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小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学习运用“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成语。

⑵ 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概况。

⑶ 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

2、能力目标:

⑴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 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⑶ 延伸拓展,横向比较,体味各地民谣民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走向社会,增加知识储备。

3、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法:

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教师宜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与作者直接交流。

3、讨论点拨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中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感受文中浓郁的民风民情;深入研读,把握主旨;赏玩品味,揣摩语言,探究文中优美的意境,学习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技巧;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沈从文先生是从湘西地区的灵山秀水中走出来的,因而一直自称是“乡下人”的“京派”文人群的首席作家。今天我们学习沈先生优美的散文《云南的歌会》。

设计(二):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蹲踞(jù):蹲或坐。

酬和(hè):用诗词应答。

熹微(xī wēi):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譬喻(pì):比如。

淳朴(chún):诚实朴素。

即物起兴(xìnɡ):开头先咏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悠闲自在。

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2、学生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

3、教师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了云南浓浓的民族风情。

4、学生齐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云南歌会淳朴自然、浑大壮观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旨趣

1、提问: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这一场面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以优美环境映衬唱歌的女孩及其优美的歌声。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这一场面重在写唱歌的盛况,有全景描绘,有局部刻画,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提问: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特色?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那里的灵山秀水赋予他们美的歌喉,美的情趣。

作者借写云南歌会,传达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而出。

四、赏析品味,揣摩语言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读后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

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句段,教师择其精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

(多媒体显示)

⑴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⑵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赶马女孩子……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教师点拨学生从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角度反复品味其精妙。

提问:第⑴段文字在人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阅读沈从文《边城》中描写翠翠的有关片断,试着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多媒体显示)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学生细品两段文字,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第一段重写实,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牙齿、衣饰,细致生动,如在目前。

第二段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写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显得飘忽灵秀,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两段文字各有千秋,代表两种不同的写法。

提问:作者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默读这段文字,展开想象,沉浸在文章优美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创设的氛围。

明确:这一段是“山路漫歌”,写“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这些写景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交相应和,互相辉映,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2、学生齐读这两段文字,背诵,增加语言积累。

五、课堂小结

沈从文先生以明净、潇洒、随意的文字为我们勾勒了云南特有的风景、风物、民情、民风,这些文字展示了云南特有的淳朴自然的风俗人情,以一种抒情诗所特有的含蓄与优美的笔调热情吟唱,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都源于沈从文先生对生活、人生的挚爱。让我们用稚嫩的文字,吟唱家乡的山歌吧。

六、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教师提示:课文中有“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这段文字为我们介绍了云南民歌的内容及几种不同的对歌方式。请同学们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情歌,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提问”,哪些属于“互嘲互赞”。

学生明确活动要求,课余时间或走访当地民间艺人,或查阅地方志,或上网浏览,或图书馆查阅,搜集材料并对其分析整理,上交一份研究性报告。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沈从文的其他散文。

2、学唱二三首民歌,并在同学面前表演。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语文实践活动设计

1、民间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请大家搜集广泛流传的当地民歌、民谣,编集成册,并写一篇序言,明确编撰的目的、意图。

2、有不少人,一方面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追求“洋气”“时尚”,另一方面却到云南、西藏等边远地区旅游,考察。表现出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极大兴趣。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请展开讨论。

3、学唱各地民歌,在班里组织一次“民歌大联唱”活动。

二、开放探究

阅读周作人《乌篷船》,体味作者是如何借乌篷船展示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的。

乌篷船

周作人

子荣君:

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啰嗦地多讲。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就可以不说了。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小的为脚划船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惟白篷船则无之。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以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麻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罢?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骇上,还可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

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到。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来回总要预备一天。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偏门外的鉴湖一带,贺家池,壶筋左近,我都是喜欢的,或者往娄公埠骑驴去游兰亭(但我劝你还是步行,骑驴或者于你不很相宜),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薜荔的东门来,倒是颇有趣味的事。倘若路上不平静,你往杭州去时可于下午开船,黄昏时候的景色正最好看,只可惜这一带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记了。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只可惜讲维新以来这些演剧与迎会都已禁止,中产阶级的低能人别在“布业会馆”等处建起“海式”的戏场来,请大家买票看上海的猫儿戏。这些地方你千万不要去。──你到我那故乡,恐怕没有一个人认得,我又因为在教书不能陪你去玩,坐夜船,谈闲天,实在抱歉而且惆怅。川岛君夫妇现在山下,本来可以给你介绍,但是你到那里的时候他们恐怕已经离开故乡了。初寒,善自珍重,不尽。

