个同学的回答当中,我就想到两个关键词。(板书:黑夜、白天)讲父亲的时候我们一直离不开这两个关键词。小说里反反复复出现这两个词语,一个是黑夜,还有一个是什么呢?白天。白天,小说是怎么讲他的?“蔫了“。黑夜的时候呢?他就是活在一个黑夜当中的人。刚才,我们讲到,文章写到北京那个女诗人说:“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我用你翻白眼。”顾城怎么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那么,父亲到底是寻找者、探究者,虚无者,还是活在逃避当中的这样一个庸众?大家可以在心中树立一个自己的父亲的形象。

我感到这个父亲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讲到的,他确实在逃避,确实活在虚无中,但他又确实在寻找、在探求。正如岑啸同学所讲到的,他就是一个矛盾体。如果说他只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坚持自己人格理想的知识分子,对不对?不对。明明刚才同学们讲到,小说结尾当中,尽管一切为儿子也好、不为儿子也好,他在讨好所有的人,不得不低头哈腰的、可怜兮兮的。有同学说,这是在白天,对。所以这种人他不是为白天活着的人,而是为晚上活着的人。所以,“王家庄人的地球”也好,“地球上的王家庄”也好,就是把黑夜和白天怎么样了?用一个词语叫什么?对,颠倒(板书:颠倒)。颠倒了,这是一个颠倒的世界,颠倒的王家庄。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去想这个地球,去想这个宇宙。那么我们反过来再看王家庄的这群人。我也好,我的父亲也好,还有我周围的那群孩子也好,这些孩子,有两个姓王的叫什么啊?

孙无悔:王爱国,王爱贫。

老黄:对,这些孩子都围在在地图前点点戳戳的。按照文章里的一句话,他们都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啊?一个黑白颠倒的时代,一个白天和黑夜颠倒了的王家庄。那么这里面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借用文章中的话说说看。这里不仅是父亲一个人,也包括我,也包括其它人。他们在评价他父亲的时候,他父亲讲我的时候,我讲父亲的时候,都用了一个什么词?

孙无悔:“神经病”。

老黄:对,“神经病”。我怎么看父亲?神经病。父亲怎么看我?神经病。村庄里的人怎么看父亲?神经病。村庄里的人怎么看我?神经病。神经病和精神病反正都是一样的(板书:精神病人)。他们都是一群有病的人。所以,这群人只能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当中,这样一个王家庄当中,这样来活着。(上,待续)

老黄:我们再看看王家庄是什么样的一个地方呢?文章一开头就花了很多笔墨描写什么?对。鸭子。有鸭子当然还有什么?水。(板书:鸭子、水)还有呢?一个地方、地名,大家不该忽略。

学生:乌金荡。

老黄:对,这可能是个满地乌金的地方,乌金荡。(板书:乌金荡)这是王家庄有关的一些景,一些物。这群鸭子,可以说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总共有几只鸭子?

学生:“八十六只也可能是一百零二只。”

老黄:这句话反复写到。那么大家来看看,怎么看这群鸭子?鸭子与人有什么关系?鸭子与白天、黑夜有什么关系?鸭子与地球有什么关系呢?鸭子与这篇小说所要表现的主旨可能有什么关系?大家在阅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鸭子,一群什么样的鸭子?肯定不是北京鸭,或我们这里的绿豆鸭,而是一群很特殊的鸭子。

胡哲远:这是一群很幸福的鸭子,他们吃的食物都是野生的(学生笑)。他们很自由,没有什么额外的压力。而特别是“我”一个八岁的孩子整天只能放鸭子。

老黄:而且,美其名曰——“革命”。

徐佳敏:对,这就衬托出人在那个时代的悲惨。

老黄:鸭子在乌金荡很自由。文章说乌金荡是鸭子的什么?“天堂”。这里有各种美味佳肴,而且都野生的,哈哈。而“我”呢?要去放鸭,不能读书,要“革命”。这是一种理解,好的。

