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晋书 陶潜传)阅读答案附译文

小编: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①,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郎,不就。

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愠喜之色,惟遏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注释:①秫谷,可酿酒。

5.选出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3分) ( )

A.州郡觐谒 觐:拜见 B.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 反:通“返”

C.博学善属文 属:通“嘱” D.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况:比

6.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3分) ( )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

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也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也不同

7.下边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陶潜“任真自得”的一组是(3分) ( )

①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 ②征著作郎,不就

③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④躬耕自资,遂抱赢疾

⑤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⑥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A.①②⑤⑥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⑤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陶渊明深谙音乐,他自己备有一张琴,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作乐。

B.陶渊明年少心怀高尚,博学多才,性情率真,乡里人都十分看重他。

C.陶渊明被任用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

D.文中“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句与我们学过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都表现了陶渊明悠闲自得陶醉于自然的情态。

9.翻译下面句子 (10分)

(1)素简贵,不私事上官。(3分)

(2)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4分)

(3)每一醉,则大适融然。(3分)

5、C (属:撰著)

6、D (以,因为/在 之,代词/助词)

7、D ④说明漬贫病弱⑥说明为谋生而做官

8、A(陶渊明不懂乐韵)

9、(1) 一向简慢(轻忽怠慢)贵人,不私下巴结上司。(重点译“简贵” 1分、“私事”1分,句意1分)

(2)不曾到过(游历〉别的地方,只是去一些田间家舍和庐山游玩罢了。 (“尝”“造诣” “所”〉

(3)毎喝醉一次,就感觉很舒适。

参考译文: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被任用为州祭酒。他不等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被陶潜命令用于种秫谷(可酿酒),他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他于是命令 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向来简慢贵人,不私下巴结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

没过多少时间,征陶潜去官府里做官,他没有去。后来他谢绝了所有州郡官的拜见。陶潜的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人有时备了酒邀请他,有时邀请陶潜一起喝酒坐坐。虽然不认识主人,他也很高兴丝毫没有生气的样子,喝得畅快淋漓后就回家。不曾到过(游历)别的地方,只是去一些田间家舍和庐山游玩罢了。

他的亲朋好友,有时带着酒菜前往陶潜住处,他也从不推辞不喝,每喝醉一次,就感觉很舒适。他不经营生意,家务事都委托给儿子仆人。从没有生气的时候。只是每次逢酒必喝,即使有时不喝酒,也不停止写诗咏叹。他曾经说,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象羲皇。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乐。" 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63,所有文集流传于人世。

    相关推荐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含答案)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阅读试题及答案 (附翻译) 陶潜,字元亮... 阅读附答案 《陶潜,字元亮》阅读附答案 《桃花源记》“陶潜,字元亮”比较阅读答案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比较阅读答案 文言文传记阅读《陶潜》附答案及译文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阅读答案及译文 陶侃惜谷《晋书》阅读答案 陶侃惜谷《晋书》原文及翻译、阅读答案 陶侃传..阅读答案 陶侃惜谷《晋书》原文及翻译、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陶潜等对比阅读及答案 《陶侃逸事》阅读答案附译文 陶侃惜谷 《陶侃惜谷》阅读答案及翻译 《陶侃惜谷》阅读附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陶侃留客》 《与孙司封书 曾巩》阅读答案附翻译 文言文《陶侃惜谷》 阅读附答案 《与孙司封书 曾巩》阅读答案附翻译 《陶侃留客》阅读答案 《张昭,字潜夫》阅读答案附译文 陶侃留客阅读答案 陶侃惜谷阅读答案 《陶侃留客》阅读答案 司马池,字和中(司马池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陶侃惜谷阅读附答案 陶侃留客文言文阅读答案 陶侃留客阅读答案 陶侃故事二则阅读附答案 《陶侃惜谷》阅读答案 《梁书·陶弘景传》阅读答案翻译 《陶侃尝出游》阅读答案 陶侃留客 语文阅读答案 答案 晋书·何曾传 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吕陶,字元钧,成都人...阅读附答案 《陶侃惜谷》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练习 晋书王恭传阅读答案 晋书王恭传文言文翻译 《晋书 吴隐之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汉书司马迁传》阅读附答案 “李勉,字玄卿,郑王元懿曾孙也”阅读试题及答案 及翻译 《桃花源记》《陶侃惜谷》文言文对比阅读答案 陶侃惜谷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陶母责子阅读理解答案 文言文陶母责子译文 晋书华谭传阅读答案 晋书华谭传译文高考文言文 阅读朱光潜的《论读书》附答案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马全节,字大雅,魏郡元城人也.....阅读附答案 《司马芝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文言文赵师旦字潜叔,枢密副使稹之从子....阅读附答案 朱光潜《谈读书》阅读答案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阅读附答案 《谈读书》朱光潜......阅读附答案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阅读附答案 《清史稿·陶澍传》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阅读试题及答案 (附翻译) 孙晷见人饥寒|《晋书•孙晷传》阅读答案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阅读附答案 《司马穰苴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阅读答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阅读附答案 《陶澍》阅读答案附翻译 臧僖伯谏观鱼与陶侃留客 阅读答案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乳愚曾孙也”阅读试题及答案 (附翻译译文) “汪应蛟,字潜夫,婺源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 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答案:陶元淳,字子师……(含答案解析) 马全节,字大雅,魏郡元城人也...阅读附答案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阅读答案 文言文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阅读附答案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阅读附答案 元史·梁曾传 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陶璜,字世英,丹阳秣陵人也阅读附答案 赵师旦字潜叔,枢密副使稹之从子阅读附答案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原文附翻译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阅读答案 晋书·顾恺之传 阅读附答案 宋史·司马池传 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捕蛇者说》和《陶侃惜谷》比较阅读答案 晋书·吾彦传阅读答案与译文 朱光潜《谈十字街头》阅读 文言文(甲)诸葛亮之次渭滨(乙)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 书桌叶圣陶阅读理解及答案2021 书桌叶圣陶阅读理解 《陶安,字主敬》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阅读附答案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 文言文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阅读附答案 晋书周访传阅读理解 晋书周访传翻译及答案 《晋书王猛传》阅读附答案解析及译文 《王衍传晋书列传》阅读附答案解析及译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文言文阅读答案 《捕蛇者说》“陶侃尝出游”比较阅读答案 《潜浮》阅读附答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阅读附答案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阅读附答案 《晋书·郭文传》阅读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