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考前练习

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10

小编:

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李汉荣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由此,人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半只有单位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没有普世价值。把存在、把时间、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吧,去热爱、去痛苦、去思想吧。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

[注]这是作者《南山》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南山位于作者故乡。

1.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不超过20个字)

2.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3.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以排比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个人与人群之间的紧密联系,接着笔锋一转,写人群“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为后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作了暗示和铺垫。

B.第二段中“挤压”、“发酵”’、“挤兑”等动词的运用,避免了与下文“提炼”一词的重复,并使文章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变化。

C.通过深沉的思考、努力的探索,“我”的眼界变得开阔,思想变得澄明,琐碎而陈旧的生活也由此得到改变。

D.作者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单位,认为这种机构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使人无法达到精神的高处。

E.“低处的池塘”和“高处的白云”在文中是一对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作者借它们含蓄地表达了对两种不同境界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及解析:

1、解析:这是一道由果探因题,要寻找原因,可以从第一段文字中找,因为这句话是前文的一个总结。也可以从第二段文字中找,因为下一段是这一观点的展开论述。

参考答案:人群是欲望的集结,而我们无法泯灭欲望。或:人总在人群里寻找道路、回声、利润、表情。

2、解析:做第一问,要注意“似乎”一词,“似乎”说明从表面上看是远离人群,而实际又并未远离人群。这样一来,就要考虑远离是在哪方面远离,并未远离又在哪方面没有远离。作用就要考虑这些事实证明什么观点,论证的好处。

参考答案:“似乎”一词的含义:①他们行为上远离人群,思想上超越大众;②他们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走出人群,又将丰盛的精神礼物(“思想的星光’“亦可)带回给人类,因而实际上并未远离人群。

作用:①表明了伟大的灵魂和精神创造是如何产生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解析:做第一问,要注意“精神的天空”中的“精神”和“天空”这两个词,“精神”表现与物质欲望的对立,由此出发就能得到答案。第二问,则要注意“期望”,这就应从现实给作者怎样的感受,作者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入手。

参考答案:

(1)超越欲望,以追求普世价值为目标的生存境界。

(2)①现实的欲望使他觉得压抑。②他希望逐步改变庸俗的生活状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4、解析:A中有现处错,一是“以排比手法含蓄地表达”,排比的作用不是“含蓄地表达”;二是“后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属“无中生有”。D处也有两处错,一是文中的“单位”不同于生活中的含义,如用在此处表述,要用引号;二是“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使人无法达到精神的高处”表达不当。

参考答案:AD

乡村铁质

刘向民

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远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的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梨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冤天忧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的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选自《散文选刊》2006年1期)

14.乡村的“铁质”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

答:

15.文章的第五段运用了连用了三个“哪怕”,有何作用?(5分)

答:

16.如何理解“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续”?你如何评价作者这样的观点?(6分)

答:

17.整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何个性特点?这种写作手法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6分)

答:

参考答案及解析:

14.【答案】①劳动的艰辛。②收获的快乐。③坚强的性格。④旺盛的生命力。⑤乡村的质朴特征。

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的赞美之情。

【解析】“铁质”是这篇散文要解释的中心内容,这里的铁质是对乡村生活的总体概括,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所以把握“铁质”的含义就要分析作者在文章中使用的各种材料,分析这些材料中表现出的乡村的特点。

【辨析】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考查的内容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具体分析词语在句子以及文章中的意义。理解词语的比喻义,解释使用比喻的词语蕴涵的意义。理解词语的概括义,词语的指代义,深层含义和词语的象征义等。

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可以借助一些解释词语的方法和技巧。

同义互解。一篇文章中,作者行文时为了避免词语的重复使用,往往会用同义词语表达相同的思想、概念等。解释词语时,可以从文中其他地方找出表达要解释的词语相近的词语作为解释的内容。

连义互解。文章对某些重要词语总是在该词语出现的上下语句中作解说,形成一种连贯、相承的语义关系,解释词语时可以从这些解释词语的语句中找出解释的内容。

虚实互解。文章的虚实是相对的,比如有为实则无为虚、有据为实则假托为虚、客观为实则主观为虚、已知为实则隐者为虚、已知为实则未知为虚等。文章总是用实证虚或用虚证实,或者以虚代实,所以在解说某些词语时,可以从词语表达的虚实上形成互解的形式来解释词语的含义。

宾主互解。文章的宾主指文章的重点内容和侧重点之间的关系,比如正题为主则副题为宾、主旨为主则材料为宾、人物为主则环境为宾、核心人物为主则次要认为为宾、主体为主则喻体为宾等,分析主宾的关系,可以相互解说主宾的含义。

15.【答案】三个“哪怕”形成排比手法。目的是增强文章气势,更形象地表达乡村铁质的特点:坚强、直率、质朴,为下文的“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作论据。