马梅娇:这些鸭子是活的,最后这些鸭子消失了,没有了。

老黄:这鸭子到哪里去了?被宇宙黑洞吸进去了呢,还是到别的地方去了呢?反正没有了。

马梅娇:鸭子是活的,它们挣脱开了这个环境、这个时代的束缚。而“我”却留在王家庄,而且只能被人称作神经病。

马梅娇:而我却留在王家庄,而且被人称作神经病。

老黄:被称作神经病。刚才马梅娇这句话我们可以联系刚才课文中我们读过的哪一句话?大家再读读这句话。(师生一起慢慢地读:“东方红,太阳升,这时候宇宙其实就没了。只剩下满世界的猪与猪,狗与狗,人与人。”)马梅娇同学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好,你说。

许柯:我想补充一下马梅娇说的。这里第一段里写到,“数字永远大于鸭子”。数字是死的,鸭子是活的。本来应该活物大于死物,这里却是活物被死物压着。这可能是反映当时人们有思想、有探索精神,但却被压制了这样一种悲哀的状态。

霍张琳:“数字永远大于鸭子”,说明当时的那种浮夸的风气。明明只有八十六只,却要上报一百零二只。而那个时代,只有这些鸭子是清醒的。他们有水下的世界,有自己的天堂。如第四段里面写到,当他像鸭子一样潜入水里时,他看到“那个世界是水做的……”

老黄:请停一下,请大家把这句话划出来。“那个世界是水做的,空气一样清澈,空气一样透明,我在空气中呼吸,而那些云在水中呼吸。”请继续。

霍张琳::还有下面一句,“如果我们哭了,我们的悲伤会变成泪水,顺着我们的脸颊向下流淌。可是鱼虾们不一样,它们的泪水是一串又一串的气泡,由下往上,在水平面上变成一个又一个水花。”这里的眼泪,我想是一种内心的泪水的流淌,替这个时代而哭泣。另外,“当我停留在水面上的时候,我觉得我漂浮在遥不可及的高空。我是一只光秃秃的鸟,我还是一朵皮包骨头的云。”当他回到水面上时,回到自己的世界时,他感到十分迷惘。

老黄:嗯,这句子说得多好,“光秃秃的鸟”,还有“皮包骨的云”。这种句子我们以前读到过吗?特别是“皮包骨头的云”,天上的云。以前马雅可夫斯基写过“穿裤子的云”,这就叫做诗,这就叫做诗人,“穿裤子的云”,好的小说好的语言也是诗呀。呵呵。(有同学举手)好,你说。

杨柯含:我觉得鸭子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线索,它在开头、中间和结尾都写到了。另外,这些鸭子也象征了那些愚昧无知的人们。最后鸭子没了,实际上就是指这些人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了,变得微不足道的。所以,我觉得这篇小说想表达的还是积极的。像“我”为什么组后跟父亲“平起平坐”了?因为我也像父亲一样开始思索。另外像王爱贫、王爱国,他们看到地图也在思索。他们只是没有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篇小说想要表达的主题是积极的。

老黄:对,这是一种孩子们、年青人的思索。那么,现在对鸭子有两种理解。一种鸭子就是鸭子,另一种鸭子就是人,一群愚昧的人。这些鸭子呢,它们也许也在寻找,而最终它们挣脱了这个世界,一个荒谬的、黑白颠倒的、可怜的世界。特别杨柯含她强调,这篇小说是积极的。你看王爱国、王爱贫这些人,也是一群在这个时代当中有自己理想和希望的人。我在课前也和曲晓明老师(在后面听课)讲到过这个问题,还有一条出路,一个出气口,没有绝望。好的,我们同学们还有没有什么想法?

岑啸:我觉得在这群鸭子上有一种意识的发展。刚开始,第三自然段当中,“它们全力以赴,在水下面狼吞虎咽”,这些鸭子在水下面就是吃,没有想到要游向更深的水域。但是在第二十一段当中,这些鸭子却“伸长了脖子,拼命地向前逃窜,”我感到它们就是想到对它们来说是另一个世界的世界去探寻。