十五年十一月十八日夜,于北京。

(1926年11月作,选自《泽泻集》)

提示:本文是以书信形式行文的,所以在开头和结尾处都采用了书信格式。这是作者写作的技巧,在此不提。

作者在从容的行文中,展示了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民俗风情之一──乌篷船。不仅船的建筑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而且,坐在船上或赏景或饮茶,这举手投足之间也流露着江南所特有的气息:“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渔舍,各式各样的桥,……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无论白天、傍晚抑或夜间,都有无穷乐趣:“偏门外的鉴湖一带,贺家池,壶筋左近,”“或者往娄公埠骑驴去游兰亭,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薜荔的东门来。”“黄昏时候的景色正最好看”“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还可以“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想见,在这样的乌篷船上游山玩水,该是如何的惬意闲适呀!

可以说,此文既是周作人美文之代表作,亦可称是民俗风景画卷中让人回味无穷的力作。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关于沈从文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曾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了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子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思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荒芜诗《赠沈从文同志》

边城山色碧罗裙,小翠歌声处处闻。

我论文章尊五四,至今心折沈从文。

能从片楮认前朝,一史修成纸价高。

文物千秋谁管领,看君指授失萧曹。

新从圆领证唐装,老认天门上敦煌。

万卷书加万里路,自应选作探花郎。

对客挥毫小小斋,风流章草出新裁。

可怜一管七分笔,写出兰亭醉本来。

漫言七六老衰翁,百事齐头并进中。

夜坐空庭觇织女,鹊桥何日驾南东?

提示:第一首诗,讲沈从文的文学成就。沈从文以如椽巨笔,如花妙笔,构筑起永恒的文学“湘西世界”,饮誉中外,正如沈老好友、作家施蛰存《辰溪渡口》诗所说的“湘西一种凄馨意,彩笔争如沈凤凰”。他的代表作《边城》中翠翠这个女主人公也成了人类爱与美的象征。而千年之交,在《亚洲周刊》主持下,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以及海外若干美学家、文学家、批评家聚会香港,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鲁迅的《呐喊》名列前茅,沈从文的《边城》紧追其后,名列第二,可见沈老成就之高,影响之远。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厚今薄古的思想和对沈从文文学成就的极力推崇。

第二首诗,讲沈从文的史学成就。衰年修史,成一巨著,即《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洋洋数十万言,填补了物质文化史研究一项空白,故言“一史修成纸价高”,暗用古代作家左思作赋造成“洛阳纸贵”的典故。沈从文在这领域里也游刃有余,点拨指划,无所拘束,“看君指授失萧曹”,用了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名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典故,以武喻文,本质相通,也巧妙通达。“能从片楮认前朝”,体现了沈从文作为文化史家的慧眼独具。他晚年在吉首大学讲学时说酉水悬棺葬,哪怕保留些木碎片也有研究价值。楮,造纸之木。

第三首诗,前两句讲他的古代文化史研究的新发现,后两句讲他在1978年选举第四次文代会代表时名列第三,仅次于茅盾、巴金,为“探花郎”也。

第四首诗,讲沈从文的书法成就。沈老晚年,章草炉火纯青,非同凡响,故诗中用“兰亭醉本”(书圣王羲之代表作)作喻。而这类杰作,却是沈老用七分钱一支的便宜毛笔,在不过十平方米的蜗居(即沈老自称“窄而霉小斋”)中随意挥洒,用以消遣自娱之物。

第五首诗,前两句写沈从文到老弥坚的敬业精神,可钦可佩;后两句写沈老与夫人张兆和女士牛郎织女,两地分居,可伤可叹。“窄而霉小斋”在东堂子胡同,而张老的一间小屋,在小羊宜宾胡同,都因太小,只得分居。诗人心酸之余,想起“鹊桥”的美丽传说(觇,音chān,窥探也)。而沈老自己并无多怨,只是从工作方便考虑,只希望住房宽绰到如“熟人中某某的毛房”。这就是中国第一流小说家、文化史家、书法家当时的境遇。在胡耀邦同志的关怀下,沈老后来得到所谓“部长待遇”,这又可喜可贺。

荒芜的这几首诗,音韵和谐,语势流畅,意境优美,颇有唐人绝句风味;对沈从文的描写和称扬,也都合情合理,亲切自然,很值得反复诵读。

(选自《阅读与写作》2003、4,有删节,作者:郑灵灵)

