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七上14课《秋天》教学实录三篇及相关资料

小编:

七上14课《秋天》教学实录三篇及相关资料

1、名师展示课《秋天》教学实录

课前播放音乐

师:谁知道这次活动叫什么?

生:“金秋十月”教研活动。

师:今天我们很幸运的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关于学诗同学们有什么可以交流?

生:要有感情地朗读。

师:诗人西渡关于读诗有自己的见解。

(课件显示:一、通过诗的声音体会,二、一字一句的细读。)

生齐读本诗

师:通过诗歌的声音体会诗情。

一女生读课文

师:读得正确吗?

生:读的节奏不怎么好。

师:他读出了他对秋天的感觉,你觉得他读出了你心目中的秋天么?

生:没有。

(众生笑)

生:感情不足。

师:感情不足,嗯,很好。我们同学读诗啊,确实是这样,个人有个人的风格。但是要读好还是要技巧的,那就是理解诗歌的内容。所以读,要读准字音、节奏、意象和感情,特别是后面的感情是有点难度的。那么怎么读出来了呢?我们还是一起来参照西渡的第二条“一字一句的用心的去细读,读出它的言外之意。”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的,这个字就可能有着非常深刻的含义。它可能是个无底洞,它可能有很多很多的意思在里面。那我们今天试一试啊。老师先举个例子,“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这句中的“飘”字用得好,伐木声原来是有噪音之嫌,一般声音用“传”这个字,可是这里用了“飘”就觉得特别的柔婉,声音悦耳,像歌声一样,用声音来反衬出幽静。所以我就这样读,读的时候舒缓一些,这样可以读出慢慢地飘的感觉。

师读。

师:好,现在我们自己管自己,去读诗,去研究每一个字后边。你觉得它用的很有意思,用笔在边上写一写,圈出来。

(生读,师巡视)

师:我看到我们同学就在找到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字,现在我们两个人或三个人,或者前后也可以交流一下,把你找到的跟同学分享一下。

生开始讨论。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好吗?(指一学生)你先来是吧,好。

生:“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我觉得这句中的“披”字用得非常好。

师:这个“披”好在哪里?

生:因为“披”就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而在露珠上用上“披”,就给人一种早上非常清新的感觉。

师:我现在就披着一个披肩,对吧。这个“披”字感觉到非常的清新、轻盈,对吧。那种轻盈的感觉非常好。你这句话能读一读么?

(生再读)

师:很好,还有谁起来讲讲?我们先看第一节吧,第一节还有谁有发现的?

生:“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很好。

师:饱食很好,你说呀,说它好在哪里?

生:它用了拟人手法,好像镰刀吃过饭一样。

师(笑):好像镰刀吃过饭一样。

生:还有就是那个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让人感觉到这个季节就是秋天。因为他们收完稻子了。

师:嗯,所以写出了秋天的?

生:丰收。

师:这个句子我把它改一改,你听一下,好吗?我把它改成“放下割过稻子的镰刀”。

生:俗。

众生笑

师:那你就把这个“好”读出来。

生读

师:也就是说要把“饱食”和“稻香”,要怎么样?

众生:读重一点。

师:重一点,你再来用你的感受读一遍。你读你的,我读我的。我先来。

师:“放下割过稻子的镰刀。”

生:“放下饱食过稻子的镰刀。”

师:怎么样,你有这个“丰收感”么?

众生:有。

师:好,你再给大家领读一遍。

生读,众生跟读

师:我觉得“稻香”还可以慢一点。

师:很好,继续来,还有么?

师:很精彩。

生:“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我举得这个“丁丁”用的很好。“丁丁”这个音听起来非常的清脆、柔缓,就是写出了这个伐木声轻柔的感觉。

师:轻柔柔的感觉,很好,把它读一遍。

生再读

师:好不好啊?

众生:好!

师:比我好。还有么?

生:我觉得“秋天栖息在农家里”,这个“栖息”用得好。它把秋天写得富有生机,写得生机勃勃。

师:“栖息”你认为是生机勃勃。“栖息”一般形容什么?

众生:鸟类。

师:鸟类怎么样啊?鸟类经过了捕食之后,现在?

生:回到家里。

师:回到家里啊,停下来了是吧。好,那么你觉得秋天用“栖息”写出了秋天的什么?

生:秋天的生气。

师:生气。秋天还很紧张么,像夏天一样?

生:很凉爽,很喜悦。

师:很喜悦,还有一点松弛下来了,可以休闲了,是吧。好,把这一句读一读。

生读

师:嗯,很好。那么我们说这个,从第一节当我们读到了诗人的什么,读到了这个秋天的什么?什么样的情感?

众生:丰收的。

师:感觉有点喜悦是吧。这个是农民的喜悦,农民的丰收,还有谁的喜悦?还有谁也在喜悦?

众生:秋天。

师:秋天,还有谁?

众生:诗人。

师:诗人,很好。现在除了诗人,还有谁?

众生:我们。

师:我们也带着丰收的喜悦把丰收读一读。

众生齐读第一节

师:很好,秋天不仅仅在农家里,还在其他的地方,来,说说看。其他的,第二节有吗?

生:“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这一段“轻轻”用得好。“轻轻”这一叠词显示了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师:“轻轻”合格叠词悠闲自得的心情,同意吗?

众生:同意。

师:情把她的智慧在旁边写一写。很好,还有谁要说的?

生:“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我觉得这个“游戏”用的非常好?好像写出了渔人不在意捕鱼的多少,只在意休闲地感受秋天。

师:哦,这个渔翁之意不在鱼,而在于感受秋天的什么?

生:带来的心情。

师:怎样的心情?

生:愉快的心情。

师:还有吗?刚刚他说的什么样的心情?

众生:闲适的。

师:闲适的、悠闲的心情,很好。关键词在边上记一记啊。还有么。这一节里面?

