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课后练习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铁骑兵》课文精讲

小编: :admin

3.《铁骑兵》课文精讲

本文通过写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在与大部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与敌人展开游击战的传奇故事,高度赞扬了八路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

一、基础知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陨落( ) 淹没( ) 勒马( ) 脸颊( ) 惹出( )

掷弹筒( ) 捣毁( ) 老巢( ) 调到( ) 骚乱( )

2.形近字

┏陨:陨落 ┏勒:勒马 ┏颊:脸颊 ┏巢:鸟巢 ┏骚:骚动 ┏捣:捣毁

┗埙:土埙 ┗勤:勤劳 ┗浃:浃背 ┗窠:鸟窠 ┗搔:抓搔 ┗岛:岛屿

3.词语解释

【重阳】指农历九月初九日。

【汉奸】原指汉族的败类,后泛指投靠侵略者、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中华民族败类。这里就是后一个意思。

【陨落】这里指星体从高空落下。

【扫荡】原指用武力或其他手段肃清敌人。这里指日寇在中国沦陷区实行的“三光”(烧光、抢光、杀光)政策。

【毫不迟疑】一点都不犹豫。

【没】这里指河里的水漫过。

【骚乱】骚动、混乱。

【掷】扔、投。

4.文学常识

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原名________,山东蓬莱人。抗美援朝时期,写出长篇小说《_________》;一九五六年以后,杨朔主要从事外事工作,同时致力于_____________的创作。重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收在《___________》里。

【参考答案】

1. yǔn mò lè jiá rě zhì dǎo cháo diào sāo

4.杨毓瑨 《三千里江山》 散文 《雪浪花》 《樱花雨》 《荔枝蜜》 《茶花赋》 《海市》

《泰山极顶》 《杨朔散文选》

二、课文学习

1.你知道本文为什么要以 “铁骑兵” 为标题吗?

【明确】 “骑兵”是指在抗日战争中与大部队失去联系的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铁”字是指这个骑兵班在敌境中显示出来的勇敢机智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铁骑兵”是指能战胜任何艰难险阻,攻无不胜、神出鬼没的骑兵。

2.文章开头写道:“一过雁门关,气候显然不同了,重阳前后,天上就飘起大雪来。”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里的景物描写为下文设置了悬念,埋下了伏笔,同时也突出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

3.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能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迫使日寇停止了扫荡,请你说说这是为什么?(请从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

【明确】

从我方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敌方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从我方看:首先是战士们怀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具有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因此,即使掉队了也能不畏艰苦、坚持战斗;又因为战士们不仅勇敢而且机智,所以能“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转战敌后,在特殊情况下能正确分析形势,做出果断决定,用游击战术袭扰敌人。其次是离不开人民的支持,这一点从课文中农民的热情可见一斑。

从敌方看:深陷在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的日本侵略军,虽然貌似强大但本质上是虚弱的,可谓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所以,骑兵们的一排马枪就叫敌人吓破了胆,不得不停止“扫荡”。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离开大队的骑兵的行踪。

5.当农民回答“这是包头,城墙就在那边山脚下”时,骑兵们为什么都不觉叫出声来?当得知前边这条河是水流湍急的黄河时,骑兵们为什么一齐惊得“啊”了一声,随后不觉大笑起来?

【明确】骑兵们都不觉叫了起来是因为他们为了跳出敌人的合击圈竟跑到了敌人的老巢包头来了,感到非常惊讶。当听到河水很急,连一根鹅毛掉下去也会旋到水底下去时,着实令他们吃惊不小,差一点就要全军覆没。随后大笑是因为幸亏班长及时勒转马头,才幸免于难,不觉会心一笑。

6.重难点句子诠释

(1)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

【明确】本句用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反衬八路军战士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突出了八路军战士不畏艰苦、英勇无畏的精神。

(2)农民热情地回答他们说:“这是包头啊!城墙就在那边山脚下……”

【明确】本句“热情”一词体现了八路军能寻到大队离不开农民的支持。

7.你认为这些骑兵战士身上具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明确】坚定的信念,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意思对即可)

8.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1)全文结构:总--分--总

(2)文章结构图

(3)段落分析

1)①~②段,设置悬念:一个班的八路军骑兵在战斗中被敌人的装甲车隔断后,他们将遇到哪些危险?他们能否找到大部队?

