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鹳雀楼,那一首唱不完的歌

小编: :admin

歌者,咏怀言志,表达心声。中国古代的诗,往往就是歌,诗歌两者并不完全分离,有了诗才有了歌者的千回百转。山以景胜,楼以文著,中国文人的登高情节造就了诸多的咏楼名篇。
今人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乃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与鹳雀楼,这其中还颇多争议,鹳雀楼能否列入四大名楼,还要看个人的喜好。黄鹤楼因“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苍凉而让李白空叹而归;滕王阁则因少年王勃的勃勃英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名闻遐迩。当范仲淹登上岳阳楼时,他的忧国忧民之思全包含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之中了。而鹳雀楼,在众多国人的心目中,却是理想的存在,意义的化身。它俯瞰波涛滚滚的黄河,背倚延绵起伏的中条山脉。塞外的漫漫黄沙,漠漠风尘都在这里汇聚,在黄河的波涛里,刀光剑影,兵戈铁马,那曾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啊!如果说黄鹤楼是长江边的一首咏叹调的话,那么,滕王阁只是一曲小夜曲,岳阳楼则是一曲谪者的无奈悲歌。只有鹳雀楼,它看过了太多的悲欢离合,经历了太多的天灾人祸,历史,从这里慢慢走过,与滔滔河水里的黄沙一般,慢慢湮灭,挺立的依然是这样的一座高楼。
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群东渡而来的瀛州客面对鹳雀楼的遗迹,看着穿越千年依然如故的如血残阳,他们齐声咏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是日本汉语教材中必背的古诗词之一。读日本和歌,每每会为其中蕴含的中国唐诗的意境所感动,当日本人面对瑟瑟秋草时,他们的心中唱响的何止是一首20字的五言诗呢,头脑中展现的是从古至今,亘古不灭的理想啊!
穿越时光的风沙,我们跟随着王之涣来到了盛唐。这位少年时即穷遍经典的才子却一身潦落,虽出身太原的名门望族,到他时却已世事维艰,可令人称异的是,身处大唐却未想举科举之道。查遍他的身平资料,少年时的经历无从考据,可是最终他却选择了小小的衡水主簿这一小吏之职,而且一干就是十几年,在这里,他以丈夫之身迎娶了小自己近一半的衡水县令的三女儿。身在盛世,他没有感到盛世的激扬,却饱尝了人世的冷暖,最终,学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逍遥江湖,走过了自己从政的一段无语的时光。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面对一江黄水东流,怎能不让人思古抚今,感慨万千。读《登鹳雀楼》,从写景到抒怀,无不体现出勃勃雄心,这是盛唐之下的应有的情怀啊!想当初,年青的杜甫登泰山时也曾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年青的李白更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北周时始建造的鹳雀楼,曾经一度是对敌的瞭望之所,而到了唐,则已是当地文人墨客的胜地。年青的王之涣怀着为国立业的雄心壮志,拾步登梯,就这样从从容容地吟咏出了这首绝世之作。
每一次咏诵这首诗,总是有不一样的感动,可是仔细寻思,却总是找不到到底是什么让自己深陷其中,是意境的开阔深邃还是哲理的明白通晓,我无法言说。就是那一种感觉,那一种属于中国人的特有的血统,无论你身处何地,当你读到这样的诗时,血液中流淌的文化的因子便会翻腾跳跃,让你无法自己。独倚高楼,太阳拖着最后一缕霞光慢慢地从中条山的高大剪影中消逝,黄河水依然滚滚向东,在他的眼前,展现的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滚滚大海,在他的头脑里,家乡这个字眼竟是这样的亲切而伤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看的仅仅是家乡吗?看到的更是自己20年寒窗苦读的艰辛,看到的是自己身怀壮志却无法实现,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登上一层楼吧!

