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为不知道卡尔·萨根而羞愧

小编:

在12月15日至16日举办的“科学与公众”论坛上,笔者听到了一个陌生的名字──卡尔·萨根──这个名字至少为全球5亿人知道。

这次受到我国科学界广泛重视的重要论坛,正是为纪念这位美国著名科学家和科普作家逝世5周年而特别举办的。

笔者为自己不知道这个名字深感羞愧,于是不断向周围询问:“你知道卡尔·萨根吗?”让笔者惊讶的是,几乎所有被问及的人都和笔者一样,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他们当中有教师、律师、新闻记者和大学生等。

笔者感到,实际上,令人羞愧的并不仅仅是不知道卡尔·萨根这个名字,令人羞愧的是我们科学素养的低下。

我们陌生的不仅仅是卡尔·萨根

卡尔·萨根是天文学教授、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他被誉为“唯一能够用简单扼要的语言说明科学是什么”的科学家,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卡尔·萨根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科学电视系列片《宇宙》轰动全球,被翻译成10多种语言,在60多个国家放映。与电视片配套的《宇宙》一书,曾列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长达70周之久,在美国先后印刷了42次,另外还有31个国外版本。

在美国,卡尔·萨根的知名度超过所有的影星、歌星,甚至国家领导人。在1991年美国青少年中进行的“十大聪明人”评选中,他的名字列居榜首。面对公众、新闻界和政界,萨根曾是整个科学界最可信赖、最有力量的代言人。萨根讲解宇宙,课堂是全世界,萨根的工作激发和激励着许多人投身于科学。

在美国,卡尔·萨根走在街上会被许多人认出来,甚至车站的搬运工。卡尔·萨根是“科学的形象大使”。

然而,对中国公众来讲,伟大的卡尔·萨根却是个陌生的名字。

卡尔·萨根在他的书中曾严厉地批评过美国在科学教育方面的缺陷和美国青少年乃至普通公众科学素养的低下。然而,在他批评过的美国,作为科学家的卡尔·萨根的知名度仍超过所有的影星、歌星,甚至政治人物。他的作品《魔鬼出没的世界》一书在美国出版后,当年就创下了最佳畅销书第一名的纪录。而这本书的中文译本仅有5000册的印数。如果卡尔·萨根知道这样的数字,会怎样评价呢?

中国科协日前公布了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每千人中只有14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这还不及美国十年前的六分之一,但已是中国五年前调查结果的七倍。

公众需要“中国的卡尔·萨根”

日前,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普及概况》。这份《概况》表明,中国公众虽然科学素养不高,但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崇高的敬意。

美国科学新闻在线也对此作了报道。报道说,虽然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相对较低,但却正在迅速提高:“公众的态度非常值得赞扬:在最受羡慕的职业中,科学家已超越商人占据了第一位。”

中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支持率高于欧美各国,对科技的重视与公众自身的科学素养形成“一高一低”的鲜明反差。它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出问题的症结:仅仅依靠呼吁崇尚科技、重视科技,并不能必然地带来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事实上,许多科普电视节目都拥有大批固定的收视群;优秀的科普读物也大受欢迎;一部《宇宙与人》卖出了50多个拷贝……可见,国人对科学知识仍然有强烈的需求。

现在的问题是:科普不是没有需求,而是有效供给不足。

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教授吴国盛说:科学与公众之间是有鸿沟的,需要架起科普桥梁,科学家和媒体要担起这一责任。中国公众需要卡尔·萨根这样的科学形象大使。

他认为,科普是有市场的,但这个市场还需要培育。

“隐形”的中国科学家能成为卡尔·萨根吗

离群索居、深入浅出、性格古怪……这几乎就是大多数国人心目中的科学家形象。现在,科学家搞科普仍会被一些人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这种人是科研搞不下去才做科普的。

实际上,这种现象在美国也同样存在。卡尔·萨根在美国科学界也曾遭到非议。有人嘲笑他,认为科学家搞科普是不务正业,甚至是哗众取宠。卡尔·萨根甚至因此两次失去入选院士的资格。