2)③~⑩段,八路军骑兵在敌后的游击活动。

3)⑾段,他们平安转回根据地,找到了大队。

本文结构精巧主要表现在作者巧设悬念。一天,他们跑到二更天听到远处有一片吵叫,仔细一听却是河水的声音。河面看起来不过半里来宽,没想到水好深。隔着河有几点火光像是村落,到山顶一看却是一座城。班长吩咐朝城里放枪,惹得敌人慌忙应战。直到最后解开悬念,铁骑兵已到了包头地界,遇到的那条河是黄河。最后一个骑兵班竟能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迫使日寇停止了“扫荡”。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三、深入探究

1.对文章写作特点的理解

(1)在叙述、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感情,感情深沉、真挚。

(2)语言朴质,如话家常,把战争写得如诗如画,富于乐观、亲切的气息。

(3)文字优美,词语运用恰当。

(4)线索分明,中心突出。

(5)写作借鉴:学习本文用设置悬念引领读者、吸引读者的写作方法。

2.对文章精妙的结构和巧妙的情节布局理解

文章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顺序结构形式,开头让骑兵陷入困境,结尾又用带有奇特色彩的巧合解决困境,构成一个喜剧性的结局。结尾的这个“巧合”是极富匠心的。从表面看,这个结局看似离奇,有些“歪打正着”,然而在其偶然之中包含着必然性。文章用大量篇幅展示了骑兵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神奇力量,还有什么样的敌人不能战胜呢?从而表达了坚定的必胜信念,讴歌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这样,就由叙述一个骑兵班的单纯故事,升华到整个革命战争及建设时期,人民大众身上蕴藏的伟大力量。同时,作品在各部分采用了电影镜头剪辑组接的形式,联合起来构成一幅展现战士风采的画卷,使结构简洁精美。在情节设置上,文章虽不长,却悬念横生,扣人心弦。文章一开篇就设置了悬念:一个班的八路军骑兵在战斗中被敌人的装甲车隔断后,“离开大队,单独活动”。在恶劣的天气和险恶的环境中,将遇到哪些危险?能否找到大部队?在种种“悬念误会”中展开故事,展示了八路军的风采。第二,文章采用了电影镜头剪贴式结构,各部分自成一个有意境的镜头,连起来又成为一幅完整集中的画面,值得借鉴。

3.对本文人物的分析

文中描写最鲜明突出的人物就是班长。先写他的外貌“班长是个矮汉子,左腮有一条刀伤,弯弯的,像是月牙。”班长的脸颊抽动着,月牙形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文中突出了“月牙形的刀伤”,写出一位身经百战的军人的形象,脸上的刀伤是他英勇杀敌的见证。来到河边他“竟不迟疑,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表现了他身先士卒,当感到水越走越深,越走越急,他当机立断“勒转马头退到岸上”。避免了遭受灭顶之灾。当闯来闯去总是敌人的地方时,他灵机一动吩咐朝城里放了一排马枪,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可以看出班长是个很机智的人。全文只三言两语就把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极富个性,一个勇敢、机智、果断的抗日英勇形象呼之欲出。

四、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班长是个矮汉子,左腮有一条刀伤,弯弯的像是月牙。他带着这一班人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东冲西撞,想再追上大队。不巧,敌人这时开始了秋季“扫荡”,到处出动。他们只好朝北开去,接连十几天,走的全是不熟悉的地方。

一天,他们跑到二更天,才跳出了敌人的合击圈,正想寻个宿营地睡觉,班长忽然听见远远地有一片吵叫,再仔细一听,才辨出是河水声音。

他们来到河边,星光底下,看见河面不过半里来宽,隔河有几点火光,像是村落。班长毫不迟疑,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其余的骑兵也跟下去。夜不十分冷,河水没冻,可是很急,而且越走越深,最后都没到马肚子了。

