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咏华山》案例评析

小编: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采用了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这篇课文叙述了寇准跟着先生登华山时赞美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教材特点,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充满兴趣地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通过读读、想想、画画、演演、评评,来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片段1]
  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让我们一起随着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看。
  (出示句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读完后把你看到了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师:谁来把你刚才交流的告诉大家?
  生:我在华山顶上看见了蓝天和太阳。
  生:我看见了远远近近的山都像在自己的脚下。
  生:我看见了白云在山腰间飘动。
  师:小朋友读了这两句就看见了蓝天、白云、太阳和远远近近的山,你们真会读书。
  师:你觉得华山的景色怎样?
  生:我觉得华山的景色很美丽。
  生:我觉得华山的景色很迷人。
  生:我觉得华山的景色很奇特。
  师:是啊,华山的景色真美啊!老师这儿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图片,请同学们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组合画成一幅画。
  (请学生自由画图,一生板演)
  师:你们觉得他画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把太阳画在小孩的头顶上很好。因为华山很高,太阳看起来离我们很近。
  师:你说得真好,说明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我觉得他把山画在小孩的脚下很好。因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
  师:那你觉得华山怎样?
  生:我觉得华山很高很高,高得山都在自己脚下了。
  生:我觉得他把白云的位置画错了。
  师:那你觉得白云该画在哪里?你来画给大家看看。
  (生重新画)
  师: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吗?
  生:因为山腰是在山的中间,所以要画在山的中间。
  师:你不仅看得仔细,也很善于思考。
  师:小朋友画得真好,那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奇特的景象吗?
  生:因为华山很高。
  [评析: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画画、学生评议等环节,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受到华山美丽景色的熏陶,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片段2]
  师:请小朋友自由练读这两句话,看看谁能读得让人一听就觉得华山非常高。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试试?
  师:老师听了你的朗读,感受到华山真的很高。
  师:谁能读得比他还要好?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华山真高啊!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体会一下华山的高。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亲眼看到了这雄伟美丽的华山景色。如果此时你也在华山上,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呢?会做动作的还可以做做动作。
  生:(边做动作边说)啊,真是太美了!
  生:华山真高啊!
  师:是啊,华山的风景多美啊,小朋友读着读着,就不由得发出了赞叹,有的还做着动作,这就是情不自禁。小寇准看到这美丽的风景,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他做成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赞美华山的?
  [评析:作者胸有境,入境如与亲。只有让学生进入情境,学生才能真正体会语言的蕴意。情不自禁一词是文与诗的联系点,教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学生换位体验,自悟其情,体会词语意思,也顺理成章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古诗的学习上。]

  [教学片段3]
  师:寇准才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所以先生听了---
  生:连连点头称赞。
  师:老师请小朋友同桌间互相合作,来演一演小寇准吟诗和先生称赞的情景。小朋友在表演时还可以配上动作。我们来比比看,哪组同学表演得最好。
  (学生自由组合表演)
  师:哪组小朋友来表演给大家看?
  (一生演寇准,边吟诗边表演举手、回首等动作,一生演先生,边听边说边点头。)
  师:你们觉得他们两个表演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把小寇准的举手、回首都表演出来了。诗也念得很有感情。
  生:我觉得老先生边说边点头称赞表演得很好。
  生:我觉得老先生还可能会捋捋胡子,翘翘大拇指。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我们一起表扬表扬他。让我们一起来吟吟这首诗,来赞一赞小寇准吧!
  (师生共同吟诗表演)
  [评析:通过感悟、表演、评议,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共同表演课文情境。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在反馈过程中,有机捕捉学生评议中的亮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大胆地发表创见,集思广益,发扬民主,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取得了教好的效果。笔者认为,成功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读中感悟,体会意境,培养语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从兴趣入手,以华山的各种画面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小组读、比赛读、齐读等各种朗读方法,品位语言,如在指导啊!华山真高啊!一句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到华山的高;在初步感知了华山顶上的风景后,通过换位朗读来体会华山的风景美;以读促悟,运用学生的实践体会,来理解情不自禁,达到培养语感,形成积累的目的。
  二、学科间整合,受到美的熏陶
  有人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语文是一种载体,它与其他学科是息息相关的,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和整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咏华山》一文将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集于一体。在教学中,在学生充分感知华山语言美的基础上,我采用让学生读读、画画、评评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美术才能,在音乐中感受画面美,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从而将音乐、美术、语文有机融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分科教学,使学生在语文自主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三、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造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让学生演一演小寇准和先生,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议,深化理解了课文内涵,在交流中提出了不同的创新见解,无不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相关推荐

    咏华山案例评析经典 《咏华山》课堂教学案例评析 咏华山 咏华山 咏华山教案 研读《咏华山》 《咏华山》教案之四 《咏华山》教案之五 《咏华山》教案之三 《咏华山》教案之三 《咏华山》教案之一 《咏华山》教案之一 《咏华山》教案之五 《咏华山》教案之二 《咏华山》教案之四 《咏华山》教案之二 《咏华山》说课稿 《咏华山》说课稿 《咏华山》说课材料 《咏华山》课文原文 《咏华山》说课设计 咏华山课堂实录 咏华山 教案教学设计 《咏华山》教学设计 《咏华山》课堂实录 《咏华山》同步练习 《咏华山》说课材料 咏华山教学实录 咏华山教学反思 《咏华山》课文原文 《咏华山》教学设计 咏华山教案设计五经典 《咏华山》教学设计二 《咏华山》说课设计(2) 咏华山教案设计四经典 咏华山教案设计二经典 咏华山教案设计三经典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25、咏华山 教学设计 咏柳教材分析案例 咏华山课文原文经典 《咏华山》课堂教学随笔 《咏华山》课堂教学实录教案 咏华山说课材料经典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 一年级下册《咏华山》教案设计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春联》案例评析 《望月》案例评析 《第二册《咏华山》(课堂实录)》 苏教版《咏华山》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咏华山》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教案 苏教二册 《咏华山》教学设计 《咏华山》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咏华山》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课堂教学实录及品评 《小池塘》案例评析 《长相思》案例评析 《船长》案例及评析 《小池塘》案例评析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案——咏华山 创设情境,自读感悟<咏华山>课堂教学实录及品评 《春》教例评析 咏柳教案教学设计二(附点评)案例 读文 品句 悟诗——《咏华山》教后感 《珍珠鸟》案例与评析 《惊弓之鸟》案例评析 《荷花》教学案例评析 《慈母情怀》案例评析 《荷花》教学案例评析 《慈母情怀》案例评析 《荷花》教学案例评析 《荷花》教学案例评析 《慈母情怀》案例评析 《青蛙看海》案例评析 一年级教案:《第二册《咏华山》(课堂实录)》 苏教版第二册《咏华山》(课堂实录)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第二册《咏华山》教案 《白杨》教例评析 《故乡》教例评析 《背影》教例评析 注重体验升华情感──《我的信念》课例及评析 注重体验升华情感──《我的信念》课例及评析 《四季》教学案例与评析 《白杨》教学案例及评析 《插秧》教学案例及评析 《奶奶的白发》案例评析 《插秧》教学案例及评析 《散步》教学案例与评析 《穷人》教学案例及评析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山高.诗好.意美——《咏华山》课堂教学重点段赏析 《爬山虎的脚》第四自然段教学案例评析 咏华山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最新1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咏华山练习教案 山行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教学设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