【解析】排比属于形象化修辞内容。排比的作用是增加文章气势,使表达的内容更生动、形象,吸引读者。

【评析】表达技巧的赏析,要注意分析修辞的特点。一般的,现代文阅读中修辞的分析集中在形象性修辞上,如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方面。这些修辞最大的特点,是使文章生动形象。

16.【答案】城里人曾经生活在乡村,并且始终吃着乡村的粮食。乡村是城市生存的依据,没有乡村就没有城市,如果缺少乡村的精神,城市会失去方向。

这里作者把城市、乡村定位为城市只是乡村的延续,是一样的,表现了作者对城里人的一些做法的反对。这种观点体现了社会的和谐就应该平等相处的思想内涵。(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乡村的生活是美丽的,这种美丽体现在乡村生活的朴实、真情。事实上,每个人都不能脱离乡村,这是灵魂的栖息地。作者开篇定位乡村的地位,然后写自己对乡村的思念之情,接着通过城市、乡村的对比,表现乡村生活的美好。

这是一句在分析了乡村、城市之后对乡村的定位的总写句。从生活上看,乡村供应着城市人的吃穿,从精神上看,乡村的精神引领着城市。从这个意义上看,城市不是比乡村高级的地方,而是乡村的延续。分析这句话的含意就可以从这个意义上寻找文章中具体的语句体现出的意义。

【评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有:体现主旨句、体现中心句、意义含蓄句、象征意义句、结构复杂句、富含哲理句、文意总结句、举例阐释句、使用修辞句等。理解文中的这些语句的意思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从整体出发理解语句的含意。

要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首先分析作者文中使用的“铁质”的内容,然后分析作者对乡村生活、乡村具有的“铁质”的感情,然后分析。

17.【答案】文章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喻的修辞。用乡村的品格和城市作对比,揭示了乡村生活的本质,委婉地批评了城市缺少乡村这种平实品格的现实。因为铁质是对生活、感恩之情,是人生的追求、是人类前进的支持和方向。

【解析】整体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是对表达技巧考查的一个方面。对一篇文章来说,整体上使用的写作手法,无怪乎是象征、托物言志、对比、抑扬等手法等。分析这篇文章在行文过程中,处处用乡村和城市对比,体现乡村在人们物质生物和精神生活中重要作用。通过乡村、城市的对比,表现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评析】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要从大局出发,从细节上分析,找出文章的主要表达技巧,然后分析这种技巧对文中章的作用。

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要关注五个方面:①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②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③材料使用,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是否得当等;④布局谋篇,如开头和结尾、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

    相关推荐

    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2 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6 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9 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8 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1 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3 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4 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7 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5 2017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详解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及详解5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及详解4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及详解3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及详解2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及详解1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巷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阅读技巧例文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窗花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老家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勋章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船魂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锁门 2017年高考文言文总复习之整体阅读(附答案详解、参考译文)10 [现代文阅读]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水墨文字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西域读李白 [高考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收藏阳光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儿行千里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感谢生命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2017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讲解:现代文阅读表现手法 高考现代阅读例文解析:高处的灿烂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美丽的嘉荫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庄子的翅膀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孔子的洒脱 2017高考语文复习:《定局楼》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2017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现代文 2017高考: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龟兹国王金花考 2017高考前10天语文冲刺:现代文阅读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指要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题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树影下的家族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对一朵花微笑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坦然走过乞丐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野花为谁而开 高考备考:2017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201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高考现代阅读例文解析:壶口的黄河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 [高考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技巧点拨 高考现代文阅读5 高考现代文阅读3 现代文阅读: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阅读练习与答案解析 [现代文阅读]2017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 [现代文阅读]2017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 高考现代文阅读4 破解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4 2017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要点总结 2017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实用答题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亚麻田里蓝莹莹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我的灵魂我的书 2017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讲解:现代文阅读表达方式 破解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6 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1 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5 破解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1 高考现代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4 2017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讲解:现代文阅读修辞手法 现代文阅读:《盲人看》阅读练习与答案 2017高考散文阅读表现手法分析题解答指导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指南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方法 2017年高考文言文总复习之整体阅读(附答案详解、参考译文)4 2017年高考文言文总复习之整体阅读(附答案详解、参考译文)5 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解题指导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 [高考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解题思路探幽 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详细计划分享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漫步在凋零的树林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谈 中考语文备考:现代文阅读练习 2017高考抢分心经:现代文阅读主观题题型解读 2017年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早春》有答案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 2017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的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 高考复习资料-现代文阅读2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 2017年高考语文现代阅读技巧例文解析: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201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记叙文 201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议论文 201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说明文 现代文阅读:阅读与思考练习:《小院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