班长心里想:“这是什么河,好深!”就勒转马头,退到岸上,沿着河朝上去,要找个浅些的地方过河,上流的水更急,总过不去。他们便顺着另一条路,跑到半夜,不见人家,却爬上一个山头。在山顶上,他们全都惊呆了。原来山下模模糊糊地显出一座城,到处亮着电灯,好像星星。

班长的脸颊抽动着,月牙形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嘴里骂道:“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地方了!总是敌人的地方。”他灵机一动,吩咐骑兵朝着城里放了一排马枪,这一下子不要紧,竟然惹得城里一阵骚乱,步枪、机枪、掷弹筒、过山炮,一时从城里响起来,乱放一气。骑兵们便悄悄地退下山头,朝着另一个方向跑去。

鸡叫时,他们终于来到一个村子,敲开庄户人家的门,不弄饭吃,也不睡觉,开口先问:“老乡,你们这里是什么地界?”

农民热情地回答他们说:“这是包头啊!城墙就在那边山脚下……听听,炮响呢,不知鬼子又捣什么鬼?

骑兵们都不觉叫出声来,紧接着又问:“那么前边是什么河?”老乡说:“是黄河,水才急呢,一根鹅毛掉下去,也会旋到水底下去。”骑兵们一齐惊得“啊”了一声,随后不觉大笑起来。

1.“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这个比较有什么作用呢?

2.“他们来到河边,星光底下,看见河面不过半里来宽,隔河有几点火光,像是村落。”一句中的“星光底下”可否删去?

3.当骑兵们知道前边的是黄河时,为什么一齐惊得“啊”了一声?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题(杭州市中考题)

橡树之迷

一个严寒的冬季,我和几个从没见过寒带原始森林风光的年轻人,到原始森林去探险观光。为了躲避一头因受惊扰而暴怒的黑熊,我们在惊恐中拼命地奔跑,等我喘着粗气停下来的时候,发觉自己掉了队,已是孤身一人,处在莽苍阴森的林海深处,迷失了方向。我在森林中兜转。两天后,我拖着沉重的双腿走进了一片低矮的橡树林,只觉得眼前突然一亮:我终于走出了林海,见到了完整的太阳!

见到了完整的太阳,心中也燃起了生命的希望。我知道,橡树的果实--橡子,是可以食用的。小时候,我曾吃过橡子面制作的食品,不仅耐饥饿,口感也不错。我急不可耐地寻找橡子,可树上的橡子都被鸟儿和松鼠吃掉了,只留下空空的壳。我趴在地上,扒开积雪,挖地三尺,还是一无所获。

我绝望地靠在一棵枯死的橡树上。①凛冽的寒风一阵紧一阵,吹得肌肠辘辘、精疲力竭的我一阵紧一阵地颤抖。我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副空荡荡的躯壳,我已经整整两天没吃东西了!

对生命的渴望使我作出最后的努力。我使尽最后的力气,用匕首刮剥枯死的橡树皮,想用它们燃起一堆篝火驱散寒冷。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被刮去树皮的树干上有许多小洞,每个小洞都镶嵌着一粒橡子--饱满成熟的橡子,珍珠般闪亮的橡子!

我疯狂地用匕首挖着小洞里的橡子……我噙着泪,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那树干,缀着一个个小洞,每个小洞,都是鬼斧神工,不大不小,不深不浅,刚好镶进一粒橡子,--简直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②篝火在欢快地跳跃着,映红了洁白的雪地,橡树林显得分外绚丽。我用烤熟的橡子驱散了绝望,恢复了体力,靠北斗星认准了方向,最后回到了住地。

同伴们听了我的奇特经历万分惊讶,我的内心深处也沉淀着一个难解的迷。

前不久,遇到一位研究寒带原始森林的专家,才知道拯救了我生命的不是什么神灵,而是森林中常见的啄木鸟。专家说,啄木鸟同许多在寒带森林定居的动物一样,每年秋季都要为自己贮存食物过冬,为了不使贮存的食物被其他动物盗走,它便在树上啄洞,把食物贮存在其中。我惊呆了,好半天默然无语--当年拯救我生命的,竟然是啄木鸟!