解读二
颧雀楼上
视觉与视野的双重冲击
读古诗的第一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那是带着一股浩然之气的,诗人是在什么季节登楼赋诗的,查了不少的资料没有查到。权当是清秋之日吧,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登楼赋怀,远处的中条山高大巍峨,一轮白日挂在山尖,它慢慢失去了光亮,恍惚间,竟有了白日如月的错觉。年少时的大好时光就要在磋砣间过去,就如这挂在山尖上的日头一样,滔滔黄河向东流去,在那看不到的地方,就是无边无际的大海,黄河,从崇山峻岭之中走来,裹挟着黄沙,荡涤着历史,目光越过黄河,一直向南,那里就是我的家乡。
读前两句诗,总带给我太多的感慨,这种壮美开阔,目及千里的视野感与沧桑感如何能够让学生在读这短短的十个字里悟出来?大唐文化的包容与创新让我们有机会读到这样的诗句,白日对黄河,依山尽对入海流。白与黄的交错,就是历史与现实的交错啊!作者为何不用红日而用白日,历史上一直有较大的争议,有的甚至认为白日在这里并不是指太阳,而是指太阳落在中条山后的霞光照到山顶上形成的一种光学现象。
对于学生而言,让他们体会“白”与“红”两个字的意境,白可指夕阳西下时的太阳,有一种寂寞沧桑之美,而红日,更多的是喷薄而出的生气,如一年级所学的《咏华山》中的“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换词读一读,把白日依山尽换成红日依山尽行不行?两者之间你认为有什么不同,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只有在体会作者的心情,心境,融入当时的环境之中才能够将景外之情体会出来。“黄河入海流”一句,如果用现代语序来说应该是“黄河流入海”,入的位置的不同两者构成的境界就大不相同,把“入”字放在前面,黄河奔腾千里,浩浩汤汤的气势在诗人的目光之下一览无余,那是何等开阔壮丽,让人荡气回肠啊!
人生与哲理的双重拷问
斯楼、斯人、斯景,让人不禁追古抚今,国与家,建功与立业,理想与追求,又一度在王之涣的心中涨溢。身处盛世,少有才名,却忝为小吏,理想就如每天处理的蝇头小事一般,慢慢腐烂。登临高楼,塞外朔风凛冽,直砭人的肌骨,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对酒当歌,人生百年,功名利禄,过眼云烟,就这样无为下去,也是一生,那岂不枉活了这一遭。
眺望远方,雾气渐渐弥漫,中条山如剪影一般压在鹳雀楼上,黄河失去了白日的彪悍,竟也闪烁着丝绸一般的光泽。追求是什么,追求就是站在更高处,看得更远些。想到这里,他不禁吟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西游记》里有千里眼,顺风耳,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有千里眼,顺风耳,思维是无极限的存在,一心追求的东西,它就会在我们的眼前清清楚楚地呈现出来。
解读文本,也是走进文本,与其同呼吸的过程,可是,这样的思想如何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呢?解读与学习之间的路该怎么走?面对这句满含人生哲理的诗句,我又一次地拷问自己,如果我就是王之涣,走下这样的诗句后,是一吐为快的畅快,还是独上高楼的愁怅。联系王之涣的生平,做衡水小吏都因人讥谗而归隐田园,这一隐就是十五年,这十五年,正是李白游遍祖国山山水水的年纪,王之涣少有击剑悲歌之举,当他在这十五年里,有多少次再次击剑悲歌无人知晓,匣中宝剑依然寒光依旧,可是,双手却已渐渐颤抖,没有了拔剑出鞘的勇气。
且更上层楼吧,楼上的风景更美,楼上离天空更近,摘颗星星,闻闻月亮的味道,天地之间就成为一体了。把人生放到理想的那一端吧,用尽全身的力气高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关推荐

    《 登 鹳 雀 楼 》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 登 鹳 雀 楼 》 登鹳雀楼 《 登 鹳 雀 楼 》 16 登鹳雀楼 7登鹳雀楼 畅当《登鹳雀楼》诗歌鉴赏 《登鹳雀楼》的意义 《登鹳雀楼》解释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17《登鹳雀楼》 读《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诗文 《登鹳雀楼 》练习 《登鹳雀楼》背景资料一 《登鹳雀楼》诗文 《登鹳雀楼》试释 《登鹳雀楼》赏析 《登鹳雀楼》试释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解释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 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一 《登鹳雀楼》片断赏析之一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登鹳雀楼》其它杂项 《登鹳雀楼》诗人简介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登鹳雀楼》片断赏析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其它杂项 《登鹳雀楼》课例点评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课例点评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登鹳雀楼》说课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札记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相关知识 《登鹳雀楼》相关知识 《登鹳雀楼》教学札记 《登鹳雀楼》相关知识 《登鹳雀楼》说课设计 《登鹳雀楼》课文内容 《登鹳雀楼》教学体会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一 《登鹳雀楼》说课设计之一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一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十一 苏教版《登鹳雀楼》教案之一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一 《登鹳雀楼》格律参考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片断赏析 《登鹳雀楼》相关知识 《登鹳雀楼》相关知识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说课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课文内容 《登鹳雀楼》教学体会 《登鹳雀楼》格律参考 《登鹳雀楼》教材理解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材理解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说课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札记 《登鹳雀楼》其它杂项 《登鹳雀楼》教材理解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登鹳雀楼》诗人简介 《登鹳雀楼》格律参考 《登鹳雀楼》教材解读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格律参考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