生:“像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这一句中的”冷雾“用得好。因为雾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朦胧的。这里用上“冷雾”,就烘托出一派朦胧的感觉。而且雾又很好的抓住了秋天的特点。

师:嗯,雾,秋天的特点,有一中年朦胧的感觉。还有一点早晨的清凉,对吧。好,这个环境抓得好。还有吗,第二节?我们就说说渔家的秋天。来,这同学发言非常积极。

生:“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载”字用得好,白霜应该是连在那里,搭在那里的哦。他用“载”比喻成船,很雅。

师:这个白霜本来就铺在这上面,它说“载”着,那说明这个环境怎么样?

生:很雅。

师:很优雅,没有人去破坏它,而且太阳有没出来啦?

众生:没有。

师:好,还有么?第二节里面老师有一句话不明白。好,这里有说。

生:“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这里的“归泊”实际上是暗示时间,与第一段中的清晨相呼应。是船家轻轻地摇着归泊的小桨。

师:也就是说打鱼归来了,是吧?该是怎样归来了呀?

生:应该是很欢愉,很愉快。

师:哦,很欢愉地回来了。很好。

师:嗯,这里有一句诗老师不明白,“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我们把它缩一下句子,就变成了什么?

生: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好像捕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

师:好像捕起的、捞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那么就是他到底有没有收起鱼啊?

生:没有。

师:那收起的是什么?

生:收起的是青鳊鱼。

师:青鳊鱼不是鱼么?

众生笑

师:收起的是什么啊?

众生:影子。

师:那到底有没有收到鱼?

众生:没有。

师:我们把这个句式换一下,就变成收到鱼了,怎么换?

生:收起乌桕叶影子似的青鳊鱼。

师:那就收起了什么?

众生:青鳊鱼。

师:诗歌的语言啊,经常就是这样的,跳跃性的。比如说,我们熟悉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把它改编一下,“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写得好么?

众生:不好。

师:但是现在这句诗也一样啊。所以说不管收起的是鱼还是叶子,我们的渔人同样是怎样的?

众生:悠闲的、快乐的。

师:就是这样来品出来。第三节呢,有没有问题,有没有喜欢的字词?

生:“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

师:少女怎样的情怀?

生:似喜似羞的情怀。

师:似喜似羞?喜什么,又羞什么?

生:看见了秋天。

师:哦,喜在看见了这么美丽的秋天的景色,有点喜。好,羞呢?

师:羞在哪里,干嘛要羞?我们从诗里继续找答案。羞在哪里呢,再想想?她提出这个问题,“梦寐”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睡梦。

师:那这个牧羊女不在放牧而在睡觉、做梦,对么?是这个意思么?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

师:梦寐在眼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咱们通过这个窗户看到了牧羊女的什么?

生:看到了他的感情。

师:怎样的感情?

生:对秋天的感情。

师:它前面有个问句,它怎么问的?

生: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师:对啊,这个问句谁在问啊?

生:牧羊女。

师:那么牧羊女有种什么样的情怀啊?

生:思念牛背上的笛声。

师:思念牛背上的笛声的情怀。有这样的感觉么,得出来了吗?好,各位在座的少男少女们,我觉得你们肯定也有过梦寐的时候,有吗?比如说,因为美丽的景色,梦寐过么?比如说,为刚刚过去的童年?为之前的同窗好友,现在已经异地求学了,有些到实验初中读书了,是吧?有没有想过呀,有没有梦寐过?

众生:有。

师:那么我们就一起带着这种梦寐的感觉把这一节读一遍。

众生读第三节

师:少女思念丰收的第二幅画,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

生:霜晨归渔图。

师:为什么师霜晨?

生:因为它说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师:哦,所以是有霜的早晨,归渔,是吧。读到现在啊,我想我们对这首诗的内涵就更加的……

(一生举手)

师: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啊?

生:那个“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哦?

众生笑

师:他有问题提出来,谁能帮他解决?

生:香指瓜果飘香,热指夏天的炎热。

师:夏天还有什么香?夏天的香,这个草原上的花草香。她在想什么?

生:想着夏天瓜果飘香和炎热。

师:想着很炎热的时候,还有个谁啊?

生:还有笛孔。

师:笛孔是谁发出来的啊?

生:她。

师:他是谁啊?

生:她是那个女的。

师:他是那个少女么?

众生:牧童。

师:诶,是牧童,牧童的笛声。夏天是游牧的,秋天是要圈养的。游牧的这个牧童现在回家去了,她在想着这个牧童的笛声,明白了么?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深情地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

师:我申请读一段,还有谁读一段,你来。还有其他同学是要齐读是吧,还是谁来读?好,那就这样吧,我们三个人每人一节。

音乐起。师生读。毕,众生鼓掌。

师:这么美的诗是谁带来的呢?

生:何其芳。

师:何其芳,80年前,那个时候,他还是一个20岁的翩翩美少年。他收藏了这样一篇美丽的枫叶,是因为他有一颗何其芬芳的心灵。是因为它热爱生活,所以他会发现生活的诗意。我们说世上的树叶成千成万,没有两片是一摸一样的。请翻到课文64页,看一片来自美国的秋叶。

师:酝酿下感情,你认为应该怎样把它读出来。谁愿意把它读一下?