专家还告诉我:“啄木鸟贮存食物只选枯死了的树,它们甚至比人类更懂得保护养育了它们的大森林。”

啊,我的橡树,我的啄木鸟,你们现在还好吗?

1.文中说,“同伴听了我的奇特经历万分惊讶。”请概括“我”的奇特经历。(不超过60个字)(4分)

2.文章结尾说,“我的橡树,我的啄木鸟,你们现在还好吗?”这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具有怎样的含义和作用? (4分)

3.文中划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具有什么作用?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4分)

4.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有人认为是“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有人认为是“要感恩大自然,珍爱大自然”。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请根据文章简要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课内阅读

1.突出八路军的不同一般和顽强的战斗力。

2.不能删去。“星光底下”突出了当时的实际情况,为班长他们分不清是什么河作了交代。

3.因为他们夜里分不清,差一点夜渡黄河,惹出麻烦事。

课外拓展阅读

1.我在原始森林中迷失了方向,饥寒交迫,陷入绝境。后来意外发现橡子,靠橡子获得希望,恢复体力,走出困境。(4分。两层意思,每层两分。每层内容要点齐备,有欠缺酌扣)

2.第一问: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抒写,用亲切询问的语气。第二问:表达了作者亲近大自然、珍爱大自然的深切情感。(4分,各2分。基本符合即可)

3.

①渲染了作者身处的困境和心中的绝望。

②烘托了作者获救后万分欣喜、充满希望的心情。(4分,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4.应是第二种理解。文章写作者遇险获救的经历,是为下文揭示获救原因,抒发对大自然的感激、关爱之情服务的。文中虽有关于身临绝境、渴望生命,最终摆脱困境的描写,但不是文章的主旨所在。(4分。取第二种理解的,能从上下文关系作出合理分析,给4分,分析有欠缺酌扣;取第一种理解的,若能作出有据的分析,最多给2分,若理由不充分,给一分,明显不合理不给分)

课 外 拓 展

1.作者简介

杨朔(1913~1968)

现代散文作家。原名杨毓瑨,字莹叔,1937年改用现名。山东蓬莱人。1913年 4月28日生。1929年随舅父至哈尔滨谋生,1936年冬离开哈尔滨到上海,集资筹办北雁出版社。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武汉赴延安,翌年到广州,创作了描写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的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1939年辗转至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战地访问团”,深入华北各根据地访问,后留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文化宣传工作。这期间的创作,辑入《潼关之夜》(散文、报告)、《铁骑兵》(通讯)、《月黑夜》(小说)。1942年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到宣化龙烟铁矿体验生活,写出了较早反映工人斗争生活的中篇小说《红石山》。解放战争期间,担任新华社记者和部队的政治工作,随同晋察冀野战军参加了华北地区的战斗。他以明快而热情的笔调描绘了人民子弟兵的英雄行为、献身精神和成长过程。通讯特写《北黑线》,中篇小说《望南山》、《北线》,都写于这一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朔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50年 7月,写成以铁道兵战斗生活为题材的中篇小说《锦绣山河》。旋即随一支由铁路工人组成的志愿军赴朝参战。他写出了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2)。作品表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语言生动平易,有较浓厚的民族特色,被认为是建国初期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这时期所写的通讯、报告,大都收在《鸭绿江南北》和《万古常青》中。停战后他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1954年自朝鲜回国,即赴西北边陲和东南沿海各地采访,这次采访所写《西北旅途散记》、《石油城》、《厦门港的风浪》、《滇池边上的报春花》等通讯、散文,收入《铁骑兵》中。

