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教案

小编:

教学内容

3、古诗两首

共几课时

共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讲读

第几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难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教学资源

1.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2. 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君山现有古迹二妃墓、湘妃庙、柳毅井、飞来钟等。

3. 关于洞庭湖的诗歌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登岳阳楼

孟浩然 杜甫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预习设计

1.读准古诗,注意“螺、磨”的读音。完成《补充习题》第一题。

2.想一想: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指什么?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收集有关作者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一些资料。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板块一)导入揭题(5分钟)

1.介绍洞庭湖。

(1)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2)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句。

2.预设: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5分钟)

1.谈谈对作者的了解。

2.纠正读音,读准古诗。

3.打开补充习题,师生交流,同座互批。

4.谈谈对字词、诗句的理解。

5. 学生读诗。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3分钟)

【学习单1】

(1)自由轻声读读古诗,想想诗人描写的是什么情况下的洞庭湖景色?

(2)小组讨论交流:诗人看到了那些景物?联想到了什么?

时间:2分钟

【预设】

月下风平浪静时的洞庭湖景色。

第四板块:理解诗意(17分钟)

一、学习“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学习:“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知诗歌中所描写的时间、景物。

感受在月光映照下各种景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美景。

2.学习:“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诗句中比喻的精妙。

将这两句诗的意思介绍给大家。

预设: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朗诵这两句诗。

(二)学习“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预设:洞庭湖

君山

预设: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指名读

体会诗句中将“君山”比作“青螺”、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的奇妙想象。

(三)再品诗,从诗的字里行间体会这个“遥字。

1.讨论:明明洞庭湖八百里,怎么会是个白银盘呢?

感受想象的奇特与合理。

2.朗诵全诗。

第五版块:写话总结(8分钟)

【学习单2】

(1)秋天的一个夜晚,假如你来到洞庭湖边,你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2)时间:5分钟

【预设】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第六版块:布置作业(2分钟)

(板块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预习作业3:介绍洞庭湖。)

2.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3、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出示课题,齐读。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5分钟)

1.预习作业3:你对作者有什么了解?(教师可视情况补充刘禹锡的资料)

2.交流预习作业1

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3.关注多音字:交流“和”、“磨”、“发”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

4.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语、诗句的意思。让学生畅谈。

5.指名读。齐读诗歌。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3分钟)

1.学生自由轻声读古诗,思考问题。

2.集体交流。

第四板块: 理解诗意(17分钟)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出示)

1.学习:“湖光秋月两相和”。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结合看插图说说你看到到的那些景物了?

和:和谐、协调。相:相互

2.学习:“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听吗?(小组交流)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出示)

遥望:远望。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说说这两句是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师:这句诗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山水,你读出来了吗?

(三)再品诗,从诗的字里行间体会这个“遥字。

1.师:明明洞庭湖八百里,怎么会是个白银盘呢?(学生讨论)

2. 交流、小结:是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站在高处看,再大的湖也变成了潭,变成了镜,君山变成了田螺。引读——

秋月当空,银光闪闪,水平如镜,这样淡雅静美的画面让作者写下如此诗句,引读——

3.师: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一起朗诵。

4.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5.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第五版块:写话总结

1.学生写话。

2.集体交流。

3.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第六版块:布置作业

作业

设计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完成《一课一练》中《望洞庭》的习题。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读读背背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日期:2012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3、古诗两首

共几课时

共二课时

第二课时

课型

讲读

第几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准古诗,特别是“眉、溪、峡、君”。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资源

1、三峡是重庆市至湖北省间的瞿塘峡、西陵峡和巫峡的总称,于湖北宜昌三斗坪镇。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的奉节县,东至湖北省的宜昌市,全长192千米。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因而得名。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处不足百米。三峡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壳不断上升,长江水强烈下切而形成的, 因此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自白帝城至黛溪称瞿塘峡,巫山至巴东官渡口称巫峡,秭归的香溪至南津关称西陵峡。两岸山峰海拔1,000到1,500公尺,峭崖壁立,江面紧束,最窄处是长江三峡的入口夔门只有100公尺左右。水道曲折多险滩,舟行峡中,有「石出疑无路 ,云升别有天」的境界。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

预习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2.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

3. 收集有关作者的一些资料。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一、引入谈话(3分钟)

预设:

(1)李白被称为诗仙,是伟大的诗人。

(2)《赠汪伦》《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5分钟)

1.自读诗歌。

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韵味。

2.小组交流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第三板块:理解诗意。(15分钟)

1.理解题目。

2.