生读狄金森的《秋景》,生读完,众生鼓掌

师:这首诗里面传递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一种愉快、舒适的感情。

师:很好,他喜欢秋天,所以赞美秋天。秋天真的是一个非常浪漫的季节。

师:我上个礼拜拿着相机到田野里去寻找秋天看到了这些(师展示图片),我还捡了一片落叶在我的诗里,写了几句诗:

一片零星的落叶

静静地落在大理石板上

我弯腰捡起了这把金色的小扇子

悠悠地扇起从远古吹来的秋风

秋天夹进了我的笔记本里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写一写我们心中的秋天。拿起笔,就在我们书上的图片旁,也写两句,写一句也可以。

(音乐起)

生:秋天像一位可爱的仙女,给农民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生:飘落的秋叶为我送来秋的讯息,笔记本里夹着的那片枫叶,是我心中永远的美。

生:秋天,金色的心情,丰收的季节,愉快的季节,我心中的秋天永远那么美。

生:有人说我心中的夏天最美,也有人说我心中的秋最美,但我告诉他们,我心中永远是秋天最美。

师:有没有注意到秋天的那些个小小的再身边的一草一木。

生:雾轻柔柔地笼罩着大地,又悄然地飘走了。

师:嗯,秋雾,真美。

生:静静地走在田野里。细细地品味着那道姑的芳香。回到家中,慢慢地回味着秋天的美。

师:走在田野上,他闻着的是稻子的清香,非常好。

师:孩子们热爱我们的生活吧。因为诗就是生活,诗就是忍不住要喷涌的情感之泉。热爱生活你就会关注到身边的一草一木,你会关注到野菊花开了,你会因此而高兴。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温暖而有诗意。好,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儿。下课!

评范剑萍老师的《秋天》

水口中学 温文华

今天,来到林城中学,是我的一次学习过程,下面我把自己粗浅的学习心得向大家汇报一下。

范老师说,她早上喝了一杯蜂蜜水,我不懂得养生,不知道早上要喝蜂蜜水,但听了范老师的课,我觉得我也喝到了,她的课就像秋日的暖阳,林间的清风,温润的美玉,让人觉得滋润、愉悦、舒适。

一、诗情画意的课堂

今天许多老师上课都说到了“女子”,听了范老师的课,我的心中觉得这堂课也是一位女子,这位女子用恰当的的图画、优美的音乐、教师本身富有情感的语言来装扮,一出场就身子曼妙、摄人心魄。我们感受到了范老师创设的既能愉悦学生的目光又能愉悦学生心灵的教学情景,使课堂呈现出一片流光溢彩的景象。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使学生学到的不再是冰冷冷的知识,而是在情感的推进中体验而是在情感的推进中体验着心灵的颤动,在实现知识的构建中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升华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有效的提问和追问

有效的提问或追问必然是基于学生的学情、关注学生的成长的,问题的指向性不应只是指向结果,而应更关注学生的体验、情感、过程。例如,导入时,范老师说:“我早上喝了一杯蜂蜜水,来到校园里见到那么美的校园。温暖的阳光照在我的身上,此时,有一句诗跳了出来,你能帮我说说是什么诗吗”?这个提问以自己的经历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说出自己的感觉,这样源于生活、出自自身的提问不仅拉进了与学生的距离,还关注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再比如对“饱食”的理解的提问:“我把它改成“割过”怎么样“?学生回答:“俗”。这时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充分唤醒,自信心被完全激发。这就是有效课堂提问带来的良好效应。这样的提问在这堂课中比比皆是,也正是这一个个提问构建了这堂课。

三、学习方法的及时指导

杜威曾说过:“学校里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因为知识是教不完的,而方法之树常青。语文教学应达到“教是为了不需教”的目的,教师就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范老师运用了诗人西渡的话来指导学习,这种以诗意解读诗意的诗歌学习方法,让学生不仅在今天的学习课堂内能游刃有余,我想还可以在课外的诗歌海洋里纵横驰骋。这是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再如对于“一字一句解读,读出言外之意”时,先用一个例子作示范,这样既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还让学习较弱的学生不至于成为旁听者。还有我尤其欣赏的是当一个学生说“轻轻写出了悠闲自得的心情”时,范老师马上说“赶紧把她的智慧写一写”,这一句话既是对“记笔记”的方法的指导,还巧妙的用“智慧”表扬了前一位学生,一举两得。

今天通过这个平台,我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当范老师第一次叫一个同学个别朗读时,学生读完,漏了一句,范老师说:“他读得准确吗”?于是一连站了三个学生,一个说:“不准确,没感情”,一个说:“不准确,漏了一句”,还有一个说:“不准确,没节奏”。这时我想这个学生的心理肯定备受打击,我觉得这个问题指向性不明,而且有误导学生的嫌疑,而且感情、节奏等也不可以用准确与否来统括。

这就是我今天初品这杯蜂蜜水的一些感受, 剩下的余味还有待日后的工作学习中慢慢体会吸收。

还原主次,绽放精彩

——评“金秋十月”名师展示课 长兴一中 杜晓芳

今天参加“金秋十月”的教研活动,听取了5位名师的展示课,收获很多。

我注意到课堂上老师们自己佩戴小话筒,而把大话筒传给学生。我觉得老师在把话筒传给学生的同时,也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所以我今天评课的题目是《还原主次,绽放精彩》。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今天的课充分显示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有了话语权,充分参与,真正进入课文进入情境、感悟,就会思考,有话想说,并且畅所欲言,这样的课堂也就精彩纷呈。

一、注重朗读,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技能也提了一定的要求。这几堂课都十分重视朗读。《女娲造人》一课,赵老师用特有的充满磁性的嗓音范读文章,并让学生评价。学生通过评价,自己总结出了朗读课文的要点是:通顺、注意节奏、有情感。正如赵老师所说的:“你能这样赞美老师,证明你也能做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范老师也在学生朗读之后,请学生们评价。在这样的学生自我评价之下,朗读的要求也很明确了,这远比我们在课堂上一遍遍地强调更为有效。

