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社戏

小编: :admin

雄鹰

本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记述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村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课文篇幅长、事件多、容量大,研读前应先理清文章的脉络,然后通过几个重点问题的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语言生动简练,教学时通过探究重点段落来体会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及语言的生动性;分析人物形象时让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体验,弄明白人物形象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另外,要启发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3、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4、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格。

1、景物描写的方法与作用。

2、开头、结尾在全文中的作用。

投影仪、录音机。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掌握基本生字生词,能灵活运用。

2、理清文章的脉络。

3、了解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童年,像一条七色的彩虹,时常引导我们走向梦的故乡;

童年,像一首动听的歌曲,伴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徜徉;

童年,像一瓶醇香的美酒,将我们纯真的往事珍藏,并且愈酿愈香。

相信同学们的童年生活一定是美好的、快乐的,童年的趣事也一定会历历在目,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笔下的《社戏》,一起找寻我们童年的快乐。(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3、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4、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格。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鲁迅的有关知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多种。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dàn duó pō xǐng háng cuān duo fú chán chán wǎn

惮 踱 颇 归 省 行 辈 撺 掇 凫水 潺 潺 宛 转

3、解释下列词语。

惮:怕、畏惧。

踱:来回的走。

颇:很。

归省:回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份。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游泳。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絮叨:翻来复去的说。

怠慢:冷淡,招等不周。

蕴藻:水草。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踊跃:跳跃。

弥散:弥漫消散。

四、整体感知

㈠、听课文录音,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1)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

2)除了看社戏以外,文中还写了其他活动或事件吗?

3)哪些事件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4)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集体讨论后明确:

1)看社戏 戏前波折 月下行船 船头看戏 月夜归航

2)开头写了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捉虾等有趣的乡间生活。结尾写了六一公公送豆。

3)详写的是:戏前波折 月下行船 船头看戏 月夜归航 。 略写的是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 钓鱼放牛捉虾 六一公公送豆。这样写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中心意思。

4)三个部分:一、(1一3段)盼看社戏;二、(4-30段)去看社戏;三、(3-40段)怀念社戏。

㈡、合作探究。

1、教师出示问题组,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 开头写了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等有趣的乡间生活。这一部分与中心情节有什么关系?可否去掉呢?

(2)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3)我所要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4)“月夜归航”中偷罗汉豆吃一事,我们该如何理解其中的“偷”?

(5)课文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怎样理解这个结尾的深刻含义?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感觉”吗?

2、讨论、回答、明确:

(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如果去掉,后文的情节会显得过于突兀,且显得过于单调。

(2)一、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二、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3)不好看。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除了正面写出戏不好看外.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对孩子神态的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4)“偷”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5)豆是与双喜、阿发等农民孩子一起吃的,豆香,值得怀念,但更值得怀念的是那些小朋友天真活泼、热情好客的性格,淳朴无私的品德和纯真的友谊。那夜的戏,是和小朋友们一起看的,看戏前后那丰富有趣的生活是值得留恋的。

五、布置作业

1、进一步识记字词。

2、找出作者都写了哪些乡情和野趣,并用几句话写出你家乡的好民风。

六、板书设计

社戏

鲁迅

第二课时

1、体会语言的生动性;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3、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格。

一、检查作业

二、人物分析

(一)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主要就课文内容方面进行了研讨。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我”之所以认为这一夜的戏好、豆好,原因就在于这片乐土上的人好。这节课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人物形象。作者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们要先划出关于这个人物的相关语句,然后再结合全文的内容和背景环境,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

(二)合作探究(采用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

1、阅读本文,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物?请根据他们的言行谈谈自己的看法?

2、讨论、回答、明确:

以双喜为例: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

明。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

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

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

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

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表现双喜考虑

周到。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

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

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

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当然领袖。

其他人物:

六一公公:宽厚、淳朴、热情、好客

桂生:机灵勤快

阿发:憨厚无私

(三)研读与赏析

㈠、自主探究

默读课文,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自己的感受,谈一下文中哪些段落或词句写得精彩。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㈡、研读赏析重点段落

1、自由朗读“月下行船”部分,思考问题:

(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月夜行船时沿途景色的?

(2)写连山像“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个修辞句的作用是什么?

(3)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改为“水气使得月色朦胧”好不好?为什么?

(4)作者花费了四个自然段来写月夜航船,你觉得这样必要吗?不是可以删去?为什么?

2、讨论、回答、明确:

(1)A:嗅觉:发散出来的清香。

B:视觉:

①月色朦胧在这水气里;

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③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④还有几点火。

C:听觉:“而且似乎听见歌吹了”。

D: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2)比喻。这是静物的动态写法,形象的描绘出行船之快,山是静的,能跑吗?显然是船在飞一般的前进。静的山仿佛是踊跃的兽脊在跑。衬托出想看到社戏的急切的心情。

(3)原文仿佛是月也有情,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神秘、静谧的夜,改后则没有这种效果

(4)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不仅使景物富有立体感,使读者从各方面都感到了美,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而且很好的烘托“我”急于想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四、体验反思

a)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还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学生互相交流,也可向教师提出疑问。

b)拓展延伸

课文中关于月下出航、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的景物都写得充满了诗情画意。你有没有过在“人在图画中”的经历?描绘给老师和同学听听。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探究·练习”四

2、仿照本文人物塑造的方法,记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板书设计:

社戏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细致逼真的景物描写

生动简练的文章语言

    相关推荐

    《社戏》 《社戏》 《社戏》2 看社戏 16社戏 16《社戏》  社戏 16社戏 《社戏》2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社戏》课文 《社戏》教案 《社戏》赏析 《社戏》赏析 《社戏》题解 关于《社戏》 《社戏》题解 《社戏》题解 《社戏》复习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社戏》赏析 社戏教案 《社戏》赏析 《社戏》说课稿 社戏导学案 社戏说课稿 《社戏》教案10 《社戏》教案9 《社戏》教案1 《社戏》练习题 《社戏》教案(2) 《社戏》教案9 《社戏》教案31 《社戏》的意味 《社戏》教案(1) 《社戏》导学案 《社戏》教案5 《社戏》教案7 《社戏》读后感 读《社戏》有感 《社戏》课课练 《社戏》教案1 《社戏》教案2 《社戏》教案6 《社戏》教案8 《社戏》学案4 《社戏》教案23 《社戏》教案15 《社戏》教案2 原始的社戏 《社戏》说课稿 《社戏》读后感 《社戏》导学案 社戏读后感 《社戏》教案3 《社戏》教案4 《社戏》教学案 《社戏》艺术漫话 《社戏》时代背景 《社戏》课文导读 《社戏》语法修辞 《社戏》课文评点 《社戏》人物描写 《社戏》同步练习 社戏 第二课时 社戏 第一课时 《社戏》教案设计 《社戏》教案设计 社戏 教材教法 社戏教学设计