二、时文超市

1、荐读叶蔚林《谒沈从文墓》

谒沈从文墓

叶蔚林

出凤凰县城南门,沿一条简易公路前行约一公里半,过一道短桥便来到杜田村。沈从文墓就在杜田村。

杜田村背靠南华山,面临沱江水。村子百十户人家,木屋砖屋一字长蛇排列在脚下,沿河一条长长的青石板小路,联络着所有门户。河岸有竹丛,有垂柳,还有好些石榴树;若逢夏日石榴正开花,那是一团团火焰,耀人眼目。

沈从文墓坐落在桥头山坡高处,算得上杜田村第一户居民。八十六级石阶曲折通向墓地,曲折的八十六级石阶,象征沈从文八十六年曲折的人生之路。

沈从文墓实在算不上墓,没有墓亭、墓道且不说,甚至连个黄土坟包都没有。山壁下辟出一长条土坎地,中央埋下骨灰罐,上面再竖立一块不规则的五彩石便是一切。树还是新栽了一些,矮的是棕榈,高的是玉兰;玉兰还未长成,开花还得好几年,而地上已杂草丛生。当然,五彩石上还是有镌刻的。正面是沈从文自己手迹放大:“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是沈从文妻姐张充和女士的诔文:“不抑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可是没有墓志铭,甚至最简单的姓名和生卒年月也没有。据说,沈从文生前曾对家人说过:“一个人或生或死,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呢?沈从文没说。不好乱猜,但也不难猜到。

据说,这块墓地是沈从文自己选定的。1982年夏初,沈从文终于回到魂牵梦绕、阔别近六十年的凤凰小城。沈从文在这块土地上流连复流连,发出孩童般的欢笑。某一天傍晚,沈从文散步来到杜田村,站在桥头上东张西望,心满意足地对家人说:“这个地方蛮好,真的好美哟!”

不错,这里确实蛮好,好美的。美就美在眼前一河沱江水。水是豆绿色的,因为河底生满丝草,河水平静无波,只能从丝草的倒伏辨别河水的流向。河中有白鹅凫泅,悠然拨动红桨;有鲤鱼翻花,跃出水面。河斜斜远远的对岸青石埠头上,依然有使用棒棰的浣女。她们手中的棒棰击落时悄然无声,举起时却砰砰作响……

沈从文一生爱水,以水为美。沈从文二十岁时就写道:“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比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与水分离。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于我有极大关系。”后来沈从文又进一步写道:“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出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工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人的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

沈从文的自我表白是朴素的、真实的。沈从文自己像水一般柔和,看来似乎特别脆弱,而且极容易就范,被纳入某种容器之中。但柔弱中却不乏坚韧,水滴石穿──煌煌巨著《中国历代服饰研究》的完成便是明证。沈从文一生追求美──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文体美、文字美……为此,他本人和他的作品被误解、遭嫉恨,受尽了委屈和排斥。然而沈从文无怨无悔,最终还是收获了美的果实,最终还是安眠在故乡至美的水边。这是许多伟人、名人难以享受到的。

南华山长绿,沱江水长流。一派静谧中,我抚摸着沈从文的墓石,不由又想起他写的一句话:“美丽总是愁人的。”天边吹来一阵凉风,轻轻掀动我的头发,我无声叹息,好一阵沉吟……

(选自《武汉晚报》)

提示:沈从文墓与沈从文人品有何联系?涓涓细流般的叙述和描写,将作者内心感慨娓娓道来,精当议论和评述将作者的赞美和怀念之情溢于言表。读完此文,您一定会记住“美丽总是愁人的”这句令人怦然心动的名言。

2、荐读陆星儿《春风一夜“落黄金”》

春风一夜“落黄金”

陆星儿

正是早春三月,朋友来邀:“去江苏泰州兴化看油菜花,都是浮在水面的,海一样浩浩荡荡。”朋友还说:“这样的垛田风光,是较为少见的。”我以为朋友的话有些夸张,不就是油菜花么,春风一到,上海郊外也随处可见。但我还是经不住诱惑,毕竟难以想象,油菜花是如何“浮在水面”又似“海一样浩荡”?!

