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

小编:

16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关注民俗,了解民生、热爱民族文化。

2、分析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3、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4、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用音乐构件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知——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指导学生阅读,第一课时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唱情景,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云南歌会的特点。还要把握不同场合的歌唱又怎样的特色。在写作方法上,不同的内容是怎样表现的。第二课时画出文章中自己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及比较阅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课前准备

1、利用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踞(jù)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

补充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譬喻:打比方。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淳朴:诚实朴素。

2、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及沈从文表现湘西农村生活的有关文章。

3、教师搜集资料准备制作幻灯片,录制云南和各地的一些民歌,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二、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的内容,了解各地的一些民歌、民俗的民间文化。提问学生:什么是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下面,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音乐,听听是哪个地方的民歌?(教师播放两个地方的民歌音乐,请同学们说说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啊,你们都能听出来,说明你们对民歌还比较了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云南的民歌。

(教师板书:云南的歌会)

三、作者作品简介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者是谁?提问学生:(沈从文),他是云南人吗?(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凤凰人)。那他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特别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所以对云南的歌会比较了解)。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边城》。(板书: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课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

1、课文中描写了在的大的哪三种不同场所听到的民歌演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说说与你通过电视和其它途径听到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要点提示:

1、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

(板书: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2、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是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

五、研读探究。

问题设计:进一步阅读云南对歌的三个场面,分别把握三个场面对歌的不同特点以及作者写作的不同手法。四人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要点提示:

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这部分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这部分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这部分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写唱歌的场面。更是盛况空前。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板书:人;环境;场面)

六、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别开生面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作业: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收集有关民歌的音像资料。

第二课时

一、研读探究

朗读课文,画出文章中的你所欣赏的语段,说说你喜欢它们的原因,注意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也可以就课文的一些段落提示一些问题,如重点分析:

1、第二段中“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它他内容,因此一“多”字用得准精当,无可更易。“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

2、第三段的人物描写结合课后练习二,比较两种人物描写在写法上的不同。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及其原因。

要点提示:文中的第三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藏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用一系列短句,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如在眼前,着色浓重、艳丽。

《边城》中对主人公翠翠的描写,中在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文中的二小节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边城》中对小翠的描写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板书:人物描写重写实,工笔描绘,真实自然。)

3、第四段作者用很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的一路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要点提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在自然地写到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鲜花烂漫,山鸟齐唱,这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儿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渐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鸟或悠扬或朴质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呼应,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

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板书:环境描写做背景,渲染了诗情画意,衬托人更美。)

4、通过第五段学习场面描写。文章中的场面,一般是指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间和环境中,人物同人物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即“一个或多个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连续的时间而有所活动”。因此,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等描写手段的集中表现。它要求通过人物的活动写出全场的气氛。它既有全场的鸟瞰也穿插有个别人或事的特写。

找出第五小节中所写的人物及人物活动,区分哪些是对全场的鸟瞰,哪些是对个别人或事的特写。

要点提示:全场鸟瞰的句子有:“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的屋檐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各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特写的有:“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口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

(板书:场面描写有全景有特写。)

二、拓展延伸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在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要点提示:“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如《蓝花花》(山西民歌)、《小白菜》(河北民歌)等。“用提问方法,等待对方解答”,如《猜调》(云南民歌·张以达填词编)。“(独)小乖乖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外外哟,街前卖嘛?哪样长长你跟前喽。(齐)(小乖乖)小乖乖,你们说给我们猜:银河长长上天,莲藕长长海中间,米线长长,哟,哟,哟哟外街前卖嘛,丝线长长我跟前喽。”

收集有关民歌的音像资料,学习课文中三种不同写作方法,把课堂上播放有关音像资料把听到的民歌及其场景,结合联想和想象,用语言表达出来。

作业:课外收集其他文学作品中有关描写民歌的段落。

阅读沈从文的作品《边城》,体会他的语言。

附:阅读练习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柏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1、给下列加点词注音:蹲踞()譬喻()

2、语段所写对歌场所的特点是什么?(2分)

3、对歌的方式有哪些?(3分)

4、写“那次听到——个年轻妇女—连唱败丁三个对手”的事的作用是什么?(2分)

5、年轻女子唱败三个对手后,作者进行了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多力面描写,请分别写出描写的词语。(3分)

神态:

心理:

    相关推荐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2 云南的歌会9 云南的歌会11 云南的歌会5 云南的歌会8 云南的歌会10 16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1 16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6 16.云南的歌会 16 云南的歌会 16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3 云南的歌会4 《云南的歌会》7 云南的歌会教案 我读《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教案 从云南的歌会到儋州的调声──我教《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课文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歌会,二十年的约定──《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云南的歌会》教案3 《云南的歌会》教案25 云南的歌会 说课稿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 《云南的歌会》教案28 《云南的歌会》教案4 《云南的歌会》教案27 16 云南的歌会教案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云南的歌会练习题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云南的歌会》教案2 《云南的歌会》教案26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云南的歌会》有关资料 《云南的歌会》词语解释 《云南的歌会》结构分析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课文评点 《云南的歌会》教材理解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练习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说课设计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3 《云南的歌会》疑难解析 《云南的歌会》词义辨析 《云南的歌会》研读赏析 《云南的歌会》教学杂谈 《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建议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16 云南的歌会(方案A) 云南的歌会综合资料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 《云南的歌会》说课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背景知识 《云南的歌会》整体把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课堂实录 云南的歌会阅读答案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2 《云南的歌会》习题精选 《云南的歌会》写作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