老黄:它们不满,也许对这个固定的世界也不满,于是这里面有一个句子叫“拼命向前逃窜”。

岑啸:对,它们想挣脱这个旧世界。

老黄:拼命想挣脱这个旧世界。嗯。这个“鸭子”好像诗歌当中的一个意象,也可能是这篇小说的符号。王家庄是一个符号,是一个缩影;那么这些鸭子呢?也是一个缩影;那么这些人呢?也是一个缩影。人是精神病人,这个地方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难道唯有这群鸭子他们在奔出、逃窜,逃向另一个世界吗?这篇小说没有告诉我们答案,也不应该有答案。我们同学可以有心中的想法,心中的一群鸭子,心中的一个父亲,一个我,一个王家庄。

老黄:但这篇小说,我想我们可以转换一下阅读点,注意一个“视角”问题。我记得以前给大家提到过莫言的小说,叫什么?《透明的红萝卜》,他的成名作。后来又有一部,张艺谋把它改编成电影,叫什么?

学生:《红高粱》。

老黄:对,《红高粱》。这两篇小说,大家看,都用什么样的一个视角呢?“我”,一个孩子。还有前几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格拉斯的《铁皮鼓》。好像曾给大家讲到过吧?它就是从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的视角看成人的世界,看世界之复杂,大人的灵魂的肮脏。毕飞宇在这篇小说中也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表现这样一群人,这样一个世界。那么,我想如果给这篇小说下个定论的话,我们都说有正剧、有悲剧、有喜剧。那它属于什么?

学生:悲剧。

老黄:是悲剧吧?是悲剧。但是我们回忆一下,《雷雨》、《祝福》是悲剧;《罗密欧和朱丽叶》,我们接下来要学的,也是悲剧。还有呢?

学生:像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还有我们中国的像《窦娥冤》等等,

老黄:《红楼梦》呢?也是悲剧。但我们课文这个悲剧,有一种什么味道?跟刚才提到的这些都不大一样。我想这个悲剧可能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卡夫卡《变形记》有些相似。卡夫卡是现代悲剧的鼻祖,他的悲剧是反理性的、反逻辑的、反秩序的。这叫什么悲剧呢?现代悲剧。传统悲剧是英雄的毁灭,崇高的被毁灭,被坏人、被小人所残害所杀害。所以鲁迅给悲剧下了一个定义,叫什么?

学生: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

老黄: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那么现代悲剧呢?不一样。不一定是有价值的东西,没价值的东西也毁灭了。这其实鲁迅的作品就是一个范例。譬如鲁迅的著名小说如?

学生:《阿Q正传》。《药》。

老黄:对。阿Q是英雄吗?他崇高吗?但是小说最后他也被毁灭了。所以关于这种悲剧,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新时期文学反悲剧三种形态》(板书:反悲剧),就是对传统悲剧的一种悖反。所以,我觉得这篇小说,一个颠倒的世界,一群神经病人,一群鸭子挣脱了王家庄的水域、乌金荡的水域要逃向另外一个水域,还是被毁灭了?这没有定论。我们学这篇课文当中,特别在写他父亲的时候,写八岁孩子的时候,我们觉得什么呢?会感到好笑,感到滑稽,感到幽默。所谓幽默、滑稽、反逻辑、反理性,就是现代悲剧的特点。我觉得毕飞宇这篇小说是否可以属于是一种反悲剧的形式。它要反思的不是社会与人冲突,而是社会对人的冲突以后而带来的一种什么呢?人类自己的灵魂、人与人的灵魂之间的一种冲撞,一种冲击。所以现代小说更加多的关注人的灵魂的问题。

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到这几句话,作为这篇小说的一个归结(板书:含泪的笑 发噱的悲)这八个字。笑吗?是笑。特别是他父亲。在白天“狗与狗,猪与猪,人与人”的世界里,儿子看他神经病,人们看他神经病,他看儿子的神经病。一直到结尾,讲到“我与我父亲平起平坐了”。什么叫“平起平坐了”?这种小说,在史铁生的作品当中有,在莫言的小说当中有,在余华的小说当中有,这都是现代小说中的一种习惯。所以,我们要换一种思维,换一种思考。

