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发掘母语魅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编: :admin

上海二期课改是一期课改的延续和发展。一期课改提出“以训练阅读能力为主线,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并用20字作阐释:“注重积累,培养习惯,指导学法,训练思维,渗透德育。”这个理念也成为语文二期课改的基础。

由于种种原因,语文界长期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状况没有彻底改变,社会上对语文教学批评不断。上海二期课改就是期望改变这些状况,让学生学得主动一些,活泼一些,真正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借鉴了一期课改的经验和教训,把改革的重点定位在操作层面,即怎样使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想从五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课程建设——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为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环境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主渠道不是唯一渠道。一期课改,上海不少学校和教师有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做法,如,组织文学社,让学生剪报、编辑报刊,组织社会调查,组织读书报告会,开展演讲、辩论,让学生确定课外阅读专题、写专题报告等等,这些做法,都在有意识地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但这些探索主要以学校、教师为主,没有形成合力。多数学校、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关注学生的升学率,没有形成语文学习革命性的变化。

二期课改提出“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就是在承认课堂主渠道前提下,希望能突破课堂的局限,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在《上海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部分,专列“综合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参加班、校、社区的各项活动,自主地办报刊,参加社会调查、采访等活动,要求学生进行自主的、有目的的专题阅读,并写出相应的阅读报告……我们把学生多渠道的显性学习活动和隐性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强调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携起手来,共同关心学生语言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学生不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学课”,还需要自然状态下的“习课”。学生学数理化,学史地政,都是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学语文;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使用的是母语,也可以视作语言实践;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的书面作业(外语、数学除外),更是语言的实践。语文教师必须主动与各科教师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语言“习得”。

我们强调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这也是营造大语文学习的环境。现在的学生,已经离不开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因此我们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内涵相等”;另一方面,我们也强调,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并不等同于用电脑代替粉笔、黑板,因为教师在使用粉笔、黑板的时候,往往渗透着教师的人格魅力,语文学习是通过情感来熏陶感染人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来培养学生的悟性与灵气。

二、学生的语言素养——注重语言积累,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

语言文字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交际工具,它必须与思维活动相一致;而作为思维工具,它又必然承担着认识客观世界、丰富内心世界的任务,而作为文化,它又必然影响着情操的陶冶、世界观的形成。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性质的认识过于窄化,尤其是对工具性的认识,仅仅把它看作交际的符号。因此,语文教学充斥着的是对知识概念的学习、记诵和机械的运用。上海一期课改曾试图改变这一状况,80年代末有人提出“淡化语法”,“不求系统,单求实用”等口号,不管这些口号是否正确——但这些同志提出由“语法”的研究转向语言的运用,这个意向是清楚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包括教材和课堂教学,仍然在强化知识概念的认识、记诵,在相当长时间,中考、高考也在知识概念上做文章。这根指挥棒使原先的一些基本设想都化为乌有。

我们并不否定汉语知识,但中小学生有没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汉语知识;中小学语文学习的目的,不是研究汉语,而是运用汉语。二期课改的《课程标准》提出,汉语知识的学习不求系统,而是让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重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其基础是语言积累——主要是书面语言的积累。我们的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具备了适应生活的语言能力,但主要是口头语言的运用,入学后,一方面要规范和提高口头语言,另一方面,就是要学习、运用书面语言。在基本解决了识字问题之后,就要从优秀、典范的书面语中认识、掌握书面语,这个过程,也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

语言积累,首先是一定量的语言材料的认识、记诵与掌握,尤其是初学书面语,没有一定的量的积累是不行的。《课程标准》规定了最低识字量、记诵量和阅读量,目的就是让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地积累语言材料。但是,语言积累不等于语言材料的叠加,因为积累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尤其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机械记忆的能力逐步弱化,理解记忆的能力逐步增加,仅仅是让学生记、背一定量的语言材料,显然是不行的,而是要让学生沉浸到语言环境中去,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记诵、内化,使书本上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就牵涉到学习习惯,尤其是思维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探索,这是初中以后的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要内容。

应该承认,阅读教学费时最多,存在的问题也最大,社会上对语文的批评,主要也集中在阅读教学上。主要存在三大问题:(1)不顾语言环境,对语言知识作过细的分析,语言课成了语言知识的剖析课;(2)架空了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漫无目标的讨论;(3)曲解文本内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式的分析。与这种教学有关的训练,包括各种类型的考试,也是循着同一思路。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无益于语言的积累,无益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还极大地伤害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便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要解决阅读问题,首先要解决阅读的目的。阅读不只是为了获得一定的语言知识,也不只是为了读懂、把握文章内容,也不是为了弄清、记住一些道理和概念。阅读的过程,是唤醒的过程——已有生活经验的唤醒,已有知识的唤醒,已有认识的唤醒——是认识审美的过程,是语文积累、语感增强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思想水平提高的过程。阅读固然要读懂文本内容,固然要学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依据自己的经验来体验文本内容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形成自己的见解;还需要从文本中吸取语言的精华,以此丰富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表达水平。