二、适时追问,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预设与生成”是我们经常在探讨的一个话题。联系自身,作为青年教师,我觉得认真备课是我们的本分与起点,然而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灵动的生命,他们有思想,有创造力,他们能给我们的课堂以惊喜,创造精彩,有时候也可能会制造混乱(说心里话,这是我上公开课最为忐忑的地方)。如何把我所害怕的“混乱”、危机转化成惊喜与精彩,我觉得通过今天的听课,我找到了答案,这就是——追问。

适时追问学生,体现了教师的智慧,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范老师的课带给我很多感动。比如在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学生说他读出了“似喜似忧”,范老师马上追问:“喜什么忧什么?”学生答:“喜是看到秋天。”又问:“那忧什么?”学生一下子回答不出来,范老师灵动地点拨:“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通过这个窗户,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答:“她的感情。”范老师再让他联系前文,通过朗读,学生悟出了:“思念牛背上的笛声的情感。”又比如,尚老师在抛出了第一个问题:“文章写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学生回答:“母亲酿八宝酒。”尚老师在鼓励学生不要急慢慢说之后追问:“那我干什么呢?”学生回答:“喝八宝酒。”“那八宝酒在文中称为什么呢?”这样两次追问,学生自然而然地总结出了:“喝春酒。”

追问是一种艺术。

三、赏识教育,多样化鼓励学生

名师的展示课上,教师语言上对学生直接的肯定与鼓励很多,我就不举例了。我想说的是,范老师在引导学生研读第一段时,学生表现太精彩了!尤其是对“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一句的品味,范老师通过换词法把此句改成“放下割过稻子的镰刀”,话未落音,学生脱口而出:“俗!”学生笑了,大家笑了,范老师也笑了。有时候,笑也是一种鼓励,一种肯定。还有,在这名学生说出自己对诗句真实的感受之后,范老师让他带领全班同学读一下,这也是一种鼓励。这名学生读出了农人收获的喜悦,然而通过他的朗读,我读出了他本人收获的喜悦,他在课堂上收获了快乐,收获了成就感,也许还有更多。

鼓励也是相互的,名师也需要鼓励吧。同学们的掌声,离开教室与范老师告别时的一一挥手,我想这对范老师也是一种鼓励。对我就是一种鞭策了。

四、全体动员,引导学生互相帮助

课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除了师生互动,还有生生互动,这更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个班级有五六十个学生,如果合理开发,这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名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都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疑问,然后大家自己思考,再得出结论。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讨论(甚至争辩),解决问题,经过思维碰撞结出的果实更加丰硕,更有价值,记忆也更加深刻。

五、在这一切之外

我们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那么,在各位名师、前辈面前,我也大胆一回。

尹老师功底非常深厚,深入浅出,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学生听这样的课应该是一种享受,我很欣赏。但尹老师让学生朗读时说了这么一句话:“让我们也摇头晃脑地弄一回。”我觉得这个“弄”字值得商榷。教师的语言是一种导向,面对这么一首优美、清新的诗,教师的语言更诗意一些,这堂课就更完美了。

范老师的课美中不足的是:有位学生意外地大胆地提出疑问,这也就显示了也许别的同学也还有疑问,很遗憾,范老师没有给他们一个提问的机会。

尚老师语言非常优美,课堂设计很巧妙很自然,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这可能与借班上课,不能充分备学生有关。

可能是我吹毛求疵了。

以上是我听课后的浅显感受,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2、何其芳的《秋天》(教学实录)

师:诗歌是文学殿堂上那颗最亮丽的宝石,它身上蕴藏着许多美。今天,就让我们透过这首小诗来领略诗歌的美。(激起学生学习与朗读的兴趣)

师:诗歌是可以歌唱的文字,从诗歌的歌字上大家可以想到诗歌的什么美?

生:音乐美。

师:一首好的诗歌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而乐曲有了快慢相间的节奏,才会富有情感。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让文字的美通过声音传达出来,并试着用斜线画一下节奏,如果遇到朗读的障碍,请勾画出来。

师:有没有遇到朗读的障碍或提醒同学注意的读音?

生:我要提醒大家注意“伐木声丁丁的飘出幽谷”的“丁丁”读“zhēng”。

师:是多音字,是吗?

生:是。

师:你读书真细致!

师:还有吧?

生:“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背篓”背读“bēi”。

师:也是多音字。

生:“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中“撒”读“sā”一声。

师:太好了!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你来,其他同学要仔细听,待会要给他提些建议。(一生朗读。)

师:谁能给他提些建议?(互相评价正好锻炼学生口语能力)

生:他的字音读的很准!

生:他读的有些快了!

师:这首诗读得应缓慢些!那我们就用我们的理解再来读这首诗。请同学们齐读,秋天,开始。(生大声齐读)

师:现在大家的朗读已有了很大地进步,但似乎还不能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大家想不想听老师读?(老师范读对鼓励学生大胆朗读效果不容小觑,并且我可在此提出更深的阅读要求。让学生读诗更深入。)师:带着对这三幅画面的整体印象,我们来具体的学习这首诗歌,老师要把学习任务交给大家,透过这三幅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师:请前后左右四位同学组成一组,先讨论这些问题,其中一位同学做好记录,第二位同学连成一篇短文,第三位同学进行修改,第四位同学要起来读给大家听。请各小组选择最喜欢的一节进行想象,看哪个小组想象力最丰富,语言最优美?时间5分钟,开始。(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堂上总会有学生没机会发言,那么小组合作探究就是最好的方式,让每位同学尽情的说,展示自己的才华。)(请听学生的优美语言)

我们最喜欢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晞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农家的小院里满是丰收的气息!(掌声)

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得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芒,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掌声)

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耳边传来悠远绵长的笛声,只是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四处张望,眼里写满了心思……(掌声)(接着引导学生读诗再深入些)

师:读诗还可再深入些,那就是品味诗歌的语言。那时更高层次的美!