今天我们不但能够从自己的个性出发,以自己的眼光阅读这个作品,而且能干大胆地把自己的思想、观点亮出来,非常难得。我们已经读出这种味道了(指黑板上的“反悲剧”三字),尽管你们没有出现这个词语。这是黄老师归纳的,是不是恰当,供同学们参考。这就是作为现代悲剧的这样的一篇小说的特征。但是,又有所区别。刚才罗孟昭讲过一句话,就是黑夜当中还有一颗什么?(罗:星星)我们是否承认有星星,还是黑夜就是黑夜?(有一女生轻声:没星星)哦,你说没星星,请你具体说说看。

陆一菠:我觉得星星曾经出现过,就是八岁的“我”。但是,结尾“我”也像父亲一样被称为神经病,我的想法被扼杀了,所以星星没了。

老黄:没了?大家是不是赞同?这其实也是文学的空白,我们其它同学可以课后再去讨论讨论这个问题。我个人起先倒比较赞同“没了”。但是再这群年轻人,他们在王家庄围着地图点点戳戳,也许在胡思乱想,但不要以为这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我觉得这里面可能还有一点光亮,黑夜中还是有一点点光亮。这点光亮能划亮黑暗,给中国带来新的光明。带来了吧?

学生:星星还是有的。

老黄:还是有的是吗。好,星星有的。下课。

    相关推荐

    《西地平线上》课堂实录[苏教版必修一] 《长江三峡》课堂实录[苏教版必修三] 《指南录后序》课堂实录[苏教版必修三] 《斑纹》课堂实录[苏教版必修五]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3(苏教版必修三) 《呱……呱……》课堂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 苏教版必修1《我的四季》课堂实录2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苏教版必修五] 《渔父》课堂教学实录3(苏教版必修5) 《前方》课堂教学实录2(苏教版必修1) 苏教版必修一读本《回答》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苏教版必修二)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堂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 《图片两组》课堂教学实录[苏教版必修二] 《老王》教案40(苏教版必修三) 《老王》教案43(苏教版必修三) 苏教版必修一读本《回旋舞》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课堂实录(苏教版必修五) 苏教版必修一读本《大地重现》教学设计 《地球爷爷的手》课堂实录 《老王》学案12(苏教版必修三)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苏教版必修一] 《十八岁和其他》课堂实录2[苏教版必修一] 《老王》导学案15(苏教版必修三) 《春》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课堂实录[苏教版必修四] 《月亮上的足迹》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保护庄家好卫兵》课堂实录 《保护庄家好卫兵》课堂实录 苏教版必修一读本《生命幻想曲》 必修一:《前方》课堂实录3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 苏教版必修一读本《雨巷》教案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 西地平线上·说课稿(苏教版必修一) 《记辜鸿铭》教案(苏教版必修二读本) 《故都的秋》课堂教学实录(粤教版高一必修)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军神课堂实录 苏教版必修一读本《再别康桥》教案 苏教版必修一读本《错误》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实录(苏教版必修四)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老王》导学案7 苏教版必修一读本《断章》赏析〔汇评〕 《雪地里的小画家》课堂实录 《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教学实录 《老王》课堂实录 苏教版必修五语文读本《与妻书》译文 《老王》课堂实录 《老王》课堂实录 《北方》说课稿[苏教版必修三] 《看地图、找家乡》课堂实录 《雪地里的小画家》课堂教学实录 《滕王阁序》说课稿3(苏教版必修四)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堂实录 《老王》课堂实录2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堂实录 窗前的气球课堂实录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西湖》课堂实录 苏教版必修五语文读本《梅花岭记》译文 《窗前的气球》课堂实录 《西地平线上》教案10(苏教版必修一) 《西地平线上》教案11(苏教版必修1)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紫藤萝瀑布》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课堂实录 必修三读本《庖丁解牛》译文 《中国石拱桥》课堂实录(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在太空中理家》课堂教学实录[苏教版八年级上] 《王二小》课堂实录 《老王》课堂实录3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枣核》课堂实录[苏教版八年级上] 苏教版必修三《语言,存在的家园》专题学案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苏教版必修一读本《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 苏教版必修三“语言,存在的家园”专题学案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我的家》课堂教学实录 《流泪的滕王阁》课堂实录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4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老王 教案教学设计 《窗前的气球》课堂教学实录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人教版三年级课堂实录) 荆轲刺秦王(人教版高三必修)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堂实录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