作为一位天文学家,萨根没有把科普看作小儿科,而是当作一项事业去做,甚至是不朽的事业、荣誉的事业。他也正因此得到了公众的爱戴。

《科学时报》发表文章指出:在美国,一提到科学家,人们就会想到萨根,他就是一个代表、一个形象。而我们在谈科学是什么的时候,就会想到物理、化学,或者想到生物、细菌;谈到科学家,就会想到穿白褂的。而一提到歌星,会想到田震、刘欢等一大批明星──在科学家的队伍里还没有这样的人。如果有像萨根这么一个人物出现,情况就大不一样。

学习萨根,介绍萨根,就是希望有更多的科学家参与到科普中来,成为“明星式”的科学家,并能让公众热爱并崇拜这些“科学明星”。

传媒能否推出“中国的卡尔·萨根”

吴国盛教授说:“我曾经问过好几位中国科普界的老前辈,如果用10亿元来搞科普,应该如何花这笔钱?他们在思考片刻过后,几乎都认为应该先办一个电视台,或者投资制作电视节目。可见大众传媒浮出水面成为科学传播的主力军,已成共识。”

调查显示,我国公众获得科技信息的渠道分别是:通过报纸、杂志渠道的有56.7%,图书为7.9%,广播11.9%,电视66.1%。

接近七成的中国人依靠电视了解科技。但根据业内人士估计,现有科技节目占电视播出总量的比例大约不到1%。而在美国,1997年,每个美国人平均收看电视432小时,其中有72小时是看科学节目。

据介绍,卡尔·萨根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科学电视系列片《宇宙》在80年代初就红遍五洲,但直到最近,在科学家的呼吁下,央视才决定于近期播出,然而,播出时间安排在午夜以后。

长期从事科普出版工作的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介绍说:目前青少年科普读物的出版能略有赢利,这与国外差距很大。现在的科普作品中多的是知识,少的是智慧,我们缺少像卡尔·萨根那样既懂科学又善于表达的科学明星,缺少科学的代言人。

大众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应该是最为突出的,但近年来,大众媒体出现了许多真伪不辩、错误百出的科技报道,令科学界不满、指责和不屑。新闻记者同样存在科学素养低下的问题。

让公众理解科学是国际科学传播界的一个重要口号,要让公众理解,首先需要让传媒理解。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李大光把科学传播的渠道比作一条河:上游是科学家,中间是媒体,下面是公众。科学家研究创造出来的,需要通过媒体承上启下或转换过来。

有人问卡尔·萨根之子、科普作家多利恩·萨根:“卡尔·萨根为什么有名?”他回答说:“也许正是因为有名而有名。这是一个循环。”

吴国盛教授认为,卡尔·萨根的成功是因为他有市场,这与商业化运作,与他的包装形式是分不开的。我们的传媒要敢于对科学家进行包装,使之成为科学明星,成为科学的代言人。传媒不要一开始就认为受众不接受,这个市场需要培育。

谁能成为“中国的卡尔·萨根”

毫无疑问,具备深厚人文修养的科学家自身是最理想的科普工作者。卡尔·萨根曾直率地指出:任何一个社会,如果希望在下个世纪生存得好,且其基本价值不受影响的话,那么都应该关心国民的思维、理解水平,并为未来做好规划。

卡尔·萨根曾说:“我坚持认为,科学是达到上述目的基本手段──它不仅是专业人员所讨论的科学,更是整个人类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学。如果科学家不来完成科学普及的工作,谁来完成?”