师:选出你觉得最美的地方进行赏析,比如哪个词语写得好,哪句修辞用得妙或意境特别美。

生:我觉的“丁丁”用的好。“丁丁”这个音听起来非常清脆,写出了伐木声的悦耳。

生:我觉的“飘”字用的好,因为伐木声是从幽谷中传出的,应该很远很远,用“飘”字显出了伐木声的悠远。

师:你能试着读读这一句吗?(生很投入的读。)

师:你真的读出了伐木声的悠远。太棒了!继续,谁再来。

生:“像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这句中的“冷雾”用的好。因为雾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朦胧的。这里用上“冷雾”,就烘托出一派朦胧的感觉。而且雾又很好的抓住了秋天的特点。

师:多么美的意境!

生:“芦蓬上满载着白霜”,白霜本来就铺在上面,他说载,比作船,很雅。也说明是清晨,没有人去破坏它。太阳还没出来。

师:你读的真细腻!

生:“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丰收之景。“稻香”从嗅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香飘四野。

生:“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得笛孔?”夏天的记忆是美好的,夏天本来就热,至于香,可以是花香、植物的香气,然后牧羊女回忆的时候连笛子的声音也是热的、香的了!

(品诗的过程总要结合朗读,可个别读,也可小组读,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多读。逐步让学生体味进去,并读进诗中去。而且,对每一位同学的发言与朗读都要恰如其分的进行评价,鼓励每一位同学起来发言。)(在学生充分个别发言与朗读的基础上,安排全体学生共同朗读)

师;原来秋天是这么美,原来诗歌是如此美!这么美的诗 ,我们是不是应该深情地朗读它?(生配乐朗读,优美动听。)(诗读的不错了,打铁趁热让学生即兴发挥颂秋天)

师:感谢何其芳,您是何其芬芳!让我们领略到如此美丽的秋天。可是秋天的美又怎么可能在一首小诗中写尽呢?让我们也来赞颂一下心中的秋吧!师:谁先来?那老师先来!秋天是一片随风飘落的树叶!

生:秋天是满树金灿灿的果子!

生;秋天是农民伯伯脸上灿烂的笑容!

生:秋天是一山火红的枫叶!

生:秋天清晨林间小道旁那点点的秋霜!

生;秋天是天空中南飞的大雁!

当然不同文体的课文要采取不同的朗读指导方法。而且应强化名篇背诵,增加学生语料。口语交际能力与语料积累有很大关系。中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让学生记忆一定数量的诗词、文言经典,有助于学生积累语料,涵养民族文化。

3、《秋天》课堂实录

诸城市贾悦镇孟疃初中 白玉红

【情感导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个季节,它没有春的羞涩,没有夏的袒露,也没有冬的含蓄。但它同春一样可爱,和夏一样热情,与冬一样迷人。它就是秋天,象征成熟,充满魅力的秋!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去感受它无穷的魅力。下面请欣赏一组风景图片,去感受一下秋天的色彩。

【多媒体展示秋景图】

师配乐解说:漫步在金黄的原野,嗅着菊花淡雅的芳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叶飘丹。凉爽的秋风拂过水面,倒影的枫林,色彩斑斓。活泼泼的山里红,满挂着灯笼似的果子,伫立在秋天的果园,我们聆听,丰收的琴弦。

师:刚才我们欣赏到的是摄影师为我们展示的秋天的美丽。那么在诗人的笔下,秋天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何其芳的《秋天》。

师:学习这首诗,我们要完成两个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作者的情感。

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读秋】

1、听老师范读。揣摩朗读的技巧。

2、组内朗读比赛,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3、自由朗读,个性展示。

师:下面请听老师的配乐朗诵,注意揣摩这首诗的朗读技巧。

师读诗歌。(生掌声)

师问:要读好一首诗,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1:声音洪亮,读出感情。

生2:要做到抑扬顿挫。

生3:要有停顿。

生4:要有节奏感。

师总结:的确,要读好一首诗要做到有节奏感,要抑扬顿挫,要有感情,速度要放慢,总之,要全身心的投入。甚至,你也可以把自己想象为一个诗人。下面我们在小组内展开朗读比赛。

生在组内展开朗读比赛。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谁想起来读一读?

生1读。

师:请给这位同学评价一下。

生:刚才她读得有些快,而且没注意重音。清冽的洌,应该是四声,他读为了二声了。

师:谁再起来读一下?

生读。

师:请给姚胜同学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1:他读得有些快。

生2:我想补充一下,给姚胜同学提个建议,请姚胜同学能够接受。读诗的时候,一定要有情感。才能读出诗歌的味道来。

师总结:这两个同学都注意了抑扬顿挫,以及停顿重音。但是,在感情投入上做得还不够。记得看过《艺术人生》一个访谈节目,在采访著名播音员的时候,这位播音员说,读文章时一定要投入,要有激情,要对文章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何其芳在《秋天》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首先,我们打开他的秋天画卷,欣赏第一节。

【品秋】

【临渊羡鱼】

1、赏析第一幅秋景图

抽出诗中的一些词或短语,比较朗读后思考:你觉得还美吗,还有诗味吗?为什么?

2、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第一节,要求更上一层楼。

师:第一节老师做了一下改动。去掉了一些词和短语。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

(生读修改后的第一节诗歌。)

师:请再读一下原诗。

(生读诗歌第一节。)

师:品读一下,是改后的诗歌有诗意,还是原文有诗意啊?

生:原文有诗意。

师:那同学们看一看,诗意表现在哪里呢?把你的看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加以完善。

(生自学,交流,完善。)

师:谁来说一下为什么不能去掉这些词语呢?

生1:因为它去掉的都是一些修饰词,就没有浓浓的诗味。就像一棵树,只剩下树干一样了。(生掌声)

生2:加上这些词,会使这节诗更生动更形象。如果去掉,会使这首诗意思表达的得不够完美。

师:这两位同学还是从整体上分析的。能否具体一些,从局部或细节方面来赏析?

