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空城计》第二课时教案汇总

小编:

《空城计》第二课时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空城计”是怎么回事,感受故事的魅力,从而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通过阅读描写诸葛亮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仔细品读,感悟他过人的智慧和胆识;

3、初步了解《三国演义》及其中的主要人物。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怎样摆空城计以及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2、难点:从空城计的故事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认识其中的一些人物。

2、收集有关诸葛亮的历史典故,更进一步认识这一光辉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生质疑

昨天我们初读了空城计,知道“计”是——计谋、计策,你还知道有哪些计?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特别精彩的,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智谋故事。对于空城计你想了解哪些内容?

二、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

三、理解内容,突破难点

1、有这样一句歇后语,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诸葛亮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用空城计的?

(引导学生抓住“十五万”“五千”等数据,对比分析:兵力悬殊;司马懿刚占领街亭,打了胜仗,士气正旺,而诸葛亮有一半还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听说司马懿的大军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士气不足。)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诸葛亮是怎样施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旁边写上你对诸葛亮的评价。

a、下命令

指名学诸葛亮下命令,指导朗读,语气应沉着,坚定。

b、在括号里填上动词,从诸葛亮的动作体会他的沉着镇静。

c、如果你是诸葛亮手下的一名大将或一个兵卒,听到诸葛亮传的命令,看到他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d、再读诸葛亮实施空城计的过程,体会诸葛亮临危不乱,处变不惊,遇事冷静。

3、结果如何呢?司马懿中计了,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说说你的理解。

(引导学生抓住词语体会司马懿的小心多疑,过于谨慎)

4、看着这退去的十万兵卒,你想说些什么?

5、诸葛亮为什么能以5000败军对抗司马懿的15万劲旅,读读诸葛亮自己的想法。

6、你认为空城计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四、朗读表演,深化理解

作者用精彩的文笔和对话再现了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神态和心理,既适于表演,又适于朗读,分组表演,可以加进自己的创意动作或语言,但必须符合人物身份,鼓励学生大胆表演。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能列举几个吗?

2、毛主席曾说过:“生子当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我建议大家课余有时间好好读一读四大名著,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空城计》第二课时教案2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顺序。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注重感悟。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从空城计的故事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引出新课

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吸引人,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

二、由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1、回顾故事情节,导出人物分析的方法

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开端——兵临城下,发展——临危施计,高潮——司马中计,结局——孔明释计。我们也可以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下面我们一同顺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走进人物,认识人物。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施计的背景(环境):

对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蜂拥而来 孔明身边只剩二千五百军士(军情紧急)

思考: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 “军情紧急”及“侧面”。)

(2)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

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 “处变不惊”“足智多谋”及“正面”。)

(3)高潮:司马懿中计

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

——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 “镇定自若”“临危不惧”及“侧面”。)

(4)结局 诸葛亮释计

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教师板书:“料事如神”“神机妙算”及“正面、侧面”。)

小结:正面、侧面描写和对比的写法——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文中还有多写到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并分析诸葛亮的心理及笑的何含义?想一想几次写诸葛亮的笑,有何意义?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故做轻松如释重负自豪、嘲笑

3、那司马懿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阅读课文,联系小说中司马懿的其他表现,思考讨论

明确:

(1)认真阅读课文“司马中计”分析司马懿。

(2)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小结: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三、小结本课

学习了小说的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的展开,逐层分析人物。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四、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怎样成为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写一则读后感。

2、《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课外运用我们今天刚学的小说阅读的方法再读《三国》,品评三国英雄。(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空城计(罗贯中)

兵临城下

临危施计 足智多谋

司马中计 临危不惧

孔明释计

    相关推荐

    《空城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十三课:空城计 《空城计》教案之二 《赶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汇总 《爷爷和小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总 第十三课:空城计教学教案 边城读后感 七篇汇总 《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空城计 空城计 空城计 空城计 《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城市的标志》第二课时教案 空城计教案设计 边城读书笔记 三篇汇总 空城计教学教案 《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17、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教案之二 《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 《空城计》教案之三 《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教案之二 《空城计》教案之一 《第八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编 《空城计》课外拓展 《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编 拉萨的天空(第二课时 ) 教案教学设计 《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想 《万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拉萨古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海滨小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想 《戈壁滩上的古长城》教学设计汇总 《拉萨的天空》第二课时教案之一 《万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拉萨的天空》第二课时教案之一 《拉萨的天空》第二课时教案之一 我的空中楼阁(第二课时) 《海滨小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拉萨古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拉萨古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教案之一 《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教案之一 《早发白帝城》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拉萨的天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空城计教例一: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第二课时教案 《早发白帝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长城教案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反思 《空城计》教学设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 14 周总理借书(第二课时) 《空城计》导学案及答案 《万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万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万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拉萨古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游八达岭长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空城计》教材理解 《万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空城计》教学实录 《拉萨的天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拉萨的天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十里长街送总理》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空城计》七年级语文教案 《拉萨的天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周总理借书》第一课时说课设计之二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教案 《早发白帝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七年级语文《空城计》教案 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精品教学设计教案二推荐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语文版第一册) 《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送教课) (第一课时) 空城计主要内容 《空城计》片断赏析 《空城计》探究感悟 拉萨的天空(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字词总汇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