从这样的目的出发,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不能只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还要从语言积累、语感培养、表达能力提高的角度来思想,将读与说、读与写、读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阅读为基础,以表达能力的提高为抓手,将听说读写整合起来。读要影响说,影响写,影响综合实践活动。

就读与说、读与写的关系来说,阅读内容不只是提供学生对话、学生写作的话题,而且是给学生以仿照、借鉴的参照,要让学生自觉学习、吸收优秀的语言,并不断提炼、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上海二期课改语文教学的定位:不能只考虑文本内容,而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包括他的思想水平、语言水平,他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要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综合在一起,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内容的处理,不能是静态的、琐碎的分析和训练,而应是动态的、以感受、体验为主的整体感知,具体吸收。要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中,以自己的经验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并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增强语感,逐步形成、调整知识系列。要做到这一点,光靠知识的传授、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训练是不行的,必须要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当然,这种“动”仍然是有差异的,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三、学生的文化修养——渗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学语文是学文化,它正如《课程标准》所描述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语文课程历来就重视德育,但从教学效果而言,似不甚明显,其原因何在?从长期实践中发现,原因有二:一是德育目标形同虚设,它只是一种语言的表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落实;二是将德育目标概念化,学完一篇有关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就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感情,而学生的讨论,也是空话、套话,未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此次制定的《课程标准》,强化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课程目标第(2)条、第(3)条是这样表述的:“(2)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3)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初高中试验教材中,也有大量的表现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作品和专题。虽然指导思想是明确的,但并不等于说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就落实了,因为教育必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来体现的。

要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首先是教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母语的魅力,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感受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应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内容概念化,而应与语言的品味、作品内容的鉴赏、学习习惯的培养相结合,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爱国主义教育也好,思想品德教育也好,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潜移默化式的,应是润物细无声的,想毕其功于一役,结果什么效果都没有。

《课程标准》适度强化了古诗文的阅读,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并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吸收语言精华,提高书面语的表达能力。为了使古诗文的教学形成一定的坡度,在《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列出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古诗词和文言文的基本篇目,这些篇目都是名家名篇,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材料。

《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还列出了从小学到高中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其中中国的古典文学部分和现代文学部分,也渗透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教育。有了一定量的推荐书目,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产生效益。有人批评我们的语文教学,放弃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权,这个批评一语中的,正因为我们放弃了指导权,学生在课外所谈的大多是动漫作品,甚至还读了一些粗俗的作品。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指导学生读名著,读经典作品,要有目的地举办读书报告系列,在教师学生中形成读书的氛围,使我们的学生、教师底气更足,情感更丰富,品位更高。

四、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尽管在80年代就提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口号,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依然处于被动的地位。从形式上看,课堂教学有了突破,由教师的满堂灌,转变为教师的提问,学生的质疑,学生的讨论,师生的谈话等等,但是,骨子没有变。无论是教师的提问,还是学生的质疑、讨论,其实都在教师设定好的轨迹中运行,而且问题越提越细,越来越碎,有些课,教师在一堂课上提了六十多个问题,而问题的答案,都在教师的教案中;有些课,看起来是学生在提问,但学生的提问,不过是教师提问的翻版,答案仍然在教师的教案中。

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就必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学习方式相结合。我们无意否定接受性学习方式,在学生认知的过程中,必然需要接受;我们要否定的是单一的接受性方式,让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自己钻研教材,体验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逐步地形成问题意识,形成专题研究的意识。

体验性、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指导,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贯穿在基础型课程的全过程,一是体现在综合学习过程中。所谓的贯穿在基础型课程的全过程,就是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沉入文本,感受内容,感受语言,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提问、讨论、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独立意识和合作意识。所谓的体现在综合学习过程中,就是要让学生自觉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并从中提炼问题,研究问题;综合学习还包括专题阅读和专题研究,要培养学生占有第一手资料的习惯,培养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专题的习惯,使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赏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上海的《课程方案》中还专列阅读课。阅读课的提出,是吸收了八九十年代研究成果后的创新。上海一期课改提出了“扩大阅读,课时分段”,并在全市四十余所学校进行实验,取得了重大成果。二期课改总结了这些经验,不仅语文老师要与学生一起走进阅览室,其他各科教师也要一起来关心学生的阅读。而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也为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创设了必要条件。研究性学习本不是新鲜事物,个别教师、个别学校曾尝试过,现在把它写入《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要求所有学校、所有学生都做,这是具有开创意义的,有人称为二期课改的一个亮点,的确不为过。