生1:我认为,如果去掉了“满”和“披着”就体现不出清晨露珠之多。

生2:去掉了“丁丁”这个拟声词,就体现不出伐木的声音,不能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3:“饱食”让我们似乎闻到了稻谷的芳香。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丰收的场景。

生4:还有栖息。本来是用在鸟的身上,现在来形容秋天,这样使诗句更生动,形象。

师:对。记得见过一句话,“人类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这里的栖息,是一种拟物的用法。把人比作鸟类,或者其他的动物。使语言更加的形象,生动了。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有的是从整体上,从诗歌的意境去赏析诗歌,如果去掉这些词语,就感觉不到那种浓浓的诗味了。还有的同学从“满”等方面去赏析,这是从诗歌的语言方面去赏析的。还有的同学从“饱食”“满披”等词语去赏析,这些词语运用了?(生答:拟人)拟人的修辞,是从诗歌的写作技巧方面。再有,你在读肥硕的时候,读瓜果的时候,读丁丁的时候,有没有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呢?

生:表现出了作者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师:对。热爱生活的人,他的笔触应该是优美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他对生活的热爱。也就是说,我们还可以从情感方面来赏析诗歌。

师:我们学了这么多的技巧,那么下面让我们小试牛刀,看第二节和第三节,抓住某一点去欣赏,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完善。

【跃跃欲试】*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学了刚才的赏析技法,让我们来一显身手!

【退而结网】

3、用刚才赏析第一节的方法欣赏第二、三节,进一步体会诗歌之美。(可以从诗歌语言、意境、写作技巧、作者情感等方面加以赏析。)

自学后交流展示。

(生自学,赏析,交流,完善。)

生1:老师,我想赏析第二节,读完这节诗,我仿佛看到了清晨的江面上笼着薄雾,远处渔人熟练的撒下渔网,收起的却是乌桕叶的影子。渔人依旧摇着小桨回家去了。从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可以看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生2:老师,我想补充一下。我觉得“游戏”一词应该用在小孩子身上,而现在却用在了秋天身上,让我们感觉到秋天是活泼的,是淘气的,是顽皮的。

生3:老师,我认为冷雾和白霜体现出了清晨江面上朦胧的寂静,显得非常美丽。

生4:老师,我想补充一下刚才张宜法同学的发言,他说,冷雾和白霜体现了江面的寂静和朦胧,而且我还感觉到江面上的白茫茫的情景,仿佛置身于仙境,非常的美。回答完毕。

生5:在这一节中,有雾和霜两个词,体现了秋天丝丝的凉意和朦胧的气氛,并且体现了作者和渔民的悠闲。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分析的冷雾和白霜,是诗歌里的一种意象,是能够浸染着作者某种感情的东西。比如刚才冯絮分析的冷雾和白霜,一接触,就知道是秋天的特色。那么,能体现思乡感情的意象有哪些呢?

生:月亮,大雁

师:对。那诗中的雾啊,霜啊,就是能体现秋天特色的意象。还有游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秋天写活了。以及同学们深入到诗歌里探查作者情感的“轻轻摇着”,不仅渔民心境是这样,作者的情感也是这样的。下面我们看第三节。

生1:老师,我认为意境应该是这样的,蟋蟀在草叶中鸣叫,远处传来了羊儿咩咩的叫声,溪水更加清澈了,秋天的美景赏析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听惯了一个夏天的笛声,那吹笛的少年呢?谁能猜透她的心思呢?

生2:老师,我觉得最后两句中“梦寐”一词用得很好。这个词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生3:老师,我想给刚才的同学补充一下,“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通过这几句诗,我们可以想到,在牧羊女的眼里,不仅有夏天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还有牛背上的笛声,或许那笛声,在牧羊女的眼里,会更动听吧。

师:感谢许崇娟同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境界啊。梦寐在牧羊女的眼睛里的,不仅有更辽阔的草野,清冽的溪水,还有夏天那不绝入耳的悠扬的笛声。忽然停止了,似乎有些伤感,有些失落,这些,都是淡淡的。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这首诗的精彩欣赏,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如诗如画,如梦似幻的境界。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调动了大量的感官,描写了农民丰收的喜悦,渔民打渔的悠闲,以及牧羊女梦寐的悠远。可以说,在诗人何其芳的眼睛里,秋天,应该是这样的,你想用哪些词语来概括一下?

众生:活泼的,调皮的;寒冷的,(师纠正:最好是凉爽或清冷)幽静的;丰收的,快乐的;宁静的,悠远的;可爱的,迷人的;是耐人寻味的,是闲适的;是柔美的,是清净的,是清甜的;是如诗如画的,是多姿多彩的,是五彩缤纷的……

师总结后:让我们满怀深情的来背诵这首诗,沉浸在这首诗如诗如画的意境当中去。

师生同背全诗。

师:秋天是美妙的,可以像摄影师那样去捕捉,像画家那样用色彩去描绘,像诗人这样用文字来倾诉。现在正值秋季,周末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感受秋天,记录秋天。下面请同学们把你的作品在小组内展示交流一下。

【绘秋】

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描绘你眼中的秋天。

【温馨提示】

可以吟诵古今与秋有关的诗词,也可以推荐秋天的美文;可以画笔描绘你眼中之秋,可以展示假期和周末所办《秋之韵》手抄报;可以推荐语文主题丛书第二辑《大自然的声音》中喜欢的文章,还可以用歌声来唱秋……

生:展示关于秋天的作品。

师:看同学们的作品非常丰富啊。老师真的是满怀着一种期待的心情想领略同学们的风采呢。

生展示作品。

生1:(带到讲台上一只苹果,一只桔子,一个玉米棒子)这是我们组共同采集的劳动果实。这些果实的丰收,也寓意着秋天的到来。看,这是玉米,这一排排金黄的牙齿,在微风中向我们欢笑,农民伯伯看到了也会开心的笑的。这是桔子,现在我们这些地区发达了,可以吃上南方盛产的桔子了,一个个金黄的桔子,是那么的诱人。那酸酸甜甜的味道,使人看了不禁就流下口水。这是苹果,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饱满的果汁,让人吃了就不会忘记。

我爱美丽的秋天,更爱这些美味的果实!

