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高考议论文事例(一)——苏轼

小编: :admin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相关推荐

    苏轼的文论和散文 论苏轼的创作 论苏轼的创作 语文:高考议论文综述 高考语文备考:议论文的答题技巧 苏洵、苏轼、苏辙《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翻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小议 2010年中考作文高分指导:议论 高考语文备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复习模式刍议_语文论文 走近苏轼 苏轼生平 2017中考语文高分议论文三大要素 2017高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17年高考语文备考答题技巧: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训练之让事实说话 ( 辩论 ) 苏轼简介 走近苏轼 高三议论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苏轼《赤壁赋》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才子苏轼 苏轼的赤壁 苏轼生平 2011年中考作文一轮复习:一事一议 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的书法 知识:苏轼 简介 教学案例反思 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词两首》译文 苏轼的诗词 苏轼的诗词 名人点评苏轼 苏轼的书法 一篇颇有争议的高考作文 苏轼词二首 2017中考语文高分议论文需掌握三大要素 苏轼《定风波》的一种解读 总结2016年高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方法 高考语文提分秘诀: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教版高一必修) 2009年高考语文备考建议 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及复习建议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建议 苏轼的理、义、趣 苏轼的理、义、趣 高考作文纵横小议 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复习 中考语文阅读试题议论文 中考议论文考点及复习备考策略 苏轼诗词选读 2017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议论文思维训练指导 事实还需雄辩——议论文写作指导 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 中考语文议论文题型解析 2017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建议 10首苏轼词赏析 《苏轼词三首》学案 经验分享:高考语文阅读题解答技巧(议论文) 2017年高考语文备考辅导:语文议论文的阅读答题技巧 议论文如何论证 2009中考语文考点梳理:议论文阅读 考场议论文如何凸现结构美_语文论文 苏轼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及译文 江苏省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议论文阅读 苏轼《定风波》赏鉴 苏轼《江城子》注释 苏轼捐金表忠观 2016中考语文写作指导议论文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1 2017中考语文阅读攻略(议论文) 2017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之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如何读懂议论类文章 《争论的故事》教学案例 赤壁赋 教案 苏轼 苏轼《定风波》赏析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议论文阅读 中考语文文体知识--议论文阅读 中考语文复习:论据荟萃-古今中外名人事例 评论:人大代表建议废除高考切实可行 苏轼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苏轼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高一语文《亡人逸事》教案16(苏教版) 高一语文《亡人逸事》教案17(苏教版) 《苏轼词两首》词牌 赏画:苏轼的细致 吟苏轼──读《赤壁赋》 苏轼《江城子》教案 201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训练:议论文阅读 2016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试题 高一语文《过秦论》 教学设计示例(二) 议论文论证应急思路_语文论文 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高考作文 高分经验谈:高考语文复习建议 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苏轼和杨万里简介 议论文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