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说《琵琶行》

小编:

《琵琶行》,白居易“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与元九书》)”的感伤诗。

老师一袭素妆旗袍,“闪亮”登场,其意似乎在提示: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宜以庄重典雅的装束,拉近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距离。难得老师的用心,这样的亲和自然,的确营造出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氛围,看来以着装而体现出来的“肢体语言”,同样具有感动人的力量。

录音朗诵的播放,把学生带进了白居易的《琵琶行》。读《琵琶行》,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就是其中有声有色的“乐”,和“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而优秀朗诵的录音,就能把这种“乐”与“情”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稍有缺憾的是,老师让学生听录音时,要求学生边听边考虑:

1、指出不准确的读音。

2、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通过听录音品味“感情基调”这是不错的;但是,一方面要神往地跟着朗诵走进《琵琶行》,一方面却又要聚精会神分出心来专“听”不准确的读音,这样岂不因为分心而分散了“听”的专注,岂不“听”与“思”太不合拍?

让学生专注于听录音,实际是调动“阅读期待”。听的过程,也是酝酿诵读的过程,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跃跃欲试,他期待着像录音那样地诵读。问题往往在于,我们的老师,常常只是把听录音当作一个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需“动作”。“形式”和“动作”完成后就又立刻回到老师的问题上来。这种“听”与“读”的完全分离,就从根本上泯灭了学生在期待中孕育出来的诵读激情!

老师有两个地方的点拨很不错。

在谈到白居易与琵琶女的“身世之比”、“沦落之意”时:

学生:“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后,琵琶女“堕落”了。

老师:是“堕落”吗?

学生(思考后):不应该是“堕落”,是无奈、是遭遇挫折。

老师:其实,换一个字就好了。

学生:换一个“沦”字,是“沦落”。

一字之差,意义截然不同。

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诵读的引导,也很具匠心。老师引进孙道临原声录音,孙道临对这句话朗读的处理是独具风格的,他在连诵两遍的中间,加一“咳!”字,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着一“咳”字,意境大不相同,白居易沦落天涯的情怀,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学生接着仿孙道临朗诵,情感效果也就大不一样。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沦落人奏出沦落音,沦落音触发沦落情。恰到好处地演绎了琵琶女与白居易的身世之比。

《琵琶行》音乐的描绘,是最为引人入胜的。

老师以一个“练习”来完成对这些乐句的理解──“填空”,将音乐描写的语句,按“提示”填写完整(实际是“找”文本中“对应”的语句):

弦音交错忽强忽弱:(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

流利婉转沉咽无声:(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

激越爆发戛然而止:(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

已无余音景物皆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就流于牵强、流于板滞、流于拘泥了。这样的一种生硬的对应,是解诗的大忌!白居易的生动的音乐描绘,岂是这种简单的对应所能表现、所能解悟的?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它是以不同的弹法拨动不同的弦所

发出的不同的乐音效果。“错杂”,说的是音乐的曲折多变:时而沉浊、时而清幽,时而粗重、时而轻细,时而急促、时而舒缓等。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则是“滑”与“涩”二境的“错杂”了。“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也绝非简单的“沉咽无声”,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它只是音乐行进中的休止,而休止也正孕育着“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的强音。不让学生去领悟白居易乐句的美妙,而以生硬的“填空”练习“对应”,失却了赏诗的意境和底蕴。

──摘自《中学语文》《说〈琵琶行〉〈长亭送别〉》,2005(19)

    相关推荐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 琵琶行 琵琶行 琵琶行 琵琶行 琵琶行 琵琶行 琵琶行 《琵琶行》说课稿5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琵琶行》:琵琶三弹三境界 关于《琵琶行》 琵琶行图片 我读《琵琶行》 《琵琶行》简案 琵琶行翻译 浅析《琵琶行》 《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学案 《琵琶行》欣赏 《琵琶行》鉴赏 《琵琶行》辑评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简案 《琵琶行》简案 《琵琶行》备课 《琵琶行》轶事 《琵琶行》教案6 《琵琶行》教案10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教案61 《琵琶行》教案7 《琵琶行》教案1 《琵琶行》教案8 《琵琶行》教案13 《琵琶行》教案5 《琵琶行》教案11 《琵琶行》教案4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白居易《琵琶行》 《琵琶行》教案16 《琵琶行》教案12 《琵琶行》教案15 《琵琶行》教案2 《琵琶行》教案3 江南烟雨《琵琶行》 《琵琶行》难句解析 《琵琶行》诵读提示 《琵琶行》鉴赏要点 《琵琶行》课文译文 《琵琶行》典型例题 《琵琶行》课文赏析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课堂实录 《琵琶行》写作特色 《琵琶行》写作背景 《琵琶行》教案设计 《琵琶行》教学教案 琵琶行(简案七篇) 琵琶行教案三课时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词语解释 《琵琶行》古今异义 《琵琶行》知识归纳 《琵琶行》人物描写 《琵琶行》诵读提示 《琵琶行》课堂实录 《琵琶行》知识导学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教材全解 《琵琶行》备课参考 《琵琶行》课文分析 《琵琶行》写作特色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杂谈 《琵琶行》课文导入 《琵琶行》结构分析 《琵琶行》课堂实录 琵琶行赏析精选 《琵琶行》中的“思”字 《琵琶行》学法指导 《琵琶行》课文题解 《琵琶行》疑难解析 《琵琶行》课文导读 《琵琶行》主题思想 《琵琶行》人物描写 《琵琶行》(第一课时)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创新教案 《琵琶行》导学案2 《琵琶行》教学设计 谈《琵琶行》中的“转” 《琵琶行》写作背景 《琵琶行》特殊句式 《琵琶行》课文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