生2:我为大家背诵一首秋天的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豪放派的大诗人。子夜吴歌 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首诗通过对妇女们趁月明之夜为远征亲人赶制冬衣的情景,表达了她们对和平生活的迫切期盼,也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

生3:这是我们组合办的手抄报。这次我们的主题是“走进秋天”。听了这个名字,你是否感受到了秋天的来临呢?从色彩上看,我们多选用红色,蓝色,黄色。因为红色代表火红的枫叶,还代表我们大家对秋天的热爱及赞美的心;蓝色代表蓝蓝的天空和大海;黄色代表田野里金黄的麦浪。这是一首关于秋天的诗歌,诗人郭小川在这首诗中充分的表现出了对秋天的赞美和热爱。这边是一篇有关秋天的美文,里面有好多描写秋天的句子,还写出了秋天在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体现出了秋天在农家里,在田野里,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以及在秋天的每一个角落。

生4:大家好,这是我们三组同学齐心协力合办的一份关于秋天的标本。我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秋之韵。这个金灿灿的秋字,是我们用玉米粒拼成的。这一个个金黄的玉米粒,体现出农民的大丰收。秋天是五彩缤纷的,这鲜艳的花朵,火红的树叶,给秋天带来了勃勃生机。这鲜艳的花朵散发出的淡淡的幽香,让我们闻到了秋的味道,感受到了秋的韵味。谢谢大家!

生5:这是我们组关于秋天的绘画。秋天来了,玉米露出了金黄的牙齿,向日葵也在开心的笑着。丰收的季节来临了。农民伯伯春天播种,秋天丰收。太阳变得不再那么炎热,秋天是天高云淡的季节,太阳被遮住了半边脸。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红红的枫叶纷纷落下。夜莺在歌唱秋天的丰收。

师:我注意到姚成圆同学画的风,还是五线谱的呢!

生6:这是我们组合办的手抄报。我们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秋之韵。我们把它分为四个栏目。第一个栏目是古诗欣赏。我们选择的这6首古诗,诗人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对秋天的赞美。我们收集的词语,诗句、段落,都是有关秋天的。从这片已经泛黄的银杏树叶,我们可以看出,秋天来了!

生7:今天,我给大家带来几首关于秋的古诗。1、《秋思》(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友开封。2、《望洞庭湖》(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3、《夜雨寄北》( 唐 刘禹锡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谢谢大家!

师评:非常用心,非常勤奋的一位姑娘!

生8:这是我与妹妹的一张合影。可是,这与秋天有什么关系呢?你们一定没有发现我们身后的这盆兰花吧。兰花是非常名贵的一种花。它的贵重在于那美丽的花朵和浓浓的香味,并且,它在秋天开得最鲜艳。希望同学们多找一些关于兰花的资料!接下来,我为大家朗诵一首诗歌,它体现了秋天丰收的景象。

秋 母亲坐在石凳上/麻利的剥着苞米/头顶上硕大的石榴果/嘴巴似张非张/父亲从夕阳里归来/挂上镰刀/一扬手/拍打两下/抖落了满身的稻香。看,这里还有一张图片,这火红的枫叶,多么美丽啊。他虽然没有春花夏花那么靓丽。但它却有一种红。这种红在我们心里流动!

生9:这是我们合办的手抄报。有秋天的词语,秋天的诗句。你们一定发现了,这儿有一片火红的枫叶,枫叶红了,说明秋天又来到了。

生10:大家好。我们七组今天为大家展示的是一幅代表秋天的画。看,画中有正在鸣斗的蟋蟀,有停在绿石上歇息的鸟儿,有散发着清香的菊花,还有翩翩起舞的蝴蝶,这美丽的画,仿佛让我们置身于秋的世界,而且我们还为这幅画题了一首诗呢。请大家欣赏:草野丛中蟋蟀鸣,青绿石上鸟儿停。蝴蝶纷纷投花去,菊花芳香秋意浓。谢谢大家!

师:谢谢大家。真是美不胜收啊。你们让我看到了你们热爱生活,认真观察大自然的美好心灵呢。正如古人所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秋是我们生命中最辉煌的季节。正是我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季节。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灵,愿意去接近大自然,你的心中定会涌起更多的诗情。生活也会因此更美好。下面,让我们走进五彩缤纷的秋天,品读【悟秋】部分,或语文主题丛书第二辑,去品读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吧。

(生读【悟秋】和语文主题丛书第二辑。)

【悟秋】

【师小结】:同学们,可能我们会读到许多像“秋风秋雨愁煞人”“悲哉兮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样的悲秋之句。它们真实的描绘了秋天的另一种风貌,展现了作者在那种情景下的真实心情。我想,只要心中有理想,生活有目标,我们就可以在秋风秋雨时,感受到心中的火热之情。看到光秃秃的枝干,我们甚至能感受到它的沉思,与身体内部涌动的生命之流!

【教师寄语】

当我们的脚下不经意间踩过无数凋零的落叶时,是否意识到也许你踩过的不只是叶儿,更是一段宝贵的光阴?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四季不停的轮回呢?光阴匆匆流逝,从未为任何人停留片刻。它总是那样的一如既往、公正无私!静下心来,用心感受大自然,体味秋赐予我们的一切吧,也许你的心底也会增添几分对秋的崇敬之意呢!