驱车近兴化市东郊,我们果然驶入了一片金灿灿的海洋,成千上万怒放的油菜花扑面而来,铺天盖地的小黄花,稠稠密密、蓬蓬勃勃,如浪如涛,仿佛把一切染黄了。不知是谁,触景生情地感慨道:“这真是一种集体的壮美啊!”一声赞美,使我们一车人都为眼前如此壮观的情景而顿生诗意,你一句他一句,尽管踊跃,但面对着这样一个声势浩大的集体,语言、诗句都显得无能为力,虽说,油菜花只是一种最朴素的农作物啊!我急中生智,扭头问坐在一旁的兴化市委宣传部长:“你们不是有民歌,老百姓是怎么形容油菜花的?”部长小声回答:“叫落黄金。”我不由地惊呼:“架不住兴化能造就著有《水浒传》的大文学家施耐庵啊!”而春风一夜“落黄金”,真是黄了千垛,黄了村庄。

所谓“千垛”,更是兴化的一大奇观。仔细察看,那无边无际的花海,原来是由一个个星罗棋布的“小岛”组成。从东南的得胜湖到西北的乌巾荡,遥遥湖荡之间,有成千上万块垛田凸出水面,大小不等,互不依连,四面皆水,形成千岛并立的大好局面。相传,这些垛田,是大禹治水时脚上落下的土。可见,这里的百姓与“治水”、与“造田”有着怎样悠长的渊源、怎样深厚的纠葛。兴化方圆两千多平方公里,水面积占去五分之一,可耕地尤为稀罕。据说,远在宋代,兴化城东完全是一片海滩,为了生存,兴化人祖祖辈辈就在这低洼的沼泽地里一船船、一锹锹地挖泥圩田,先是晒盐,后是种蒲。一直到解放前,兴化人在不断突起的垛田上才改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油菜,而当地的垛田人不仅用心地改良着油菜的品种,并对种植油菜从育苗到移栽、施肥都有一套成熟的经验,尤其是施肥,他们有浇河泥的绝招,而且连浇三遍,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一浇根儿稳,二浇花儿盛,三浇籽儿圆滚滚。”兴化的油菜花确实不同一般,油菜籽收成之高在全国挂帅,还进过中南海。举目望去,一垛垛挺拔的油菜,棵棵强壮,枝高竿粗,最旺盛的要没过人的头顶,饱满的花蕾迎着阳光怒放,那样飒爽,那样浓烈,却又浓而不俗、华而不艳,仍同稻黍一样质朴。

而兴化油菜花的质朴,更有一种难能可贵的表现,我们所到之处,无论圩堤沟沿,路边村头,或是房前屋后,都是黄澄澄一片,油菜花占满着这些角角落落的地边,哪怕是零星的一点半点,它们也会寸土必争,决不荒废,这种对土地的珍惜之意,实在令人感动。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以土地为本,而水乡兴化造地为生的漫漫历程,使他们对每一捧泥土都别有钟情。

江苏兴化的千岛垛田、万顷油菜,确是一部古老的历史,更是一道举世无双的风景啊。

〔摘自2001年5月29日《解放日报》朝花版(16版)〕

提示:《春风一夜“落黄金”》用娓娓动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水乡兴化早春三月油菜花盛开的壮观景色。

作者开始用难以想象的感觉和心情,发现水乡兴化油菜花的盛产是“一种集体的壮美”。从产地形状“千垛”,到“治水”“造田”,围绕这条主线,反映水乡人民克服困难,珍爱土地,油菜花盛开是辛勤劳动的结晶。

本文在写作上紧扣“油菜花”,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把油菜花“如浪如涛,仿佛把一切染黄了”的壮观景色犹如身临其境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时,作者又笔锋一转,由景到人,“海一样浩荡”的油菜花是水乡兴化人民因地制宜的结果,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更突出这里的民众是辛勤、质朴的人们。这样,文章的主题又得以进一步升华。

    相关推荐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2 云南的歌会9 云南的歌会11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4 云南的歌会5 云南的歌会8 云南的歌会10 16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1 16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6 16.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7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3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6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5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3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3 16 云南的歌会 16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3 云南的歌会4 《云南的歌会》7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6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4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练习设计 云南的歌会说课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歌会,二十年的约定──《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 《云南的歌会》说课设计 云南的歌会说课设计 从云南的歌会到儋州的调声──我教《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设计 我读《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3 《云南的歌会》教案25 《云南的歌会》课文 《云南的歌会》教学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28 《云南的歌会》教案4 《云南的歌会》教案27 16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2 《云南的歌会》教案26 《云南的歌会》教学杂谈 《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 《云南的歌会》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