五、训练和教学评价——突破训练模式,让教学评价产生增值作用。

训练是巩固既有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过去的训练过于机械,而且密度过大。从教材编写来看——无论是人教版教材,还是上海的H版、S版教材,采用的基本是一课一练式的,训练内容有知识的认识、语言的积累、内容的分析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真正落到实处的,还是知识的认识和内容的分析,而知识的认识,主要是汉语知识的掌握和分析,内容的分析,主要是巩固课堂教学中的所得。由于中考、高考的导向,在实际操作中,知识越来越繁琐,分析越来越繁复、机械,学生越做越怀疑自己的语文能力,以至做完题目后,学生根本不知道正确与否。有些教师还觉得,光让学生做教材上的题目不够,于是让学生购买大量的习题集,不仅加重了课业负担,而且,大大挫伤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此次编制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突破原来的训练模式,从形式上要突破一课一练式,代之以“疏密结合,以疏为主”的形式。所谓疏,就是多课一练,所谓密,是指重要内容不妨一课一思考、一训练;从训练的内容来说,不再是已学内容的简单反复,而是以新引旧,既知新温故,又温故知新,重在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思想方法的学习和掌握,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作动态的体验、探究,答案大多不应是唯一的,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发散性思维,逐步地达到个体化鉴赏的目的。训练力求将听说读写能力整合起来,读中有写,读中有说,读写交融,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与训练密切相关的评价,也要有重大的突破,要在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使评价的过程成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过程。以往的语文教学评价,是统一尺度的,形式也主要是试卷,有时做一篇作文。这样的评价,很难真正检测出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们希望拓展评价的途径,增加评价的方式,可采用观察、面谈、课堂问答、写作、练习、问卷、座谈、案例分析、辩论、演讲、表演、展示、考查、考试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要打破单一的横向评价、定量评价、结果评价,代之以横向与纵向相结合,以纵向评价为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出不同的评价,平时的练习、写作等,可以等分不等值,定性评价应与学生的交流为主,而不是裁判式的批语。凡学生有进步,或有创意,应给予必要的鼓励。

评价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知识掌握的过程,要允许学生有错,有反复,一般情况下,能达到80分以上可视作优秀。

以上五个突破要点,是我们的理想境界,理想的实现,还要靠全体教师的努力。我们期望,通过二期课改,使全体语文教师整体素养有大的提高,我们更期望,通过二期课改,再现一批骨干教师,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师,再现一批名教师。课程改革的成败得失,关键就在教师。每一位教师都要意识到身上的担子,课程改革实在是任重道远。

    相关推荐

    〖上海二期课改〗发掘母语魅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浅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致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发掘课程隐性资源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提高人文素养 听说读写童话故事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凸显课程标准理念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凸显课程标准理念 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凸显课程标准理念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教学联系社会生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培养语感·发展能力·提高素养——加强古诗教学一得 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基础 致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体会 致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体会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种发展个性提高素养的语文学习模式 做实课程改革,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方法之我见 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写作素质_语文论文 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 挖掘口语资源,提高口语能力 浅谈小学生作文素材的发掘 挖掘教材因素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注重语感培养,提高语文素质 挖掘教材因素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全面提高学习能力_语文论文 培育语文素养 发展写作能力 加强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加强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阅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下) 挖掘有利素材培养想象能力 《阅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上) 注重朗读指导,提高语文素养 优化作文评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发挥考试导向功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发掘古诗艺术空白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体现现代意识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努力提高学生素质_语文论文 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打好基础,提高素养 如何培养提高聋生的写句能力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加强综合学习 提高语文素养──《黄河,母亲河》教学案例 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考语文备考策略:科学阅读提高素养 加强综合学习 提高语文素养──《黄河,母亲河》教学案例 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语言的魅力 在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言的魅力》课文 多管齐下 全面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 语言的魅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心理素养 语言的魅力 语言的魅力 浅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写字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利用计算机网络形成的智能环境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2017提高新高三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方法 略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以生活情趣,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从单一走向综合——追求提高语文素养 改进考试评价办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引导学生自主积累,提高语文素养——《草原》教学案例_语文论文 倡导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教案教学设计 分层施教,全面提高学生有效参与度 全面落实任务 面对全体学生——就小学语文教学谈实施素质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营造诗歌氛围,提高人文素养 编演课本剧,让高中语文教学焕发出青春的魅力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能力 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论文: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中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与培养_语文论文 为学生照亮一片全新的世界 ──浅谈如何在课程改革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高考语文:考查语文素养 新高考语文:考查语文素养 信息技术使小学语文教学焕发魅力 “魅力语文”解读 也谈语言的魅力 企盼魅力的语文课 谈谈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培养观察能力 提高作文水平 从语感入手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弯柏树做扦担——浅谈如何利用快速作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着眼语文素养发展,提高阅读教学实效──《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人生》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 语文素养论 论语文素养 探索语文教学科学化提高学生语文素质_语文论文 《语言的魅力》教案 挖掘科学教材的人文内涵,加强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 培育语文素养 促进主动发展 语文素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