【学习单1】

(1)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轻声读读,把他们圈画出来。

(2)想想:除了地名,还剩下的16个字意思是什么?试着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时间:5分钟

【预设】

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三峡 渝州

(原来是诗人站在流动的船上。月影的动是因为水的流动。)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第四板块:感悟意境(10分钟)

1.从诗眼中感悟意境。

师:同学们,用心品读诗,找找诗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的情感?

2.从写作背景中感悟意境。

3.从李白的诗中感悟意境。

齐背李白的写月诗。

指名朗读。

齐读这首诗。

第五板块:串诗积累(5分钟)

【学习单2】

(1)读读这三首诗,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2)小组交流。

(3)时间:3分钟

第六版块:布置作业。(2分钟)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

1.大家知道大诗人李白吗?能不能背几首他写的诗?

2.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诗名就叫《峨眉山月歌》。

(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5分钟)

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诗歌

指名读

(1)师问刚才读过的一首诗的节奏是什么?押什么韵呢?

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根据平仄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韵味。

(3)各种形式的朗读

2.交流诗句的意思。

3.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第三板块:理解诗意。

1.解题。

师:歌是什么意思?诗人歌咏什么呢?(板书:歌 月)

(歌是歌咏的意思。是在歌咏峨眉山的月亮。)

交流峨眉山的资料。

2.过渡:在秋天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地,这样的景象多么令人难忘啊!大诗人李白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夜月色图,让我们共同去体会一下吧!

(1)学生轻声读古诗。

(2)交流:

①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这在万首唐诗绝句中是仅见的,谁能找到告诉大家?

②第一句诗,你读懂了什么?

看课本上的插图。看图想象秋天的月亮。

半轮秋是倒置。

月影在江水中流动,这是为什么?

在三四句的理解中,老师给大家提示要注意三个字:“发”、“下”、“君”。

发:出发

下:顺江而下

君:李白同住峨眉山的友人

相机板书:思君不见。

(3)小组交流诗句的意思。

(4)全班说说诗的整体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3.读诗。

第四板块:感悟意境(10分钟)

1.从诗眼中感悟意境。

师:同学们,用心品读诗,诗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的情感?(板书 思 君)

学生找后,指名朗读。

2.从写作背景中感悟意境。

介绍:《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所写。为谋求政治出路,实现政治理想,胸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当他乘船夜行,仰望峨眉山上皎洁的明月,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美景时,感怀万千,写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指名朗读。

3.从李白的诗中感悟意境。

(1)太白十诗九言月。《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谁能记起李白写月的诗?

(2)齐背。师独白:李白有一句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作为酷爱月亮的诗人,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李白思念的是谁呢?

指名朗读。

4.同学的体会很深刻,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有韵味地读这首诗。

第五板块:串诗积累

过渡。关于写月亮的古诗很多,你还知道那些其他诗人描写月亮的诗吗?

1.出示了两首诗:

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集体交流。

总结: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作为酷爱月亮的诗人,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第六版块:布置作业。

作业

设计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完成《一课一练》中《峨眉山月歌》的习题。

★★★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读读背背。


    相关推荐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 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20古诗两首教案 4、古诗两首 教案 3.古诗两首教案 4.古诗两首教案 4.古诗两首教案 1、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二 1《古诗两首》 25 古诗两首 3《古诗两首》 15《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15《古诗两首》 16《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1 19.古诗两首 31 古诗两首 13.古诗两首 《1、古诗两首》 5《古诗两首》 3《古诗两首》 8《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23 古诗两首 4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1 古诗两首 2 3.古诗两首 25、古诗两首 22《古诗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