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愿意去接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在你的心中定会涌起更多的诗情。生活,也会因此而美好!

【专家点评】:

1、教师个人素质强,课堂有很强的亲和力,语言有感染力。

2、教学思路明晰,导学案实用。

3、注重了诗文的朗读,背诵及对诗文的朗读的指导。是一道丰厚的文学鉴赏大餐。

4、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强化了小组合作。把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落实到了实处。

5、课堂亮点较多。比如把对秋的感悟用成果展示出来。诗歌,手抄报,水果,农作物等等,形式各异,内容丰富。诠释了个性化阅读的特色。

4、相关资料

课文研讨

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最后一句总束,画龙点睛。“栖息”一词意味隽永,是拟人。

渔家秋景图。“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游戏”一词虚实相生。

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见过“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那牛背上的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

练习说明

一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想写景的次序,再背诵全诗。

此题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全诗。这是从鉴赏诗歌的主要方式着眼提出的要求,应引导学生反复吟诵。

二 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

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2.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3.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此题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具体的语境进行体会,可参见“课文研讨”中的有关内容。

三 将下面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诗略)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赏,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首同样优秀的外国诗歌。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思想感情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建议

一、注重诵读。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直至熟读成诵。

二、设计一些有一定开放度、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来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如: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为什么?你注意观赏过秋天的景象吗?你印象中的秋景与这首诗是否一样?你能不能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三、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鉴赏。课文提供了比较鉴赏的材料,应充分利用,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进行鉴赏。比较鉴赏时,应先认真阅读,然后再比较异同,若能从比较中发现几点带有共性的东西,当然更好。

有关资料

一、作者介绍(吴子敏)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

二、那么一种氛围──读《秋天》 (刘真福)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的诗作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难得这位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所谓氛围,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体性的情境、风神、气韵。它与严羽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气象有所类似,又有所不同,气象所指更为廓大,包括内容、形式各个方面;氛围似乎主要关乎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围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图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难状。”亦如唐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但读之有感,了然于心,也应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之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而这里却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伴随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欣然、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的画面,在诗人笔下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得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一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的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不和谐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相关推荐

    七上17课《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实录及相关资料 七上22课《羚羊木雕》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 七上19课《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实录及相关资料 七上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及相关资料 名师课堂:七上4课《紫藤萝瀑布》实录及相关资料 八下8课《短文两篇》——《日》、《月》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 名师课堂:七上18课《绿色蝈蝈》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 名师课堂:七上12课《济南的冬天》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 八下19课《春酒》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 《七月的天山》相关资料 八下10课《组歌》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 八下18课《吆喝》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 八下9课《海燕》设计、实录及相关资料 七上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 八下7课《雷电颂》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 七上30课《寓言四则》设计、实录及相关资料(余映潮等) 《秋天》有关资料 七上16课《化石吟》教学设计及相关资料 八下20课《俗世奇人》教学实录及相关资料 八下29课《满井游记》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 八下13课《旅鼠之谜》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 作者及相关资料 八下11课《敬畏自然》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 作者及相关资料 《詹天佑》教学设计(7篇+相关资料) 5 《詹天佑》教学设计(7篇+相关资料) 1 相关资料 《詹天佑》教学设计(7篇+相关资料) 5 《詹天佑》教学设计(7篇+相关资料) 8 《詹天佑》教学设计(7篇+相关资料) 1 《詹天佑》教学设计(7篇+相关资料) 6 《詹天佑》教学设计(7篇+相关资料) 4 《詹天佑》教学设计(7篇+相关资料)3 《詹天佑》教学设计(7篇+相关资料) 2 《詹天佑》教学设计(7篇+相关资料) 7 《詹天佑》教学设计(7篇+相关资料) 3 《詹天佑》教学设计(7篇+相关资料) 7 《詹天佑》教学设计(7篇+相关资料)4 《詹天佑》教学设计(7篇+相关资料)2 《詹天佑》教学设计(7篇+相关资料) 8 《詹天佑》教学设计(7篇+相关资料) 6 八下25课《诗词曲五首》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 《触摸春天》相关资料 《春天来了》相关资料 七上1课《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及相关资料 《春天来了》相关资料 七上24课《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及相关资料 七上25课《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及相关资料 作者老舍及相关资料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八下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 《尊严》相关资料 成语相关资料 驯鹿相关资料 《触摸春天》相关资料链接 《称象》相关资料 《翠鸟》 相关资料 《称象》相关资料 《那树》相关资料 七上28课《女娲造人》设计、实录及相关知识 《王二小》相关资料 《荷花》作家作品及相关资料 《司马光》相关资料 《司马光》相关资料 有关恐龙的相关资料 画眉鸟相关资料 《秋天》教案及课堂实录 八下30课《诗五首》教学设计及相关资料 邓稼先作者简介及相关资料 谈生命创作背景及相关资料 《花的勇气》相关资料 《怀念母亲》相关资料 《龙的传人》相关资料 《出师表》的相关资料 《称象》相关资料(二册) 《荷塘月色》相关资料 关于夏天教学实录:《多彩的夏天》教学设计资料 《自然之道》相关资料 回延安的相关资料 《要下雨了》相关资料 《老人与海》相关资料 《短文两篇》有关资料 《肖邦故园》相关资料 14秋天(七年级上人教版) 《短文两篇》有关资料 《小小的船》教学相关资料 《短文两篇》有关资料 《故都的秋》有关资料 《五柳先生传》相关资料 《小英雄雨来》相关资料 泉水教学设计与相关资料 《秋天》课堂实录 《七月上天山》相关知识 《短新闻两篇》有关资料 《秋天》课堂实录 秋天(课堂实录) 《秋天》课堂教学实录 《五人墓碑记》内容要点及相关资料 《秋天》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