近年来,中国在反伪科学中也出现了一些精英;但科学家们认为,这些人还不足以成为科学的代言人。这些人仅局限在打击假学术、假新闻、伪科学上,没有向卡尔·萨根那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公众;而且这些人大多不是科学界的权威,在公众心目中的威信远远不够。

笔者还听到了另一种观点:科学家的主业是科学研究,不可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学普及工作中,当前急需一支优秀的科普队伍。

吴国盛教授认为,科学传播在体制、管理、经费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培养科普队伍应该从教育入手,但我国中学里为了应付高考而在高中阶段文理分班,人为地制造两种文化的隔阂,这对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显然不利。而在大学中,目前还没有科学传播的本科学历设置,专科和研究生也是在尝试过程中。当前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他认为,当前的科普工作更多是由退休的科学家担当,在职的科学家也应当抽出时间来做这项工作。

但他坦承,科学和科普是两个领域,科学家做科普工作的效果不一定就非常理想。他认为,需要专业的科普队伍来完成科学传播。他说:“在科学传播业中做出杰出成绩的科学传播工作者应该称为‘科学传播家’。其中既包括科学传播的组织家、活动家,也包括科学传播产品的创作家,当然其主体是在媒体和特定传播机构工作的人们。”

科普作家卞毓麟说:“科学普及太重要了,不能单由科普作家来担当。我的意思是说,它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关注。”

也许,只有国民整体科学素养提高了,中国才能出现自己的卡尔·萨根。

    相关推荐

    认识卡尔·萨根 《面对夜莺感到羞愧》教学设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案3 《面对夜莺感到羞愧》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案4 《面对夜莺感到羞愧》教学设计 考而不死是为神 一个令教师自豪与羞愧的名字 一个令教师自豪与羞愧的名字 《面对夜莺感到羞愧》教学设计之一 《面对夜莺感到羞愧》教学设计之二 俯仰不愧我自飞 评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西师大版《面对夜莺感到羞愧》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我为何而生 阿尔萨斯简介 插柳何须春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片段及反思 《自然之道》教学中备而不实的遗憾 近距离观察丁肇中:为何“不知道”是最好的答案 教略而学不略——听略读课《卡罗纳》感悟 华而不实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相关知识 插柳何须春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片段及反思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整体阅读感知 《面对夜莺感到羞愧》教案(北师大版二年级上) 《在山的那边》教学参考:早年的爱与现在的羞愧 你知道高尔基的作品有哪些吗? 温故而知新 《面对夜莺感到羞愧》同步练习题:二年级上学期语文 为“什么”而写 为感时而作的师道精品──韩愈《师说》赏析 奥斯卡·王尔德 湘教版《我知道“为什么”》教学设计 为什么根向地下长 你知道吗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为读而狂 为情而学 课文为什么叫老公公而不叫老爷爷 你知道吗 梁启超为人之道──一部读不完的书 知识:为何“春眠不觉晓”?2011最新 格萨尔王的故事教案 含羞草 诺奖得主丁肇中连答三个不知道 曹操为何不用“火”箭——《草船借箭》学而有疑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 略而不简,精处悟情——略读课文《卡罗纳》教学案例 引而不发,跃如也 让课堂活而不乱 让课堂活而不乱 《凡卡》相关知识 培根和“知识就是力量” 帕斯卡尔的芦苇地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 《凡卡》相关知识 《凡卡》相关知识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 生命因它而不朽 8《卡罗尔和她的猫》 为《扁鹊治病》而治病 “试”而不“应”乃方向 用不是而是造句 生命因它而不朽 “华而不实”的来历 格萨尔王的故事教案设计 格萨尔王的故事教学设计 虽鄙不顽犹大智──为鲁庄公说句公道话 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后练习题:《面对夜莺感到羞愧》 大道无处不在 《格萨尔王的故事》教学设计 愧对史铁生 于漪:岂能食而不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格萨尔王的故事》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学期语文同步练习题:《面对夜莺感到羞愧》 可欣赏而不可久居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 教案 知识:鸟儿为什么不怕触电教学体会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无为而读──我的读书观 《格萨尔王的故事》教学设计 愧对史铁生 作为道士的李白 知难而进,回到语文2 知难而进,回到语文1 为中华只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句中为什么用“哦”而不用“啊”? 屏风:让空间藏而不露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恶乎往而不可》导学案 阿萨萨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