1956年后,杨朔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写出了《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樱花雨》、《香山红叶》、《泰山极顶》等优美篇章,称誉文坛。出版的散文集计有:《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此外,他还完成了长篇小说《洗兵马》的第1卷《风雨》(第2卷《红雾》,第3卷《明月》,未及写完);完成儿童文学作品《雪花飘飘》(获1980年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杨朔认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海市〉小序》)“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跋》)。明确地提出了“以诗为文”的主张。他的散文,弃“直说”而重“比兴”,通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重视整体的构思,意境的点染,具有浓郁的诗意;讲究结构,在布局上往往是峰回路转,起伏跌宕;在语言上以活泼明快的口语为底色,配衬以古典、外国语词、句式的色彩,形成一种俏丽、典雅的风度。缺点是体式不够多样,行文微露斧凿痕迹。

1978年以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出版的杨朔作品集有《杨朔散文选》、《杨朔短篇小说选》,并再版了《三千里江山》。

杨朔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亚非人民团结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亚非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2.课文背景资料

1938年底,日本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后,改变战略方针,对国民政府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转而把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出动100多个团、约20万兵力,在绵延5000里长的战线上,对华北日伪军展开以破坏铁路、奇袭据点为主的大规模反击战。这就是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历时三个半月,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歼灭日伪军2.5万余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牵制了日军对西北、西南的进攻,遏止了国民党内的投降妥协倾向,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毛泽东致电彭德怀说:“百团大战真是令人兴奋。”朱德指出:“百团大战加强了全国同胞的伟大胜利信心,促进了全国团结,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

作者以“百团大战”为背景,编写了这篇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本文原载于1943年6月20日的《解放日报》上。有改动。

3.“八路军” 简介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经过多次谈判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发布改编命令。9月12日,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三个师:以原红一方面军和红十五军团为主,编为第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政治委员(初称政训处)罗荣桓;以原红二方面军为主,编为第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政治委员关向应,以原红四方面军为主,编为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治委员张浩(不久张浩调中央、由邓小平接替)。全军共3万多人。1937年8月底9月初,八路军三个师从陕甘宁边区出发,东渡黄河挺进敌后,进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华北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1940年,军队已发展到近50万人。1941年至1942年,由于日本侵略军对各抗日根据地进行连续的“扫荡”,并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八路军缩小到30多万人。但在中国共产常领导下,八路军经过艰苦奋斗,战胜了严重困难,又得到新的发展。至1944年5月,八路军对敌作战7.4万次,歼敌79万余人。到1945年8月,八路军已发展到90多万人。

    相关推荐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铁骑兵》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滑铁卢之战》课文精讲 初中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初二下):《铁骑兵》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日出》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致空气》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阿炳在1950》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放下你的鞭子》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苏珊·安东尼》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南京大屠杀》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寻找时传祥》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现代诗两首》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钦差大臣(节选)》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你是你的船长》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我有一个梦想》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樵夫,别砍那棵树》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堰河—我的保姆》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精讲及同步训练:《背影》 铁骑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精讲及同步训练:《永久的悔》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社戏》精品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公输》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日出》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背影》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课语文知识点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文二则》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致空气》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白鹅》达标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课文教学研讨 语文A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乐园一》第3课时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各课文教案汇总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岳阳楼记》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钦差大臣》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教案 人教版3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总复习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永久的悔》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醉翁亭记》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后题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放下你的鞭子》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文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 雪》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清兵卫与葫芦》课文复习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总复习第八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雪》学案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少年闰土》微课讲课稿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寻找时传祥》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南京大屠杀》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山中避雨》课文全解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苏珊·安东尼》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现代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老山界》教案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散文两篇》精题精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测试卷(语文版)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心声》精题精练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 春酒》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 马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短文两篇》学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 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短文两篇》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我有一个梦想》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谈语言》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窗》说课稿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 海燕》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组歌》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文译文合集(鄂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吆喝》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周亚夫军细柳》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三峡》学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 吆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3蜡烛》说课稿 八年级下册语文《满井游记》课文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短文两篇》精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春酒》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学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雪》说课稿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你是你的船长》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春酒》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观潮》学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总复习第十八课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骑牛比赛》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试卷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老山界》导学案 苏教版 语文版201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第1、2、3、6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课文翻译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